【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9822|回复: 99

[徐正濂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5-27 22: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老渔翁在 2005/03/09 09:49am 第 2 次编辑]

6_62.jpg
以徐正廉行,号楚三,1953年生。1971年从田桓先生学书法;1972年从钱君匋先生学
篆刻,越三十年而所刻迥异师风,隐然有平之气。作品曾入展三次全国书法篆刻展、
五次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四次全国篆刻艺术展、三次西泠印社全国篆刻展等。出
版有《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精品集-徐正濂卷》、《徐正濂作品集》、《徐正濂篆刻选》
(日本版)、《诗屑与钱屑》(文集)等。现为职业书法篆刻家。
---------------------------------------------------------------------------
   *古逸形象,疏朗神气,印理尤为明晰。
    徐正濂受益于钱君陶,我也曾得到钱氏一些指教。读徐的论印文章,感觉
自己的观点与之惊人的相似,(只不过没有徐说的那么透彻周到而已)所以常
有同出师门的幻觉。
    徐正濂用很理性的思维,想刻不很理性的印章,这对于他应该有点困难,
但他终于在停靠了许多港湾后,找到了自己的泊位。但这个泊位似乎有点狭窄
,尚不能很自由地施展其身段。如果我的比喻有点贴切,那么,我想,徐正濂
目前的创作正时时处于苦恼之中。
    是啊,艺术创作与恋爱相似,苦恼每每多于甜蜜。
                                                      -----石  开
 楼主| 发表于 2002-6-13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正濂专题]

6_62_1.jpg [这个贴子最后由闻正在 2002/09/06 10:33am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2-6-13 16: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正濂专题]

6_62_2.jpg [这个贴子最后由闻正在 2002/09/06 10:35am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2-8-21 20: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正濂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老渔翁在 2005/03/09 09:51am 第 2 次编辑]

2_1110333060.jpg
3_1110333078.jpg
发表于 2002-8-30 13: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正濂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老渔翁在 2005/03/09 09:52am 第 1 次编辑]

4_1110333111.jpg
6_1110333121.jpg
发表于 2002-9-3 10: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正濂专题]

徐老师是一个好人,但说真的,他的艺术我不是很欣赏
发表于 2002-9-28 16: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正濂专题]

在文字运用方面有独到之处。实属不易
发表于 2002-11-25 2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正濂专题]

徐正廉篆刻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诡异散朗,其次才是刚健雄放,当然在其惨淡经营的章法字法中还隐约透出些隽永之韵。
    不能不提的是徐氏过分地追求刀笔双畅的意趣,似乎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抑或是出于无奈吧。这位才子型的印坛"大腕"好象还远没有当代的王镛、崔志强、石开、韩天衡等人在用刀上来的痛快。相比之下,徐正廉还是趋于保守的。
    从这次刊登的三方印章里,我们不难看出:徐氏往往在线条两端的尽头处留下一个呈燕尾状的小三角(白文印最为明显),通常表现出不能取得预期的并合效果,有可能是徐先生有意为之吧。这已构成了他在创作上的又一个习惯性小动作。从《玉堂富贵》一印中可见一斑。乍看上去,很见韵味。"堂"字的扭斜之势"富"字的欹倾之态又正相吻合,取得了险与夷的统一。"玉"字的两小点与"贵"字的数点呼应顾盼,更使作品增添光彩。不足的是"玉"字笔画过粗且大,使得下边两字显得仓促,加之下部边框线(右边一笔)略有左弧形,致使"堂"、"贵"两字拥挤不堪。而且看上去上部与下部大不协调。
    《不耕官田》疏朗有致,与边不沾不连,用刀拙中见巧,结字独特,信之自然,很有毛笔意趣。遗憾的是作者过分地追求自然,使得此印平淡无奇,缺少变化,线条粗细一致,如果能将"不"字上边"一"变为"."则韵味生矣。
    《王丹日课》不及另两印。章法布白上无可挑剔,只是线条纤弱无力,"王"字下边一长横与"丹"字的一长横已显露出作者在用刀上的力不从心。
发表于 2003-1-18 2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正濂专题]

通过这几年观察,徐振濂一直在变,因为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而且正如他所言是在寻找一种更加原始的创作与意趣,看似随易为之,然个中原因非人人可得知。我是比较喜欢徐氏印风的。
发表于 2003-3-27 23: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正濂专题]

读徐先生的印稿,讲两句.
关于篆刻的理解徐先生是走在时人的前面的,尤其对年轻一辈的印人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徐先生在印面章法的处理上,点让之间往往带有灰谐俏皮.一些加重符号性的微妙点划起始笔的狡滑处理,往往就是我们读他作品回韵无穷的"精灵",这一种感受,尤如我们品"上等龙井"后的那种回甘!
期许徐先生能给我们带来更为惑人的一面,展示更加精美的佳构,小弟虽学识不成熟,但愿就个人提点看法:
我觉得徐先生虽然致力经营在不经意间的章法架构,但在某些篆字的笔划衔接处失去法度.而且一味承袭旧范复出展示的风格,我们感觉似乎少了点生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ICP备19030771号  

GMT+8, 2023-6-3 20:29 , Processed in 0.1295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