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7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闻正、大漠拜访 @任南 (红山文化古玉收藏家,任南红山文化网创办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6 18:43: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ぉ 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8:47:16 | 只看该作者

  任南,汉族,1958年生于北京,祖籍西安。红山文化古玉收藏家,任南红山文化网创办人,现任中国收藏协会玉器委员会副秘书长。一生致力于弘扬红山文化,探索史前文明。

   ㈢ ㈢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8:48:53 | 只看该作者
任南古玉鉴真法(任南著) (12字鉴真法)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崇敬 !研究史前文明与人类起源不要受限于当今任何单一学说与文化的禁锢 ,又要全面掌握古往今来史前文明与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在当今时代有一清醒的头脑,有一颗纯净的内心。使人能修养到圆融无碍,无学无争,这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解脱,由于红山泛红山文化古玉出土与考古发现,应该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还要读古人的经典<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站在中国古人的立场,宋邵康节《皇极经世一元吟》诗曰:天地如盖轸,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上下之岁年,其数难窥测。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 站在西方史学界立场,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但是很显然,根据当代科学考古发现,有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我的立场倾向于,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根据国家挖掘报告来分析,红山文化定年代是依据陶器的碳14测定为8000年上下,而同地区玉器的造型与加工难度并非是陶器制做年代的人而能为的。是否有可能是红山人得到了前期文明时代的遗存?从而设想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是这支文化的晚期作品!而玉器的制做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故红山文化那里来才是我们任南红山文化网探究的方向。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探索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缺失了神话学视角,因而阻碍了考古学素材和人文学科阐释之间的沟通。比较神话学是重新进入中国传统的本原和有效门径,它具有贯通文、史、哲、宗教、道德、法律诸学科的多边际整合性视野。从整合性视野看,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它必然对特定文化的宇宙观、价值观和行为礼仪等发挥基本的建构和编码作用。要把握当代比较神话学整合性视野的优势,一个认识上的前提是:必须把神话概念从现代学术分科制度的割裂与遮蔽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转变在于:将归类为民间文学一种载体的神话,还原为文化编码的基因。神话历史、神话图像与神话史前史研究,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了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充分利用史前物质文化(如神像、图腾偶像、陶器图形、玉器形象等)的实物,再多方参照民族志的材料,巴颜喀拉山脉的石碟被解释为外星人杰作,众多传说与史记的案件来解读其隐含的观念信息.
     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次生变化是仿不了的.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十二法只是总结了土古玉质变的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是方法,灵活运用去分析辩识土古玉器,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当做标决而被框住手脚!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 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鉴真法中没有直接谈“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
   大家从己知的料、形、工、沁、神来鉴别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从这几方面着手,这就增加了辩伪难度,辩玉器新老应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态质变,先断新老再来区分年代.对一些器物的造型,没有见过不能说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们不可能指挥先祖按我们认为对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华文化高深莫测,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对于这众多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了。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现,而当时全部被专家定论为臆造,但现在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不对的.红山文化也是如此,红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而一个好的藏家只有具备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件玉器的鉴别失误才能少.
  古玉器的次生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导至玉体整体或局部变软,质变与色的改变也是在玉软前题下发生的,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 .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深坑到脱胎它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一件玉器要根据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  土古玉器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无减缩态,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减缩且有明显界线与台阶的沁态,玉器失色减缩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由内而外)所至.
   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与年代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会认个别时段的体表特征,而早中晚期红山文化古玉其质变程度存在差异,从生坑到脱胎的变化也是无穷的,必须了解早中晚期古玉质变特征,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一件玉器要根据其土中埋藏方位所产生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
任南古玉鉴真法

  1.净:因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周身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灰浆态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其表面浆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态浆壳的保护下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古玉表之沁门对应质变区色色间边廓清晰,色与色其表解理态不同.浆层灰浆态,浆壳的厚度与年代和地层环境与土中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表层信息紊乱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2.熟:土古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质顺晶格进入填充其间,折光律发生变化使玉器整体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多产生失色,失透与凝脂感,玉器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感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土古玉的质变其过程为门开,失色白化,充浆失透,内软色质变,减缩残留原质斑块现,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状态无对应内质质变。
3.肥:真土古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色与色间边廓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透:因地质原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土古玉器会因水与各种土中物质由微孔,裂隙进入其内填充晶格间隙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层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土古玉因外界物质充填晶格间使质变失去原有透明度----失透-熟,而酸腐玉器的透度过匀过透内无质色和胶冻感。
5.葬:真土古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孔与孔底为中心点内质有色变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内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在晕散区产生质变,这质变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多无色质变化。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土古玉器自然态沁坑其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呈山脉状,有层次,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微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呈梯田状.柴裂态,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与色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无凹陷,坑形等状态坑底非质变色。
8.缩:真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变软呈减缩其减缩区多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减缩区分布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土古玉器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工沁顺序混乱多呈缩上工且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和对应的清晰边缘。
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土古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浆壳残留导致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裂口向两侧有色和质变且呈开口态必是土中因素造成且边囗下陷,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蝇翅状开裂。工上自然态质变减缩呈现的凸出玉表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色与色间界线清晰,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 ,非解理态--籽麻做西瓜大!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等高度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0.过:土古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失色态,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内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失色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为起点依器表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微缩端且有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而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11.浆:土古玉器的泌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且光为浆层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状.而仿品之光为抛光产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抛光盲区无光, 浅地表玉器多因风沙的作用对渐露地表之物进行了自然抛光故所现光感与大漠玉石风砂抛光同理!土古玉之光为泌出浆层之反光,浅表地层玉器之光为风砂抛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两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两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浆层之光)与仿制工艺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泌灰浆与酸烧反白其底显微镜下其晶格是有区别的!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且灰浆厚端对应内质失色和失透并伴有同态边囗清晰包裹状腐蚀质有机炭沁入.(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而仿品为玉表做坑凹(无法盘除)而非浆层残留(浆层残留可盘缩)! 坑状过于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12.神:即“神韵” 古玉器的神韵体现在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态.“神”在十二个字中是最重要的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概念,其主体凝聚了天地之灵.祖先视玉品为人与灵界沟通的载体方去琢之且圆满.而仿制品为急功近利之物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玉器新老鉴别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真古玉器之前,可能会认为这“神”是虚的,可是当你将真古玉器与仿古玉器一对比,便会发现其神韵的不同.这个“神”要靠你心灵与多年的收藏经验去感悟了。

   前述12字概念是从大量的古玉中概括出来的,12字的概念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古玉,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各自的特殊要素,有意识地从这些要素或特征去分析不同类型的古玉,进而对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运用,是真正理解和运用12字概念的必要步骤。
一、12字概念结构中的共同基本要素
12字概念结构中包括三个共同基本要素:表象、背景、结果。(一)表象:即把我们看到的古玉的特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描述;(二)背景:背景要素是从原因(如直接与间接、表面与根本、内部与外部等)、条件(必要性与可能性、物理与化学、地质与自然等)来分析红山古玉发生变化的种种因果关系;(三)结果:即对红山古玉的评价及实质(或性质、本质)定义。
二、12字概念结构中的特殊要素
12字概念结构中的特殊要素可按不同的类型区分:“质变”体现为“过程”要素;“自然态”体现为“经历”要素;“神”体现为“内容”要素;“表象”体现为“状况”要素。每一个特殊要素都可以再细分为若干要素。
12字概念由实物概念与理论概念组成。实物概念按照古玉本身的特征都努力采用一个字进行了高度的、准确的描述。理论概念是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如地质、物理、化学、地矿学以及时间与空间、历史、地理等这些学科综合性的知识与概念来共同对红山古玉进行研究与阐述。
三、12字的总体结构及排列顺序的涵义
12字的总体结构及排列顺序,具有极其深刻的涵义,12字鉴别方法,把“净”字排在了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红山古玉上手,第一关就要过“净”字。 过关时,第一关至关重要,第一关过不去就不可能再过后面的关了,而“净”字恰恰是仿红山古玉的死穴,仿古必要做旧,做旧“净”则不存。这里的“净”如同人的气质,是内在的表现,是仿不出来的。我们鉴别红山古玉时往往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关。
过了第一关,下面的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便可依次观察,注意各个字之间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12字所描述的12个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应用12字鉴别红山古玉的灵魂,现在仿品可以仿出其中的一个字甚至多个字,尤其是利用老料做仿的,但12个字的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是仿不出来的。所以不能简单的靠一、两方面的情况就仓促的作出鉴定。
最后一关是“神”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红山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红山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要注意:任南之见不是定论.关键是告之辨玉方法和着眼点的交流.全方位思考——任南
任南 发表于 2005-7-22 23:21:00

  ‐ ‐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3:13:42 | 只看该作者


   Ⅸ Ⅸ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8:08:10 | 只看该作者

鉴古着眼于全局(古玉传神):
工上自然态变;工中气血贯通;工下熟透净沁。


  L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11-29 15:46 , Processed in 0.1174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