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南非当代艺术百年回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9 14:38: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Naidoo馆长(艺术家)
今年的八月,恰逢南非国家美术馆在开普顿举办“南非百年当代艺术历史回顾”展览。整体回顾南非殖民历史与当地原住民文化交融的现实与矛盾。应该说这就是展览的意图所在。尤其是当你将展览从头至尾一览,相信会给观者留下超出一般审美意义的深刻印象。纵观整个展览的400多件展品,无论从风格,技巧,审美,均可以令观者享受一次异域文明的视觉饕宴,更令人深省的是,这个展览有意演绎了移民文化和当地原住民文化“共生现象’的一段重要历史。今天,我将这个体验进行梳理并赴薪文字与朋友分享。
展览策划人是一位印度裔南非人。从他本人的文化背景不难想象他办这个展览的主观意图。作为移民,他的父辈是在一个多世纪之前被英国公司以开发南部非洲土地种植甘蔗的签约合同雇工,不远万里漂洋来到这里,这段历史促成了今天遍布南非大陆百万之巨的印裔居民,不仅如此,在新的南非政权下享有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与自尊。从这位南非籍印度裔策展人的主导思想就可以窥见其主观意图,所以这个展览本身就不是一般概念的美术作品展,而是他精心策划一个"历史回眸"。
展览给我的印象是三部曲,第一步可以说是“艰辛的移民生活与不可割舍的故乡情怀”,第二是西方人文观照下的原著民文化,三是殖民文化中“根性”矛盾和“被动共生”。如果还有结语,那就要再加上图图大主教的一厢情愿,“上帝光耀下的彩虹国度与人民福祉”的踌躇满志。这里我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根性”矛盾,二是“被动共生”。学界有无这个提法与我无关,但以我个人在南非生活的经历和直观经验为基准,将在此篇“博文”以后不断丰满并给出结论。虽然我一直以来将“艺术”视为极其个人的,高尚和不具“功利”的人类进化行为。从这个高位观照可以明心智,注重的是每天早上起来轻松愉悦的身心。但与现实的状况及长期累积的经验所产生的负荷,迫使你不得不去思考。
这个展览先后去了三次,用了两整天时间看完,并将所有的作品拍照存档,因为机会来之不易。我很早就想走遍南非大小城镇的美术馆,全面看到南非各地区各族裔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这个“百年展”满足了我多年的夙愿。今天从新翻阅这些资料,从一般审美到历史的沉吟,感受到不仅仅是策展人的文化背景的“主旨”甚或是局限,还有历史赋予他的责任。尤其是在“世界杯”期间举办的这样一个展览,在社会引起的争论自然是不同反响。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开放民主和多种族相互依存的“新南非”,反映出人们对这次展览的热情期待。从媒体反映出的信息来看,有的认为“审美应该是纯粹的,不需政治寓意过浓。置疑策展人的文化背景与身份不具备办这样高规格展览, “欠国际性”等等。这里边甚至于有一种不肖,不信任,当然还有“习惯性歧视”。但支持和赞扬这个展览的民众毕竟还是占绝对多数。一个相当肯定的结论是,该展览客观的从艺术的角度反映出南非一个世纪以来的真实面貌,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看,该展览就是南非这百年历史发展的一个“注脚”。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惯常做法,这个展览无疑是一次政府行为,奇怪的是,当我问到这个展览的资金来源时不禁令人大跌眼镜。“政府未出一分钱”据他介绍,他是首次担任美术馆长职位,不熟悉这里的时间安排和技术上的操作,这也是未能获得政府资助的原因之一。依照这个展览场地的平方面积(2400余平方米)来计算,必定是一笔大开支。着手前期到各个博物馆和美术馆“借展”一事就需各方的密切配合,同样开支不菲,更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这其中甘苦良多,非一般人能力所及。
据我所了解,各地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开支一部分来自市政规划,一部分来自民间和企业的捐助。其中企业和民间捐助占比重最大。例如到银行办一个支票本,就会在办手续时发现一栏这样的内容,“阁下办的支票在履行支出手续后,将会有在交易时扣除的服务费中用于资助下列项目,教育,医疗,残疾服务,体育,艺术基金”等等。即使是最常用的银行卡也在每次消费时有手续费定额百分之几进入你所选择的赞助项目。我国目前的银行已经有了这类服务,但是在支票的票面上并未有明确显示。
南非存在两个世界,符合发达国家标准的第一世界和不发达国家的第三世界,文化交互间存在相当大的反差。在公共资源的管理与分配上存在无法调节的矛盾。管理上沿用着旧政权的模式与标准,分配上也不得不按此进行,虽然经过新政府十数年的改革但成效不大,由于新政府的急迫和务实,在施政初期已经对文化教育的投入有所递减。但是由企业和民间的资助一直延续着这个社会在文化艺术上的生命力,这也是我每年往返南非看到的令人欣喜之处。由其是2010年世界杯的成功举办令世界对南非刮目。还有你如果到南非旅行,就会发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无处不在,公共坏境尤其如此,“艺术”在那里就如同晨间的一杯咖啡或红茶般普通。
馆长不畏言移民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的资源分配与指导思想凸显成熟的欧洲文明对这个国家形成的长期效应。从城市建筑的整体硬件到法律制度都是欧美“标准版”。无论你走进开普敦或是约翰内斯堡的街区你都感觉不到这是在非洲。同时西方宗教产生的影响更是支撑多数民众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无论本土人如何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西方基督教义进行新的诠释,但根本上还是西方文明的变体。当早期的移民用水或油彩绘制出逼真的风景和人像时,可想而知给当地的土著或是酋长们多大的惊奇与震撼。画展的墙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我还记得童年第一次参观约翰内斯堡美术馆,看到Anton van Wouw1907年的作品《The Sleeping Kaffir》(沉睡的高粱)有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由欧洲旅行者描绘的土生土长的水果、鲜花与风景的画面,使得当地原住民把这些画面看的是如此神圣与浪漫”。
再看馆长的作品,明显受到早期美国波普的影响,我想在他的意识深处,仅仅是通过艺术形式寻找一种精神诉求。从美术馆的展品中看到他对圣雄.甘地的崇敬,那是印度人的神明与骄傲,英殖民者所讲的“一个该死的印度咕哩(coolie)”,那来自东方的“苦力”发音是他骨子里所沉淀的耻辱记忆,这是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尽管如此,他不畏言他受过的英式大学的高等教育,这将使他受益终生。如今,他端坐在国家美术馆的馆长位置,我很难去揣摩他的感受,因为那是一个让人仰视的艺术舞台,在他之前还未有一个有色人种坐过这个维托里亚式的大红皮椅子。访问十分短暂,约了再谈,尤其感兴趣中国的发展和当下中国正如火如荼般的前卫艺术,这将是下一个话题。还是放几张图来分享吧。
(访谈期间是在我女儿的帮助下完成的,她的高速“盲打”记录下这一切,时间虽然仅有半个小时,但已经够我洋洋洒洒。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她的小时候在母亲陪伴下苦练钢琴的样子,如今改为敲打电脑了,光阴似箭啊......未完待续)
大李 2010.11.17























  c c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0-12-31 16:17:49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艺术!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12-2 17:51 , Processed in 0.1190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