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柴门紧闭无寂寞 独有长松伴岁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7 12:4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佚名

  江河滚滚东逝去,苍松呜咽尽悲鸣,2005年2月24日凌晨6时45分,一代山水画大师、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教育家梁树年,在亲人、弟子及敬仰他的绘画艺术的热心群众精心照料、陪伴下,安详地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静静的离开了我们,是冰清玉洁的花束映衬了先生清癯的面容,安然长睡的他,依然是那样慈祥。“身衰知路远,世变应时艰,深厌来车马,关门泼雨山”,先生的为人处世、音容笑貌长久地浮现在眼前,是泪水打湿了我们仰望先生的眼帘,先生的悄然离去让我们迷茫眷恋。
  梁树年,号豆村。1911年生于北京东郊六里屯,自幼聪慧过人,5岁入私塾接受传统文化启蒙教育,15岁作诗,16岁治印,18岁拜京派画家祁井西学习山水画,1936年自立门户,成立豆村画社,1945年师从张大千成为“大风堂入室弟子。” 在梁树年一生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强调走“正路”,在他眼里“正路”就是绵延的传统绘画之路,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观察方法,创作理念,美学思想自成体系。“五四以来”,西方民主思想和写实精神的输入给沉寂的中国画坛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西方绘画诸如透视学、色彩学、造型学、材料学等,对丰富中国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扩大了中国画家的视野,但梁树年确始终执着的认为博大精深的国画艺术决不能以“西”代“中”,失却民族绘画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文化方针是绝然不可取的,先生在实际创作中践行了自己的观点,坚持了中国绘画的民族性和自主性,他对西方的东西保持了独具风骨的批判性借鉴,为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壮大摸索了可行之路,他生平反对良莠不分、中西揽和、简单拼凑,他曾十分自信地对我们说:“中国画源远流长,自有独立的体系和发展规律,犹如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沿着这条河走下去,必有辉煌的前程”。
  从临摹入手,学习中国画,是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制度,潘天寿说:“吾国唐宋以后之绘画,先临仿,次创作,创作中间以写生”,然而,在近世的中国画教学中,许多人重视写生,疏于临摹,削弱了中国画传统,弊端日益彰显,梁树年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他对弟子们的教导中,先生多次真切地指出,中国绘画有几千年历史,画家之众,科目之多,乃世界罕有之艺术宝库,所以经他指导的弟子,临摹要有选择,有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还要做到师迹又师心,仅仅停留在笔墨程式上的临仿是远远不够的,要多分析古人是如何运用笔墨,如何构思和经营,以求得对中国画本质和创作规律的理解,读画是临画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开阔眼界,提高鉴赏力,丰富艺术技巧,启发创作灵感,是画家不可缺少的学养。
  此外,先生还格外重视对中国书法的学习和临写,他从少儿起临帖不辍,时至暮年,每日仍然坚持做日课,习书练字,他说:书画同源,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只有练好书法以书入画,方能做到骨法用笔,力透纸背。 先生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弟子们,我们读画、临摹研习古今技法都格外用功,每隔一段时间,便拿着自己精心临仿的作业登门求教,先生总是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他说“画画是一辈子的事,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书不必刻意求体,只要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写出自己的面貌来。数十年来,在他的不悔教导下,弟子们的书法水平、笔墨技巧、鉴赏能力也都有了长足提高,我想仅凭这一点先生完全可以安然长眠了。 梁树年先生传道授业,最重“正人品”,如黄宾虹所言“游艺之事,必志道据德依仁”,先生主张欲学绘事首先要正人,人不正,追名逐利,心自然不静,必学不好画,书画固然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但梁先生却始终把画画当成一种事业,而且是终生不渝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孜孜以求,他一生淡泊名利,清贫守道,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其为人至真至纯,从艺至精至广,德艺双馨,堪称楷模。 这就是我的恩师梁树年先生。 经过94个春秋岁月,他走了,但他的思想,他的为人,他的绘画艺术,给我们留下了受用不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愿他化作春飞鸟,展翼高天入祥云,树年先生,我的恩师永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7-2 15:26 , Processed in 0.1086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