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2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噫、嘻本是山越语--黟、歙地名渊源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8 00: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键词】黟县 歙县 山越人 秦始皇 郡县制 音译
  徽州(今黄山市)黟县和歙县的建立,可以说是与中国郡县制的产生同步的。史志界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六》,把这个日子定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关于县名的由来,新编《黟县志》和《歙县志》,都是沿用旧志的说法:
  黟县 黄山旧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汉以前作“黝县”,颜师古注:“黝”音伊,字本做“黟”,其音同。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黝”为“黟”……
歙县 县南有歙浦,因以为名。又据《太平寰宇记》:“歙,翕也,谓山水翕聚也。”歙县之名即取山水翕聚之意。
  至于“黟”和“歙”的本义和读音,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可查,清代段玉裁的注较为精当。
先看“黟”--
  许慎《说文解字》:“黟,黑木也,从黑多声。丹杨有黟县。”
  段玉裁注:“《周书·王会篇》:‘夷用□木。《古今注》:乌文木,出波斯国,南方草木状。文木树高七八丈,色正黑,如水牛角。’乌鸡切,古音在十七部。《地理志》本作‘黟’,师古所据做‘黝’,乃误本耳。今安徽徽州府黟县是其地。”
  原来,“黟”是一种黑树木的名称,原产地在波斯国(今伊朗一带),而从古到今,黟县山上就没有这种“乌文木”。
  再来看看“歙”--
  许慎《说文解字》:“歙,缩鼻也,从欠翕声。丹阳有歙县。”
  段玉裁注:“糸部曰:缩者,蹴也。‘歙’之言‘摄’也,许几切,十六部。‘阳’当做‘杨’,字之误也。《地理志·郡国志》:‘丹阳郡歙县,今江南徽州歙县、休宁皆其地也。今徽人读式涉切。’”
  借用该地山水名来作城乡名,本是惯例。而黟、歙二地名,究其字义,就会发现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黟”是如此,“歙”也一样。以“歙”作地名,怎么也和“缩鼻”联系不到一起。倒是春秋末期作品《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之“歙”,有“收缩”的意思。而同书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叠音词“歙歙”又当别论,它是形容人的思想浑浑噩噩的样子,也与“歙”县无干。如果说“歙县之名取山水翕聚之意”,那么,江南山区这广大地界,处处都担当得起。换句话说,“歙”可作江南任何山区县的县名,而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为什么从古代汉语字义的分析中找不到合乎情理的解释?我认为,这“黟”和“歙”是越语的译音汉字。
  今皖南山区,早在周朝春秋时期,就是山越人的聚居地。所谓“山越”,是进入山区的越人。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是为了逃避赋税或是犯上作乱不成而逃进深山老林的。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挑担背囊,牵大带小地来到这个地方,面对着崇山峻岭、竹树藤萝和毒蛇猛兽,无可奈何地发出“噫”、“嘻”的长吁短叹--这与大诗人李白在自己的七言古体诗《蜀道难》开头所发慨叹极其相似:“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感叹词存在许多异体字--于是约定俗成,以之作为此处高山和盆地的名称。秦始皇采纳李斯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对划归鄣郡管辖的这一片山越聚居的地方,朝廷觉得以“噫”、“嘻”这叹词作县名有失正经,于是就用两个不至于使人产生歧义的假借字“黟”和“歙”。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随从,“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紧接着便“徙谪,实之初县”,强迫世世代代居住在今宁(波)绍(兴)平原的越人迁徙到今浙西和皖南山区的黟、歙等地,并移来外地“有罪”的吏民,填补越人走后宁绍平原的空白地,“以备东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越绝书》卷六)。
  为了巩固统治,镇压被征服者的反抗,秦始皇使用迁徙的手段以改变土著的居民成分,一次又一次:
“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
“徙天下富豪于咸阳二十万户。”
“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
“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去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
“迁北河、桥中三万家……”(《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那样大规模搬迁、驱赶越人离开故国、进入山区,却是史无前例的。秦始皇这样做,是对这个“水行山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吴越春秋》卷六)、强悍好勇民族老大的不放心,旨在翦除他们的羽翼,从根本上动摇越国复兴的基础。
  越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许多地名都是用汉字音译的。清朝同治八年七月十三日,李慈铭写道:“盖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犹于越、句吴也。姚、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无考。”(《越缦堂日记》)颜师古在《汉书·地理志注》中说:“夷俗语发声,犹越为于越也。”后世学者,如果把这些当年用汉语音译的地名按汉字字义去解释,将十分荒诞可笑,就好比以汉字字义去分析“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和“哈尔滨”一样。
  今徽州方言里,还保留着大量古音,其中当然有不少的越语音。今歙县方言读“歙”作xi,黟县人读“黟”作yi,“黟”、“歙”是两个越译汉的语气词。
  在今徽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城乡地名,如其汉字字义费解的,都有可能是古越语的汉语音译。今之学者,不可以望文生义,或者用后世的引申义甚至歧义,费力地去穿凿其由来。
(作者简介:胡萍 ,南京大学04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11-30 00:29 , Processed in 0.1154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