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9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逸飞:死在了谁手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30 22:4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逸飞:死在了谁手里?
杨卫

2005年4月10日中午十二点,我的手机接到一条信息,短短只有八个字:陈逸飞在上海去逝!起先,我并没在意,以为是谁搞的恶作剧。因为在这个语言浮肿的年代,大路新闻也好,小道消息也罢,早已经浑浊不清、真伪难辨,尤其像陈逸飞这样沽名钓誉的公众人物,最容易被人抱出来做球踢,拿出来当菜涮。我且只当是一个恶劣的玩笑,放到了一边。不想,晚间上网看新闻,陈逸飞于当天早晨8时44分在上海华山医院去逝的消息却得到了多家媒体的确认。这使我颇觉得有些意外,此前并没有任何征兆,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就撒手西去了呢?由此我感到了世事无常,真正是兴衰际遇不可算,离合悲欢难以测。人跟时间赌博,即便有再多筹码,也是输家。
  据说,陈逸飞的死因是胃穿孔引起的大出血。这在今天看来不足以致死的病症,却偏偏断送了大红大紫的陈逸飞59岁的生命,实在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这也似乎给广大的艺术工作者提了一个醒,那就是要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工作固然重要,但也得量力而行。如果陈逸飞的病逝真是与那部一波三折的电影《理发师》有关,那么,也许他一开始的选择就是错误。当然,现在说这些事后诸葛亮的话已经没有意义,人已作古,不可能从头再来。但对于陈逸飞的去逝,我们这些仍还活着的人,除了应该表达一种悼念与哀思以外,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些反省呢?
  关于生前的陈逸飞,一直是一位不太好怎么定位的人。作为一位盛极一时的成功人士,画家出身的陈逸飞,不仅早就以他的油画作品蜚声于各类艺术品拍卖市场,屡屡创下天价;而且他还在近几年把触角伸向了服装、广告、电影、传媒、模特以及环境艺术和建筑设计等各种领域,并且同样取得了佳绩。正是这些成就使陈逸飞在近十几年里声名鹊起,迅速地成了商业市场上的一个神话、时尚社会里的一颗明星,被广大新兴的城市小资所艳羡。不过,专业人士对他却一直都另有看法,且还颇有些微词。诘问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他市场走红的那些油画作品的娇饰风格上,最突出的一种说法就是媚俗。尽管陈逸飞的造型能力无可置疑,绘画功夫令人倾倒,但这些都不足以掩饰他画面中的苍白与空洞。作为一个欧洲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继承者,他恰恰抽离了欧洲古典主义的绘画精髓,即那种人文关怀与思想厚度。这也是陈逸飞一生都没有补上的一课。更令人遗憾的是,商业市场上大获成功的陈逸飞,没有在此后的几年集中精力去弥补那先天不足的一课,而是自喜于商业成功的神话,继而亮出空荡荡的舌苔,频频向世人撒起娇来。结果出现了精神内容的大亏空,以至于耗进去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没有补偿回来。难怪在他去逝后网络上的议论不断,甚至还有人报出这样的声音:不死怪恶心,死了怪可惜。我想,之所以说他恶心,大概还是因为他生前没有完全脱开恶俗的干系吧。此话虽然说得过火,但也的确反映了不少人对陈逸飞的看法。
  公平一点说,陈逸飞还是有过他在艺术史上存在的价值。他那幅现今已经被收入小学美术教材的早年之作《攻克总统府》,以其革命历史题材为线索,在一个大时代的转折点上,的确达到过表现的巅峰。虽然那幅作品在语言风格上仍然没有摆脱“苏派”的影响,表现主题也仍然是沿袭着“文革”以来的革命历史题材,但因其造型的扎实和手法运用的娴熟,直接将“苏派”的影响推到了顶峰,也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划上了阶段性的句号。没有他的大功告成,后来的陈丹青不会重新开始去溯本求源、寻觅比“苏派”风格更早之前的欧洲古典主义的绘画线索,也就可能不会有再后的“85思潮”对欧洲人文主义的思想引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还是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抑或可以说他曾经作为一个时代转换点,具有别人不可取代的地位。
  有人把陈逸飞后来的商业化转型归结于他去美国后的时空变化,当然有一定道理。独在异乡为异乡,一切都得自己打理自己,尤其是在美国那样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要想赎出自己获得某种自尊,首先就得占有足够的财富。这有可能是陈逸飞不得不向商业市场倾斜的一个原因。但这不是根本问题,根本的问题还在于精神的贫瘠。作为直接在“苏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绘画一直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被加以训练,而很少落实到灵魂的深处。这使陈逸飞在离开了原先固有的意识形态框架后,必然会陷入表达的僵局,既不可能深入西方文化的内部获得思想解放的启示,也不可能看到更远的文化前景。这也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技术的娴熟恰恰隔断了陈逸飞与精神探索的联系,而由此把这种技术的娴熟运用成一个个商业卖点给他带来的市场荣誉,又进一步使他在美国与世界当代艺术的潮流产生了深深脱节,以至于回国后也始终没有赶上中国自八十年代以来的现代文化思潮。陈逸飞后来沉溺于怀旧题材,不断在画面上营造一幕幕旧时的风华雪月、柔情蜜意,无疑也是对内心失落的一种补偿。
  陈逸飞的问题也许还不止于此,倾心于商业并没有什么错误,人各有志,有人向往大秦帝国,而有人则向往潇湘楚地。这是道的不同,没有什么好责怪的。既然不同道,不相为谋就是了。然而,陈逸飞却没有这么看问题,而是颇有些得意地把自己在商业上的成功视为一种新生文化,绕过历史的积淀与现实文化的深度,继而借着市场经济的尺度开始统筹起广阔的艺术世界来。这就难免不令一些专业人士出来挑刺了。我一直不清楚,陈逸飞是不是因为在美国受了沃霍尔的波普文化影响,还是因为屡破亚洲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价格记录冲昏了他的头脑,使他有了某种商业文化的大幻觉。但我知道商业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不在于商业本身,而是在于对商业的表达。这是两个层次,是现实与创造的不同领域。美国的波普艺术大师沃霍尔借用商业社会的原素来创作艺术,实际上是在打开一种全新的视野,引进一种新的与之当代社会相应的方法论,从根本上是解构,是站在更高的精神支点上来剖析商业社会。而陈逸飞则截然不同,他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进入到商业社会的游戏流程中,借着这个流程来扩大影响,积累财富。表面上看这会是一种出人头地的解放,实则是把脖子伸进了商业社会的生产链条中,恰恰是对思想创造的一种束缚。
  陈逸飞后来把摊子铺得越来越大,提出所谓的“大视觉”概念,希望什么都涵盖,样样都囊括,当然也有一种对自身精神内容匮乏的弥补。不过,网上一位朋友的留言说得好:1后面可以无限地加0,每加一个0都可以是一个倍数的增长,但如果没有1在前面,一切都无从谈起。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挑起地球。这是对第一推动力的寻觅,有了这种寻觅,人才可能认识自己,也才有可能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去衡量事物,发展认识的边界。古希腊人正是从这里为后来欧洲的人文主义复兴铺垫了道路,而我们却没有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以天道制约着人道,而百年来的革命文化情境又从人定胜天的翻身角度、孕育出了一种好大喜功的文化性格。正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成长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种畸形思维,那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刻意地求大,盲目地铺张。作为一个当今商业社会的英雄,陈逸飞似乎也禀承了这样一种思维惯性。他的扩张,他的求大,无不有着历史的影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藉此拓宽认识的边界,从中赎救出自己,反而积劳成疾,最后把自己的生命给搭了进去。无论如何,这是一场悲剧。既是陈逸飞自己的悲剧,也是一种文化的悲剧。
  陈逸飞去逝后,也有人拼命借着市场的泡沫将其抬高,甚至还有人拿他与凡高相比,这使我感觉到颇有些荒诞。倒不是说他们俩不能比较,而是这两个层次的比较实在找不到任何的交叉点。一个是奔着精神去的艺术家,一个则是投向市场来的艺术家,不知从哪里比起?我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低陈逸飞的意思,如果放平了说,作为一个人,陈逸飞无疑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投奔市场不是什么错误,至少他没有依赖于体制伸手向市场进行敲诈。他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力更生,靠自己在市场上的拼搏与奋斗而得来的。单只说这一点,他就要比许多人优秀。但这是他作为人的成功,不能等同于他的艺术的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永远是不容混淆的。当然,这种混淆也怪不得陈逸飞,他原本有他自己站立的市场位置,将他的位置颠倒,怪也只能怪我们的国民素质。当一种阴郁的怀旧、甜美的娇饰之风大面积降临,继而被我们的当代国民们视为文化的正宗、视觉的经典欣然接受之时,我真怀疑,怀疑我们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如果当年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换来的只是如此这般结果,那么,我宁愿把自己退回到宗教的笼罩之中。因为至少那里面还有向上的敬畏,还有向往更高生命质量的激情。
  一个人来过,又走了。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在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映红过天边的云彩,然而,也终于熄灭了。陈逸飞,一个可以跟高空飞翔联系起来的名字,但愿他于黄昏后的掠过,不会因为人走而茶凉,梦过而境空……
  2005.4.16

  Γ 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5-6-1 11:36:25 | 只看该作者

陈逸飞:死在了谁手里?

杨卫的文章我很喜欢!

   Z Z
3
发表于 2005-6-1 23:09:15 | 只看该作者

陈逸飞:死在了谁手里?

一个人来过,又走了。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在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映红过天边的云彩,然而,也终于熄灭了。

   □ □
4
发表于 2005-6-2 09:53:42 | 只看该作者

陈逸飞:死在了谁手里?

下面引用由对酒当歌2005/06/01 11:36am 发表的内容:
杨卫的文章我很喜欢!

我以为是我导师呢!

  ョ 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9 15:07 , Processed in 0.1127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