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2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汉字出发《心迹—邵岩水墨艺术展》(今日美术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6 21:55: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汉字出发
——今日美术馆《心迹—邵岩水墨艺术展》
2012年4月21日下午15:00,当代艺术家邵岩个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隆重开幕。在此次2012新作展上,邵岩不仅带来了他2011年开始的“水”与“墨”的艺术实验,还由今日美术馆主厅450m2×12.5m巨大的展示面积而发,创作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巨型射墨作品,为观众带来一场之于水墨艺术的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重新思考“中国水墨”艺术创作的当代意境。
从汉字出发 邵岩新作巨型射墨草书
汉字,之于中国人,甚至整个东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汉字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文明5000年既是从此时说起。中国书法是人类最早的字体设计,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几种文字艺术形式之一。邵岩自幼与书画艺术结缘,1962年他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邵炳山写一手好颜体,伯父邵炳岩善画白描人物。邵岩幼受祖训,跟随父亲研习颜、柳楷书,临伯父白描人物,喜欢随处涂鸦,拆卸和组装玩具、家用电器。邵岩对水墨的不懈追求,使他24岁就获得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意气风发如他并未止于此,而是更激励了他对水墨艺术的进一步探索。
研修传统水墨的邵岩亦爱西方当代艺术,《梵高传》给了他成为职业艺术家的渴望,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激发他的无限灵感。90年代末,邵岩开始在闲暇时做水墨抽象实验,迷恋上水墨所展现的独特艺术形式。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艺术的敏感直觉是他水墨实验的起点,邵岩的水墨艺术并非一味的观念艺术,亦不是空中楼阁,这与其他那些打着“书法”为旗号的所谓艺术家不同,邵岩极力主张艺术创作的当代性必须要有中国文化的“文脉”贯承其间。邵岩的艺术创作(传统书法、现代书法、汉字艺术、当代水墨、行为艺术)无不紧贴着传统并将我们大多数人意识中已经顽固不化的“传统”无限放大开来。
这次邵岩带来的“新思考”是极具个人特色的射墨艺术,射墨艺术是他自2008年起开始进行的以“注射器”创作新书写与绘画的一系列水墨实验。2008年1月,一场突发的急性心脏病,将邵岩送往医院,心脏因此放如了7枚支架。这次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艺术家邵岩对人的生与死有了深刻理解,“注射器”从此成为新书写与绘画的重要器具。走进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观众眼前是铺满整个展厅的长达30米宽15米的巨型纸上射墨草书,人们需要登上由脚手架搭起的回廊,借着架设在12.5米的展厅顶部的探照灯才能来回“扫视”眼前的巨大书法作品,此举无论是书写还是观赏方式都是对旧有模式的极大颠覆。
活的“水”墨艺术 宣纸上的“水生命”纪录片
2011年邵岩对“水”在绘画中的作用有深刻感悟,创作了一系列水墨艺术实验。他以“注射器”射在宣纸上的墨线为底,将射墨作品经水浸化数十小时甚至几个昼夜,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墨与水自然的融合状态。这项艺术实验使“水”仿佛活了起来,是一场上演于宣纸之上的关于“水生命”的纪录片。邵岩摒弃了传统书法以水为稀释剂的做法,而是将水作为绘画的主体,这极大颠覆了传统艺术中的笔墨关系与书写性,提升和展现水在水墨艺术中的原生态属性,将“笔墨为零”推至极致。
走进展览副厅,观众就会被地面上“一”字排开的20台电视所吸引,20台电视同时播放同样的射墨线条在经过水浸化后呈现出的完全不同的20种变化。而墙上对应展出的21幅作品,则是2011年邵岩对这种活的“水”墨艺术的运用所创作的极具视觉冲击力、想象力的水墨作品。
邵岩的艺术从汉字出发,基于书法,而又出于书法。就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也是入世与出世的过程,邵岩从24岁获得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的狂放不羁,到人过中年的静中求索,邵岩近30年对于书法的如朝圣一样的探索不断给人们以惊喜,让我们看到书法在当代艺术被边缘化的时刻出现的希望之光。
据悉,此次展览从4月16日至5月5日期间对公众开放。

  R 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1:55:52 | 只看该作者
心迹——邵岩水墨艺术展
The Trace of Mind - SHAO YAN'S INK PAINTING EXHIBITION
主办:今日美术馆
策展人:朱青生
学术支持:刘晓纯
展期:2012年4月16日-5月5日 10:00-20:00
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今日美术馆
邮编:100022
电话:010-58760600-100
传真:010-58760500            
媒体垂询请联络:
北京今日美术馆宣传部                  
肖宝珍/孙墨吟                       
电话:(010)5876 9690            传真:(010)5876 0500              

   ボ ボ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1:56:27 | 只看该作者
艺术家介绍
邵岩1962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中国汉字艺术中心主任,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当代艺术专业特聘专家,中央美术学院外聘教授,历届国展现代书法大奖获得者。现居北京,独立艺术家。
祖父:邵树琦,晚清登州府 著名堂号“耕乐堂”二代,农商兴旺,乐善好施,闻名百里。
父亲:邵炳山,写一手好颜体。
伯父:邵炳岩,画一手好白描人物,1948年去台湾(已故)。
1962年        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姐:邵名波,哥:邵名森,笔名三木,花鸟画家。幼受祖训,研习颜、柳楷书,临伯父白描人物,喜随处涂鸦。
1969年7岁        读小学。小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顽皮透顶。
1974年12岁        读初中 .参加学校文艺宣传队。去田间地头书写“大字报”。
1976年14岁        读高中,高中期间,数理化“状元”。
1978年16岁        高考落榜(政治成绩不及格),随水彩画家吴炳年先生学画。
1979年18岁         考入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大量临习古代碑帖,自学纂刻,刻印三万余方,自编甲骨文字典。
1981年 21岁        分配于山东省莱城县第四中学任中学美术教师。临《芥子园画            传》,临吴昌硕、齐白石花鸟,后喜欢,周韶华画风。
1985年23岁        山东省文登县商业贸易中心办公室文书,与邢晓兰女士结婚。5月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日本现代书法家手岛右卿书法展,受到刺激,立志现代书法研究、创作。
1986年24岁        作品《晴雪》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儿邵翰青出生。同年读《凡高传》深受感动,心仪向往成为艺术家。
1987年25岁        县印刷厂做平面设计。
参展:作品参加《中国现代书法大展》,中国广西。
1989年27岁        调入山东省文登县书画院工作。期间,研读《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日本书法史》,喜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   
参展:《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大展》,中国美术馆。
1990年28岁        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学习,导师王镛先生。阅读大量哲学、美学、古代书画论著,结识刘正成、石开、陈平、李老十、“小刀会”成员。
参展:《中国艺术大展》,香港。
1991年29岁        陈平、朱永灵先生去四川、三峡写生。
参展:《中韩青年书法篆刻展》,韩国汉城。
1992年30岁        《邵岩书法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并举行研讨会,《中国书法》做专题报道。
1993年31岁        停薪留职。
参展:第一届《中国书法主义(六人)首展》,中国郑州
1994年32岁        成立“信合实业有限公司”,承揽广告、装饰、工程。
1995年33岁        参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一等奖)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现代书法名家邀请展 中国广西
      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首展 中国杭州
      第二届中国“书法主义”(十人)展 中国威海
      中国现代书法十周年代表作家作品展 中国南京
1996年34岁        成立“古今斋”画廊,经营名人字。
参展:“笔底传情”中国当代书法二十人展 美国哥伦比亚
       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 中国北京
1997年35岁        与朋友成立“公元印刷有限公司”。闲余时,常做抽象水墨实验,迷恋有意味的形式。
参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 中国美术馆
1998年36岁        思考书法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喜欢美国  主义、波普艺术。
参展:法国首届中国书法大展 法国巴黎
1999年37岁        北京购房。《三剑客》出版,与杨林、刘懿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作品《海》被意大利东北银行集团收藏。
参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二等奖) 中国美术馆
      “1979—1999世纪之门.成都.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中国四川
      大陆实力派画家展 中国香港
      巴蜀点兵.99成都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书法回顾展 中国四川
      邵岩,杨林,刘毅三剑客现代书法展 中国美术馆
      第三届中国楹联书法大展 中国北京
      “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大展” 中国美术馆
2000年38岁        辞职,定居北京,做职业艺术家。
参展:中国艺术节 当代书法邀请展 中国南京
       北京十人书法展 中国北京
       北京五人书法展 中国济南
2001年39岁        出版《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于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参展:国际书法文献展 中国 台湾
2002年40岁        参展: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 中国北京
2003年41岁        “非典”时期,创作大量山水画,随王镛、姚鸣京、徐海诸先生去京西写生。
参展:韩国全北书法双年展 韩国全州
      香港艺术公社“二十年来汉字于书写的新经验” 中国 香港
      国际现代墨美术展 中国西安
      “中国正大书风”邀请展 中国南京
2004年 42岁        受聘于江苏省国画院书法研究院任副院长。策划由今日美术     馆举办的“汉字迷阵”六人书象作品展。
参展: “汉字作为资源艺术展” 澳大利亚悉尼
       “汉字迷阵展” 中国北京
       江苏国画院现代书法提名展 中国南京
       “气韵于扩散”国际现代书法展 韩国首尔
2005年 43岁        参展:“首届 国际书法双年展” 韩国首尔
中国美术学院“书非书”国际现代书法展 中国杭州
“林散之杯”全国书法大赛(评委) 中国南京
2006年 44岁        参展:中国“艺术书法”百家优秀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1976—2006中国水墨文献展 中国南京
中日韩现代书法二十人展 韩国首尔
中国现代书法邀请展 中国北京
2007年 45岁        做岩彩、综合材料的实验,创作《极地》等系列作品。
参展:中国“艺术书法”百家优秀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从汉字出发 ” 邵岩现代汉字艺术展 中国北京
      “墨缘100 中国 宋庄水墨同盟第二届名家邀请展” 中国北京
      “戒色” 中国当代水墨名家邀请展 中国河南
2008年 46岁        一月突发急性心脏病,住院,放支架7枚。对人的生与死有深刻理解,“注射器”从此成为新书写与绘画的重要器具。二月与兰正辉、卜列平、一了三位艺术家随张以国先生赴美国举办“自由我在”当代中国艺术展和艺术考察。
参展:瑞典“卡廷娜托”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邀请 瑞典
      首尔书艺双年展 韩国首尔
      “字迹 ,痕迹” 大尺幅抽象画20人联展 中国北京
2009年 47岁        参展:“瀑”--邵岩2010个展 上海
       “水墨思维”提名艺术家展  中国北京
       “后文人”第一届中国水墨双年展  北京、上海、河南
       水墨.书法--第三种抽象 中国对比窗画廊 中国上海
2010年 48岁        参展:国际现代书法二十家展 中国北京
      中日韩书法展 日本名古屋
      两岸汉字艺术大展 中国北京
      国际书法大展 中国北京
      上海当代艺术展 中国上海
      “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展 比利时
      北京.四川书法双年展 中国四川
      迈阿密艺术博览会  美国迈阿密
      国际艺术博览会 迪拜
      “书非书”国际书法展  中国杭州
      “觉”汉字艺术展 中国天津
      水墨中国--中意交流展 意大利RIVELLI意中当代艺术博物馆 意大利那波里
2011年 49岁        对“水”在绘画中的作用有深刻感悟,完成了大量的“注射器”书写性作品和水墨作品,由黄岩先生策展、王南溟先生做学术主持的“跑墨”2011邵岩个展在上海“800艺术区“举办
参展:“跑墨”2011上海邵岩个展 中国上海
       第四届中日韩国际书法年展 湖北襄阳
       2011两岸汉字艺术节“大陆当代艺术展” 台北
       “2160中国书法邀请展” 中国南京
       第二届书法批评家提名展  中国秦皇岛
       21世纪中国新水墨艺术的十个个案  中国上海
       书法No.1展  中国上海  
       中国水墨No.1展  中国上海
       国际当代书法大展  德国威斯巴登
       中国“3+3"书法联盟作品展  新加坡
       “从母语出发”当代水墨同盟联展  中国东莞
       “中国式书写”  中国北京
2012年50岁        参加深圳“当代水墨双年展”,现场表演“射墨“,由朱青生先生做策展人,刘骁纯先生做学术主持的“心迹”——邵岩水墨艺术展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举行。作品集《今日艺术家-邵岩》出版。
参展:2012邵岩艺术展  中国
      “东渡”---传承与蜕变,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  日本东京

  丿 丿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1:58:34 | 只看该作者
邵岩艺术发展史
朱青生
现代书法运动有几个早期系统:
现代书法运动的第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南京系”。是以柯廼柏、庄天明为代表的南京系统。柯廼柏1978年、1979年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学习书法理论和书法。(当时我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读书,所以他跟我是同学。)之前他有在日本留学的经验, 所以对现代书法的日本发展有清晰的理解和记忆,1979年在南京鼓楼公园办了一次书法展,这个书法展实际上就是现代书法的“少字书法”,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次现代书法展。庄天明也跟我们都是同学,我们大家也互相影响、互相启发。这是第一条线。由此也可看出中国的现代书法实际上通过第一条线是间接的透过一个法国人受到了日本影响。柯廼柏就成了中国现代书法的一个先驱。柯廼柏在2009年中国的书法到欧洲展览《再序兰亭》,杨应时的画册论文中写到中国现代书法史的时候,对柯廼柏特别提及。
现代书法运动的第二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北京系”。是以古干为代表的北京系统。在北京有一些人,他们因为身处在北京,所以活动虽然不是最早但是影响力很大。古干团结了一批老先生。当时这些人年纪都比较大,他们的实验肯定是很早就开始了。其中有邵宇、黄苗子等,他们和王方宇差不多是同一代,王方宇在国外四、五十年代就开始做现代书法的探索。古干领导的这一批现代书法的探索者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办了第一次现代书法展,因为这次的展览影响至关重要,就被看作中国现代书法的一次里程碑的展览,所以在2005年纪念中国现代书法二十年,是以他们这个展览的时间作为依据的。
现代书法运动的第三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其他系”。这第三条线,就是以邵岩为代表。邵岩的水平特别突出,在全国的书法展上,以现代书法作品获得了数次大奖,这样一来就使得现代书法在书法界获得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也引起了书法界内外的广泛关注。以上就是我们的三条明确的大线。
   
现代书法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出现了分化,分成了三种艺术(参见附文:朱青生《中国现代书法十三派》 ):
一种就叫做现代书法,它是用水墨的方法和书写的途径来做的抽象艺术;
第二种叫做汉字艺术,就是用汉字的结构与特性来从事各种各样艺术形式的创造活动,包括装置、影像、雕刻和使用汉字构成的一些设计。汉字艺术与传统的书法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其相关性在于传统的书法都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虽然在日本和韩国发展出了假名和韩文的民族书法,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在中央美院试验过用德文和英文书写的书法(当时的参加者包括后来嫁给杨诘苍的杨天娜 Martina Kuepple-Yang),但都没有动摇汉字作为主导的地位。在很多具有维护书法经典的学者和艺术家看来,书法中的汉字是构成书法最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他们认为在中国之外伊斯兰教概念上的书法和西方书写艺术中的书法还没有达到书法的境界,也许这种理解类似于日本对书法的概念——“书道”的概念,是将书法中分成了两个方面,其一是美好的、精致的书写方法(这个概念比较符合西文中calligraphy的原意);其二是一种独特的、通过书写来完成的艺术的道路,它已超出了精致美好的书写范畴,甚至有时为了精神上的需要,不惜破坏表面上的平衡和美感(这个概念比较符合英文中art of writing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这两个概念都不必然的和汉字有关,只是汉字的系统是目前人类社会所使用的形态变化最丰富的系统,或者可以这么说,任何其他文字系统所具有的一些方法和特征,都可以在汉字系统中间找到对应,而汉字系统又确实包含一些其他的文字系统所无法概括和涵盖的方面。而所谓的汉字艺术,可以理解成一般地关注汉字造型的各种可能性的艺术,但是不是它如何造型的艺术(这个部分属于“书法”或“书道”的范畴)。汉字艺术不强调书写的过程,而强调造型的结果,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各种变化和塑造的可能性,所以它后来发展到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汉字艺术还广泛地涉及到建筑设计,包括原来现代书法运动中的一个主要领导人物,叫卜列平,他还充分运用北京大学资源学院的平台做了一个汉字艺术系,也就是说他不是单纯地从事创作,还建立了一个教学体系来推进汉字艺术,并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和活动来推广他的教学研究的成果。
第三种实际上是概念艺术。概念艺术如果翻译成英文就是conceptual art,它具有两个自身交复的意义:第一层意义是达达艺术以后,就是以艺术的行为和装置以及现成物来表达一个观念,而不再重视作品本身和制作过程的艺术倾向,也被看成是经典现代艺术的形式革命完成之后,艺术发展史的新阶段。在这种观念艺术中,观念是以一种作者或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来实现的,但是作品内部本身即不一定出现文字,也不一定出现语言的相关符号。概念艺术的第二层意义是以文字和语言作为主要形式的艺术作品,其文字和语言的作用有时直接构成画面的形式因素,有时和画面中的其他图形和照片构成相互的关系而产生另外的仅有图画或仅有文字而不能具备的第三种意义。即使有只以文字作为作品形式的观念艺术作品,这种形式也不是要求观众向阅读一样的去理解这一个文字或这段语言的语言学涵义,而是将这个作品的形式存在作为与观众的空间遭遇,从而使得作品成为被观看和凝视的对象而产生特殊的意味和意义。而这种艺术在中文中更适合于用“概念艺术”来表达(虽然他们在几种西文中是同一个词)。以文字(包括汉字和拼音字母以及其他语言文字)所做的艺术非常广泛,在中国是以汉字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出了一些值得记载的作品,比如邱志杰的《兰亭序一千遍》和徐冰的《天书》、王南溟的《字球》、刘超的《书写机器》(或还可包括我的《放大书法》和红牌《这个展览中所有作品都不是朱青生做的》),实际上都是观念艺术。但是观念艺术中,有的作品跟汉字有关,有的作品跟行为有关,有的作品当然跟观念有关。
过去笼统的现代书法,在二十世纪的末期分化为三种艺术之后,这三种艺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中,都在力争为创造具有中国文化渊源的当代艺术的方式起作用,但是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是徐冰和邱志杰。现代书法作为整体,其变化的过程已经不明显。
作为现代书法大领域中三分之一的“现代书法”将要如何继续发展,这是我们要通过邵岩的这次展览继续探索的问题。这一次展览既不是针对汉字艺术这一方面,也不是针对用语言来做艺术的概念艺术这一方面。
从2002年开始,就现代书法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了将现代书法与现代的水墨统一、将现代水墨与抽象艺术统一的“三个合一”,成为“第三抽象”。在现代书法的领域中,并不是大家都赞成趋向于抽象,而是各有各的想法,推进了当代艺术的丰富与繁荣。第三抽象的推进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同仁们参加的展览,如在上海对比窗画廊和多伦美术馆开展的“水墨-书法 第三种抽象”邵岩就参加过在对比窗画廊的展览。尚扬和谭平也陆续地参加类似的探索和展览,我们正在将从事现代书法、现代水墨和抽象艺术的这三种人都合为一种人,合为一种特定的方向。
   
邵岩在实践上有丰富的探索,不仅限于第三抽象。他也试图把现代书法向抽象艺术的方向推进,他的作品一般还保留着文字(汉字),但是在作品的整体意义上来衡量,文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虽然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却为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共同推进现代书法的研究。1997年,我们在北京大学开过一门现代书法的研讨课,有一次工作坊就是专门研究邵岩,当时邵岩还来课堂给选课同学做了演示和交流。
新时期,即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合法化,现代书法和其他当代艺术作品一样,在市场上取得了极其出色的表现。现代书法有些艺术家,如魏立刚,除了在艺术上又攀升一个台阶之外(作品具有更大的尺度和更为单纯的力度),市场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此次展览要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邵岩的档案整理和分析研究,我们已经注意到邵岩已经开始离开汉字书写,进入了艺术的第三阶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第三个十年”。邵岩第一期,就是“少字数”的创作;邵岩第二期用一个具有完整意义个词句来构成动人的、有特殊的艺术魅力的作品;现在进入第三期,他以自己的生命状态和对生活的理解,介入到每次写作,并把写作逐步发展成一次水墨的行为,最终把水墨行为的痕迹作为作品来展览。这个方式与我们上文所论述的第三抽象,有一点关系,但是也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我们为现代书法进入当代艺术进行着不间断的探索和实验,而不同的是,在实验的道路上,我们永远保持者各自独立的激情。
邵岩第一期:“少字数”的创作
抽象艺术在中国的一个重要源流是“现代书法”。邵岩的现代书法在这样一个艺术领域中是有所侧重和选择的。在其早期作品中就避开了画字这条路,而是注重字的结构,对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构造作品。邵岩在第一个时期特别注重字的形义方面,探索书法如何突破旧有的规范模式、建立新的价值取向,自1985至1995年第一个“邵岩十年计划”,就是试图解决这些问题。1985年,邵岩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看到日本手岛右卿少字数书法作品和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井上有一的作品集时,这些风格上的多样和视觉空间的多维性,让他找到了“少字数”这个现代书法的切入点。
“少字数”现代书法创作以创作美为出发点,汉字本身架构的组合关系的变换,生出不同的秩序、节奏与韵律。然而,这种图式的改变还不能以牺牲可辨识性为价值——邵岩的创作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现代书法创作必须保持汉字结构的相对成立;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像抽象绘画那样任意挥洒而不受形与义的束缚。邵岩的书法艺术是在二者边缘地带的舞蹈。
邵岩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他一九八五年创作的《晴雪》(图 1)中已经展露出来。作品中跳动的笔触,用力转折的锐角,朴实、直率、自然的结构和气息,无疑是一位24岁年轻朝气青年的缩影。两字一虚一实、一枯一荣,落款字号小笔墨重,起压角平衡重心的作用。一方面,“晴”字棱角分明、近似刀刻木痕的用笔,与“雪”字圆润遒劲、柔中带刚的中锋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喧嚣的阳光洒落在安静的白雪之上,构成具有张力的画面;另一方面,“晴雪”二字各自的精彩飞白,用枯笔以表现北国风雪交加的旷野景色。在邵岩笔下,古代汉字的结构不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变成视觉感官的痕迹,他带给观者的体验则打破了“结构——符号——约定俗成的意义”,建立起诉诸视觉到达意义的途径。

(图 1)
一九九一年创作的多幅作品,是邵岩从不同角度和路径对“少字数”现代书法形式和内容作出的探索。路径一,是由汉字结构引发灵感着意表现其结构的造型美;二,选择相关汉字去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三,以汉字为媒介的自我书写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聊斋》(图 2)借“聊斋”二字描摹出蜀地山川云雨濛濛的感觉。整幅作品用淡宿墨书写,行笔慢而滞,直线似行云流水,几个不同形状的圆、半圆篆体结构又似老家昆嵛山上月牙形道德经刻石以及遍布山野的巨大的圆形石头遍布山野。整幅作品呈右下斜,观者伫立其前有恍惚失重质感,仿佛身处昆嵛山流云雾密,远山在这云雾缭绕之中时隐时现。《盘古》(图 3)则属第三种创作方式。用短斗笔、蓄墨,笔锋或聚或散,浓枯相间,一气呵成,“盘”字处理,上疏下密,下半部与“古”的横竖紧靠,“古”的左点压底与右点笔意连,整副在重心上也起到一两过千斤的作用。上下两字左中部空白,大的外界气流充进画面,给人一种“盘古开天”的力量感。在表达个人哲思上,作品《匠人所作》(图 4)可谓匠心独具。据邵岩回忆,这是他在集字时的一个惊奇发现,将此四字做方形顺时针阅读时,每个字的外边呈“┌、┐、┌、」”型,形成一个严密的包围态势,而中间参差不齐——用排笔书写,笔划粗壮,排列整齐,如同一座秩序井然的城池;上下左右中间略留出空白,大小不一,似城不同方向的城门,内部呈现古圆铜镜模样,中下方盖有多方印章,代表天地方圆和权力等级。

(图 2)(图 3)(图 4)
邵岩在挖掘古典书法潜力的同时,努力的汲取现代艺术的观念,以实现他所说的“憧憬古代的美好事物,热恋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的万物,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个体创作”,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高楼大厦”的理想。一九九五年创作的《海》(图 5)则是这个理想的精品。
(图 5)
一九九九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海》被意大利东北银行集团北京首席代表法利纳(Piccardo Farina)先生的夫人收藏。当时在现场,她找到邵岩,激动地向他比划着内心的感受,说“我看到家乡的大海,看到了海浪、渔网、沙滩、贝壳、甚至看到了哥哥在冲浪。”这幅作品带给法利纳夫人的感动,正是邵岩在作品中倾注的思想、记忆和情感所在。“海”字的意象经过理性构架后再经感性地书写出来,墨与水的交融和冲刷,以崭新的创作方式呈现在一个不认识汉字的外国朋友面前的情景,就同手岛右卿当年“崩坏”在欧洲展出时,外国人有一种物体被破坏的感觉一样,再次印证汉字造字的智慧和巨大的意象空间。
一个“海”字,对于文字学家,首先将之规定为一个标准字(隶定),指出其异体字和假借字,用科学的方法把繁杂的现象简化和归纳到一个最典型的公式。而对于邵岩,则正好反过来,尽可能多地提供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个“海”字,用无限多的可能性书写。这个方法是我们不得不提起井上有一,他用了长达多年甚至一生的经历写一个字——“贫”,可谓少字派的极高境界。然而,虽坐于书斋之内,邵岩对当下社会万象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则使得他无法满足于类似手岛右卿以书法表现“崩坏”之感、井上有一书写不同形态的“贫”字表达对贫困的体验,他更关心的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怀通过“少字数”书法传递出来的可能性,以及“少字数”创作承载深层美学、哲学意义的可能性。
邵岩第二期:走向多元化的艺术实践
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五年,邵岩在书法艺术创作的第二个十年中,着重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其一,用新方法继续进行“少字数”创作;其二,对西方绘画中的一些技巧的巧妙借用和创新,与中国汉字书法结合,发现了许多汉字结构间与结构后奇妙的抽象空间;其三,则是对一句话、诗句以及一个语法单元进行全新的创作探索,这一尝试被艺术家自己称为“多字数”创作。
这个时期,邵岩受刘国松、周韶华绘画的启发,而在他的“少字数”书法实践中加入水这个活动元素,并欣喜地发现作品的用笔在通过水的“冲洗”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前所未见,这是在第一个十年少字数创作中所没有的。二零零一年创作的《海》(图 6)作品,是笔在宣纸上反复书写然后用水“冲洗”出来的。经过冲洗之后,笔锋的运动轨迹清楚地显现出来,墨色丰富,层次感强烈。强调空间秩序、章法结构是现代书法区别于传统书法的关键,因此,现代书法作品容易剑走偏锋,过于强调空间性而难以顾及书法的时间性,即书写上不可逆转的顺序。然而邵岩通过“水”这一元素的介入,实质上是把时间引入书法空间构建当中,强调其创作的一次性、瞬间性,具体在这幅作品中则表现为墨色的上下承接关系,笔触的叠加效果,甚至线条的立体感。对比起第一个十年时期的《海》(图 5),这幅作品更表现出“海”的沧桑、幽深、迷幻的一面,在形式上更具抽象的美感,达到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图 6)
除了受中国画家刘国松、周韶华绘画的启发,对墨与水的交互效果进行“少字数”的创作以外,邵岩还有意汲取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并将其引入汉字现代书法艺术中,这些图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汉字可读性和原有结构。创作于二零零三年的“解构系列”和二零零六年的《舞门》是邵岩这种大胆尝试的代表作。“解构系列”作品似乎更趋向现代美术而稍稍远离了传统书法创作方式。邵岩借用了西方立体主义(Cubist Style)的形式技巧,尤其是挑战传统“近大远小”的角度观的分析立体主义(Analytic Cubism),使人不禁想起毕加索(Picasso)、布拉克(Georges Braque)的作品。此系列作品中,邵岩利用这些技巧,将汉字书法的空间结构进一步抽象,分割、重组成三角形、多边形等简单几何形状。
《军》(图6.1)、《楼》(图 7)两幅作品像毕加索《手风琴师》,几何结构集中到画面中心线,同时向外到画的边缘,更加松散和开放,强调被几何形切割后产生的光的效应和层次感。《梦断凤城》(图 8)、《随》(图 9)又如毕加索的《丹尼尔—亨利.卡恩韦勒尔》,画面的材料质感,由线结构的尖锐几何形聚成各种倾斜的、不同角度的平面来控制和支配。直线条和斜平面,都用暗示那些微妙而又强烈可见的汉字结体的位置变换。水墨的材质不同油画,因此尽管汉字结构被几何解构,但仍然能体现其如水柔软的一面,如《梦断凤城》,就像一幅秋天的荷塘,莲梗夹着枯叶,水面泛着银光,有一种繁华退过后的素雅与静穆。

图6.1 (图 7)(图 8)(图 9)

   ⑥ 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1:58:52 | 只看该作者
邵岩对“多字数”书法艺术的探索,在一九九五年创作的《桃花乱落红尘雨》(图 10)中已经有所成就。这件作品在第六届全国中青展书法篆刻展上获得一等奖,也被邵岩视为其现代书法的代表作:“在没有出现的二零一一年年创作的作品《飞来好运》之前,十六年间这幅作品都没有被超越,每次看到它我都激动不已”。
“多字数”创作,最大难度在选字选句上。一要选择有诗意的内容;二要考虑字的结构和字与字的结构连接关系。《桃花乱落红尘雨》取自唐代李贺的《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诗人用桃花纷纷落下的景色,形象的说明青春将逝去,不妨纵酒狂欢,度过所剩不多的美好时光。艺术家匠心独运,创作时把笔划疏少的“如红雨”改成了“红尘雨”,以 “尘”字的草体线条缠绵反复来平衡“红”和“雨”相对简单的结构。作品竖式书写为整幅作品奠定诗意的红雨飘落之境,而字字强调横向笔触、用草书挥写一气呵成,则打断了一泻而下的旋律。“花”字结构从左上至右下倾斜;“乱”字则由左下至右上平衡了“花”字的倾斜;“落”字右部紧密以留出大空间给“红”的左部和起笔处,稍作停留跳跃至“红”字起笔处,笔断而意联,蓄积力量以完成高潮部分——“红”的书写; “尘雨”则由单字结构的变化转入线条的往复缱绻之中。“尘”和“雨”中的几个点划,与“花”“乱”的点首尾呼应,恰似桃花如雨水一样洒落,在垂直的框架和横向运笔的五线谱中缀上点点音符,把汉字书法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奏完美结合,如一首红雨簌簌的变奏曲。整体墨色、锋向、提按、起止、连承自然顺畅,用斗笔快速“打”“扭”“转”出几个不同方向的“点”,时隐时现地将诗的意境完美表达出来。从形式感上看,构图采用“出血”方式,既“满”构图,视觉的张力尽显,是为理性与激情、造型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诗意盎然。
(图 10)
邵岩第三期:心迹
邵岩的第三时期,根植于他对生命意义和社会关怀的彻底转变。这样的转变在艺术家身上虽然经常发生,但是在一个用书法做艺术的艺术家身上并不常见。究其根源,在于书法的传承方式,它是以临摹而传承,由于它不直接涉及人的肉身和社会现实,所以它的自身要发生的重大改变经常不能实现。因此,凡是能够实现这种转变和跨越的,就让人倍感珍惜。
邵岩的转变从书法开始,亦已经超越了书法的范畴。
所谓从书法开始,是指邵岩还是一个书法家,只不过这时的书法已经不再是用毛笔去写一个汉字,而是把书法中的最精华部分——即所谓心迹,用一种直接地表达方式——即用针管注射出墨汁,渲染为图画,奔腾为感觉,消散为不可言说的感觉。也许,所有的重大的转变都是由一次灾难开始的,对于邵岩来说,这个灾难和契机就是他的心脏手术。也许因为过分的用功,人在中年的邵岩,已经消耗他过多的心机和心力,2007年12月14日下午3时出现呼吸困难,打120急救车送往华信医院,诊断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要立刻进行手术抢救。第一次手术于2007年12月14日 18时30分进行,耗时3小时40分,放入支架3支;第二次手术于12月21日18时47分进行,耗时 3小时,放入支架4个,术后7天12月29日出院。出院12天的2008年1月10日,邵岩去往美国办展和考察,并在美国佛罗里达与大学生交流表演现代书法。旅途的奔波与创作上耗费的心力,使得邵岩在2009年3月27日16:30再一次突发呼吸不适,送入北京安贞医院造影检查,进行第三次手术,放入支架一支。
  
术后一周,邵岩出院,出院第七天,完成巨幅书法“朔风边马联”。躺在手术台上生死未卜,但是却又关注这自己的回忆和畅想——这就是一个艺术家在手术台上的最后的状态。当他从死亡线上回到人间,在重症监护室里忍受着寂寞和些微的恐惧,映入他眼帘的是各种管道、注射器以及其中缓缓流动的液体,他自己说,从此以后,他才意识到,毛笔与心之间的距离是多么远,而针管却更可以让他联系到生死的经历,和出入有意与无意境界的感受。从此,他开始试验用针管来作书法。这是这一次展览中主要作品的技术和来源。
死亡线上的生命体验,为邵岩的心灵和创作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以注射器为笔,以似血浓墨,以生命为力量,凝成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书法作品。二零零八年的《墨法三十六计》(图 11)便创作于这样的情境下。墨汁从针管中喷涌而出的一刹那到在落在纸上这个过程,受推动注射器的力量、重力、喷射速度、运笔方向等各种因素交合影响,使得墨迹形态极大地丰富。自古兵书之《三十六计》“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其中之奥妙是否与邵岩这三十六幅“墨计”暗合?

(图 11)
墨借助针管推理的高速运行在纸上落下的扇状态势,激发了邵岩对书法运笔的创新——将这各个不同的“射点”形态融合到书法创作中,提升书法的笔势和线的形质。这种情境下,邵岩与二零一一创作的《飞来好运》被艺术家视为巅峰之作。艺术家以长锋蘸浓墨,中锋用笔书写草书“飞”的第一笔,落纸速度极慢,转而稍快速度书写“飞”的左部位。急速转到上方顺势带弧而下然后转之上挑,后轻轻将笔锋侧卧,用力“打”向带有枯笔的右上方位置,急打并快速扭转方向再顺势将笔锋调向左下方轻抬收笔。“飞”字两点像壁虎一样爬在“飞”的结构上,中间留有空隙,又与主笔融为一体,紧紧抱成一团。“来”字起笔与“飞”字相反,用侧锋轻轻一扫,呈现枯笔后立即调成中锋直入横的中段,再按笔上翻,提笔调中锋顺势而下,高速运笔并用左手帮助将即将到达底部的笔锋分散开来,以求达到中锋至侧锋时快速转换,笔像急刹车一样戛然收笔,从落笔效果到用笔的速度无一不与“飞来好运”来的迅猛、快速产生关联,接着中锋用笔并在空中完成“来”的左半部,再轻轻穿越“来”主干,用力“打”出“来”的右半部。完美地完成整个画面的“画眼”。此时蘸少许墨,调笔锋后中锋行笔,抬笔,高速于空中向左下方拉半圆弧,抛撒墨点,散锋向上侧扫呈枯笔状,收笔,转动笔锋抬笔,再次高速完成“女”字第一笔用笔。再用同样“笔性”完成“女”字的第二笔、第三笔,“子”部自下而上再自下而上,由慢到快到急速一气呵成将整个“好”字完成。后半部分慢、急、快一气呵成,“运”字右上部因速度快而造成宣纸皱折呈“横丝”枯笔形状,亦甚为出彩。蘸墨用排笔四十五度垂直倾斜锋书写“运”字中间部,再蘸浓墨,急速挥笔,并在空中折回收笔至整幅作品完成。
纵观整幅作品,从构成上看,像一条迎风运行中的帆船,特别是“运”的“辶”部首,呈斜势,让人想象成一船体,船头在迎风破浪运行中。“来”的竖笔和“好”字“子”的竖笔上下对应,和“运”字的主竖笔一起构成作品的中轴线,各有变化而串联接承,象征船的桅杆,散发的墨点象征风吹过来卷起的帆布,飒爽多姿;“飞”的弧线和“好”的弧线上下呼应,“运”的“辶”部重笔把整幅重牢牢压住,整个“运”字宽大,厚重,托起耸立的桅杆与帆翅。右下角两方朱白文印章不仅精神实足,亦起到调节重心的作用。正如一些理论家所言,“这无疑是在纸上舞蹈,高难度动作串联其中,井然有序,气韵生动,非台下数十载磨炼所不能”。


(图 12)
纵观邵岩艺术的第一期和第二期,有两个重要艺术风格上的成就,其一是如何转动笔的锋毫,用其瞬间的弹性、跳动、扭曲和开张来完成结字的字义的扩展,和由这个意义形成的动态的感觉。这一点深得中国古代书法之真髓之一,即所谓“笔”(参见附文:朱青生《笔论》 )。
邵岩超出书法的另一点,即在于他利用水的特征来“破”墨。邵岩破墨的方法有着很多技术上的秘诀,掌握的也相当熟练,曾以此傲然艺术界多年,深得观众的好评与惊喜(图 13)。
使用针管之后,笔的性质全然结束,针管在宣纸上留下沙沙的声音,就像心脏里的血透过次主动脉流进沙地,被吸收的过程中心血干涸后发出的痛苦的声音。针管的头是没有弹性的,在这种冷酷而坚硬的端部,却被邵岩写出涤荡生姿的书迹。相比起用毛笔来,用针管作书法,对于手腕和节制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许多。然而,邵岩却因为生死的体验,把这种艰难作成限制用笔的浮华与美丽,使得熟练的一种邵岩式的书风转化为苦涩的深沉。原来笔路的跳动多会被扎实行径所取代,原来过多的喧嚣瞬间被沉寂收没。

(图 13)
唯独可以接上邵岩第一第二期的方面就是他的以水破墨的功力和习惯,只不过现在针管里出来的墨,其稠也如命,其浓也如髓,其厚也如膏,此时清水注入,流淌恣肆,益发难以形容。
然而,从生死关头渡过的邵岩,并没有由此而独善其身。他没有把这种个人的生命超悟仅仅变成孤寂而高悬的个人体验境界,而是苏醒之后把对人间的灾难(如地震)和社会不公(如贫富差异)的问题作为自己写作、评述和呼吁的内容。他是在用心血为社会而浇灌,凝成字句而呐喊。
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文精神,是邵岩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主题:第一个十年时期的《围》、《匠人所作》渗透着艺术家对古老城墙以及市井文化的思考,社会中一面面不可见的墙,在邵岩作品中即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围城,禁锢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相反地传承者千年沉重的历史;第二个十年创作的《爱》这幅作品中,邵岩把目光投向被社会遗忘甚至唾弃的艾滋病弱势群体——作品将篆书爱的结构转九十度设置,中间一个“心”字并穿插一个橘红色的艾滋病日宣传徽标红丝带,象征着一个吸毒者曾经有过的离失和狂热,“黑”夜里的心被“红色丝带”的温暖包裹,表达艺术家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新时期,邵岩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以后苏醒,更加倾注心血,来用自己的书写方式来关注社会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生命状态。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那一日,幽静的山川、美丽的家园瞬间变成废墟,地裂路断、飞沙走石、屋梁倾斜。失去的生命、无助的表情、哭声、求救声让人撕心裂肺,深深震撼着刚刚从心脏手术中恢复过来的邵岩。作品《幽》(图 14)就是在这样的震撼中产生。作品通过对汉字“幽”的解构和书写,表达地震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和思考。本该安详平和地横躺与平面底部的“幽”字的“凹”底,在邵岩笔下成为了颤抖着的凹槽,左下角斜插到画面之外,右上角则弹跳起来腾跃至半空,充满巨大的不安定感,仿佛一瞬间山崩地裂,地下的怒火冲破地皮,喷涌而出;中部的一竖用枯笔,形成断裂之态,两边的“幺”字随着整个结构倾斜、殒灭;整幅画面充斥着的墨点如同四散奔走的人群,然而无论人如何努力地逃离,却无法逃出象征着大地灾难和怒火的凹地。谈起这幅作品,邵岩无不激动地回忆,“我几乎毫无思索,更无提前做任何设计,铺开宣纸,拿起每日功课用的笔,瞬间产生一种幻觉,纸张似正在发生地震的华南大地,我被赋予了拯救世界的使命,要扼住恶魔的喉咙,拯救这个地球,还人们以平安,还山川以幽美。我用排笔蘸浓墨猛力挥洒下去书写山的下半部,再迅速用长锋笔疯狂挥洒出山的上半段,随情生发,一气呵成。以后每每看到或想起这张作品,心情都无法掩饰住那份激动。”类似地,《归》亦玉成与大地震期间,表现地震期间失散的母子见面一刻的悲喜交集,浸透着艺术家对于生命的悲悯情怀。

(图 14)
如前所说,书法艺术是以文字和汉字两个层次相关的。作为汉字艺术,由于它在书写中还包含着与形象潜在关联的部分,所以邵岩在写作时,他会把一些社会问题的现象,转化为书写中的幅面结构和肩架构成,使之成为一幅图画,一副有符号构成的图画,但是利用图画中间的象形因素和空间动势,使得汉字的意义得以加强。
书法其实不必只跟汉字有关。在2011年,威斯巴登举办的世界书法艺术展上,曾将书法与汉字书法(即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用汉字书写的书法作品),伊斯兰世界的书法,和欧美书法,分成三个部分并列展出,用书法的概念,此时书法在英文中被翻译成art of writing.用书法的概念展开了对于书写过程中人的智慧和感觉的寄托和表现,如此说来,是把书法和文字相关联的一个面向。另外一个面向,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观念艺术。文字未必要成为书法才可以进入艺术。文字本身就具有艺术的性质,不仅仅在于它的形体和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构成的对应关系、空间表现和意义的张力。而且文字本身的意义会产生一种思想和叙述。即使我们不把它推导到文学的边缘,在到达文学边界之前,文字是可以作为一种书写艺术的样式和门类发生作用。
邵岩对社会的关怀也是在这一点上开始发生意义。他在书写,但书写的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字,而这段文字又是他对社会现实的直接观察和评述。于是叙述和思想本身变成了艺术品的观念,使得邵岩书法成为观念艺术的载体。

  V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11-26 01:55 , Processed in 0.1181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