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9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密码——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4 22:3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 易 探 秘》

引子:

      一、  在《周易》里,天地为万物之始,宇宙里所有的事物,都得服众天和地的领导,以阴阳为“爹妈”。
      所有的事物,在天地之间的大道(规律)面前,物物平等,比如传说中的鬼神,也得服从天地之间的阴阳规律,在《周易》里,人与鬼神之间是兄弟、平等哥们之间的关系........

      二、《周易》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行,顺应天道、采纳万物之灵气、吸引日月之精华、与天地互感等法子,把自己“进化”成“神仙”。这种学说,后来发展成中国古典道学。所以从《周易》里,还可以推导出,哲学可能的第三条路线:由物质产生的意识,可以通过学习物质的规律,进化出一位和人类一样服从物质规律的上帝……


      三、《周易》虽是古籍,但读《周易》不能用考证的心态。因为《周易》里许多内容,还是处于未知状态,犹待后来人挖掘状态。
      对待《周易》,现代人得用对待“未知”、“未来”事物一样的心态,探索《周易》。故今人学《易》,不能学究气太浓,欲考之、证之,只能用心探之、索之……


       四、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片树叶,《周易》提出的“物以类萃”学说,是把宇宙里事物(古人至少试图如此)的共性,用八卦、用六十四卦总结出来,得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物态。再用“爻”,把这一类事物可能的发展规律,大至罗列出来。以事物之共性,推导事物之个性。懂《易》、通《易》、精于《易》者,以爻词为线索,即可“预测”、或“占卜”事物未来运动变化的轨迹。
      古代的卜师、谶学家通、透《周易》之后,可以像现代人查字典一样占卜吉凶,预测未来。当然《周易》里的八卦,六十四卦所能给出的,只是某事、某物的一个大至的卦意、象义、彖词。预测的结果灵验与否,还得看相师、卜师、预言家的个人修为。而相师、卜师、预言家的个人修为,也不是什么过于玄虚的东西,与他们的谶学基本功有关,与他们的社会阅历有关。孔子说他五十岁才读懂了《周易》,“数年才精”,以孔子为坐标参照,中国人想读《周易》,太年轻不要读,没有时间不要读,下不了苦功不要读……

      五、《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年在世,是商纣国的西伯候,在位初期,施行仁政,其国大治。商纣王朝另一诸侯崇侯虎,向纣王进言,说周文王在自己的封国,施行仁政,实质是想收卖民心,有很大的政治企图,所以被商纣王下令拘禁羑里。周文王,只是想对自己的治下的民众好一点,却惹出了是非,被崇侯虎跑到商纣王那儿打了小报告。
      其时商纣王朝,据记载:臣民离散、天怒人怨。周文王关押在羑里期间,在古代八卦学、《易学》基础上,重新推算、演出了《周易》。
      “易”者,变也。
      周文王在商纣王朝的晚期,写出一部变化之经——《周易》,难道没有一点政治目的?
      如果有,他的政治目的是什么?
      孔子所作的《周易-卦序图》里,居然有高度疑似的周文王反纣路线图……


《周易探秘》简介:

第一章 从几个权威的怀疑开始

人活在世界上,不读书不行,但书都是人写的,而写书之人或局限于自己的知识,或局限自己的社会背景,所以不能把所有想说的话,想说的理,想说的事都写到书里,所以读者读书,读到迷信的地步,不若无书。孟子一句话,点醒了这个世界上许多的书痴。周武王,周成王的那些文集,包括《周易》,孟子看得上眼的,居然也只有两三篇文章。而且,孟子对周王朝的宣传,说他们家所以能取代商纣王朝,是因为施行仁政,令天下归心之说,孟子提出了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杀人都杀得手疼手酸,杀人流出的血,可以把木杵都漂起来了,何仁之有啊?
      有人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话说得太乐观,得大大的纠正一下,历史都是人民用血来写的,但史书却是统治者命令听话的文化人,用他们的笔杆子修起来的……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上两部神秘的“天书”。

古代汉语这种命题式地定字义、句意的行为,体现在中国传统的许多领域,如哲学、医学,先贤们得到的,往往是一个待证的命题,他们用填鸭的方法告诉你结果,这种结果,其实是结局。对于学习者来说,结局当然重要,其被推导的过程,同样重要。可许多国学理论,推导过程的绝失,让许多学习者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章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

清清的洛水,数百万年之前,就与黄河相交,但羲却是第一次看到。当时的黄河很大很大,从古老的青藏高原,跑到中原腹地,中间不知道绕过了多少座山,汇集了多少条水,带走了数不清的泥沙,千古如一日地流着,也是千古如一日地浑着。浑浊的黄河,与清澈如璃的洛水“突然”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这种“突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所有能“看”到黄河与洛水,交汇人或“非人”,都会感觉大自然到这里时,才变得“突然”起来……

第四章  《周易》出世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发现:宇宙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变化”这个词,在现代科学理论之中,叫运动;在佛教理论里,称无常。但不管是“变化”、“运动”、还是“无常”,说的都是宇宙里万事万物的一种常态。但也有人认为:《易》者,卜筮之史也。《易学》单单是记载古人卜筮历史的一部作品。所涉及到万物“变化”、“变异”之说,只是突出卜筮主题之时,顺牛牵羊地带出来的付产品……

第五章 《周易》里的鬼神问题

《周易》里关于鬼神的观点,是服从物质规律下的鬼神思想,这种观点本身,十分唯物。但用物质规律,探求鬼神之道,其“目的”疑似唯心。这种很有辩证法味儿的理论本身,就是《易》道…… 中国版的罗斯威尔事件……《周易探秘》里,拿这一神秘事件说事,个人以为,这一类事件虽然神秘,但绝对可以用物质的规律解读。所以有人觉得这一类事件神秘、或神奇,只是我们的“道”(对规律认识能力),修得还不到家……数则中外名人的灵异事件……4.神仙的可能性……钟沛璋,浙江镇海(今宁波)人。交通大学肄业……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按钟老入党的时间来说,他是一位老而又老的唯物主义者。但钟老在04年07期《在炎黄春秋》杂志,向读者推荐的《第二次宣言》,却是一本“神书”。 《第二次宣言》一书的作者,是一名二十多岁,叫王小平的女孩。王小平说人类有两次宣言……《第二次宣言》所说的“仙类”,与《周易》可以推导的“神”,或现代宗教承认的“上帝”,是同一个“单位“。  

第六章 《周易》里的数

《周易》,出现许多数,这些数不同于数学上无任何意义,但又可是附加任何意义的数字。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二、三,古代哲学家认为,是绝对存在的物理之数……

第七章 《周易》里的预测学

易理如医……古人起卦,一般用二种工具:一、蓍草;二、铜钱……周易是用来玩的……
第八章  周文王的政治路线图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人物决定历史,如姜太公,张良;法家人物影响历史,如商鞅、王莽、李斯;儒家人物粉饰历史,他们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为中国人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精神典型。为了让“仁”的思想,获得中国人最多、最大的精神认同,他们找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人物,给他们“仁袍加身”,“请”他们作为儒家核心思想的代言人……被商纣王放归西岐之后的姬昌,究竟有没有政治野心?

第九章   试品数卦

第一品:玩转乾坤…… 舜,山东诸城人,自幼家贫……曾仁强先生说,百分之八十的人走不出乾卦里的二爻,如果让所有人处于舜的潜龙状态,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出来……舜发明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陶器。“陶河滨,河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
许多中国人只认四大发明,但中国还有一项比四大发明,还要伟大,还要古老的发明,这一项发明就是陶器。四大发明之中,少一项发明,自然会有其它国,其民族的人来替补。但中国人如果没有发明陶器,中国就不能叫做中国了。陶器发明之后,舜耕于历山的第二年,历山就变成“邑”,第三年就变成都市……
乾卦里1——4爻,最佳代言人,孔子。
1——5爻,最佳代言人,舜。
1——6爻,最佳代言人,梁武帝……

特别说明:
一、《周易探秘》贴写结束后,世外将贴写《神话推背》、《梅花传奇》、《五公经故事》等,在141页之后,希望在和网友的批评、交流之中,提高自己,先谢谢各位。
二、封贴封怕了,提醒各位朋友:跟贴能语真君子,发言谨慎最好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2:45:25 | 只看该作者
《神话推背》

第一章  :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实验

观测者坐于浑天仪之中,象征大地之上的观测者,当星缩环上某星,出现在观测者可视角度之内时,张衡令人告之天象台上的观测者,实验做了好几个月时间,《晋书-天文志》里说:“璇机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居中,某星乃退。”密室里的观测者,与天象台上的观测者“皆如合符”。张衡的这一实验结果,轰动了大汉王朝。当时的文化名人崔子玉用一块石碑,对张衡的实验作了总结:“数术穷天地,制作俟造化,高才伟艺,与神合契。”……
第二章 :李淳风的改革
李淳风还指出,张衡版的浑天仪最大的缺陷是不设白道。所谓白道,是指月球绕大地最长的可视路径。李淳风的上书,说得有理,所以引起了当时李唐王朝最高统治者李世民的重视,李世民下令,按李淳风的设想,重新铸造浑天仪,在唐版的浑天仪里,增加了白道环,以对应月球绕行地球轨道……
第三章:李淳风和《推背图》
《宋书-艺文志》里,提到《推背图》,并且把《推背图》列为五行家著作。根据《宋书-艺文志》记载,至少可以肯定《推背图》不会是明清时期作品。另外,在南宋史家岳珂编写的《桯(听)史》卷一《艺祖禁谶书》里,明确提到:“唐李淳风作推背图”……
第四章:金圣叹和《推背图》
金圣叹点评《推背图》的事儿,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金圣叹手抄本的批注《推背图》,现作为文物,收藏的台北的故宫里……
第五章:推背说唐
《推背图》的第一象,得与其它象分开来读,《推背图》有六十象,其它五十九象讲的是人和事,但第一象说的是理儿,是李淳风说出的象(五十九象),和没有说出象的总纲……李唐王朝,二至九象,共九象……
第六章:五代五象
五代之时,国家多事,世态失常,黑白颠倒,许多人能够把命保住,就很不容易了。但恰恰有这么一个人,不只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得很长寿;不但活得很长寿,而且活得很富贵。司马光说此人“自唐庄宗世始显贵,后累朝累代,不失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从唐庄宗算起,此公先后臣服过十位皇帝,有李姓、石姓、刘姓、郭姓皇帝,其中还臣服过两位耶律氏的契丹皇帝。历经五朝、十帝……《推背图》预言的五代五象,冯道全部经历,而且是作为五代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角色参与……
第六章:推背大宋
香孩儿出世……澶渊之盟——宋王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宋仁宗是历史上少有的仁义之君, 英明仁慈,很有人性。古人评价宋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在中国历史上数百位皇帝之中,宋朝的皇帝们,大多心地仁慈,不喜杀戮。所以他们自己也活得健康长寿,比如南宋九帝,平均寿命53.2岁,仅次于清朝十二帝,平均寿命53.3岁……中国历代王朝起义军的口号……宋王朝的军事制度,是宋朝灭亡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核心原因。南北宋所以灭亡,亡于宋朝统治者短视、弱智的外交政策……
第七章:推背蒙元
假象二十五……历史上的蒙古人军事强大,侵略他们能碰到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如金国、西夏、南宋、中亚、俄罗斯等。但蒙元民族,与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相比,文化极其弱小、甚至可以说是弱智,他们占领哪里,就被当地的民族同化,在文化上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
第八章:推背扯明
咱中国人五千年文明的积淀,人口多是事实,底子可一点也不薄,咱祖上不但不薄,而且很阔很阔过。把宋、明、清时期的西方任何一个国家,拿来与咱PK一下,许多国家物力、人力还比不上咱古代的一个大郡。后来我们穷了,穷得跟阿Q一样,只是咱中国人太会折腾,从公元1840年开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海战、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开国帝王的谶诗……三杨开泰……《推背图》里的建文帝之谜……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汉奸……太监的衣锦还乡……
第九章:《推背图》全文
《梅花传奇》
邵雍“越黄河、过汾水、涉准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各地,活脱脱就是一个大宋王朝的徐霞客……用“数”的方法,推演历史……北宋王朝的文化人、普通民众,到洛阳旅游或出差,如果没有见到邵雍,都不能算是到过洛阳……邵雍说:“杜鹃原本生于江南,今至洛阳,以鸟声占之,不出三年,国家当用南人为相。……邵雍关于王安石出世的一个预言……王安石如何被民众视为猪狗……作家孙梨写过一篇《女相士》回忆文章……西林寺牌额占、观梅占……关于梅花诗……
《五公经》故事
中国人关于世界末日的一个传说……草根国王——钱镠……扯一点佛话题……《五公经》就是一本,关于世界或人类劫数的经书,它对人类社会可能面对的劫数,可能面对末世景象进行了文字描绘……
关于《烧饼歌》
东汉张衡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古智者贵焉,谓之谶书……谶言研究前辈丁鼎先生统计,中国历史上总共出现了三百多则有影响的谶言……射覆是古人学《易》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易学》实践能力,玩儿得最多的一种猜物游戏……朱元璋缓称王,张士诚只称王,陈友谅急称王……刘基被朱元璋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他原本就有资格享有免死金牌。朱元璋犯不着为了让刘伯温说真话,再赐一块免死金牌给他……近代明清两朝的正史里,却没有《烧饼歌》的一点记载,这是《烧饼歌》是否是伪作的一大嫌疑……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2:46: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学》

第一章    从几个权威的怀疑开始


    怀疑一:周朝“受命”还是“革命”
      据《儒林列传》记载,汉清河王太傅辕固生,因善《诗》而得名,是当时“齐诗”派领袖人物。辕固生这个人好辩,特别好辩一些政治上敏感的话题。他作清河王太傅时,“好辩”产生的影响,仅仅局限在地方。 后来辕固生被汉孝景帝调到中央,作汉王朝博士。汉王朝的博士,至少相当于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辕固生好论时事的德性还是没有改,有一次,辕固生与道学黄生,给景帝做历史文化讲座,辕固生扯出了一个话题:商汤、周武是“受命”,还是“革命”?
      黄生说:“商汤周武不是受授天命,是擅自变革天命,把国王的命都革了,强行夺得天下,他们的行为是弑君犯上。”
      辕固生说:“错,夏桀、商纣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凛然为天下之大害!其时天命已移,民心归于商汤、周武,商代夏、周代商,上顺天意,下应民心,商汤诛杀夏桀,周武诛杀商纣,是受命而行!”
      黄生说:“帽子虽破,得戴在头上;鞋虽新,得穿在脚上。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桀、纣固然无道,但终是人君、帽也;汤武纵然圣明,但依归于臣下,鞋也。君父有失,臣子不能匡救,反而取代之,不算弑君又为何?”
      辕固生说:“如你所说,我高祖取代秦二世,不亦错乎?”
      辕固生把他与黄生的争论,居然与本朝的政治挂上了钩!
      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可能不同,理还真是那些理儿。但辕固生没有政治头脑,商汤周武王的话题,哄哄没有文化,不懂历史的普通民众,或许能收宣传之效,但对于一些长脑子的文化人、知识分子,让他们用同一类历史事件,从古代推导现在,可能会捅大漏子!所以景帝发话了:“你们两吃肉时,不吃马肝(马肝是有毒之物,不能食用)会死吗?谈学问又何必商汤(时政)。”
      汉景帝知道这一类话题如果扩大了讨论,会在理论上动摇汉王朝的根基,所以他强行把这一类话题都屏蔽起来,让臣子们禁言。

   怀疑二:来自儒学大家的声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的鲁国人,有七篇著作传世:《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章句》。
      这个人是儒家信徒中的异见派,他基本接受孔子的儒学思想,又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孟子被许多人看成是民主派,君主立宪理论的古代先驱者。他也主张帝王行“仁政”、“王道”、“德治”,但孔子是把国君看做人民的大家长,孟子是把国君当做人民的大管家,所以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认为:君主如果无道,人民有权“革命”。古代中国人要是读懂孟子“革命理论”,前一个小章节里,辕固生与黄生争论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但孟子的民本思想,不能见容于统治者。历代统治者之间,虽然争权得死去活来,但他们的矛盾,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如孟子的说法成立,统治者怕有兔死狐悲之怜,人民会以其人之道,还诸彼身。
      所以《汉书-艺文志》成书时,仅仅把《孟子》一书,放在普通的诸子略之中。到五代的后蜀国,后蜀主孟昶命人重新编写诸子百家时,才包括了《孟子》。南宋时,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政治的地位有所提高。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朱皇帝特别不满孟子的民粹思想,命人删除《孟子》里的许多内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视臣如草介,臣视君如寇仇”等句。
      孟子对于周文王的感觉,没有孔子那么好,他看到老师无限度地拔高周文王、武王父子。十分不满,所以在著作《尽心章句下》第四章中,进行揭露:“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周武王伐殷动用了三百辆军车,数千名猛士,如果他的行为上合天意,下应民心,一纸号令就可以安定天下,那里需要动用这么多的人力、财力发动战争?
      孟子这话说得有书生气,文王父子又不是圣雄甘地,但孟子这位千古愤老,对姬氏父子的怀疑,值得我们思考。
      孟子的怀疑,还没有结束,他在《尽心章句下》第四章里,还留了一点客气,最不留情的,则是《尽习章句下》第三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人活在世界上,不读书不行,但书都是人写的,而写书之人或局限于自己的知识,或局限自己的社会背景,所以不能把所有想说的话,想说的理,想说的事都写到书里,所以读者读书,读到迷信的地步,不若无书。
      孟子一句话,点醒了这个世界上许多的书痴。
      周武王,周成王的那些文集,包括《周易》,孟子看得上眼的,居然也只有两三篇文章。而且,孟子对周王朝的宣传,说他们家所以能取代商纣王朝,是因为施行仁政,令天下归心之说,孟子提出了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杀人都杀得手疼手酸,杀人流出的血,可以把木杵都漂起来了,何仁之有啊?
      有人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话说得太乐观,得大大的纠正一下,历史都是人民用血来写的,但史书却是统治者命令听话的文化人,用他们的笔杆子修起来的。
      所以读史书时,许多历史真实信息,读者不容易读出来。只能通过史书的某些侧面,去慢慢找到历史的真相。
      孟子时期,周王朝正版的史书,没有什么看头,多是一些歌功颂德、自我吹捧、自我拔高的故事。但血流漂杵的这一历史事件,却不容否认,孟子的对文王父子的怀疑,就是从这一点开始。

      注:在读孟子《尽心章句下》三、四两章时,也有一个学术上的小发现:《孟子》原书,经历朝历代许多统治者别有用心的删选,很可能前后颠倒,章节混乱。如果把本篇作品里的《尽心章句下》三、四,章序颠倒是非,第三章放到第四章,第四章变成第三章,就更能读出孟子对周文王父子施行仁政“怀疑”。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2:47:30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部神秘的“天书”:

    一、《周易》。
    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专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医学诊断、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的一部医学专著。这部“天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是中国古人从养生、治病救人角度,创建的一种的医学理论。
     《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黄帝内经》作者,据说是中国人最早的祖先黄帝轩辕。《黄帝内经》虽然署了黄帝之名,真正的作者未必是黄帝。很可能是后来人嫌自个儿名声小,把他(也可能是他们)发现的医学理论,托黄帝之名写出来。《黄帝内经》后来大行于世,对于中国人来说“如雷贯耳”,可作者姓什名谁,却成了历史学家们考不出来的谜。
      当然,无名先贤们写作、思考只是出于生命本能,谁也没有想到写文章可以换稿费,可以在文章后面署上自己的大名。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写作署名,就如同在出生的孩子背上,贴上父母名讳的标签一样可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先贤们把他们的名儿忘了,但他们的作品如日月经天。
      《周易》、《黄帝内经》所以被人称之为天书,一个原因是:这两部书里,有许多生、冷、辟古体汉字,以及特别晦涩的文言。两部作品的语法结构,与现代白话的语法结构不同,可以孕含多种意思,可作发散性的解读。基本上不符合现代语言学的逻辑。许多人以为,学习古汉语的难度,难于学习外国语种。比如英语,初学者撑握了英语基本的语法常识,语音拼读方法,碰到没有学习过的生词、生句,还是可以勉强读得出来。但这种法子,对于古代汉语完全行不通、碰到生字、生词,得有老师口传心授,或者查字典。老师、或者字典里“命令”你怎么读,你就得怎么读,命令你怎么理解,你就得怎么理解,其中毫无逻辑可言。古代汉语这种命题式地定字义、句意的行为,体现在中国传统的许多领域,如哲学、医学,先贤们得到的,往往是一个待证的命题,他们用填鸭的方法告诉你结果,这种结果,其实是结局。对于学习者来说,结局当然重要,其被推导的过程,同样重要。可许多国学理论,推导过程的绝失,让许多学习者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中国人,读不读得懂古文是一回事儿,可如果没有一点想要读《周易》、《黄帝内经》这一类书的欲望,就怀疑你对传统文化情感的真实性了。
      可因为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断层,断得太绝,想读进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笔者幸运,与《周易》、《黄帝内经》都有缘。比如《周易》,十多年之前,在某城市的一家书店,发现一古本《周易注疏》,此书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四库全书里版《周易》。
    《四库全书》系继《永乐大典》之后,最大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中国古代的一些皇帝,认为治下已达盛世了,就跑到泰山上去,举行封禅大典,向神仙们显摆。后来的皇帝,可能认为到泰山上封禅太老土,就用“修典”的法子代替封禅。历代帝王修典的行为,对中国文化的保存、保护,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儿。对于清王朝修的《四库全书》这一文化盛事,笔者以为,清王朝入关初期,对中国汉族人,对中国传统汉文化进行了毁灭性打击,后来治理国家发现:他们所打击的,正是大清王朝长治久安所必须的。汉族文化在战场上没有能得到的尊敬,在和平时期又获得了皇家的青睬。
      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清王朝折腾得死去活来之后,又获重新认识。这种社会变异,总让人想起一句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笔者拥有四库全书版《周易》之后,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翻,好长时间全没有能读进去,更不要说是读懂、读透了。这实在让人气馁。后来读孔子时,听夫子说他五十岁才开始读《周易》,而且数年才精,笔者受伤害的心灵,才稍稍平息,若干年之前的笔者,人生阅历太浅,这个时期去读《周易》,就等于在读天书。当然,如果谁的智商超过140,他什么时候都可以读《周易》,因为他是天才。
      对于《黄帝内经》的缘份,就更深了,因为所从事的工作决定,《黄帝内经》里的一些内容,是笔者的必学课目。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于《黄帝内经》,至少有了一些概念性上的认识。另外还学习了一些生、冷辟的古汉字。但因为学业不精,所以有一些字会认不会写,有一些字,会意不会读。笔者这种古汉语水平,最多也就是一及格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01:32 , Processed in 0.1066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