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闻正

万里规划黄山四年“不如”谷牧一秒钟“天下第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4: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山  徽州  黄山市专版之十②

111、《中国建设报》2002年2月1日“黄山还要不要世界遗产称号。”报道:索道建了,上山的游人更多了,为了满足一些游人的需要,还要在山上建宾馆,还是要山上游,山上住。

112、《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2月1日“楼堂馆所狂‘吃’黄山。”报道:黄山破坏性建设。

113、《法制文萃报》2002年2月7日“楼堂馆所狂‘吃’黄山。”文中有五个小标题:豪华宾馆高峰建;“游客止步”何其多;炸石筑坝毁景点;景区设施城市化;错位开发令人忧。

114、《文摘报》2002年2月7日“楼堂馆所疯狂吞噬黄山美景。”报道:黄山破坏性建设。

115、《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2月7日“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强烈要求黄山工程必须停止。”

116、《新安晚报》2002年2月17日“黄山此‘景’不该有。”报道:最近到黄山游玩的人们站在光明顶向西望去,会发现有大量的烟雾弥漫在山谷之中,最初你可能会以为是黄山独有的雾海,但是,此“景”却并非大自然所作,而是人类的“杰作。”(垃圾焚烧厂)

117、《中国建设报》2002年2月22日“黄山建水库应慎思。”

118、《央视经济半小时》2002年2月23日“黄山、世界遗产还是世界遗憾?”报道:因为景区内的楼堂馆所过多过滥,严重损害了作为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19、《中国电视报》2002年第9期“爱护黄山保护黄山。”文中有三个小标题:楼堂馆所林立;黄山的水哪儿去了;世界遗产伤痕累累。

120、《京华时报》2002年2月26日“塑料树”掉包“黄山松。”文中有7个小标题:接待能力已过剩;开山炸石拦截库水;梦笔生花已成塑料树;修建水库却污染水源;就地取材修建水库;专家提醒保护黄山水系;黄山工程建设部不知情。

121、《北京信报》2002年2月26日“黄山名松,其实是塑料树。”伐林毁林乱建宾馆餐厅,黄山植被严重缺水。

122、《北京青年报》2002年2月26日“梦笔松竟是塑料制。黄山景区内楼堂馆所过多过滥,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和视觉污染。”

123、《北京晚报》2002年2月26日“黄山离黄牌还要多远。”塑料松梦笔难生花,万松林变成百松林。

124、《北京晨报》2002年2月26日“黄山景观破坏严重。真松树已死,塑料树充数。”

125、《都市快报》2002年2月26日“黄山欲哭泪已干,松树枯萎瀑布消失溪流见底。”

126、《联合早报》2002年2月27日“黄山塑料松扮奇松,偷天换日。”

127、《中国青年报》2002年2月27日“谁是黄山的罪人。”报道:目前黄山上还在开山炸石兴建水库工程和楼堂馆所,国家建设部并不知情。这真是越描越黑。

128、《安徽法制报》2002年2月28日“被破开的黄山山体。”报道:而现在黄山到处在搞水库、蓄水池,而且搞蓄水管道,这样大兴土木提高宾馆的品位、规格,都在破坏自然生态,破坏黄山的自然美,造成视觉污染,这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不立即停止,甚至撤除,那么就有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目录的危险,甚至有被取消遗产称号的危险,要是这样,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129、《周末》2002年3月1日“黄山遭受人为破坏严重。”报道:瀑布消失,名松枯死。

130、《读报参考》杂志2002年第5期“楼堂馆所狂‘吃’黄山。”文中有5个小标题:豪华宾馆高峰建;游客止步何其多;炸石筑坝毁景点;景区设施城市化;错位开发令人忧。

131、《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3月14日“旅游开发勿毁青山绿水。”报道:目前,黄山旅游景区凸显重大环境保护问题一事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不少代表委员们强烈呼吁,发展旅游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132、《江淮时报》2002年3月22日“行政区划要慎重。”报道:屯溪就是屯溪,黄山就是黄山,必须界定,不可混淆,两地相距较远,否则容易产生错觉,引起误解。

133、《深入黄山的背后找寻徽州》一书,2002年3月“徽州是怎样消亡的。”报道:黄山市的区划不光是把游历遍天下的老外交家搞糊涂了,更是把中外游人都搞糊涂了。因三地相隔甚远(笔者注: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令人眼花缭乱,十几年来,多少商游人士为此吃尽了苦头。

134、《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4月23日“大兴土木蒙蔽视听。”报道:对楼堂馆所狂“吃”黄山问题的再调查。

135、《中国消费网》2002年4月24日“对楼堂馆所狂‘吃’黄山问题再调查。”报道:谢凝高教授指出:在世界上还没有听说在山岳国家公园修水库提水防火抗旱,黄山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77座,要修多少水库、建多少提水管。造水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黄山的宾馆饭店提高档次、房价、多赚钱。事实上,黄山核区内因旅游开发修建了9座水库,3道拦河坝及40公里供水管道,破坏了许多原生岩体、地形,砍伐了许多树木,改变了黄山水文的自然规律,在黄山是史无前例的大破坏。他强调说:五里桥水库根本不是保护生态,而是破坏生态的工程,应立即停止,并予拆除。

136、《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黄山问题协商会议纪要》2002年6月24日由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原机械工业部长何光远主持,他说:关于黄山命名、建制问题,政协委员非常关注,全国政协八届会议以来陆续有800多名委员提出提案。今年政协会议,100多位委员再次联名提案反映黄山地名问题以及黄山的保护问题,委员们意见非常强烈,要求把黄山提案列为政协重点提案,进行办理。全国政协已把黄山问题列入重点提案。这次按照政协办理提案的程序,采用座谈的方式,把部分提案人、有关部门、专家召集来,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更好地保护和爱护黄山与徽州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137、《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8月2日“黄山岂能成山城。”文中有6个小标题:社科院做出调查结论,媒体报道基本属实;答复提案文不对题,政协开会批评造假;遗产认识陷入误区,错位开发,后果难料;建制不科学酿恶果,遗产管理走错方向;上市经营募集资金,多见开发鲜见保护;遗产保护属第一位,黄山莫成别墅黄山。

138、《中国旅游报》2002年8月5日“为何寻梦到徽州。”报道:作为世界性的一个旅游热点,黄山一天比一天的热起来。遗憾的是有多少游览或向往黄山的人,只知有山(黄山),不知有州(徽州),在陶醉于山色云海之时,却同徽州大地蕴含的深厚人文积淀失之交臂。自从地改市以后,徽州已成为地图上不存在的地方。不了解历史的人,要去那个古老之地寻找古老之梦,似乎也难!

139、《香港文汇报》2002年8月18日“黄山发展模式再遭质凝。”报道:中国社科院环境研究中心的徐嵩龄教授今天在此间召开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研讨会上表示,黄山模式存在着严重而隐蔽的问题,五里桥水库、西海山庄两项工程对黄山的生态造成威胁,并且整个黄山模式社区化和城市化过渡在遗产质量管理和经营绩效方面也有负面影响,成为继续发展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的障碍。

140、《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8月22日“青山绿水本无价,风景名胜岂能卖。”中国社科院研讨会“中国的世界遗产之路”大会上,谢凝高教授说:黄山上不仅修了3条索道,还在核心精华地段大兴土木,在山顶开发星级宾馆、饭店、职工宿舍、商店等,为了解决山上饮水问题,还在景区建了水库、蓄水池等,其对视觉造成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

141、《新安晚报》2002年8月28日“风景名胜严禁出让。”报道:一些开发商也对黄山等名胜“垂涎欲滴。”建设部通知还要求,不得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交由企业承担,管理机构自身也不得从事开发经营等活动。

142、《中国建材报》2002年8月31日“从黄山之忧到徽州之忧。”报道:中国建材报名誉社长张颂甲在中国社科院召开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研讨会上说,我发现,就黄山的保护和建设而言,它远远不尽如人意,而且有每况愈下的感觉。究其原因,自然很多,但我以为,现行的黄山市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不顺,是造成诸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143、《中国环境报》2002年9月4日“黄山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报道:要解决黄山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必须坚决改变现行黄山市行政区划和山上山下分割的管理体制,必须从保护世界遗产的高度出发,按照《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专家评议中的建议进行保护和开发,加强保护和管理工作。

144、《文汇报》2002年9月8日“切勿随意‘沾’名胜之光。”报道:“帽”小“头”大,将小的自然景观名称用于大的政区,如安徽省黄山市,用地处一县境内的“黄山”命名包括3区4县的地级市,让点状的景观代表面状的政区,以致出现“皖南处处皆黄山”的怪异局面,黄山、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黄山机场、黄山站、不同的“黄山”内涵各异,指位混乱,违背了地名的指位性、排他性规律。

145、《旅游业动态》杂志2002年第10期“黄山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报道:要解决黄山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必须坚决改变现行黄山市行政区划和山上山下分割的管理体制。

146、《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2002年11月20日“黄山的保护危机与解决惟一之路。”报道:解决黄山保护和利用的惟一之路是必须坚决改变现行黄山市行政区划和上山下山分割的管理体制,按照《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专家评议会提出的在黄山北大门建立依托基地,山上山下合二为一的保护黄山的战略规划,成立直属安徽省政府领导的“黄山特区”,为加强黄山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147、《中国建设报》2002年12月17日“严格保护资源,强化科学管理。”报道:朱镕基总理还在建设部《关于报送对黄山有关问题的情况的函》上批示,要重视黄山的规划和保护。

148、《旅游学刊》杂志2002年12月刊“地名在风景名胜区的应用。”报道:黄山、方园250公里,风景区和精华部分集中在154平方公里内,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太平县内,有一点儿分布在原歙县黄山公社。因此,1983年的太平县改黄山市合情合理,名正言顺。1987年的徽州地区改黄山市,则另当别论(中国地名研究所朱昌春说的)。

149、《中国旅游报》2003年1月8日“黄山北大门将成为游客集散中心。”

150、《人民日报》2003年2月11日“将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后代。”报道:根据黄山总体规划,山上建筑宜少不宜多,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简洁不宜豪华,宜淡雅不宜浓艳,宜深藏不宜显露。为此,专家们建议:坚决保护第一原则,严禁在核心景区新建和扩建宾馆饭店。同时,在山下北大门建立黄山旅游依托基地,对游客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对工作人员实行“上班上山,下班下山”,将山上大部分旅游设施、管理机构和职工生活区迁到山下基地,逐步恢复自然原貌,以保护黄山高纯度的自然美。

151、《人民网》2003年2月11日“将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后代。”报道:黄山风景区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自然景观。呼吁把自然遗产真实完整地留给后代,制止景区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

152、《人民日报》2003年2月17日“黄山——世界遗产地不是经济开发区。”报道:日前,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向记者吐露了心声。他指出:黄山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导致了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急剧下降,其根源就是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把世界遗产地当成了经济开发区。

153、《光明日报》2003年2月17日“黄山如何保持世界遗产的品位。”报道:媒体有关黄山遭受大规模开发性违章建设破坏的报道,曾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专家还特意到黄山进行了为期10天的明查暗访。结论是:媒体报道的黄山恶性开发情况属实,现实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154、《光明日报》2003年2月18日“黄山如何保持世界遗产的品位。”报道:根本的解决之道,专家建议:停止黄山一切破坏性建设。有疑义的工程项目也应先行停止,以免造成既成事实,增大恢复成本。

155、《大参考》2003年4月15日“黄山如何保持世界遗产的品位。”文中有5个小标题:触目惊心的现状;遗患后世的恶果;恶性循环的怪圈;弊端多多的区划;根本的解决之道。

156、《人民日报》2003年5月29日“遗产重申报,要更重保护。”报道:错位开发导致世界遗产项目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是,自然度下降、美感度下降、灵感度下降。前两者比较好理解,灵感度则是针对诗人、画家、摄影家等文艺创作者讲的。有一位摄影师30年内登黄山拍摄达150次之多,现在他感叹许多图片都成绝片,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角度和美景了。

157、《人民网》2003年6月29日“干部扛红旗,农民饿肚皮,黄山市的形象之争。”(新华社记者汪延、洪锋报道)

158、《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30日“黄山形象问题争论引人深思。”文中有3个小标题:干部扛红旗,农民饿肚皮;“千人扶贫工程”成了“花架子”;好形象在于实事求事。

159、《北京晨报》2003年6月30日“干部扛红旗,农民饿肚皮,黄山市形象怎样树?”

160、《京华时报》2003年6月30日“收入与现况反差明显,却称重戴贫困帽有损形象,黄山形象引发各方反思。”

161、《人民日报网友之声》2003年6月“关于黄山体制的理性思考。”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山胜水亦然。黄山的同志戏称:黄山无小事,事事通北京。有关黄山的文章在报刊上特别走俏;黄山松、黄山石、黄山猴、黄山人、黄山索道、黄山体制、黄山建设……成了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和报刊抢手的新闻。

162、《文摘报》2003年7月3日“干部扛红旗,农民饿肚皮。黄山‘形象’问题争论引人深思。”

163、《报刊文摘》2003年7月7日“干部扛红旗,农民饿肚皮。黄山‘形象’问题争论引人深思。”

164、《半月谈内部版》杂志2003年第7期“黄山农民愁返贫。”报道:在久负盛名的旅游热点黄山市,199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4.33万人,但到2002年底,特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竟攀升到6.1万人。这里一些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已难以为继,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其中有个别乡、有病没钱治的多达356人,大龄未婚青年因家庭无钱娶妻的达165人。文中还有5个小标题:守看风景没饭吃,富裕村沦为贫困村;税费负担减而不轻,农民苦熬艰难时世;人均收入八百元,上报却成一千八;贫困村难见扶贫干部,扶贫谁能下真功夫;山区扶贫呼唤治本之策。

166、《江淮文史》是华东地区和安徽省的优秀期刊。2003年第3期有四篇文章。第一篇是欧远方作“徽州,何时失而复得?”;第二篇是袁鹰作“襄阳、徽州,还有其他”;第三篇是冯骥才作“地名的意义”;第四篇是萧克非作“也为复得徽州说几句实话。”

167、《安徽财会》杂志2003年第8期“安徽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道:飞地插花问题。如黄山区与黄山市区不连片,中间隔着休宁、歙县,两者相距100多公里。

168、《安徽财会》杂志2003第9期“安徽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道:先前,为了打黄山牌,将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将旌德、绩溪划归宣城管辖,将小黄山市改为黄山区,不仅弱化了旅游综合效应,还导致了顾此失披、抹杀了徽韵。

169、《中国方域》杂志2003年第5期“徽州改名黄山之谜。”报道:一个没有历史、地理文化常识的千古笑谈,中国行政区划与地理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170、《安徽旅游报》2003年10月14日“徽文化适合太平湖么?”报道:太平湖地处原太平县(今黄山区)境内,太平文化自然包括太平湖文化。徽州一府六县并不包括太平县)

171、《安徽老年报》2003年10月15日“还我徽州。”

172、《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杂志2003年第6期“关于设立以‘两山一湖’为格局的黄山特区的意见及规划。”

173、《七月风》杂志2003年第11期“想起徽州。”

174、《中国农民调查》2004年北京第1版“引言——在实现与目标的夹缝中。”写到:我们没有想到,安徽省最贫穷的地方会是在江南,是在闻名天下的黄山市。

175、《民族魂中国书法作品集》2004年编号M2-3135“误导。”报道:特去游黄山误入徽州城,满街黄山牌不见黄山影。

176、《中国旅游报》2004年3月5日“黄山之争。”报道:地名是专有名词,有唯一性、排他性。黄山风景名胜区、黄山区、黄山市的命名,使“黄山”专名多用,专名不专。被习惯性使用时,“区”、“市”等地名常被省略。“黄山”就会引来一名多义的的使用混乱,尤其不方便旅游者。

177、《中国旅游报》2004年3月5日“黄山构筑行政旅游区难在哪?”文中有3个小标题: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扶贫当地,黄山市作为旅游特区被建立、被调整,其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在“黄山市”这个行政旅游区的背后,纠结着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的复杂关系;处理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利益整合的构建。

178、《中国方域》2004年第2期“拨乱反正,坚决改回去,求真务实,有错必纠。恢复徽州、恢复原省辖黄山市。”文中有5个小标题:关于“保持稳定”、“保持大好形势”、“不要再折腾了”问题;关于“徽州文化是需要扬弃的封建文化、徽州改名黄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徽州历史的新生”问题;关于黄山地名重叠问题;是谁在撒谎;要“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化”,就必须实行黄山与徽州分活。(作者系原中国旅游报社长兼总编何礼荪、经济日报社副总编张颂甲)

179、《中国方域》2004年第2期“科学、真理与谎言、诡辩。驳撤徽州改为黄山市、拒绝恢复徽州与原省辖黄山市的几条理由。”

180、《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精品荟萃》2004年秋“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中写到:大黄山市距黄山七十多公里远,从此黄山代替了徽州、徽州等于黄山,大黄山市辖三区四县,出现皖南处处皆黄山,黄山脚下的真正黄山人确受尽了磨烂,卡压贫困中的黄山人民更加深切怀念邓小平同志。

181、《南方周末》2004年11月18日“何处觅徽州。”报道:徽州在地图上消失了。今天到徽州的游客,一般对徽州的文化所知甚少,对其他盛产的文房四宝没有兴趣。

182、《中国文化报》2004年12月9日“说说我们的世界遗产。”报道:黄山现也架设了缆车,那黄山的奇秀真的还是原汁原味吗?

183、《中华书画艺术博览全书》2004年冬“黄山、徽州之怨。”报道:还我黄山之面目,还我徽州原名城。

184、《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2004年第5期“黄山现弊分析与重设徽州构想探述。”文中有4个小标题:黄山市现行区划格局不合理因素分析;徽州文化和徽州之名影响概说;徽州地名失落与“黄山效应”失败作用探述;重建徽州构想及其探述。

185、《中国方域》2004年第5期“国家社科院徐嵩龄教授谈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文中有2个小标题:行政建制、理顺黄山与社区、地方乃至区域经济的关系;黄山模式的命运。

186、《中国方域》2004年第5期,“世遗”中心主任、国家建设部顾问谢凝高教授谈“关于黄山的保护问题。”文中有4个小标题:黄山的价值、性质和功能;保护黄山,还是破坏黄山,标准是什么?黄山旅游公司上市是造成破坏性开发的主要根源;黄山是否按科学和规划建设?

187、《中国方域》2004年第5期,国家政区沿革研究专家陈潮谈“从黄山在哪里说到何处是徽州。”

188、《中国方域》2004年第5期“国家地名研究所研究员朱昌春说:黄山市名称必须标准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4: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189、《中国方域》2005年第6期“1983年国务院撤销太平县,设立省辖黄山市的经过,意义及其重大成就。”文中有4个小标题:1983年省辖黄山市基本概况;黄山市的成立经过;存在的问题;设立黄山市是黄山历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190、《人民日报》2006年5月15日“如此错位开发当止!”报到:黄山北海景区城市化破坏了核心的原生环境;黄山索道和五里桥水库51米高坝破坏了原生地形、生态和景观环境。

191、《光明日报》2006年9月27日“城市改名应慎重。”报道:一个经常被人提起的例子就是“徽州”更名为“黄山”以后一直遭到许多人的非议。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徽州人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徽州文化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对当代也有较深的影响。但由于境内有一个闻名天下的景观——黄山,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扩大黄山的影响,随即在1987将徽州更名为黄山市。但许多年过去了,黄山市的经济状况并没有飞速发展,更名没有取得预料之中的效果,反遭到许多批评。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后,丧失了不仅仅是深厚的徽州文化的象征意义,而且形成了黄山市、黄山区、黄山三个让游客不知所以的地名,游人们指责黄山地名混乱,一些不知底的游客们到黄山市区之后,才发现黄山风景区还在百里之外,不得不打起行囊继续奔波。可见地名更改是一件慎重的事。改得不好会适得其反。

192、《江淮晨报》2006年9月28日“徽州文化的通变精神与黄梅戏的创新。”报道:这其中,徽文化的贡献尤显突出。比如说在哲学思想领域,以老子、庄子、桓潭、嵇康、朱熹、方以智、戴震等为代表的“徽派”哲学家,不仅具有胆识兼备的批判精神,也有兼容并包的汇通精神,更有超越前人的创新精神,从而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代哲学大师。

193、《江淮文史》杂志2006年第9期“徽州,我们的故乡。”报道:要求“恢复徽州”的论文,呼吁、提案在安徽省内已经很多,正式向中央一级提交的提案则似未见。

194、《报刊文摘》2006年10月6日“城市改名应慎重,防止热闹一时,损失长远。”报道:如果仅图眼前的“名山效应”、“名景效应”就轻易改掉,恐怕是热闹一时,损失长远。一个经常被人提起的例子,就是“徽州”更名为“黄山”以后一直遭到许多人的非议。

195、《新安晚报》2006年11月1日“徽州之思。”报道:恕我不谙时事和愚腐呆板,直到现在我仍然把徽州叫作徽州,而不是黄山。

196、《婺源人家网——旅游论谈》2006年12月30日“关于黄山体制的理性思考。”报道:黄山市是由原徽州地区改设而来,主张把黄山市改为徽州市的同志说,把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地图上再也找不到徽州了,安徽只有“安”(庆)而没有“徽”(州)了。他们主张把黄山市改为徽州市,以示对老祖宗的尊重。

197、《中国方域》杂志2006年第3期“关于把以黄山为中心的风景区建成世界公园的考察报告。”

198、《中国方域》杂志2006年第4期“黄山并非皖南孤岛,山市合一唇齿相依。”文中有4个小标题: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黄山市做为黄山旅游区的依托是皖南旅游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山市是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山市合一,唇齿相依,分则两亡,合则俱兴。(指小黄山市)

199、《中国社会报》2007年4月18日“城市更名,换‘马甲’的成本有多高?”报道:还有引起不少争议,至今尚无定论的安徽徽州改称“黄山”案。不少人认为,这等于舍弃了徽商,徽州民族、徽墨、徽雕等文化意味深厚的因素。

200、《旅游界》杂志2007年第1期“深陷建制迷魂阵,呼吁‘黄山’突围无结果。”报道:关于重新整合著名的黄山景区旅游资源问题,20年来一直受到海内外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光是署名向全国人大和政协提交提案的各方知名人士和提案就达900多人次,多方奔走呼吁的人就更多了,但至今收效甚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同一个事态度如此一致?为什么此事经这么多人次呼吁却仍不见效果?

201、《旅游界》杂志2007年第2期“再说黄山建制之乱后患无穷。”报道:杭州任先生说,我们爱黄山,并不是爱你们那个什么黄山市;我们到黄山来是来看黄山风景的,不是看你们那个黄山市的!真是奇怪了,这里明明离黄山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为什么会叫黄山市?

202、《央视论谈》2007年6月19日“再说一次‘徽州改黄山市’的问题。”报道:原《中国旅游报》社长兼总编何孔荪说:关于徽州改黄山市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社会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是一次失误。据统计,持这种意见的全国有90家媒体,发表的文章达200多篇。对这一个地区的改名引起这么多媒体的重视,并几乎一致抨击这种做法,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恐怕是独一份。

203、《央视论谈》2007年7月30日“拜读‘再谈一次徽州改黄山市的问题’后感。”报道:众所周知,1983年1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遵照邓小平同志的黄山讲话精神,成立了省辖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山上山下合二为一,统一领导,唇齿相依,聚精会神,相得益影,互利双赢。

204、《央视论谈》2007年8月21日“安徽的‘火炉’在哪里。”报道:三地同名(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黄山市政府驻地屯溪区是“火炉”;黄山区、黄山风景区是“天堂福地!”

205、《新安晚报》2007年8月7日“安徽的‘火炉’在哪里?”报道:黄山(笔者注:指黄山市政府驻地的屯溪)35℃以上年平均日为21天,37℃以上年平均日为6天的数据,已经超过了“老火炉”的平均标准,与“新火炉”也有一拼。由此看来,我省的黄山市实在是当之无愧的“火炉”。

206、《太平论谈》2007年9月3日“黄山问题的严重!!!”报道:原《中国旅游报》社长兼总编何礼荪文章:打黄山牌没有必要把徽州牌搞掉。大量事实表明,现在的大黄山市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不符合黄山和徽州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经济特点,使黄山牌声誉严重受损,人们期盼能早日改变这种状况。

207、《太平论谈》2007年10月14日“地名在风景名胜区的应用。”报道:中国地名研究所专家朱昌春对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208、《央视论谈》2007年10月17日“黄山就是黄山,非屯溪也!”报道: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两山一湖)为安徽主要风景名胜资源,三者地理位置集中(黄山、九华山直线相距40公里,中间夹——太平湖),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如在行政上进行优化组合,三者合在一起,将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209《人民网强国论谈》2007年11月8日“关于成立‘两山一湖’特区。”报道:成立安徽黄山旅游经济特区(市)。抓好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成立全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特区或黄山市,副省级或正厅级建制,直属省政府管辖。“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地区只有在一个党委、一个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才能理顺关系而求得发展。

210、《央视复兴论谈》2007年11月13日“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关于黄山市(笔者注:指小黄山市)世界公园的批示。”报道:万里批示:请叶如棠同志认真研究这个建议,我认为是可行的。如何设置管理机构,严格法律管理,请与安徽省委省政府商量办事。

211、《央视复兴论谈》2007年11月6日“关于成立两山一湖特区。”

212、《人民网强国论谈》2007年11月16日“黄山就是黄山,非屯溪也!”报道:黄山区是黄山市(屯溪)的一块“飞地”,他当中还隔着歙县和徽州区哩——早该如楼主所建议了。黄山脚下便是黄山的南大门汤口,东大门谭家桥,北大门耿城,西大门焦村;在黄山区抬眼就能见到黄山。

213、《央视复兴论谈》2007年11月24日“皖南处处皆黄山,真正黄山无处寻。”

214、《人民网强国论谈》2007年11月24日“皖南处处皆黄山,真正黄山无处寻。”

215、《老年文摘》2007年11月26日“改地名为经济,乱改地名说不。”报道:安徽屯溪市改名为黄山市。

216、《太平论谈》2007年11月29日“司马昭之心。”报道:“黄山”该是谁的,属于哪里,归属哪里,并不是太平人争的。“还山(黄山)于民”是对的,我们只是要还财政的独立,而不是去仰人鼻息,喝人家的洗脚水;话说回来,太平是黄山市的一块飞地,中间夹着徽州区与歙县,且黄山的四扇大门都在太平,也是不争的事实。

217、《人民网强国论谈》2008年1月8日“黄山区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当代中国行政区划的现状,问题及其改革。”

218、《人民网强国论谈》2008年1月11日“事实胜于雄辩。”报道:老百姓说得好啊,黄山是世界唯一,破坏了它,就不仅是在砸自己的饭碗,也是砸了子孙后代的饭碗,谁也补偿不了,是要成为千古罪人的啊。

219、《人民网强国论谈》2008年1月13日“不伦不类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在歙县挂牌常设保护机构;不要把黄山区(原太平县)划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

220、《人民网强国论谈》2008年1月21日“撤销徽州,割裂文化,是对历史的犯罪。”

221、《人民网强国论谈》2008年2月25日“黄山是全国唯一的一块飞地。”

222、《人民网强国论谈》2008年3月10日“黄山情侣——太平湖。”

223、《人民网强国论谈》2008年3月17日“建设两山一湖铁路通道势在必行。”

224、《人民网强国论谈》2008年3月26日“重温《人民日报》忧徽州、忧黄山两篇文章。”报道:1999年4月17日“可惜从此无徽州;”1999年12月13日“黄山旅游区咋成贫困区。”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4: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山  徽州  黄山市专版之十一(2009-02-24 12:30:4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 ... el=rela_nextarticle

11、无私和崇高的黄山人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省辖县级黄山市)人民,虽经多次折腾苦,饱受风霜,但没有被吓倒。全区人民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遵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经久不息抓发展,辛勤地描绘着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蓝图,经济发展节节高,人民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苦尽甘来。对待过去的折腾苦,也应实事求是的向上反映,争取有关方面依法行政,给予合理补偿。

    一、建造太平湖,全区淹没13万多亩田地,面涉11个乡镇,移民8万多人面布全区,其经济损失之大,其困难面广。太平湖建成后,世人都说太平湖是一口“聚宝盆”。结果是富了泾县,穷了黄山区,太平湖也无钱开发。(因太平湖水电站建在泾县陈村)

    二、黄山风景区154平方公里约23万亩山场资源,其中13万亩,属于黄山区人民群众集体所有和部分国有区、乡代管的山场(有土改证和三定证书)。开始承诺有偿转让,待黄山风景区经济好转时再补偿。后来黄山风景区富起来了,反而13万亩山场变成无偿划拔。世人都说黄山是一株“摇钱树”,结果富了屯溪,穷了黄山区。(黄山所赚的钱被其拿去建设屯溪)

    三、198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黄山谈话精神成立了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旅游设施的改善,接待能力迅速提高,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上山游客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大大提高,黄山风景区年接待量由1979年28万人次猛增到1984年120万人次(黄山志407页)。1986年上山游客160万人次(1987年徽州地区旅游协调办公室《徽州地区概况》第9页)。并有胡子昂等五十多位著名人士联名建议:将小黄山市辟为世界公园。1987年11月撤销徽州地区而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小黄山市改为黄山区以后,旅游业开始滑坡而趋于低潮,黄山风景区游客由1986年160万人次猛降到1999年119万人次。太平湖同样如此,1986年太平湖游客10.8万人次,与千岛湖游客差不多,到了1998年太平湖游客仅有5万人次,而千岛湖游客高达280万人次,因千岛湖有钱开发新景点,而太平湖无钱开发。

    四、保卫黄山松,建设防治松材线虫病工程。围绕黄山风景区建立一条宽4公里长约100公里无松属植物的生物控制带工程,总占地面积4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7万亩。黄山区生物控制带内的面积有40.59万亩,涉及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和5个林业场圃。实施这一项工程,全区砍掉集体成片和零星分布的松树20万立方米,3.2万亩采伐地要更新改造,30万亩山场要通过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竹林垦复、经济林培育等方法进行林相改造。区林业部门测算,因林地分散、林质级差大和销售过于集中等原因,全区必须采伐的20万立方米松树蓄积木,只有38%的蓄积木采伐林农略有收入,17%蓄积木采伐收支平衡,45%的采伐林农要贴本。在保卫黄山松大局面前,我们黄山区的山区人民,尤其是广大林农表现出令人震撼的无私和崇高。

    所述黄山区人民被折腾是由于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之弊端,形成社会不公正,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难以避免。黄山区人民只有保护黄山、保护太平湖之责,没有享受黄山、太平湖发展成果之福。泾县陈村划属太平湖管辖、黄山山上山下合二为一是天经地义的,建议省里审时度势的依法解决。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省辖县级黄山市)人民,虽经多次折腾苦,饱受风霜,但没有被吓倒。全区人民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遵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经久不息抓发展,辛勤地描绘着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蓝图,经济发展节节高,人民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苦尽甘来。对待过去的折腾苦,也应实事求是的向上反映,争取有关方面依法行政,给予合理补偿。

    一、建造太平湖,全区淹没13万多亩田地,面涉11个乡镇,移民8万多人面布全区,其经济损失之大,其困难面广。太平湖建成后,世人都说太平湖是一口“聚宝盆”。结果是富了泾县,穷了黄山区,太平湖也无钱开发。(因太平湖水电站建在泾县陈村)

    二、黄山风景区154平方公里约23万亩山场资源,其中13万亩,属于黄山区人民群众集体所有和部分国有区、乡代管的山场(有土改证和三定证书)。开始承诺有偿转让,待黄山风景区经济好转时再补偿。后来黄山风景区富起来了,反而13万亩山场变成无偿划拔。世人都说黄山是一株“摇钱树”,结果富了屯溪,穷了黄山区。(黄山所赚的钱被其拿去建设屯溪)

    三、198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黄山谈话精神成立了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旅游设施的改善,接待能力迅速提高,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上山游客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大大提高,黄山风景区年接待量由1979年28万人次猛增到1984年120万人次(黄山志407页)。1986年上山游客160万人次(1987年徽州地区旅游协调办公室《徽州地区概况》第9页)。并有胡子昂等五十多位著名人士联名建议:将小黄山市辟为世界公园。1987年11月撤销徽州地区而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小黄山市改为黄山区以后,旅游业开始滑坡而趋于低潮,黄山风景区游客由1986年160万人次猛降到1999年119万人次。太平湖同样如此,1986年太平湖游客10.8万人次,与千岛湖游客差不多,到了1998年太平湖游客仅有5万人次,而千岛湖游客高达280万人次,因千岛湖有钱开发新景点,而太平湖无钱开发。

    四、保卫黄山松,建设防治松材线虫病工程。围绕黄山风景区建立一条宽4公里长约100公里无松属植物的生物控制带工程,总占地面积4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7万亩。黄山区生物控制带内的面积有40.59万亩,涉及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和5个林业场圃。实施这一项工程,全区砍掉集体成片和零星分布的松树20万立方米,3.2万亩采伐地要更新改造,30万亩山场要通过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竹林垦复、经济林培育等方法进行林相改造。区林业部门测算,因林地分散、林质级差大和销售过于集中等原因,全区必须采伐的20万立方米松树蓄积木,只有38%的蓄积木采伐林农略有收入,17%蓄积木采伐收支平衡,45%的采伐林农要贴本。在保卫黄山松大局面前,我们黄山区的山区人民,尤其是广大林农表现出令人震撼的无私和崇高。

    所述黄山区人民被折腾是由于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之弊端,形成社会不公正,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难以避免。黄山区人民只有保护黄山、保护太平湖之责,没有享受黄山、太平湖发展成果之福。泾县陈村划属太平湖管辖、黄山山上山下合二为一是天经地义的,建议省里审时度势的依法解决。
发表于 2012-12-6 2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啊,想不到的强帖












世界特产网techanworld.com
私处美白51ppm.com
脱毛膏哪个牌子好tuomao.asia-lady.com
飞机杯feijibei.asia-lady.com
名器证明feijibei.asia-lady.com
女人名器feijibei.asia-lady.com
发表于 2016-7-20 18: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做看哦,谢谢提供











彩票3d预测彩票3d预测 neiba.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8 20:07 , Processed in 0.1063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