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0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可惜从此无徽州《人民日报》(19980417 九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0 14: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李 辉

  曾经无人不识君

  稍有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的人,几乎都会知道徽州
。一个“徽”字,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含量。
  徽州,早在秦汉时期设郡,北宋时期正式建徽州府
治,已有长达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地理位置、自然环
境、民风民俗,这一切使徽州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
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徽州,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
地理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区域性文化的一个
经典之作。
  写建筑史,不能不提到徽派建筑。粉墙青瓦,木刻
砖雕,明清遗韵,至今令观光客、令研究者流连忘返。

  说起商业,少不了徽商的风光。“无徽不成镇”,
这个说法是当年历史上徽商崛起的最好印证。
  说起京剧,谁人不晓徽剧?二百年前“徽班进京”
,拉开了京剧历史的序幕。
  文房四宝中,徽州的徽墨、歙砚,大名鼎鼎,历久
不衰。
  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批著名历
史人物,为他们的故乡赢得了荣光。
  安徽省的名称,更是少不了这个“徽”字。
  徽州,是历史,是文化,是现实与传统连接的不可
缺少的一环。
  可惜,这个地名如今消失了。
  请来黄山,丢掉徽州
  著名风景胜地黄山,八十年代进入开发高峰。最初
于1 9 8 3 年设立的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管辖范
围主要限于黄山风景区周围,其市府所在地太平县城,
与黄山紧邻,推窗即见黄山景色,距九华山风景区也只
有四十公里。此时的黄山市,与徽州行署所在地屯溪遥
相呼应。原徽州行署所在地屯溪,是徽州文化的中心城
市和依托城市,屯溪老街、歙县牌坊、黟县民居,构成
了一个完美的人文景观区域。可以说,此时的黄山市与
徽州,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翼并存的良好形态。

  但是,1 9 8 7 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分徽州地区
,市中心搬至屯溪,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市(俗
称大黄山市)。
  徽州易名黄山,一个直接的弊病立即表现出来。
  屯溪实际上与黄山有相当远的距离。据有关材料,
这里距黄山南门七十五公里,距北门一百三十一公里,
距西门一百四十公里,距东门九十六公里。徽州地区改
为大黄山市之后,原徽州地区各县为了发展旅游,纷纷
打出“黄山”的牌子。屯溪火车站改为黄山站,屯溪机
场改为黄山机场,岩寺离黄山六十多公里,也叫黄山南
大门,歙县离黄山八十多公里,对外也称黄山脚下,甚
至远离黄山一二百公里的地方,饭店、旅行社、旅馆都
挂上了“黄山”的桂冠。
  真正不方便的是游客。兴冲冲下了车下了飞机,以
为到了黄山,谁知却迟迟难见黄山真面目,结果不得不
再长途跋涉。实际上,从旅游角度看,所谓黄山市,不
过是一个黄山南部地区部分游客的中转站。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徽州”作为地名从此再无踪
影。历史悠久的徽州,被一座山一口吃掉。“皖南处处
皆黄山”,这是一些有识之士的自嘲和无奈。
  地名是历史文化
  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不能串味,一个历史悠久的地
名更换,应该慎之又慎。
  历史文化,不是几个空洞的口号,也不仅仅是教科
书上几个简单的概念定义,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
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个领域和角落。作为地名这样一种
特殊的语言形象,它更有其相应的稳定性、丰富性。特
别是类似徽州这种类型的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
涵。尊重历史,尊重文化,首先就在于珍爱历史的赐予
,而非忽视它们,甚至无所谓地抛弃。
  重视自然风景区的价值,开发旅游资源,并不意味
着消解传统文化,淡化历史形象。一个疑问是:失却深
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旅游又如何真正发展起来?

  在民政部召开的一次关于“地名”问题的专题座谈
会上,专家们曾指出:“名山大川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
心目中,已形成特定形象,不宜扩大其名称的指称范围
,以避免造成名称的泛指、泛用,避免造成特定空间形
象和地理区域范围上的名称混乱,现行政区名称无任何
弊端,无任何不妥之处,且沿用已久,如‘泰安’之名
,不仅是由‘泰山’派生出来,而且取名高雅,含义健
康,不必改名为泰山市。”
  专家们的意见无疑是尊重历史文化,符合地名规律
的。
  几年前,湖北省的沙市和荆州合并时,舍历史悠久
的荆州地名而不用,改为“荆沙市”,是一个明显的失
误。经过舆论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湖北省政府于1 9 9
6 年1 2 月发出通知,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亡
羊补牢,犹未晚也。尊重历史文化的赐予,堪称明智之
举。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逐步向城市的过渡,地
名的更换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尊重
历史和文化,如何遵循地名规律,值得重视,值得研究

  但愿名山大川吃掉历史文化的事情不再发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5-6 10:23 , Processed in 0.1008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