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90|回复: 7

拍卖会为什么不保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3 11: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廷峰的博客的日志

在房地产被打压,股市行情低迷,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情况下,艺术品投资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在京城最近的几场春季大拍上,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古代、近现代作品全线飘红。起价几万几十万的作品,动辄就应价几百万上千万,一个又一个的记录被打破,中国画进入了亿元时代。
面对如此的繁荣景象,多少人蠢蠢欲动,有的投机客甚至连拍卖预展都不看,最起码的艺术常识都不具备,更不用说找艺术投资顾问了,匆忙上阵,连连举牌。你口袋里的money准备好了,可你对艺术品真伪鉴定的功课做足了吗?
投资有风险,入行须谨慎,如果认为艺术品投资仅仅是低买高卖的经济行为,而把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完全托付给拍卖行,是不是幼稚了一点?但凡懂点拍卖法的人,都知道在我国拍卖行是不用承担拍品鉴定真伪责任的。古代、近现代的画家都早已驾鹤西去,作品谁来保真?怎么保真?谁又有资格具备鉴定作品的权威性?中国独特的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属性致使所有的拍卖行都对已故的画家作品不保真。投资艺术品绝非朝夕能成之事,这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需要用岁月的浸淫才能练就火眼金睛,一幅好的作品总是将文化内涵、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交融其中的,我们只有尽可能将自己置身在同样的语境中才有能力去分辨与判断真伪,才有能力去鉴别优劣。而如何才能将自己置身于画家的时代语境中,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各大拍卖行,经常能看到一些熟面孔,左手一袋保利拍卖图录,右手一袋瀚海拍卖图录,几十公斤也不嫌重,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各拍场之间,问他“你看的怎么样?”回:“哎呀!我看的想吐。”这种回答让人哭笑不得,如果大家都冲着利益疯狂的去购买艺术品,却对艺术品本身并没有兴趣,那么艺术品的价格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除了对当前繁荣兴旺的艺术市场欢欣鼓舞以外,是否还应该关注艺术品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呢?物质追求是一时的,精神追求却是永恒的。
下面推荐一资深藏家的文章,以飨博友。



拍卖会为什么不保真       

尚源

现在,花上N万元买一副假画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这种蹊跷事多半发生在拍卖会上,难免有人抱怨,责问:“拍卖会为什么不保真?”
拍卖会有保真的责任吗?社会责任源于社会角色。
拍卖会是中介,犹如往日牲口交易市场中的经纪人,买家相中了一匹马,即买哪一匹马,多少钱买得听买家的;卖哪一匹马,多少钱卖得听卖家的。禀承旨意,居中搓和是经纪人的社会角色,其责任也就在其中了,凡欲在拍卖会上一显身手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从牲口交易市场买了一匹马绝不会牵回来一头驴,拍卖会则不然。
在假画肆虐泛滥的今天,当面对展厅悬挂署名齐白石的一幅画时,自然地疑问,这是真的吗?齐白石至晚于辛未(1931)年69岁时,就在画上钤印“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提醒世人,警惕吃假。七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蒙人伪造者已不再是当年白石老人所能想像得了的。
几年前的一起公案(张大千仿石溪山水真伪)可载入史册。堪称国宝级的鉴定大家谢稚柳说真,徐邦达说假,一时成了悬案。直到谢稚柳过世,以啟功为组长的多名专家集体鉴定一致说假。此言一出,谢稚柳遗孀也是鉴定名家的陈佩秋女士诘问,谢老在世时,为什么无一人说话。人刚过世,那么多人出来说话……。
书画真伪的鉴定,有时是十分困难的,即使学术权威也会意见相左。这是一种学术精神坚持的必然,还是无关乎学术精神无谓的坚持,暂且不论。面对难以计数,日益逼真的假画,即使拍卖会承诺保真,事实上也难以兑现。
关于古画的真伪,应当别论。
谢赫的“六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批评与创作的准则。“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是一种复制名画的技术,也是临摹名画向传统学习的有效途径,临摹的越像越好。数百年来,难以计数的摹品、仿品已经完全掩盖了真品,有的甚至已经淹没了真品,更有甚者是名家作伪,为了说明真相,不妨抄录一些史料。
陈继儒(1558-1639)是董其昌(1555-1636)毕生至交,写给沈士充(字,子居)一封手札:“子居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
在董其昌的著作中,也显示了他对伪作的不知是宽容,还是无奈。“余书画浪得时名,润故人之枯肠者不少。又吴子赝笔,借余姓名,行于四方。余所至,士大夫辄以所收视余,余心知其伪而不辩,此以待后子云。”
清·“四王”之首的王时敏学董其昌,在其“题董其昌画册”中写道“文敏公游岱(泰山)后,其画为海内争购,残缣断楮,珍等连城,好事家所藏,秘不复出,故寥寥如星凤。近且赝作纷纷,识真者寡,不无鱼目混珠之叹。”
另一涉及文徵明的史料更加滑稽有趣。“朱朗,字子朗,文徵明入室弟子,仿文笔毕肖,有客遣童子交币於朗求徵明赝本,童子误送文宅,致主人意,徵明笑而授之,曰:‘我画真徵仲聊当假子朗,可乎?’一时传为笑谈。”
古画中的某些仿品、摹作甚至伪作,由于其深厚的笔墨功夫,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及传世的稀有性,已不再是一个“假”字了得。它与真迹一起承载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若执着地以真假论,现存王羲之的书法皆假,若以价值论,其实国宝。此假即国宝,国宝是真,此假即真。真假不徒以名论,而在于其内在的实质价值。凡有价值的假,虽假犹真。
实际上,自有拍卖会以来,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为赢得市场,也都力推过保真拍卖会。十几年过去了,至今也没有弄出多大的动静。其原因在于,从某些活着的画家手中征集的拍品,真是真了,有多少价值呢?凡真而无价值者,虽真犹假。
真假就是一对矛盾。凡矛盾必无时不有(自古至今),无处不有(遍及海内外)。正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才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书画的拍卖从保真、不保真两方面十几年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只有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办事,方能避凶趋吉,兴旺发达。
正因为不保真,真品才日益突显。
也正因为不打假,假的累累原形毕露。个中原因,岂不发人深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9 01:19 , Processed in 0.1666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