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2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继群游牧在绘画和环保之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7 09:1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7月12日下午,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一条砂石公路边,陈继群习惯性地拿出画笔,调好颜色,用心记录着面前的乌珠穆沁草原。头天晚上,刚刚下过一场雨,但他面前的草原,并没有因雨水的到来而缓解干旱的威胁。因为干旱,因为河道被截流,因为诸多的自然影响和人工影响,乌珠穆沁草原正出现令人揪心的变化,湖泊几乎全都干了,湿地沼泽可随意步行。

  十多年来,陈继群一直是边画边担心,他记忆中的草原,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因此,他时不时抛开画笔,回到现实中,想要发现一条草原环境保护之路。

  ◎冯永锋

  ■陈继群

  1947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同年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插队。1980年返回北京后在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进修三年。1999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曾经草原”三人绘画作品展。创办的“曾经草原”网站闻名于环保界。

  ■他想建一条“《狼图腾》旅游文化专线”

  “曾经草原”网站站长陈继群,是一个职业画家,画的内容,主要是草原,是马,是狼,是牧民。

  乌珠穆沁,意思是长满葡萄的地方。1967年11月16日,首批400名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超过一半的人到了现在的满都、额仁高比、乌拉盖草原,开始了牧区生活,也开始了与草原和牧民一生的不解的缘分。其中,就有那年刚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的陈继群。

  陈继群等120名学生被分到满都宝力格牧场。到达的第二天,他和两三个同学好奇地向草原深处走去。路上遇到几位骑马经过的牧民,带着他们翻过一个山坡到了蒙古包里。“牧民的招待特别好!”奶豆腐、奶皮子端上来了,热腾腾的奶茶递过来了。茶足饭饱后,牧民们又用马把他们送回了牧场。

  第一次接触牧民给陈继群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相信,要了解草原,了解牧民,就必须“插队”到他们的家中。一起来的知青,分成了两拨,一拨留在了满都宝力格牧场,一拨住进了蒙古包里——其中就有陈继群和《狼图腾》作者姜戎。

  从那天起一直到1980年1月,陈继群都在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受益于天然条件和游牧文化,乌珠穆沁是中国并不多见的优质草原之一,草原上有两个旗(县),即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东乌旗在北部,西乌旗在南部。

  2004年一出版即流行的著名小说《狼图腾》,写的就是乌珠穆沁草原的故事。作者姜戎是陈继群的中学同学,他们一起经历了插队的许多故事。看过《狼图腾》的人,都知道主人公叫“陈阵”,有人猜测,陈继群身上,有“陈阵”的影子。陈继群不想辩论“陈阵”到底是谁,但他知道《狼图腾》写了许多草原上实际发生的故事。《狼图腾》可以说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写的“知青小说”,他相信这本书对保护草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认为,《狼图腾》的风行,必然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那就是“《狼图腾》旅游文化专线”。《狼图腾》出版后不久,他就注册了“游牧之家”商标,“只要是想弘扬游牧文化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这个商标”。

  陈继群开始奔走,他建议东乌珠穆沁旗在满都镇抓紧建设一座“游牧文化博物馆”,同时建设一些能够接待各类型游客的宾馆和招待所;他去寻找做旅游的大公司,建议这些企业的高管向游客推广这条旅游专线;他激发牧民成立旅游公司,把《狼图腾》里的一些“关键点位”串起来……陈继群相信,乌珠穆沁是中国现在保留得最好的草原,风光优美,游牧文化的精神内核还在,具有极好的旅游潜质。同时,《狼图腾》在全世界庞大的读者群,都是潜在的旅游需求者。

  2006年,12户牧民在《狼图腾》精心描写过的“天鹅湖”边,建起了一个旅游接待点。“《狼图腾》旅游文化专线”,算是布下了第一枚棋子。陈继群不停地在自己创办的“曾经草原”网站上,推荐这个景点,倡议大家关注草原,关注游牧文化。现在,天鹅湖边的这个景点实现了保本微利。陈继群相信,只要牧民们坚持下去,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驾驶“旅游之舟”,未来会更好。

  ■研究草原的秘密,不仅靠专家,牧民也应该是骨干

  7月11日早上4点多,“天鹅湖”就天亮了,陈继群赶紧起床,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三个学生一起,做了一场“露水实验”。

  陈继群想通过露水来证明,传统的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乌珠穆沁草原属于干旱草原,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但陈继群相信,草原上的“雨水”还有另外一个来源,那就是每天清晨的露水。草原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分遇冷,就有可能凝结。

  但草尖上的这些露水,是很脆弱和稀少的,如果没有人、动物去触碰,太阳一出来,就会蒸发。而游牧文化的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草原上的牛羊狗马、野生动物、牧民的生活,天天都在做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把露水从草尖“碰落”,慢慢地渗透到地底,成为草原之水的重要补充。

  陈继群想知道,草原每天大概能产生多少“露水”。他让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易经教授帮忙,组织一些“露水实验”。研究人员先把吸水性强的纸张过了秤,然后量出一个一平方米的“样方”,把样方内每颗草上的水分都吸收下来秤重。几个样方做下来,初步结果是天鹅湖边草地的一个样方,大概凝结38克的露水。那么一平方公里、十万平方公里又能产生多少呢?露水与草原水循环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研究只是刚刚开始。

  除了露水,陈继群还想知道更多草原的秘密——流淌、漫漶在乌珠穆沁草原的乌拉盖河,是内蒙古最大的内流河,养育着乌拉盖湿地,这片湿地早已被国家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3年开始,乌拉盖水库重新蓄水,主要的水被输往城市,用来支持工业和矿业开发,往下游放水的机会就少了。连续几年不下来,对下游的牧业和牧民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下游的草原生态系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从2007年开始,研究小组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大方面进行了研究,自然生态是对乌拉盖湿地的土壤、气候、物种等进行研究,主要由内蒙古农业大学负责;社会生态是对居住在乌拉盖湿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变化进行研究,主要由陈继群负责。调查逐步深入,草原上更多的“秘密”正一步步显现出来。

  陈继群说:“许多人呼吁保护草原,可什么样的保护方法才是合适的?或者说,有些方法为什么是起负作用的?这需要我们实地研究,慢慢得到答案。同时我觉得,研究不仅要由学院里的专家来做,当地的牧民其实也可以来做,他们是最熟悉草原的人,不仅仅要成为研究的对象,而且应当成为研究的骨干。”

  ■克服语言的障碍来普法,要让牧民明白他们拥有的权利

  1980年,陈继群回到北京,自己画画“解决生活问题”。“多自由呀,想走就走,没有人管!”。“想走就走”,是回他魂牵梦绕的乌珠穆沁草原。在草原上,他永远不是“北京来的客人”,而是回家,家人就是草原上的父老乡亲。

  如今在环保界非常知名的“曾经草原”网站,原先就是为卖画而制作的。陈继群的油画,都放在这个网站的《白马画室》频道里。网络兴起之后,陈继群和画友们一起去草原写生,回来就把画作上传到网上共享。“网络传播的效果非常好。在网上传播草原画的经验,可以说是‘曾经草原’转型为草原知识普及网站的重要原因。”

  从画家转型为“草原保护者”,某种程度上是草原的变化促成的。从1998年开始,陈继群发现他熟悉的乌珠穆沁草原在悄悄地变化:沙化的草原面积越来越大;很多牧民养起了骆驼;大片的草地被出租给农民“开荒”;草原上出现了工厂、矿山、钻井机……2002年之后,陈继群画得越来越少。他主要的时间,都用来做“曾经草原”网站,做草原的研究和调查,目标都是为了找出更好的方法、让更多的人来保护草原。

  2000年,东乌珠穆沁突然出现了几家企业,有造纸厂,有银矿,有铁矿。造纸厂排放出的大量污水,严重危害了草原环境。陈继群决心帮牧民“抗一抗”。然而他发现:牧民们根本不了解能够保护自己的法律。他和几个知青跑遍了北京、呼和浩特的各大书店,一本蒙文版的法律书都没找到。 因此,克服语言的障碍,去普法,让牧民明白他们拥有的权利,最重要。

  陈继群开始集资,请专业人员将有关法律译成蒙文出版。第一本供牧民使用的法律合订本就这样面世了,包括《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他们开车到牧区,无偿地把书交到牧民手中。最初印了1000册,很快就发光了。“印这批小册子的钱,是一个司法局的退休干部给的。”许多法律书没有蒙文版,陈继群找到在北京工作的精通蒙文的专家来翻译。他们非常支持,几乎都是义务帮忙。现在,陈继群帮助传播的法律书籍,已经编辑到了第二十本。

  除了把小册子送到牧民手上,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法律传播是陈继群更看重的方式。因此“曾经草原”网站有许多域名。汉语版和英语版,主要是给外部想要了解草原的人看的;蒙语版主要是给牧民们看的。网站在牧民中的知名度很高,网上免费提供了汇编成集的《让牧民知道——蒙古文法律》和《让牧民知道——蒙古文环保信息》等,随时可以下载,或者通过传真获得。同时,陈继群精心选择、汇集在网上的几十篇关于草原现状的新闻报道,也足够许多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2009年4月22日,第三届SEE·TNC生态奖颁奖,获奖者中有一个身着蒙装的老人——草原牧民达木林扎布“依法保护草原”的经历,获得了三等奖。陈继群坐在老人身边做翻译。7月12日下午,陈继群送给老人一本新的蒙文版法律书,它后面印着一句话:“本书由草原牧民达木林扎布赞助”。原来,达木林扎布把4万元奖金,拿出了一万多元,用来资助陈继群。

  ■传播知识,要用牧民的故事和语言,用最易理解的图画

  “普法”起到了相当大的功效,但陈继群仍不满足,他认为法律书的文字还是太深奥了,更理想的办法是编辑一些图文并茂的小册子,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用牧民的故事,用他们的语言,用最易理解的图画,来传播他们最需要的知识。作为一个画家,也许我正好可以在这方面派上用场。”

  有一本小连环画叫《其其格的故事》,是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流动环境教育书系中的一本。主人公其其格是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个普通的姑娘,她的眼睛映出了草原上种种令人忧心的变化……陈继群饱蘸着对草原的热爱,为这本书画了大量插图,使其成为浅显易懂的蒙汉文连环画。

  《其其格的故事》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免费发放,不仅吸引了小朋友,连大人也爱不释手。1000册远远不够,陈继群和朋友筹资加印了8000册,开车去大草原,分发给那里的小学生和牧民。

  陈继群喜欢提“游牧”:“草原民族世世辈辈在草原上生活,为什么草原一直没有发生严重的生态退化?因为他们在长期与草原共处的过程中,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由此与自然达成了和谐。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游牧。任何违反游牧文化的文化,不管是定牧还是农垦,都会对草原造成破坏,而一旦恢复游牧文化,草原自然就会得到恢复。”

  说起当年的草原,陈继群一个劲儿赞叹:你想吧,齐腿高的草,绿油油的,那么开阔的视野,那么清新的空气…… “那时候草原就像被一床湿润大被盖着,草场非常好。”

  谈起与当地牧民相处的情景,陈继群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讲起蒙古族老阿妈为他们缝制皮袍,年轻的蒙古族伙伴教他骑马……“我有幸从一落到草原,就与当地牧民生活在一起,而许多从外边来的人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我得承认,我仍旧是个蒙古文盲,说蒙古语可以,但写、读,都不行。”

  但就是这点蒙语,打通了陈继群与草原的相互依存之路。2009年7月8日,62岁的陈继群,又一次驾着租来的汽车,装着新印刷出来蒙文版的法律书籍,向800公里之外的乌珠穆沁驶去。在接下来的十来天里,他访问了许多地方。不知道他是在回归草原,还是在研究草原,或者只是与草原上他曾经一起生活过的人们,说些家常话。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一次出行,对草原的未来,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但陈继群相信草原上各种力量“缓释”的效果。他的绘画,他的普法,他的网站,他的梦想,都在与美丽的大草原,同呼吸,共命运。可以说,从1967年开始,陈继群就游牧于绘画和草原之间,游牧在热爱草原和保护草原的道路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5 09:20 , Processed in 0.1105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