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跟着策展人买“概念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8 14:2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样是逛画廊,相比于大多数看热闹的普通人来说,专业人士能借助某个展览轻易看出当前艺术市场作品的流行趋势——对于艺术品投资人来说,这其实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每届车展中推出的概念车,几年后基本都能在大街上跑,谁能在众多画廊的展览中敏感地察觉出哪一类作品是在以“概念车”的形式被隆重推出,谁就将可能抓住日后升值的机会。而策展人正是这些艺术展览背后的总导演。
随着当代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市场的持续火爆,“策展人”开始从神秘、陌生的幕后走到前台,甚至与艺术家和藏家们一道在争夺公众的眼球。简单说,策展人与艺术品收藏、投资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更多(或者说是:首先)关注的并不是艺术品的商业角度,而是学术上的东西和更新的、不一样的艺术表现方式——追求“我的展览与别人不同”。至于这件(批)作品会不会受到公众和市场的认同,它们究竟能卖多少钱,就不是策展人关注的重点了。

策展人真相
在北京艺术圈流行这样一个共识:有展览的地方就有“冯老师”——他就是冯博一。公开身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编辑部副编审,但叫得最响的身份还是策展人,由于他策划的展览很多,加之冯博一为人谦和,因此还享有“北京市策展劳模”的民间荣誉。
谈起自己的职业,冯博一这样解释——是艺术家个体与公众联系的一个媒介,“俗称拉皮条儿的”。策展人将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判断和艺术家本人的表达方式,一起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来看;不同的人在看的过程中,又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判断——“好”还是“不好”,“有意思”还是“没意思”,“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这就是策展人工作的价值所在。
策展人这个概念最初还是从国外传来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兴起,有人说“现在是策展人的时代”,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冯博一解释说:因为策展人掌握着话语权——做一个展览,100个艺术家里面只能选10名,你说策展人能不牛吗?当然,这种话语权的赋予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放大了策展人的学术水平,“搞不好特傻”。
在冯博一眼里,其实个人在策划一个展览,就像艺术家在从事创作一样,差别只是表现出来的样貌不同。一名负责任的、专业策展人做的展览既没有想过要迎合大众口味;也不会趋炎既定的学术论调。他们关注的是现阶段、当下的艺术现象,并不是外界认为的——要经由展览来显现策展人自己眼光走得快或看得远的问题。
“但我对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判断,主要源于自己多年的生活、艺术等方面的积累,以及我个人的艺术倾向”。冯博一认为,策展人就是通过一个展览——这种视觉的方式,来表达策展人对于艺术的观察、态度和结论。当然,策展人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通过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展览,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

策展人普遍青睐前卫艺术
中秋节前夕,在北京草场地新艺术区内,一个名为“虚拟边界——中韩多媒体艺术展”的展览静悄悄地开始了,却迅速引起了艺术圈内人士和前卫收藏家们的广泛关注。让很多只熟悉传统架上绘画作品的人略感意外的是:这次展览中所有作品的媒材并不是纸和亚麻布,而是利用影像媒体,透过空间装置的搭配,除了视觉还更多依靠观者的听觉和触觉,来体验这些超现实的幻象和思考这些影像背后的概念。这其实就是当代艺术收藏中最前沿的部分。
32岁的韩国人、也就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兼画廊主持韩之演,外型斯文秀气,毕业于韩国梨华大学东方美术史研究所,曾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主修中国水墨,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韩之演告诉我们:虽然录像艺术几乎是当今美术馆展览的主流,在西方近几年的博览会当中,也逐渐成为一股新趋势,但是亚洲地区的录像不似西方推广得那么快,在大众的了解上也较为不足。
目前在中国,比起以架上绘画为市场主流作品的现状,虽然已有艺术家开始从事录像等多媒体艺术的创作,然而究竟仍属少数。另一方面,目前收藏录像创作的藏家也很少。但韩之演却发现了自己的机会,她认为:因为平面作品推广最为容易,加上拍卖公司的推波助澜,目前画廊对架上绘画的推广付出多半有限。反倒是录像艺术属于正在发展中的新创作媒材,需要有画廊为此做更多的推广努力,与藏家沟通,帮助其认识与欣赏。
韩之演对录像市场的潜力是深具信心的,一般来说录像作品以年轻的藏家为主,但她先前曾展示金昌谦与洪东禄的作品给收藏传统作品的藏家观赏,有人立即表示感兴趣而购藏。他们发现录像作品所表达的内容,触动了他们的生命经验。可见作品采取的媒材不应成为收藏的局限,收藏家看重的仍是艺术家创作的本质。
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出现了白南准2001年的作品《Baby Buddha》,引起亚洲买家热烈竞投,最后拍出276万港币的高价,刷新了白南准的作品纪录;半年后的香港佳士得秋拍又出现了他一件类似的《Wright Brothers》(预估价200万至280万港元)。作为多媒体艺术的创始者,白南准的作品受到市场的肯定,无形中给了录像市场一种激励,对于带动其它录像艺术家的市场,将是一个好的开始。

投资者要盯住当代影像作品
身为北京长征空间执行长,一半时间在纽约、一半时间在北京的卢杰,和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大放焰火、当前最火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同是福建老乡,同样是旅居海外十几年,也同样将几乎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新媒体艺术领域之中。
一件大师级的作品,拍卖出很高的价格,众人追捧,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如何判断一件作品的内在价值呢?卢杰认为里面包含了很多因素:
简单来说,“好作品”的判断标准至少包括——作品本身所想表现出的文化背景要与时代特征吻合;艺术家本人拥有良好的技术,能够自如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就是这件作品是否被美术馆、画廊等机构收藏过,或是通过策展人经常被展览。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一件作品时,除了自己的判断外,最好还要关注一下评论家、美术史家和我们策展人对于这件作品的价值判断,不能太过自信。
谈起普通白领如何介入当代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卢杰说:那是要交学费的,而且很贵。卢杰强调:不要将自己的一大笔辛苦钱投入到一件作品上,这样的做法属于短线投机,孤注一掷的风险太大了。在古董、现代和当代艺术品等诸多门类中,对于新入门的年轻买家们来说,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投资对象呢?卢杰肯定的回答:首选当代艺术。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首推的应该都是当代艺术。我们今天拥有、推崇的传统艺术品精粹,是因为在它曾经当代的时候,做到了最真诚、最实在地体现出了当时的文化。当代艺术品将来就会变成传统——“当代艺术这一块塌了,以后还会有传统吗?”
卢杰说:当代艺术门类目前主要包括:油画、国画、雕塑、装置和影像作品,其中油画在当前最火。但是艺术史告诉我们——大约过5至10年,影像、雕塑等艺术品,价格不会比油画低,只是现在还暂时没有更广阔的市场。
一个二线油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往往相当于一件一流影像艺术家的作品——这就是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但这肯定是一个暂时存在的现象,一流艺术家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检验,一定会达到同类艺术作品价格的最高位——从投资的角度观察,作为入门级买家来说,一个非常好的买进机会就在眼前。
最后卢杰告诉我们,很多人因为看到中国某位艺术家的一幅画或一件装置作品,在海外市场卖出了天价,就想当然地以为如今的中国艺术市场潜力巨大。其实,中国当代艺术家频频受到海外关注不假,但西方主流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总还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顾虑,除了政治文化上的误读,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很多是不承认的。他们对于中国艺术品的收藏范围,更多仍然只是限于所谓国粹——即古董瓷器之类的作品。况且,实验艺术中的很多形式如行为艺术等,目前都不具备进入艺术市场交易的特点。

策展人的秘密
   1、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兼职做策展人,本职工作单位最多的是美术学院的老师、艺术专业媒体主编和画廊老板。评价一位策展人是否专业,有几项指标值得注意:口才;亲和力;勤奋程度;写作水平。
2、在每天开幕的多如牛毛的各类艺术展览中,想要选出来目前被低估、日后能升值的作品,就像在如今的股市里挑选潜力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盯住你信赖的、有限的几位策展人就显得非常关键,别的因素先不谈,就说数量——目前通常策展人组织一次展览的时间至少要在三个月以上。这样算来,花在看展览的时间就能大大精简了。
3、艺术家出身的策展人是否更值得信赖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道理跟体育场上的教练员水平相似,优秀的场上选手日后作为优秀教练员的比率似乎并不大。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06:01 , Processed in 0.1151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