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通州:运河古文化的源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3 22:0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个当年公开征集下联的名联,把通州和文化紧紧扣在一起。
  俗语中的"北通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通州区。自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设路县,即现在通州建立县制开始,至今已有2201年历史。
  矗立在京杭大运河北起点的通州见证了北京城的兴起、发展与繁荣。近年来,通州区积极保护和恢复运河文化。今年,首届"中国运河文化节"将在通州举行,流淌了千年的古运河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运河广场四影交汇
  帆樯林立人如蚁,灯火星罗浪泊鸥。
  蜿蜒流淌千年的北运河(京杭大运河的通州至山东聊城段)自北向南横穿通州区,将整个通州区划分为了新城和旧城,见证了通州的兴起和几度繁荣。
  如今,新修的东关大桥雄跨运河两岸,衔接新城和旧城,诉说着过去,展望着将来。桥的东侧是新城区,沿河而建的运河广场,远远就能看到8面巨大的帆影灯和整齐的绿地。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迎着大运河的晚风,漫步在广场的千年步道上,便如同在运河的历史中穿行。
  穿过高矮起伏的草地,踏着精心设计的运河走廊,感受着不一样的运河文化。整个走廊的地面打磨成千里运河的形状,点缀着运河沿途的风景,行人穿梭于上,即可赏遍整条大运河的风貌。整个广场的西侧临河而建,每隔二三百米地面就有一块石雕,共17块,分别介绍运河沿岸的景观。临河的栏杆特地设计成铁锚状,地面铺着木板,仿佛置身于舟楫之上。
  伏身看去,悠悠运河水承载着通州的过去,现在,将来。运河源头正在建设的源头岛,对岸的矗立千年的燃灯塔,奥体公园里正在加班加点建设的巨型体育场,一栋栋整齐的高楼大厦,远处一排排透着勃勃生机的绿树,东关大桥上车水马龙。
  岛影,塔影,楼影,树影,交汇在一起,构成一幅"时空运河"的壮观景象。
  
  通州标志——“古塔凌云”
  北运河,三教庙,燃灯塔。每当外地游人来到通州时,通州人都会自豪地介绍这三处已经成为通州标志的景观。
  ■世界之最的燃灯塔
  “文庙建于元大德2年,比现在北京城里的孔庙还早建4年。”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周良领着记者走进了三教庙。庙的正南部为文庙,是古代读书人祭祀孔子的地方。文庙正中为大成殿,殿中正位为孔子,孔子旁是四大弟子,两侧为十二贤,均是孔子的弟子。殿外东西两侧为东庑和西庑,祭祀孔子的72位弟子。
  文庙的西北侧是佛教的寺庙,称为佑胜教寺,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庙旁有建于北周时期的燃灯佛舍利塔,古代用来镇白河。据介绍,此塔全高56米,为北京地区最高的塔之一。该塔的特点是每层每面每根椽子下悬一枚铜铃,共2248枚,数量之多,世界之最。古代运河上的船员看到此塔时,就知晓已经到京师了。每当天气晴朗时,燃灯塔和天空中的白云形成美妙的映衬,被称为通州八景中的“古塔凌云”。
  文庙的东北侧为道教的紫清宫,供奉的是道教创始人老子。三座不同派别的庙宇呈品字形排列,虽形式各异,但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运河文化的融合性。”周良说。
  ■通运桥和《红楼梦》十里街
  位于通州区东北部的张家湾古城是古代几条运河的交汇之处,城东为京杭大运河,城南为辽代建的萧太后运粮河,城东北为元代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称为三河一城。三条运河上共三座桥梁,其中萧太后运粮河上就是通运桥。
  周良介绍道,通运桥正对张家湾城的南门,穿南门过桥的十里街就是《红楼梦》中十里街的原型。明万历33年,通运桥改木桥为石桥,嘉靖42年修石栏。桥有2个特点,一为南北两岸都有码头,与桥头合为一体。“曹雪芹家祖孙三代从南京到北京都是从这座桥上下船的。”二为桥身栏板两面均为浮雕宝瓶,虽都是荷叶,简单几笔,但绝不重复。桥身上共有18对石狮。用建筑学家梁思成关门弟子、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的话:“两面浮雕宝瓶的风格,全国古桥独具。”
  清代紫禁城《太平词》记载:“进南门,走百步,曹家有个大当铺。”曹雪芹一家当年就住在桥边上,已有450多年历史的通运桥见证了《红楼梦》中那“一把辛酸泪”。
  
  文物遗产诉说通州历史
  通州具有千年的运河发展史,运河两岸无数的文物遗产,静静地诉说着通州繁荣的历史。
  ■三根皇木
  老言故语:“北京城是漂来的。”指的是北京城的皇家宫殿建材基本都是从南方的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利用运河运来的,主要是木材和砖石。
  在三教庙的燃灯塔下,躺着三根巨大的木材,最大的一根有10.85米,截面为方形,边长均为60厘米,两根小号一根为7.5米,另一根为8.1米,均为当时建造故宫的皇木。据周良介绍,最大的一根为格木,重3吨多,与金丝楠木同等质量,长成这种规模需要上千年。此木是2005年4月挖掘出土的,估计埋藏了400多年。7.5米的重2吨,8.1米的重3吨多。三根皇木均质地坚硬,记者随手敲打时,居然感觉如同敲打砖石。“7.5米那根很有可能是金星紫檀木,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木材。”周良笑着介绍。据《明史》记载,明万历年间,运河发大水,把河边皇木厂的皇木都冲走了,估计是那时沉到了河底。“这可都是宝贝啊。”
  ■两块金砖
  走进通州区博物馆,随处可以看到堆放的石权、石碑,但最宝贝的石头有3块,其中2块就是用来修缮故宫的金砖。
  “金砖其实应该叫黑砖,因为质地非常坚固,造价高,所以称为金砖。”周良打开博物馆库房,记者一眼就看到了竖立在墙边的2块黑石头。只见2块砖都是60厘米见方,一块厚10厘米,一块厚8厘米,砖身的一侧还刻有几个印章。据介绍,刻着3个印章的是乾隆年间烧制,刻有4个印章的是同治年间烧制。每块砖重200多斤,需要4个人才能抬动。
  “从明朝开始大修紫禁城,金砖就只能在苏州造。因为当地的澄泥含锰量高,烧出来的砖质地坚硬,烧一批就需要1年多的时间。从明朝到清朝都是用苏州的砖,走大运河进京。”周良说。
  ■曹雪芹墓碑石
  通州区博物馆的另一块宝贝石头就是曹雪芹墓碑石,因为它解开了一个红学研究史上的百年之争:曹雪芹到底是哪一年去世,及埋葬在何处。
  在馆藏室内,记者看到了玻璃罩下的一块大石头,上面只有简简单单7个字:“曹公讳霑墓壬午”。这块墓碑石是1968年在京东张家湾城西的“大扇地”出土。而一直以来,以红学大家周士昌为首的一派认为,曹雪芹死于癸未年,即1763年,曹墓应该在京西。而这块墓碑石的出土正好印证了《红楼梦》甲戌本卷一之始脂砚斋眉批云:“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两者相证,说明了曹雪芹应该逝于壬午年,并埋葬在通州区内。
  百年之谜方大解于世。
  ■1.7米高的铁锚
  在博物馆的另一间展馆中,堆放了十几个锈迹斑斑的铁锚,都是从运河边挖掘出来的文物。据介绍,2005年通州出土了11个锚和3艘沉船。
  这些锚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在众多锚中间,有一个元代的铁锚非常吸引人。因为浑身上下都粘满了东西,有瓷片、贝壳、泥土、砖块、绳子等。“当时出土时还粘了一枚铜钱呢。”周良说。这个锚长1.4米,重50公斤,用熟铁锻打而成,至少有700年历史。据考证,瓷片属于龙泉窑制造的陶器。最大的锚长1.7米,最小的飞锚仅长20厘米,用于水上两船连接时用。
  1780年,乾隆70寿辰,周围国家来祝贺,朝鲜使团从山海关走水路入京。一位叫朴趾源的官员在《热河日记》中写道:“至河边,河广且清,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不见潞河(京杭大运河北段)之舟楫,则不知帝都之壮也!”可见当时通州水路运输的盛况。
  
  运河两岸兴起文化产业
  悠悠运河水,绵绵通州情。激荡千年的运河浪花卷走了历朝历代王侯将相们的刀剑,留下的是运河两岸百姓安定富足的美好生活。从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通州区致力于运河治理,努力挖掘和保护运河文化,揭开了运河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2006年10月15日,一场国际性的文化盛会“中国(北京·通州)京杭大运河文化节”将在通州举行,文化节期间不仅将举行“欢乐中国行”大型文艺晚会,还将展示通州2200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并举办运河文化高峰论坛、艺术品交易会、书画展、新城规划展等一系列活动。届时,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将再次汇聚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通州。
  ■180米运河长卷
  2005年1月18日,长180米、高83厘米、由数位画家历时2年有余创作的巨幅国画《古运回望图》白描创作稿在通州正式面世。此幅国画不仅弥补了国内对京杭大运河整体描绘的空白,还囊括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白描创作稿、集中创作时间最长的两个之“最”。
  记者看到,180余米的画卷对两岸民风、民俗、船舶、建筑、景物等进行了细致摹画,画法和风格类似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再现了明朝兴盛时期喜庆、捕鱼、农耕等市井生活。画面中涉及形态各异的大小人物近万名,千余艘大小船只以及牛、马、驴等禽畜二十余种。
  ■台湖国画城
  在通州台湖镇有一个国画城,占地1万多平方米,这里聚集了国内外著名国画家60余位,成为了通州区又一个文化圣地。
  走进国画城,巨大的场地被隔成了一个个工作室,一水儿的中式建筑,推开虚掩的木门,可以看到每间工作室至少有80平方米,高度在6米左右,复式建筑,顶上都有一个采光的玻璃窗,整间屋子非常明亮。每间房都有一个楼梯通往2层。画家们每天就在此挥毫泼墨。
  
  运河文化浪花
  ■运河号子“啦哎吼,哎嗨……拉到北京城啊,喂嗨嗨喂……”每当傍晚听到这些熟悉的歌声时,住在通州区永顺镇盐滩村赵庆福家旁边的邻居们就知道,老爷子又喊起了当年的运河号子。
  “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运河上跑船的。”老爷子今年76岁,身体十分健朗。他告诉记者,通州历史上有7个码头,他们家都是跑天津至通州,走的是北运河,顺水3天,逆水4天。“我从6岁就开始跑船了,9岁就推舵搬舵了。”当时运河上场面非常壮观,南来北往的船只密密麻麻地排着,每条船8至10人不等,主要是从天津运盐、糖和粮食到北京,从北京运往天津的主要是杂货。
  老爷子说,当时一共有10种号子,分别是:起锚号、拉纤号、打篷号、摇橹号、立桅号、跑篷号、闯滩号、冲船号、出(装)舱号。基本上描述的是船上的活动。
  1943年,水枯了,没法跑船了,赵庆福一家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运河,但运河号子却深深地埋藏在了心里。现在运河号子已经申报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爷子没事就组织秧歌队给大伙表演。
  “希望它们能流传下去。”老人深情地说。

  y y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5 11:52 , Processed in 0.1129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