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名潞:“共谋”中的艺术媒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0 15:0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下,中国艺术媒体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太相似了。可能是因为中国目前所处的这个阶段,大规模的市场化、产业化,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艺术和媒体产生一种“共谋”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一定是两个人或者两个机构之间的交易,这个概念有时候是迁移默化的,不言而喻的、内在的、必然的。比如画廊要推出艺术家就要做展览.、那么也就会有资金投入,与此同时他必然要寻求回收资金的方式和途径。回收资金的途径肯定和宣传有关.宣传必定要在媒体上投入资金。而这些媒体我估计大概有百分之六十左右都和市场有关系。纯学术少。我想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资源少.愿意这样去做的人不多:另外一个方面.这种文章写的人也少,不针对现实,没有实际的效应。因此.中国现有的艺术媒体.不和画廊或者市场发生关系.但还是关注当代.同时注入一些“三学.‘的研究.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很少从美学、哲学、艺术史学这些方面来进行深入。比如现今流行的几位天价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到底从哪些方面去检验呢7他们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所以西方批评家已经开始呼吁.中国当代艺术家现在只有市场、拍卖、天价.缺乏真正的研究。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责任其实是很大的。明年大约有十几位西方批评家、理论家要到中国开展一个大型的国际研讨会。10月份。将有15位西方重要的批评家,理论家和美术馆馆长等。以及我们国内的15位专家.包括我在内。要到伦敦参加一个会议。 目的是讨论如何从美学的角度去阐述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西方的一些东西真正的融合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完全建立在时尚、市场、拍卖等这些肤浅的板块上。现在西方反过来敦促我们要做这样的事情.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80年代媒体主要对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起作用.而今天.媒体是建立在大众、时尚这些层面上的。这可能也给今天的专业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实际上现在的很多艺术媒体还是仅仅在艺术圈里在起作用,使很小众的。在真正在市民阶层里,很少有人读艺术媒体.可能他们会从报纸、生活周刊上看到一写文章.但实际上对艺术媒体本身来说.依然局限在艺术圈。不过.今天的艺术圈显然比8。年代的要大了许多.不仅仅包括艺术家、批评家和艺术爱好者.还有藏家、画廊、市场等.以及负责经营这个系统的一些其他人。现在有这么多反映市场的媒体,这并非是件坏事,但除了这部分之外.中国还应该有一些纯学术性的媒体.研究、探讨美学、哲学、艺术史等比较深入的学术的话题。如果我们去研究国外当代艺术媒体的实践经验.就会发现西方当代艺术媒体的几种划分:学科性、专业性、研究性的杂志。有的是由学院主办的.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october)).它已经坚持了2。多年,已成为领导西方当代艺术2。多年一本及其重要的杂志,凡是搞当代艺术的艺术家、批评家都必须阅读这本杂志,它并非是新闻性的.主要趋向于学术研究。它的重要参与者是几位来自哈佛、哥伦比亚等几所大学的学者。当然现在也有人呼吁要超越《。ctober》。还有90年代西方伦敦的((the third text)),它和((october))不太一样。((october))偏重于哲学、美学.而((the third text))比较偏重于文化学、多元化等方面.也注重非西方性。美国的CAA.就是c。nferenCe of art association.它创办了两本杂志.一本侧重于古代.文章很长,一篇有两、_--X-字.都是研究性的.还有一本((art journey)).侧重于现当代。如果你向这两本杂志投稿.至少是由五个人组成的委员会对文章进行鉴定.这个委员会不是固定的.而是看这篇文章是属于哪个领域.然后根据这个类别去各个大学邀请专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刊登这篇文章是不给稿费的.因为文章可以发表已经是非常荣幸了。
  以上我谈到的这些国外杂志多是季刊.或者双月刊。因此他们更注重的是学术含量。但是国内这样的机制就比较少,当时我们编辑的《美术》杂志也不是这样。但是.在当代艺术媒体中我想还是应该有部分文章偏重于哲学、美学.以及几位专家给予的客观评价.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杂志的质量.但目前在国内实施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写稿的作者,研究历史的不多.他们更倾向于对现场的描述。其次.就是邀请专家审稿. 因为他们平时都非常忙.而市场目前又非常好,所以缺乏权威性的建构。
  我们从现实的状态可以看到.国内目前的艺术媒体数量很多.但实际上艺术媒体本身却不够丰富.我说的丰富是指类型上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拉开彼此的学术距离。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研究》.或者中国美院的《新美术》.虽然它们已经算比较学术的刊物.但专业性和纯粹性依然不够。而其它的很多刊物,就更加市场化。其实.艺术媒体可以划分开来.关注当代就只做当代.关注古代就只做古代。而研究性的刊物和商业化的刊物.也应如此.
  80年代.我在《美术》杂志和《美术报》都呆过。《美术》杂志由于它当时的唯一性、权威性和官方背景.组稿都非常谨慎.发表谁的文章、发表哪个人的作品.从编辑到主编.审稿都要很多遍。当时我们实行的是责任编辑制度.一个责任编辑负责几期。责任编辑提前要组稿.要设想从当时的哪些艺术现象、展览、思潮和理论来探讨问题。有时候中央还要下达一些新的政策.这些也都是杂志所要考虑的。所以.那个时候要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一个作品或者一篇文章,是非同小可的.全美术圈都会知道。因为那时关注理论的人也不太多,所以文章大致来源于大学、美术家协会和地方上一些研究美术的人。但是针对不同的人.每期杂志都有一个不同的专题,比如这期关注什么问题?其中哪几个人比较权威?然后再向他们约稿.比如知道哪次会上谁提出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那么也会约他写一篇文章.多数情况都是这样。但当时的《美术报》来稿很多.因为都是小文章,短.平.快是它的特点.所以这样也就不一定仅仅依靠约稿。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杂志还是应该延续其约稿性。
  当时美术报是由社长和副社长来负责收支.编辑根本不考虑资金的问题.只考虑学术,以及如何把报纸做好。美术杂志也是。关于如何盈利我们基本没考虑过,更没有广告的概念。现在想来.觉得很奇怪。当时怎么沒有那样做呢?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的时候,非常缺钱,但即使是在那样的情况下,编辑部都没有想过通过发表别人作品来挣钱。
  当时,美术杂志一期最多发行了30万册,因为当时各地美术协会下面的小单位,群众艺术馆都要订阅,最低每期都会发行5、6万册。而现在的杂志在发行前就把出版费解决了,所以他可以不依仗读者是否购买,来回收这部分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杂志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一种简单直白的价值观上.这样对于杂志来说它就用不着深入.它出版以后.大家迅速一翻得到一个信息、一个想法.像北京的很多杂志就是将新鲜刺激作为立足点。这种杂志就容易重叠撞车.就好像都在同时表达一个观点.只不过有的人说得粗鲁一点.有的人说得文雅一点.有的人说得风趣一点。在目前的这些杂志中.这种现象还比较严重。现在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杂志内容的出新不是通过非常细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些事情人们都不太愿意花时间去完成.他们愿意做的就是思考怎样使内容更加刺激.怎样才能达到实效性。
  所以说现在很多杂志纸张很好.装帧也很精良.设计也很漂亮.但是看完之后就扔一边再也不想看了因为没有收藏价值。这样的现象当然也不是说不好.但是如果都是这样的艺术媒体.那就有严重的问题了。
  (根据访谈录音整理.整理人:刘彬彬)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9 13:17 , Processed in 0.1109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