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南溟的新闻不是艺术

[复制链接]
匿名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8-8-27 23:30:09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心沫
由王南溟策划的“新闻即艺术——图片+影像展”将在环铁时代美术馆举行。一直我都是被认为是王南溟的批评性艺术理论的支持者和有效例证,因为我做的艺术恰好是有关社会批判的。所以我也是被邀请的参展艺术家之一,展出我的纪录片《一个人的控诉》。并且我被邀请在此次展览的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我准备作这样一个发言,题目是《新闻不是艺术》,是对“新闻即艺术”这个命题的批判。
我曾在浙美和川美的教学研讨会上阐述过我的当代艺术教学观:“就是我认为最好的学生是最能反叛他的老师的,在我的课堂上得分最高的都是对艺术有独立见解的,和最能反对我的。”这也曾是王南溟的教学主张,就是“学生要做老师看不懂的艺术”,而且他也在鼓励川美的学生写批评他的文章。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我叫学生反对老师,其实那就是我,我是最会反对老师的。我曾经作过王南溟的助教,有一段时间也受到过他的影响。我的对他的批判是在我的对他的学习过程中开始的,我喜欢批判的学习,只是到现在才形成文字上的东西。作为“王南溟批判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王南溟的问题性抽象的问题》刚发出来我就知道不好了,王南溟很生气,他自己没出来回应是因为怕有失姿态,所以派那些他身边的衙役到我的文章后面跟骂我的帖,又找无味来给我看病,说我有疯狗病。我很难过,因为没想到另我一直崇敬的师者,居然和被他革过命的人都一样——就是排除异己的力量。付水难收,反思一下自己:首先就是不能言辞太犀利,要改变一向喜欢刻薄的语言,不管那语言用的是否恰切。其次是要对自己的师长和朋友不要持过分反对的意见,那样就会失去朋友。最后就是永远闭上嘴巴不要说真话。想想我如果“改过自新”了,“我”就不存在了。而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是很难改变的。索性我行我素下去,至少还活个自在和真实。最多他们把我封杀掉,那其实也无所谓,大不了退出这肮脏的艺术圈,回家看孩子。所以我决定撤出“新闻即艺术———图片+影像展”,继续写批判王南溟的文章。这篇文章就从“新闻即艺术”开始。
让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在王南溟的《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他在此书中提出“艺术是一种舆论”的命题。他认为艺术的转向是从波伊斯开始的。波伊斯有两个创作的方向,一个是象他的“对一只死兔子讲图画”那样的作品是基于诗学的,他的七千棵橡树等作品是属于社会雕塑即源于社会学的作品。王南溟又对安迪沃霍尔从社会批评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接着他举例了以汉斯哈克为代表的指向社会问题批判的艺术。又举了谢德庆和2004年获奖纪录片《给我最大号》,王南溟认为自己是找到了一个当代艺术发展的线索和艺术继续发展的方向,而这种当代艺术是被王南溟规定的社会政治学的当代艺术,也就是他首先是把艺术的发展方向做了一个规定,就是,当代艺术必须导向社会政治,而把其他的艺术归入哲学心理学范畴——已经过时的没有生命力的艺术。
在王南溟的言论中他一再强掉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教育的“跨学科”性,大家都知道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医学,生命科学,有太多的学科,艺术都可以去跨越和融合,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让人们看到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所以艺术的边界在不断被打破。诗学的艺术,心理学的艺术直到现在还在演变当中,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是当代艺术的重要课题,而社会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从来没有间断过。每一个时代,都有有关社会政治的艺术,并不是只有到当代艺术这里,艺术才变成社会政治的。假如我们把艺术局限在社会政治的领域,那么我们就无法把象杉本博司通过拍摄电影院来探讨历史与时间那样的艺术定义为当代艺术,也不会把莫法特探讨弑母情节的艺术称作当代艺术,而且象那个利用高科技在墙上制造一棵苹果树,当观众向它走过去,苹果就开始落下来那样的作品也不可能被关注,因为它根本与社会无关。而象草间弥生那样的完全内心的艺术根本不是当代艺术了。所谓王南溟的转向当代艺术即艺术转向社会政治的线索不过是他例举了几个不同时期的关注社会问题的艺术家。仅此而已。
一直以来总是要让艺术与社会有关的,一种是借助艺术做宣传的政治家,所产生的是party派宣传的艺术,一种是真正具有社会正义的艺术家,所成就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象汉斯哈克,还有斯皮尔伯格。还有一种是借正义之名为实现自己统治欲望的艺术法西斯。如果艺术照着王南溟所指引的方向发展下去,中国的艺术不但不会因为社会政治而强大,反而会越来越局限和缺乏创造力。因为有了王南溟以后,艺术家不用再动脑子,因为创作方向乃至创作方法都已被规定好了,只要牢记他的“新闻即艺术”,“聚焦社会问题”就可以了,只要做跟现实问题批评有关的,就可以被冠以批评性艺术的桂冠。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当代艺术。固然中国的艺术家可以发现汉斯哈克和斯皮尔伯格那样的题材,但却未必做出那样伟大的作品,问题是他们没有汉斯哈克和斯皮尔伯格的思想,人格和艺术天分及把问题转化成艺术的能力。王南溟的批评性艺术的创作正好可以印证我的说法。所以重要的不是题材,而王南溟提供给我们的不会比题材更多。
在《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中,《给我最大号》正好作为王南溟所有艺术主张的引证,就是它“聚焦了社会问题”,符合他的“艺术是一种舆论”,“新闻即艺术”这些提法。
聚焦于社会问题这原本就是当代艺术的状态和创作主题,进入后现代之后,战争问题,环境问题,种族问题,性别问题,具体到每个国家的社会现实问题,早已成为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内容。看来艺术家不用“批评性理论”的提出和指导也做了和做着还继续做“批评性艺术”那么这种批评性艺术就不是什么独家首创的艺术理论。或者只是作为对一种艺术形态的描述,但不可能作为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因为这种新概念根本没有内容上的原创性。“艺术是一种舆论”太片面和绝对了。可以改成“有一部分艺术可以起到舆论的作用”,至于“新闻即艺术”就纯属一派胡言了。
当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打破了,变成跨学科的艺术,实际上艺术还是艺术,它仍然是艺术家以艺术的名义所做的事。只不过艺术的疆域在不断扩大,但艺术的边界其实没有拆除,如果真正艺术跨越了艺术的边界,我们也无须在这里谈论艺术。正因为有学科的划分,有社会分工,世界还在运用命名,人们还在使用概念,艺术与生活还在区分,才有讨论艺术的可能。当代艺术正在不是艺术的途中,它远没有达到它终结的地点。
所谓艺术的方式,这里就存在了一个限定,就是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把生活与社会,哪怕是个人体验都转译成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象《给我最大号》,它的意义其实是探讨了影像表达的一种新方式,就是吸收了行为艺术的元素,导演连续吃一个月的麦当劳最后把自己的健康破坏掉,以此作为对麦当劳文化的批评。作品传达给我们的震撼不是因为作者批评了麦当劳文化,而是那种传达的方式震撼了人心。
如果艺术家和社会学家或新闻记者做的是相同的事情,那麽艺术家的存在就是多余的,假如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学家和记者来做更恰当,那么反映社会问题的艺术的存在也就缺乏了意义。只所以动用艺术,正因为艺术可以创造一个可供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他比作为大众传媒的记者的言说和社会学家的的文字有更深的影响和更大的力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可能做了和记者相似的事情,但艺术家不是记者,记者也不是艺术家,同时新闻也不是艺术。
很奇怪的是王南溟认为新闻和焦点访谈直接就是艺术。他的这一提法的来源正好是对“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误会。他很天真的理解了这句话,并且在他提出“新闻即艺术”的同时,王南溟不但用他的理论教书,也在用他的理论做艺术,而且可笑的是他真的就去做新闻。比如他的《警戒线》就是让学生帮他拍了一段北京圣诞节po.lice在教堂门口围起警戒线维持秩序的情景。那冲其量也不过是一段新闻报道的实况录象,从方法和理念上还没有超出早年直接电影的范畴。或者就是直接电影的翻版。在他看来那已经是很好的当代艺术了,他的作品不但自我表扬,而且还让无味和他的学生给他写吹捧文章,反过来他再帮无味和他的学生们写文章。后来,无味把512地震中的一组新闻图片《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学》从网上下载下来作为自己的作品准备参加“新闻即艺术———图片+影像展”,而且在作为王南溟理论专刊的《美术焦点》上,王南溟给无味写了《在当代艺术中,什么样的挪用才是有意义的》,来肯定这件“批评性艺术”作品。那个史上最牛小学的图片和新闻已经是网络媒体上的经典图片了,无味再把它挪下来当艺术,的确没有任何意义。似乎是在吃剩饭,批评性艺术在吃新闻的剩饭,不但冷而且酸,人们还不等吃,看一眼就倒足了胃口了。
新闻成为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假设。尤其是在中国新闻更不能成为艺术,因为中国的新闻不少是假新闻,我们能够从新闻得到的都是经过过滤的新闻,新闻能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假象。如果艺术是以这些假新闻作为创作的基点,那么也只能做出虚假的艺术,虽然这种艺术是以社会问题或弱势群体为关注对象的。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看到的艺术品频频撞车,其背后的原因则是创造力的匮乏,对社会表面化的思考,还有就是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单一。艺术变成了跟在新闻屁股后面跑的艺术,变成了到互联网和报纸上去寻找创作灵感的艺术,那么这种艺术也就变成了猎奇的艺术和投机的艺术。这样一种艺术也必然因为其缺乏内在的真实,感情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度而变成疲软的社会表皮艺术。正象我们看到的情况:有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出来,马上就有艺术家针对这一焦点进行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创作,比如非典期间的创作,关于矿难的创作,其实这与奥运主题的创作没有多大的区别,就是大家写惯了命题作文的后遗症。这些艺术家的身上都带有苍蝇的习性,就是不管发现甜点和粪便都会蜂拥而至。目的就是有利可图。如果没有真正的社会责任和正义和把这种责任与正义转化为艺术的能力,那麽即使做了反映社会的作品,那么这种作品也会成为披着伪社会学外衣的伪艺术。所以,社会问题或许能提供给我们创作的素材,但不能提供给我们真正的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来源于艺术家内心的思考和感动。
中国一直以来在创作上缺乏的就是力量,力量的来源一是视觉的,二是情感的。四平八稳的构图,灰暗的色彩再加上虚情假意就只能成就娘娘腔的艺术。中国没有严肃艺术,原因是中国人没有悲剧意识,没有深入的哲学思考,内心没有纯净度,只有当心灵空出来变成一面镜子,真实,意义和善才会显现出来。也只有用这样的心灵创作出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不管他的创作是反映社会还是关于个人的。中国的艺术从古到今都是一种个性缺席的艺术,古代文人画追求内敛与超脱,人性于是隐匿于庄禅精神的背后,儒家文化把艺术规范在成教化助人伦的框架内,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解放战争以后艺术又成为为革命的艺术和party派的艺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的艺术成为宣传的艺术。这种传统甚至延伸到当代艺术的领域,做社会批判的艺术首先是建立在个性解放的基础上的,不然又会变成伪道士艺术和伪君子的艺术。每个个人的内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内心而是社会文化作用下的内心,社会同样不是僵硬的概念化的冷冰冰的社会,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共同组成的社会,所以追求“差异性”的后现代理念给了个体言说的机会,这也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就是,人们可以借用艺术言说,但这种言说必然打上个人性的色彩,即使是对社会问题的发言,也是一种个人方式的发言。如果是抽离个人性的对社会问题发言,以此而创作的图像也就成为社会学的图解,或社会问题的插图。
所以,新闻不是艺术,恰恰艺术应是不是新闻的那部分,就是被我们的大众传媒忽略掉的具有价值的真实新闻有可能变成艺术创作的题材,但仅仅是题材而已,如果不经过一种艺术的转化也成不了艺术。至于如何转化这也正是艺术家要做的事情,也是后现代艺术留给我们可供探讨的领域。2008。8。26

     さ 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4 17:13 , Processed in 0.1025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