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9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迪安对话张尕:新媒体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9 21:5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21:56:54 | 只看该作者
范迪安: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搜狐文化客厅。我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我身边的这位朋友是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著名的国际策展人张尕先生。今年是奥运之年,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场所,将要举办一系列的视觉艺术的活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和2008年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相关的艺术项目。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大型视觉艺术展览,这个展览就是2008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大展。  


可以说这在中国的美术馆,乃至在中国社会都是先前没有过的。

  我们知道奥运三大理念里面有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人文奥运怎么体现?人文奥运的精神怎么在艺术的活动、艺术的创作、创新和公众的接受之间能够产生作用?这是非常值得考量的。中国美术馆主办这样一个国际新媒体艺术大展,首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回应,或者说体现奥运的人文精神。这个展览专业性、技术性以及学术性含量都非常高,这方面我们国内的专家非常少。所以中国美术馆这次非常高兴的请到了在美国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任教的张尕先生,由他来担任这个展览的策展人,他在这个领域多年的研究,广泛的国际关系,以及策展经验,使我们这个展览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这个展览6月10号将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所以我们两个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谈一谈这个展览的重要特点。也欢迎网友们一起能够参与到对这个展览的认识和对话的活动中来。

  首先请张尕谈一谈新媒体在过去十年来在国际上发展的特征?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国讲新媒体,大家首先会有基本的问题,就是新媒体相对什么媒体而言?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相对老媒体而言?新媒体在艺术上又侧重指的是什么?当然大家更关心新媒体在当今世界上的发展特征是什么?这样的话,就能够理解中国美术馆为什么要主办这样一个展览,特别是为什么要请到你来主办、来策划这个展览。

  “艺术是一个预警系统,它预告,或者是推断,或者是设置很多关于未来的假想”

  张尕: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也很荣幸受到范馆长的邀请来策划这个展览。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新”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相对什么媒体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出现?

  我们回溯历史便会发现,“新媒体”并非是一个突发现象,它是一个历史的自然延伸。“媒体”的概念内含于艺术利用媒体技术的概念里面,从机械技术到电子技术,从摄影到电影,又到20、30年代的无线电通讯,再到60年代的录像,最后演变成今天所谓的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一直在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介作为他表现的手段,或者是作为他质询的对象。

  前卫艺术、先锋艺术的产生,跟媒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先锋主义或者是前卫主义很大的宗旨就是把艺术从一个殿堂里面拉下来,所以传播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它可以让艺术深入到更广阔的大众中去。上世纪20年代无线电的出现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手段,当时德国的很多前卫艺术家,都觉得无线电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而到了50年代末期的时候,当时主导整个世界绘画的艺术圈子是崇高,大的区域画是图象表现主义,图象表现主义是主导形式主义的一个大的艺术主流。50年代末的时候,很多艺术家觉得艺术被重新规范化、形式化。在这个状态里面,有很多逆向的艺术潮流涌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互动的概念,就是让观众参与作品,甚至作为艺术作品的直接构成部分。初期是社会互动,人文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到了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激浪派”已经开始将电子媒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质询的方式,引入到一些创作概念中。

  70年代初的时候,索尼便携式摄像机开始出现,给了艺术家运用媒体传播手段直接介入生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当卫星通讯技术开始作为一个手段出现的时候,艺术家又马上作出反应,利用卫星传播大面积的覆盖率作为他传播的手段。所有这些媒体,确实有很大规模的传播能力。但是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是一个单向性的媒体,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只有一个单向的途径。这种情况在因特网出现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特网本身是一个互动媒体,传播的渠道是双向的,我在给你输出的时候,他也可以给你反馈。这个时候,一个真正的互动关系开始产生了。其实,英特网的出现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直到90年代初期视觉化的因特网出现的时候,才产生真正的信息革命。它可以使操纵电脑变成一个大众能够企及的方式,使之成为一种视觉化的渠道。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艺术品圈子有前卫观念的艺术家们的出现,意味着新媒体艺术形态的出现。新媒体都是相对而言的,无线电相对于摄影是新媒体,电影相对于摄像是新媒体。数码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是一种新媒体。所谓新媒体的概念可能会延伸,到时候可能会变成生物媒体,或者说基因媒体。

  从某个意义来讲,界定新媒体概念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艺术是什么。在这种媒体的载体上,艺术家不但要通过数码媒介进行形式上的探索。同时,他还要对媒介本身产生的文化效应和社会反响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我认为艺术是一个预警系统,在未来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它预告,或者是推断,或者是设置很多假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在启发或者是指引今后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在这个趋势里面,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传统现代主义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一个今天文化所必须面对的很大的问题。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21:57:33 | 只看该作者
范迪安: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是在一个很大的传播系统,也是在一个很大的媒体空间,或者媒体世界里面来谈媒体艺术。因为搜狐就是这么一个系统,也是这么一个空间。但是我们不是谈作为现代传播手段的媒体,比如说网络。而是来谈,在这么一数字时代,艺术有哪些特征?特别是当这些艺术和我们时代媒体的物质、技术,乃至语言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艺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部分艺术有什么特点?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和网友们一起来交流有关媒体艺术,特别是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基本界定。  

  我觉得刚才张尕谈得很好,在我的理解上,要把新媒体艺术搞清楚,大概需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艺术的一些跟随时代发展的特征,也包括艺术本身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通常说,特别是讲到视觉艺术,也就是传统中美术的创造方式的时候,它首先是要有一个媒体,这个媒体就是这个画面的形象的一个载体。就是传统的油画雕塑、版画等等,它首先是一个媒介,正是因为有不同的媒介,艺术家创作出了不同类型的艺术的形态。当中国画家使用水磨和宣纸的时候,是中国画,西方当然是油画。所以,媒体永远是视觉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依靠性的载体。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了,表演形态的可能不需要依靠媒介,只是需要自身。但是我们讲的视觉艺术一个有形的创作,就需要媒体。当这个时代发生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媒体的时候,艺术家就开始在运用新的媒体作为他的创作的载体和手段。或者把这样一种新的媒体当做来表达他的思想观念的一个渠道。所以,我们说,媒体对于艺术来说,是跟随时代发展的。艺术对于媒体来说,又是不断的和媒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很担心朋友们走到这个展览中以后,觉得这个展览不像以往看到的艺术展,怎么都是一些机械、怎么都是一些网络,他要求参观的人也要抛弃一些原来看展览的方式。我们是走近了一个代表这个时代媒体发展,以及媒体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层面。这是第一个层面。我觉得张尕先生刚才提出的很重要。艺术家在使用新的媒体是不是仅仅为了展示这个媒体一些物质性的特征?不完全是这样。艺术创作与新的媒体相结合,一方面是要借助它的新的物质性的特征。但是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一些文化性的思考。这就是所谓的媒体的艺术和媒体的运用之间的区别。因为媒体出现之后,不管是物资材料还是数字手段,特别是数字技术出现以后,对我们生活的运用,无疑是大大的便捷了。所以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数字时代是毫无疑问的。也许过了若干年,我们是处再一个基因时代,而今天,互联网技术使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面。

  可是艺术家不仅仅是网络编程师,但是他利用了网络传播的手段,包括软件编程等等这些手段来进行创作的时候,他诞生了他的文化思考。他要在一个人机互动、人与人互动,人与自我的对话这些过程,这些关键的环节里面来展开一些探索。这大概就是媒体的艺术和媒体运用之间的很大的差别。要不然大家看到的一些展品,觉得这些东西好像在看一些机器人,怎么在看一些机械的传播方式。或者是跟技术层面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我们说媒体艺术肯定是跟技术、设备等等有关的。但是另一方面,他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他要带来新的体验,这个体验里面,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审美的体验。当然他不是传统的优美,可能是一种惊奇,甚至是很新颖的观临式的体验。第二个,他在作后面要表述。第三个,中国的媒体艺术跟国际的媒体艺术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全球化带给我们一个共享媒体时代一个机会。媒体在从事艺术的时候,中国跟国际上一些很重要的媒体创作机构,或者是一些媒体科研式的机构、小组有一些不同。这里面大概还可以看出,在媒体艺术上的这样一种特征,它还会带有文化的特征。媒体艺术也是有个性的,甚至有一定文化的背景。艺术家的背景,或者艺术家所属国家的文化的思维方式,也会有这样的特点。总体来说,大家都在新媒体的层面上,我们讲的共同性比较多。但是仔细较量起来、追究起来,他后面的一些文化问题也来自不同的方面。大家把握这几个方面对媒体的理解,走进我们的展览,大家就能够理解。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这个展览的结构,你是怎么考虑这个展览,选择这个展览的艺术家,在今天国际范围内到底涵盖的面积能够涵盖到多少。如果他确实有代表性的话,他的代表性怎么样?
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21:58:06 | 只看该作者
张尕:首先,这个展览,我和范馆长谈到策划的时候,是在2006年。所以,我们已经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了。首先,就要确定策展的主旨,我们到底要侧重什么问题。像范馆长说的,我们不要说明什么问题,但是我们要提出什么问题。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大的文化趋势、今后人文社会的走向,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刻,数码技术代表无所不在的合成的状态,是一个最有标志性的文化现象。所谓合成,最后就变成展览的大的宗旨。


在这个大的宗旨里面,我们把它划分成四大块面积。这四大块分别谈论不同的问题,都是跟人有关系。

  第一个概念叫身临其境。这就是探讨人对于人自身的发展可能性以及对于自身的反省。人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个概念叫人跟数码的关系。在一个机器日益介入生活的状态下,人跟机器是什么关系?

  第三个叫现实重组,也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关系、人对现实的认识是什么状态?在多种现实可能性出现的情况下,在混合现实、虚拟现实等等不同层面的状况出现的时候,我们传统定义的现实是不是还存在?或者是不是已经被修正或者被重新界定?这些问题是观念本体论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第四个是人跟社会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展开呢?是以网络作为一个切入点,从网络来看,在全球网络链接的社会里面,个人跟公共空间是什么关系?网络从一方面便利了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另一方面,它造成的无所不在的控制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的监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发达。这就是网络的监控时代。

  各种不同成分、因素互相交融的时候,产生的是一种合成的形态。这个合成是一种技术上的合成、文化上的合成、政治上的合成,也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合成。在这个大的框架里面,我们考虑的问题,不管是从覆盖面来讲,还是从他所要阐述的问题来讲,我觉得都有一种普遍性。不光是针对中国这个社会,也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面对的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技术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策展有它全球的覆盖性。正因为这个原因,艺术家和参与作品的选择,也必须基于全球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从而也决定了这个展览的规模。可以说这个展览是最近十年以来,在国际媒体艺术圈子里面规模最大的,或者是规模最大的展览之一。介入本次展览的有30多个国家,有40多件超大型的媒体艺术作品。这么多作品在同一个时间段、在同一个展览馆出现,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的规模是空前的。不是我们自己说它是空前,到时候你们看到这个展览,就会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展览。这些都是为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创造一个探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个国家的艺术家和中国的艺术家都可以同时对我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他自己的认识,给予他自己的解答,或者进一步的提问。有时候艺术并不是为了解答问题,只是为了提出问题。

  “人类总是在时间的线路上不断地进行新媒体的创造。”

  范迪安:张尕的讲述对大家理解这个展览的结构有很好的帮助。我们谈到媒体的发展,有三个时间点很有意思。1793年在巴黎,路易十六政权被推翻,国王人头落地,卢浮宫变成了博物馆。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博物馆就是一个大的媒体,它要把艺术创作、艺术的积累遗产,和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对艺术的接受欣赏这两者之间联合在一起。当时整个的艺术处在一种传统的形态。到了1893年,已经有很多画家在考虑如何和照相技术结合。这就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照相技术之间的或共同生、或相斗而死的局面。有的艺术掉到了照相馆,最后被照相淹没了。有的艺术家在反抗照相馆,后来通过和照相馆的对话,找到了两者共同生存的方法。所以进入到现代艺术的时代。到了1993年,视觉的浏览器出现了,我们开始在网络上展开视觉的阅读,特别是图象的阅读。人类总是在时间的线路上不断的进行新媒体的创造。

  刚才张尕先生介绍我们这个展览的总主题和四个分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四个分主题,人与自己,人与机器,人与现实,人与社会。我们可以一起来想一想,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不是大概这四个方面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我们今天深层的网络式的结构。我们要不断的跟新的机器,特别是机器所代表的技术要进行一种交互关系。我们要用它,但是我们又经常感觉到被它控制的无奈,甚至需要逃遁、需要抗争。我们离开了它,又不能生活,不是不能生存,而是不能生活。遇到大问题,我们又感觉到对生存会导致威胁。就像这次汶川大地震,大家都着急,首先着急的是通讯。今天通讯断了,我们就感觉到失去了这一块的世界。所以,人与机器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人与现实,这个现实包括环境、包括自然,也包括我们自己营造的都市的空间,一种文化的关系。当然人与社会这个主题就更大了,跨文化之间的面在这里面呈现出来。人与自我,这是永恒的主题,到了更新的媒体时代,这个问题还存在。可能人与机器就不存在了,那个时候可能不是人与机器,可能是人与空气的关系。

  一个展览当中不可能穷尽,在中国举办的这个展览,在规模和意义上是史无前例的。我作为馆长,我觉得我更看重这个展览在这个时候能够在中国举办,在北京举办,能够产生的意义。这就说明我们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不是远的,而是近的。这个世界上出现的新的特征,正在讨论的命题,今天放在北京讨论,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哪怕是觉得自己不是很能够理解艺术的朋友,我想能够从这几个命题的角度来参加到这个展览中去,都是会有所收获的。因为对艺术的理解永远存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所谓的专业层面,好像你懂得画、雕塑就懂得艺术。第二个层面,艺术在今天,就像我们这个展览的标题,实际上是叫无所不在的。在无所不在的空间里面,我觉得每个人都能够,也应该对艺术作出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一个艺术应该有大家共同参与的空间。所以这个展览的总主题叫“合成时代”,也是考虑到“合成时代”刚好表达了这个时代艺术创作的最重要的特征。也能够涵盖出今天文化之间一种相互融合、相互借用、相辅相成的基本特征。所以,我觉得他进一步补充展览的介绍,是关于展览结构的。但是我们这样谈还是有一点太理论了。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艺术家的特点呢?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21:58:49 | 只看该作者
  张尕:可以。我所选择的艺术家,有一种目的在里面,对主题的表述,他们有各自不可缺乏的部分。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来阐述一下这个展览从很多层面上不同于传统的艺术之处。

  所谓审美的概念,形式感这些我们通常考虑的动词,在这种艺术形态当中被冲击了、被突破了,或者是要重新定义。这里我讲一个作品,我们一进入美术馆的广场就能够看到集装箱,这个集装箱是一个瑞士巴塞尔维基地,很多艺术家参与的作品。


这个组织叫伊托尔,这个艺术的主题是永恒的使命。它想表达一个什么概念呢?永恒的使命是大的项目,跨时代、跨世纪的项目。这是一个永远延伸下去的项目。在操作上,艺术家操作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跟一般的艺术家不一样。他的使命就是把这个作品,几十年、几百年的延伸下去,所以叫“永恒的使命”。有一个石棺,在今天的电子时代是一个液晶屏铺垫起来的集装箱。你一进入到石棺里面,就进入了未来时代的现场。它希望把代表时代的优秀人物的遗迹永远保存下去:这种保存不是一个肉体的物质的保存,而是想把这些人作为一个信息,他完整的生活、基因组成成分、的生活的细节等等,装成一个胶囊,编织成一套有自己的术语、神话语言、整个系统的神话体系。这个被保留的人,他的信息是以什么方式保存下去呢?是很有意思的方式,他的信息不是集中在一个大的数据库里面,而是把数据分散在一个新的计算机领域编程里面的运动。就是把编码公开化、开放化。不像微软,他的编码有主权,别人看不到他的程序。他把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下去,计算机的硬盘的信息储存到不同的硬盘上,利用网络把这个信息分散到各个不同的硬盘上,硬盘的保护者叫天使,天使有责任永远把硬盘往下分拨,这似乎像一个很科学的宗教系统。但是戴上了一个艺术的标签。他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个作品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类的历史痕迹作为一个数据的全方位形态永远保存下去。在这个过程里面,他揭示了很多问题,社会层面上人的问题,技术的问题、人的物质的问题等等。所以,这个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审美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它所体现的审美,也许是用一种很戏剧化的道具、场所来体现形式感的部分。真正的审美是在它的理念、整个思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以及参与的过程、延伸的过程。

  另外还有一个作品,看起来很朴素,现场就是一些蓝花,像一个小的植物园,它的作品要说明什么问题呢?任何生物都有一个生物信号,植物有植物的生物信号,他把生命通过感应器集成过来,上传到硬盘上去,上传到电脑上。通过上传的信息数据化,把它重新做成一个数据的结构。在这个过程里面,把现实的生命移植到虚拟的生命。当它跟蓝花分离的时候,还会按照蓝花的形态在电脑里面永远生存下去,只要这个硬盘不死,这个模拟的生命就会在一个媒介的空间中永远延续下去。从这个概念来讲,这些审美的概念、生命的概念以及艺术概念很大意义上都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识,或者说又延伸了这个概念。在一个新的文化空间里面,这个审美的概念会得到新的扩展。这就是从崇高美到形式美,或者说审美的体验,需要用新的语言、发展的概念来形容。

  我想这两个例子是不是能够从某一个侧面来考量展览,为什么它会有很多别的展览不同的地方。这里面考量的问题,也许不是一个很具体的社会问题,但是考虑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就是人的走向问题。刚才说的这个作品是发挥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概念,超越身体的概念,这个又得到了一个延伸,植物也是生命,这个生命在今天这么一个空间里,一个合成的时代里面,它是大生命的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范迪安:我想每一个朋友都可以从这个新媒体展览中看到两个方面的东西,一个是,它还有审美的因素,但是审美的形式显然不同于传统媒体。它会让你有新的发现和体会。但是更重要的,它讨论文化的认知方式,是属于一个知识论层面的艺术。所以,这就不能光看热闹,而是要关注在热闹的后面,确实可以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特色,和我们文化继续发展下去会呈现的特色。这就达到了艺术展览的目的。因为一个艺术展览就是为了达到对文化进行思考的目的。这个关注本身,也是一种互动。观众之间的交流也是这个展览的延伸。所以,这个展览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美术馆这个展览空间里面,所有关于展览的讨论,特别是我们今天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对这个展览的介绍,以及网友们可能产生的兴趣和继续参与的讨论,都是关于这个展览的延伸,甚至构成了这个展览本身。

  我们今天就先和各位就这个展览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08:41 , Processed in 0.1040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