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只是陌生化吗?——观念将不再重要

[复制链接]
匿名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8-4-7 09:05:43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术只是陌生化吗?——观念将不再重要
  近日看几个展览,一是长征空间举办的《违章建筑》,一是唐人画廊的《身体媒体》,另外一个是韩之演当代空间举办的郑德龙的个展。这些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引发我对一种类型的艺术作品的思考,就是——艺术难道仅仅只是将我们日常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吗?
    艺术的陌生化,或许我们也能够从杜尚的小便池那里得到一些启示。杜尚直接挪用实物,通过摆放场地的陌生化实现了艺术的意义。艺术的陌生化,可以追溯到绘画和雕塑产生之日,从有史以来最早的艺术算起:绘画是人们把活物用纸和笔表现出来,把三维立体的鲜活东西变成平面的绘画,比如风景画,人像画,都是“无中生有”,可以用奇迹来称赞。这些是陌生化带来的神奇的惊叹;雕塑,为人塑像,把一生二,这自然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我们可以设想人类的始祖在某日的下午第一次走到水塘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时的那种惊奇!陌生化就会让人感到惊奇。艺术可能在一开始就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只是原来的艺术不需要依靠观念,他们仅仅是依靠一个“匠人”的技艺。那个时候匠人与艺人的区别是看你的作品是否生动是否传神。而今天的艺术从前人的身上吸取了什么呢?!
    今天大家排斥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品,比如,风景题材、人像作品,纪实摄影,这些都受到“当代艺术”的排斥。那么是不是说,当代艺术有了新的要求呢?!其实,不见得。要求都是一样的,有美感,细腻而不粗糙,有自己的面貌和风格。只是今天的风景画,我们见得太多;比如,人体绘画,学美术的人人会画;摄影就更不用说了,人人有相机,人人都会拍摄,这样的作品很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博取他人的惊叹,在现实的逼迫下,艺术家绕开在这种多里边难以“突围”的阵营。人们选择了观念,因为大家认为,观念容易区分优劣。人分九等,人受教育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人的大脑有差异,那么“我做出的东西你想不到”你就会感觉这个人挺牛的。所以大家都在观念上下功夫。观念成为了这个时代让艺术陌生化的首选。事实上这是一种回避,观念成为借口!
    观念是属于营销手段和传播学的范畴。观念是广告词,是这个时代强调艺术家的社会价值的时代出场卷。从展览的命题中充分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特性。比如,《违章建筑》。这一命题就带有明显的社会标签,指向社会利益冲突时的价值衡量标准,是一个社会现实。艺术介入现实,这是我们所强调的社会关怀,或者说人文关怀,这点没有错。这种关怀就象一个火种,艺术家需要这样的火种来调动自己创作的热情。因为策展人时代的来临,让艺术家的创作变得丰富和高产起来。这是策展人的能量和价值所在。但是因为这样一种“机会制”也带来了很多没有涉及到正文而成为注脚的作品。大家知道,我又在含沙射影了!为什么展览的主题比一件单件的作品有优势和有影响力?!这说明观念不是艺术作品的优势。一个再有观念的作品比不上一个有观念的展览,一个有观念的展览,比不上一个有观念的行政手段!所以,这也是我不喜欢用观念来评判作品好坏的原因。一件作品先是观念,有好的观念,看手艺如何!
    《身体媒体》这个展览的命题也是很好,他提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等量价值,一个人他有介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展览提示我们重视自身。从人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资源来看待一个社会的变迁和一个社会的现实。我想这也是一个很细很刁的展览主题;还有一个展览的选题也不错,也是正在举办的展览叫《艺术中的鱼》,策展人探讨的是艺术作为史的价值。作品的好和差是另外一回事,作品是艺术家掌控的事情。我觉得一个好的策展人,他需要看到和体会到很多人难以体会到的现实深处,这就是为什么策展人需要具备批评家的素质,为什么策展人可以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原因。艺术家有时候只需要提供一个诱饵,艺术家把这个诱饵抛向策展人抛向批评家,或者说艺术家在接受批评家策展人抛来的这一诱饵之后,剩下的就是花时间花精力做好自己的作品。一件作品的“陌生化”,观念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剩下的还是“艺人”如何区别于“匠人”。所以我不太赞同艺术家的导演论,现在很多的艺术家都成为了工厂的工厂主。这种“后工业现象”是把艺术推向观念之后必然带来的恶果。艺术家没有能够在“利益”的驱使下把控好自己!
    从这几个展览的参展作品里边充分的体现了艺术就是要大张旗鼓的搞“陌生化”典型性炎症。以《违章建筑》作为例子。《违章建筑》的参展艺术家可以比作现在咋们国家的国青队成员,象邱志杰、徐震、蒋志、金锋、李勇,他们都是做新媒体艺术的牌子艺术家了。但是,中国装置艺术的整体状况一直不被大家所看好,这是什么原因?!我觉得主要是装置艺术太容易滑入观念的泥潭。随着这样的观念的展览越来越多,观众已经学会了,不看观念而看“作品”了!
    《违章建筑》展览的整体状况就是“脏乱差”。一:展览里边太多的实物挪用,这种手法特别低劣,“二合一”很容易看到:比如,几十个老鼠玩具粘贴在墙上;一个三轮摩托与一个铁皮肠子的组合;一辆破车与一个报警器的组合。二是实物放大:比如杨振中的《长征总闸》。三、实物改造。比如刘韡把冰箱切割。四是主题图解。这一点在展览中的影像作品那里也可以找到例证。展览里边有一个时间有三个多小时的行为录像,我看了十多分钟,始终看到的是一个人在一个上上念叨着自己一天都在干什么,就在山上那里转悠。这样的作品需要一个DV,就能够实现。我想没有任何一位人在展厅里边会往往完完整整地看完一个30分钟以上的影像作品。主要是因为“说教”的成分太多,精彩和感人的部分缺乏,如果说这个展览代表了中国装转置影像艺术的整体状况。真是一个让人悲哀的事情。
    刚才夸了《身体媒体》这个命题的好。但是这样一个具有双年展的气势,却落入四位艺术家的专利,让人觉得可惜和遗憾。有人说这四位艺术家实力不凡,因为他们是艾未未、安迪、舒勇、赵半狄,抛开展览的主题和观念以及他们的名气来,我要说的是他们的作品。艾未未,为人理发,“大帅头上动土”吻合艺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他这件作品我还算喜欢,不过,对于他的桌子与房梁的拼合之一类型的作品,我就不敢恭维。赵半狄一直拿着熊猫说事也有很多年了,不知道他能不能玩点别的。舒勇因为做大乳房,闹的沸沸扬扬的,这次他的千人国歌也引起争议。把一群善良的人以爱国的名义“请”来快意了一把。难道穿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陌生之后就艺术了吗?!这种嫁接难以让人信服?!
    这里我斗胆再说说郑德龙的作品。他的绘画作品,用过photoshop的人都知道,他这些作品的图像,就是把图像采集之后在电脑上按两个键就可以实现。剩下的就是“助手”的活了 。作品因为放弃了色彩,放弃了笔触,放弃了人物的气质和表情,那么,还能够剩下什么呢?!产业化的技术技术人们一旦熟悉,人们就会放弃。人都是这样的,喜新厌旧。不能够舍弃的人,那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艺术家并非是这个社会群体里边最擅长玩想法的人!艺术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就没有评判的标准。观念人人都有,但是把观念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就不见得人人都会。事实是观念易,而实施难,观念艺术的产生是这个时代快餐文化的副产品,是利益时代的合谋者。艺术的陌生化被过度的夸大,艺术就贬为口号,滋长出怪胎。在人人都有观念的时代,观念将不再重要。
    林善文 2008/3/20

  091   丩 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6 09:33 , Processed in 0.1062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