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533|回复: 37

【艺术阵线|谭云水墨画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0 19: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艺术阵线-谭云.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9: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谭云照片.jpg

谭云  1966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自由艺术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道》、《中国水墨》、《艺术阵线》执行主编、副主编。
参加《中国书道》《中国水墨》中国画学术提名展、2008荣宝斋画中国画邀请展、尺度·荣宝斋画院新年雅集、中国国家画院盛世丹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提名展。
出版个人专集有《艺术阵线·谭云书法作品集》、《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谭云》、《艺术阵线·谭云的山水》、《艺术阵线·谭云卷》、《21世纪中国水墨坐标·谭云山水册》等。并在《荣宝斋》、《中国书道》、《艺术界》、《书法》、《美术报》、《书法导报》、《香港大公报》等专题介绍。



静处有真乐 寄兴笔墨间
——读谭云及其笔下的山水
蔡耀国
如果谭云的画风不变,要我再写他的画评会纯粹变成一种负担。近日,当谭云君将一叠新作放到我眼前时,我感到我的担心便成了一种多余。而且,在读画的过程中,作者和赏析人深入的交流,提高和深化了各自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的能力。
就现阶段的风格而言,追求高古、宁静是谭云追求的一种画风。“烟雨江南、雾霭乡野、雪后山川、月下世界”是他着力表现这种画风的主要题材。
山石、树草、扁舟、茅舍亭榭、雾霭波纹,这些国画的基本元素,在谭云的画笔下通过不同手法的表现、出于意外的组合有了新的气象。诚如他的题画:“一石一树亦为佳景”。对山石的处理,将披麻皴的柔美与斧劈皴的刚劲揉合于同一画面,营造出一种阴阳和谐、刚柔相济的自然界平衡之理。“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瘦劲倔强的树干展示着生命脉络的张力;霜叶飘落后,“四面出枝”的枝桠,透露了来年绿意勃发的生命意象。水面升腾的雾气和农家的炊烟,弥漫在观者的眼前,让人仿佛闻到柴草炊烟和大地泥土的芳香。雾里远山,似山又不似山,水墨的云烟洇湿、虚幻了远方的天际线,将时空向着无限的浣处延伸……画家的眼睛如同具有多种焦段的镜头,对近水远山作出不同变焦的剪裁和记录,整体上既保持国画传统散点透视的优势,局部处又有科学地再现了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构图的疏朗、设色的浅雅、亦工亦写的笔法给人以简洁、宁静之美。这些画作虽不是巨幛大幅,但让人感到了尺幅千里的气势。我一直偏爱工写结合的审美感受,国为工细处可以看出画家的技法和传统功底,写意处流露了画家的才情和灵性。
这样的画风形成,源于谭云对绘画材料(载体)的探索。他偏好在熟宣上挥洒山水,由于没有借助生宣自然肌理的洇化效果,同时熟宣上作画墨色易浮于浅表,画家必须通过多次的皴擦烘染,才能将山水笔墨重重叠叠写入画面。这样画法在增加作品深度的同时,已将山水之情深深地印入作者和观者的内心。
艺术家的成功之路或说成功的形式有多种,一种是以题材上表现宏大来取胜;另一种是借助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来引人;再一种是在某一题材作深入的挖掘。在第一条道路中,就象文学作品一样通过宏大叙事、宏伟场面的描绘可以在主流面前更快地得到认可,是某些画家的成功“捷径”。第二种形式在当下现代美术思潮此起彼伏的艺术界也大有市场,可以借助时髦的理论取悦学界或拔高艺术家的身价。而当下的谭云走的是第三条道路。由于这条道路更多的是艺术家个人化的内心渲染,因此更接近于艺术本质。
就象一张黄叶的飘落可以告诉人们一个季节的到来,有时艺术史也可以在一个艺术家的经历中得于展现。艺术的发展经历过从实用到自觉,从自赏到他赏,从作品到商品的三个阶段。重新审视艺术传播发展的几个阶段,作品不能独立于作品的存在(流通)形式,特别是在当下艺术被商品化的不可抗力影响下,画家难免不受市场的诱惑而趋于按需生产。在艺术市场的适应和操作上,谭云是成功的。然而他能在题材和表现手段上坚守自己的审美意趣,并试图通过作品影响收藏者、欣赏者的审美水平,隐约地表现了画家维护优秀传统的某些责任担当和艺术良心。这一点对于处于如何适应商品化、市场化和坚守艺术本质两难矛盾之中的画家来说非常要紧,也真是我一直想通过我的文字,告诉那些或许存在着某种“无意识”的作者和读者对艺术作品水准高下的判断和把握。
当人们一方面趋同于商业社会的节奏,热衷对功利的追求而必须行色匆匆。但一旦停下脚步,人们会对红尘世界的纷繁、物质生活的富足产生精神空虚,有时画家也未能例外,然而他们能借助咫山水来安慰自己和他人疲惫的心灵。
由于太熟悉谭云,在回顾谭云已经走过的艺术之路时,可以很好地寻找其前行的轨迹。记得七年前,谭云蜇困于职场。知名美术评论家陈孝信(水聿)先生当时对其才情和勤奋赞许有加,也对其困于一隅表达过惋惜,因此在评论其书画作品时说:“虞山虽江南佳丽之地,然久困地域难成大器。要成大器,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是一个难题。”“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就是要求谭云一方面要师造化,从真山真水中汲取艺术源泉;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名师大家的交游中拓展视野。就艺术道途上前行的谭云来说,他对艺术诤言和建议是从善如流的。他没有忘记水聿先生的提醒,尽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当时难于突破的难题,凭着对艺术的痴情和执着挣脱传统职场的索缚,赢来了自由之身。近年来谭去往来于京城和江南,并凭着担任《中国书道》副主编的优势,让他与一批国内画坛名流大家有了更多的交流,从而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坚定了他目前在浸淫传统的道路上一意孤行。
从谭云的山水系列画中,可以看出他胎息了“元四家”的技法和绘画语言,然而这些作品已不是古代意境的简单复制和古代大家画意的摹写还原。在学习“元四家”的过程中,谭云最敬佩和师法最勤的要数倪瓒(云林)了。这让我记起了《明史》中对倪瓒的一段描述,说他“海内无事,忽散其资给故亲,人咸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箬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古代大家作品能够历久而传世,一方面有其作品本身高超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有着画家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人格魅力乃至发生在画家身上的一些传闻佚事的多重支撑。敬佩和师法倪瓒的谭云身上也有桃李无数、擅于与名人交游的故事,我们期待着谭云更多的可以历久的作品以及作品之外更多可以增加其作品内涵的魅力。
然而这些期待都不应该也不会影响谭云在作画时宁静心态,就象他已经体会到、并通过他喜好常用的题画诗来传递“静处有真乐,寄兴笔墨间”的艺术志趣。


谭云山水观感
顾工

  谭云生于常熟,长于常熟。这是江南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艺术的积淀极为深厚。他从小爱好书画,多年前书法作品便屡屡厕身全国重大书法展,近年来精力偏重于绘画,更多的以画家面目示人,世人多知其为画家而不知其为书家了。
  当代书家兼攻绘画的甚多,其中一部分已经取得突出的成就。究其原因,我想,以这些书家兼画家与职业画家相比,他们天然的在绘画技法上处于劣势,但也具备一些后者所没有的优势,比如线条质量、题款书法、文化修养以及用印钤印等。如果能扬长补缺,书家兼攻绘画的天地是很大的。不过,书家转行绘画大多集中在山水、花卉两个门类,对人物、翎毛、走兽等造型要求高的门类基本不涉足。谭云家在虞山脚下,吸收虞山派的山水传统而致力于山水画,就是顺利成章的事。
  谭云生活闲适、宁静,身居小城又与全国各地名画家保持交往,以从容的心态、开阔的眼界为艺,这是一种“艺术即生活”的理想状态。他作山水总体是空疏简淡一路,以有限的笔墨试图给观者无尽的想像空间,取法上有倪云林的影子,但并不拘泥于此。有一些作品还受到清代以来直至民国海派山水画的影响,虽然他未必直接取法,但耳濡目染,气息上受到一些熏陶,也渐渐在笔下流露出来。
  他最近给我看一批山水新作照片,令人惊奇的是,他已经在寻找一种个性化的图式,特别是树的画法,具有了抽象的符号意味。树的造型简洁,很少枝丫,有些树甚至横向生长,乃至宝塔竟盖在高耸的人类无法攀援的山峰顶上,匪夷所思的景象恐怕不是得自自然,而是作者内心的臆造。类似梦境的山水场景,表达了画家怎样的内心感受呢?是逃避现代城市,还是摆脱自然真实?由奇特的画面进入人的心理幻境,使谭云作品在体现历史意味的同时,还具有了释读人心的功能。这种新面貌、新感受,是以往山水画中所不曾有,只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心理状态下的产物。我对画是外行,只就所观所感略述如此,仅作为对他新作出版的祝贺吧。
  
2008年4月于昆山书画院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9: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p-156-2.jpg

p-150.jpg

谭p-151-1.jpg

谭p-15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19: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谭p-157-1.jpg

谭p-157-2.jpg
发表于 2009-5-30 21: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HU-1.jpg

HU-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8 11:06 , Processed in 0.1222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