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10|回复: 6

【铸造当代艺术链接重镇—宋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31 23: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说去年宋庄艺术节“打开宋庄”还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的话,今年的宋庄艺术节则显得主动得多。在“艺术链接”的大主题下,宋庄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镇,主动邀请国内、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和策展人参与宋庄的建设和推广,同时把宋庄本土艺术家推向国际舞台,让人对今年的宋庄艺术节有了更多期待。距宋庄艺术节开幕还有一个月,作为主题之一的“情景链接”正在启动,宋庄艺术节的各项筹备工作也正在陆续接近尾声,记者作为宋庄艺术节的支持媒体将全程跟踪报道,我们的记者就今年宋庄艺术节的概况采访了总策划杨卫。以下总策划杨卫简称杨卫,采访者简称记者。

主题——艺术链接
记者:你策划了两届宋庄艺术节,去年是一种模式,今年又是一种模式,策划的初衷是什么?
杨卫:今年主题也很鲜明,其实就想有一个接镶,和整个的当代艺术。我们都知道,宋庄它是有一个固有的传承——即圆明园的传承,它也像是当代艺术考古学方面的一个文物一样,要激活它,就必须得打开它。那么去年的主题是打开宋庄,今年的主题是艺术链接,实际上是在打开的基础上,链接全国各地甚至是国际上的艺术,也是为了相互激活和碰撞。现在,宋庄的内部很活跃,但是留给外界的感觉,还是一个自身体系的东西,所以我的初衷,还是希望宋庄变成一个真正开放的舞台,允许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集聚到这个地方。只有这样,宋庄才在未来意义上,真正地立足于成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艺术重镇,这是我们想做的事,通过一件一件的事,做出这样一个品牌出来。

记者:今年宋庄艺术节的主题就是艺术链接,而你策划的情景链接又是这个大链接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
杨卫:这是跟管郁达聊天聊出这么一个想法。相对来说我们走动得比较多,这种走动都是以看展览的方式实现的,真正对一个地域的深度的交融还是比较少。比如说,北京艺术家到云南做展览,做完展览就回来。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江湖跟码头的关系,实际上这是一种飘移,是带着根在飘移,这么一个理念。跟管郁达的合作,是希望云南的艺术家,能够在宋庄至少生活一个月以上,就是生活在艺术家工作室,跟宋庄的艺术家有一个推心置腹的交往。明年,宋庄的艺术家去云南、大理、丽江,他们也是住到艺术家工作室,这样的一种互动形式。这样就不是简单的一种作品交流,更多是一种人生的交流,这是我们想做的。刚好,宋庄后面正在建设的工作室基本上已经成形,也就是说它具有招待的能力,有这样一个基础,又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可以操作。今年谈的是云南的,明年将包括整个西南,一点一点做起来。希望形成一种互动,不是简单的做一个展览,是一种飘泊,带着根在飘泊。

记者:带着根在飘泊。也算一种文化游牧主义吧。
杨卫:文化游牧主义是奥利瓦提出的,一个文化观点嘛。其实从这个观点出发,在当代社会可能每个人都是异乡人,包括我都有这种体会,很深。这种深刻性就是在于我每次回老家时,跟我的记忆没有关系,我的记忆停留在我的记忆当中。因为每个城市都在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带着乡愁在流浪,“无处不故乡”这么一种体验,走到哪儿,故乡也随同我们在哪儿。
当代艺术可能更多是与自我建立的一种关系,当然这个自我,我不认为就是简单地谈个人主义、个人化,其实这个个人化是能够把乡愁、地域文化、甚至更深层次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带出来的,这是我们要去挖掘的。因为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展览的表面,但看不到它更深层次的一种文化根性的东西。所以就是想有这样的一种模式,我们可以想象未来英国的艺术家,甚至美国的艺术家能在宋庄体会到这样的东西,他越是在这个地方体会得深刻,越想起他自身的根性文化,这是一个相互激发的过程。我总是喜欢引用苏东坡的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往往是这样的。乡愁正是因为你离开了,你才有这样一种体会。

记者:这也是源于你自身的生活经验。那么宋庄的艺术家已经有一批去过云南了,他们的感受如何?
杨卫:艺术家还没有去过,只有我去过。我是去看地方,去交流。云南的艺术家先过来,这期宋庄艺术节他们先过来,明年宋庄的艺术家再去云南。实际上我们这个活动也是今年才刚刚启动。刚好我们有一个充足的理由,或者说我们有一个独特的资源在这里,就是运河文化,就是通过这种交融把文化的大河大江激活。
过去,虽然这些人都是游牧的,但是,到一个地方以后,他就相对来说固定了。比方说宋庄艺术家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外边来的,但是他们对宋庄已经建立起彼此认同的这种关系。这种认同有着两方面的好处,同时也有负面的东西。好处就在于它对一个文化的认同,伴随这种认同,重新建立起自我概念;那么它负面的东西就在于它逐渐会形成保守势力。所以开放也好,保守也好,它是相辅相成的,走到一种程度必然要以另一种方式激活它。那么再过若干年,我们需要回头去认同它。

记者:这种相互交流的艺术形式,会伴随着以后每年的宋庄艺术节吗?
杨卫:也可以不放在宋庄艺术节,因为今年恰好是有一个宋庄艺术节,所以也纳入到宋庄艺术节当中。以后,可以在宋庄艺术节期间进行,也可以不在宋庄艺术节期间进行,也可以单独成立一个项目,因为它本身就具有一个独立项目的运作条件。今年利用艺术节以便于宣传,再一个借这个势把它呈现出来。

记者:今年的艺术节有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跟国际上的互动,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杨卫:现在主要是美国波斯顿这一块,纽约可能也有一两个。美国是委托一个华人评论家王瑞芸,《今天》杂志的主编,委托她来做,因为她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她对那一块比较了解,她也想到大陆来,做些接触,她策划的展览至少代表波斯顿这一地区的艺术现状;俄罗斯的是个挺有名的一个策展人维拉•德来特里耶夫娜,她负责的一个计划;还有一个韩国的韩昌润,光州美术馆收藏部主任,是一个年轻的策展人,国外主要是这三个项目。还有一个独立的,是一个德国的艺术家,这个人既是策展人又是艺术家,而任戎刚好又是德国身份,他们两人单独做一个中德交流展,那么国外实际上是四大块,至少这些项目是国际化的,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充分做到国际化。一个是宋庄现阶段的能力有限,另一个它有一个国际化的适应过程。这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宋庄、北京或是一个中国的含义,这也是我对艺术链接一个总的想法,链接全世界,横向的一个链接;纵向的链接呢,链接当代艺术历史,可以是我们自身的历史,中国当代艺术这二十年发展的历史,也可以是整个当代艺术更深层次的历史。所以在这期间,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版块就是批评家年会纳入到我们宋庄艺术节,做理论性的梳理,把全国众多的理论家,有影响力的理论家集聚到宋庄艺术节上,目前也只有宋庄能做到这些。

艺术市场与学术梳理并进
记者:宋庄艺术节除了北京的活动,对于其它城市的巡展计划制定好了吗?
杨卫:这个可能我们就不介入那么深了,这一届我们邀请的都是独立策展人,像王林、管郁达等等,他可能有意向做一个版块的挪动,整体的宋庄艺术节无法挪动,整体宋庄艺术节只能由宋庄来做,它的哪个版块,比如说“宋庄原创艺术”这个版块它在流动,宋庄艺术节在宋庄就完成了,作为一个年度的活动,它的子版块会不停地在流动。现在能确认的有两个,一个是宋庄原创艺术,一个是在新闻发布会同一天展出的一个雕塑展,而且不会局限于国内的巡展,也有可能在国际上展出,只是具体程序还没最终确认。
记者:也就是说今年的宋庄艺术节独立的项目由独立的策展人在负责?
杨卫:对。上面有个策划,做一个总体的统筹,具体的事情由具体的策展人负责,因为我不承担他的学术思想。一个大的概念就是艺术链接,链接策展人,链接艺术家,链接所有的资源。我作为个人的策展理念就是跟管郁达合作的情景链接,这是我的一个学术思想,这个学术思想也是本届艺术节的一个大背景。今年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批评家年会,是对整个艺术资源的一个整合。

记者:中国的当代艺术界,很少有人在做资源的整合,也很少有人在进行专门的批评、研究。
杨卫: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个人化已经是个问题了。过去需要个人化是因为当时的背景,九十年代初的社会背景,是针对当时的潮流提出的个人化。就现在来讲,个人化已经出现问题,各自为政,也就是说它的能量越来越小,构成这种文化的张力也小了。现在很多艺术家、批评家,从他的作品就能看到他的气势变得很小了,不像85时期那种气场很大的。经过历史的沿革,和很严肃的思考,我们重新提出一个高度。当然我们要提倡个人化,但个人化一定要有背景,如果单纯的提倡个人化就没有意义了。
记者: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宋庄就有两个平台,一个是宋庄艺术节,另一个就是批评家年会。批评家年会要考虑一个学术的高度,具体是如何设置的?
杨卫:我们成立了一个组委会,组委会人选都要通过严格的考察,包括人格、学术地位等等。刘骁纯、范迪安、贾方舟、殷双喜、王林、邹跃进、和我七个人组成一个组委会。具体实施就涉及到评奖活动,在组委会的基础上还要成立一个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必须要五十岁以上的人,因为他们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功利,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我们每年还会出一本文献,把本年度一些优秀的批评文章集结成书。初步设想是每一年我们会更换一个主编,从组委会七个人里面来轮换,包括每一年主持会议的人选也采取轮值制,相对来说开放一点,就不会永远是一个人,也就是民主集中制。这样他会有一个核心,相对来说又有包容性。每一年主要涉及到青年艺术家,青年批评家,青年策展人三个奖项,就为鼓励新的批评家,新的策展人,新的艺术家,这是最核心的一个思路。宋庄为此成立了一个文化发展基金会,以基金会的背景来操作,设立一个常规机构,常年存在。

记者:据我所知,今年宋庄一号美术馆也做了一个新锐策展人评选活动,和宋庄的批评家年会没有冲突吧。
杨卫:没有。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学术方面的,不是以市场为标准,批评家年会完全跟市场没有关系,之所以用基金会的名义,是希望在批评界能够有资深的见识,考虑这个因素,基本上把批评界的资源全部集中到一起,而不是以圈子化来局限,你是哪个圈子的,我们一概不论,基本上那些德高望重的、有建树的都会请到,除非是个人意愿拒绝参加的。至少它是中国批评家年会,它有自身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记者:作为宋庄艺术节的两大平台,批评家年会以学术为宗旨,宋庄艺术节就要考虑市场,今年的宋庄艺术节和市场有什么样的结合?
杨卫:我们有两种策略。一种策略就是我们邀请外面的策展人批评家来策划,我们尊重他的考虑,有些作品可能是借的,无法进入市场,我们充分尊重策展人的意见。有的作品可以卖的就尽量在宋庄交易。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把握的,就是我们内部的艺术家,以宋庄为主题的这些展览我们是可以把握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外请的策展人就尊重他们的意见。我们自身要营造一个市场,一个氛围,也对宋庄有益,用外面的资源也是想激活宋庄,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宋庄发展得更好,更上一个台阶。
另外,我们今年还邀请了国内、国际一些知名的艺术机构、拍卖行和艺术品藏家,参与到宋庄艺术节,也就是给宋庄更大的机会,给艺术家更多机会,为宋庄艺术节的延续工作做好铺垫,考虑到宋庄艺术节后的经济,就像奥运会的举办也要考虑奥运会结束后的经济,宋庄艺术节也考虑到节后的经济,宋庄艺术节延伸的产业,既要学术又要市场,这是今年艺术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

未来的宋庄双年展重在制度建设
记者:听说除了批评家年会,宋庄艺术节逢双年的时候还要办成双年展?
杨卫:因为这是一个既定俗成的东西,我们现在提到双年展,好像就很国际化,那我们考虑干嘛不用呢!因为艺术节还是有一种本土化的特征,全国各地有很多艺术节,有的就是喝茶,有的就是卖东西,艺术节相对来说还是土一点。一说双年展、三年展,都知道是一种国际语言。这个也是范迪安提出来的,他比较关注宋庄的发展,建议我们把艺术节做大,做成双年展。因为只有在中国才可以把一个镇变成一个双年展的概念,如果宋庄双年展真能做成,那么宋庄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重镇。
我们知道双年展都是以城市命名的,现在我们可以用一个镇来完成这个任务。据我们所知,全世界集聚艺术家最多的就是宋庄,我们不谈它的质量,单从人数上,它就完全有做双年展的这个资源,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快场馆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记者:实际上国内很多的双年展都办得非常不成功,很多双年展都遭到批评。宋庄双年展有没有考虑借鉴国内其它双年展的经验教训,想办出怎样的特色?
杨卫:这个我们还没有正式纳入到计划,就是说如果让我们搭这个台的话,会做开放化的,国际化,也可以是国外来参加的人很少,但必须要有,这是第一;那么第二向全世界征集策展人,他提出好的理念,觉得可以接受,觉得不错,就可以让他去实施。就是说现在还是在摸索,实际上是想建立一个双年展的制度。其实我很反感北京双年展,永远是那几个人,因为学术研究它也在进步,跟艺术创作是一样的。必须面临着学术成果的更新,今年你的学术成果是有意义的,过几年它必然又会研究出新的成果,跟艺术创作是一样的,它必然有一种新陈代谢的自我循环。那么最关键的就是制度和机制的建立,我想我们能做的事情是把机制建立起来,理念、学术思想可以先放到一边,先做牺牲者,先把舞台搭起来,然后希望请到更高明的人来唱戏,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现在有很多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美术馆有意向想进入宋庄,像古根海姆这些大的机构能进入,那么宋庄自然而然地就会变为双年展的概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8 15:21 , Processed in 0.1049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