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ire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7’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郑学武先生】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23:18:02 | 只看该作者
郑学武对规范的汉字构架的独特美感有着异常的领悟,他把它视作为语言的切入点,近而专注于捕捉印刷用铅字在纸上重复印刷、接触所产生的物性化效果。他一直推崇在朴素的劳作中回到艺术创造本身那种忘我的乐趣,通过印、画等多种手段来处理符号繁殖中偶然性、随机性的形象发生。冷静、有条不紊的制作而形成的符号复数性的微妙变化,使他的大幅纸上作品获得画面抽象本质的更为精致化的视觉实现。

顾振清
批评家、策展人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23:18:19 | 只看该作者
谈郑学武的艺术
郑学武是我认识十年的朋友,静观学武的艺术轨迹,尽管经历了不小的变化,但以复数印迹作为绘画元素的表现手法却始终贯穿于作品的每一阶段。在我看来,他对艺术探究的兴趣点似乎多在对绘画与版画语言的融合、具象符号与抽象结构的再植、理性与激情之冲突的把握,其作品充分体现出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家对于抽象艺术语言的深层探索以及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虽然作品画面运用了繁复的表现形式,但不难窥探艺术家执拙追求的精神境界却是单纯简洁的。在其新近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逐渐明快、清晰的节奏和在数字与图形符号的并置中,让我们看到一屡新生的萌动,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学武还会有新的收获。

谭平
著名版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看学武的画
版画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单一的木刻版画发展到现今已成为多版种的繁荣局面。郑学武的版画就是这个多姿多彩花园里的一朵奇葩。郑学武的版画不注重题材与内容,他不善主题性的创作,而是侧重于版画的观念与形式,追求艺术品格,求新、求美、求变。从画面来看,他采用单纯的重复符号来组织画面,但产生的艺术效果单纯而不单调,重复而不呆板。看似有些繁杂的画面井然有致,各种不同符号的此起彼伏显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由于精心整合与设计,又使作品极富装饰味。
艺术贵在创新,我喜欢学武的创新精神。他不重复前人与别人,一直走自己的路。换言之,艺术家只有强调个性,发挥主观,与众不同才能出跳,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学武的版画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独幅版画博得了观众与收藏家的喜爱,我为他庆贺与高兴,作为同行,我希望他不断超越自己,继续前进,永攀艺术高峰。

郑作良
著名版画家
中国美术馆收藏部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

稳健的行者
郑学武是一位稳健、真诚、钻研、勤奋的版画艺术家,他对艺术创作有着无比执著的精神,而在艺术形式的探索过程中同样有着惊人的耐性。最近我在798厂看了栗宪庭策展《念珠与笔触》的展览里,看到了郑学武近期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认识上的突破和观念上的转变都显得较为成熟。作品的主题强调平凡与朴素,尽量减少艺术中过分渲染的玄机,在他的作品中不断运用重复的手段将图形、字形作为符号安置于作品之中,并让这些符号化的图形在静止中蕴藏一种无休止的相链。
郑学武经过了多年的艺术实践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使其作品超越了过去,前期作品从繁杂图形与文字、数字之间再采用和选择上带有些模糊性、而现在作品语言的表达上清晰、完整、鲜明、成熟的指向。这和他在艺术探索上不断学习、思考、总结和怀着真诚的艺术态度分不开的。他使用综合的形式和语言再加入一些中国文化内涵的元素,让中国特有的民间图形、文字、数字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相互消解。使这些符号化的图形获得相得益彰的阐释。
郑学武的确为了版画艺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品的数量和展览的频繁足以证明一切,速度使他赢得更多时间,而稳健却让他在艺术实践道路中寻找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从那些热烈的红调、冰冷的蓝调、华丽的黄调的画面中已经可以找到了合理的答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郑学武的作品里巧妙地运用光色质感、团块的构置,那些虚幻图形的形式使他近期版画艺术的语汇变得更加鲜活。当我看着他作品中那些散点色彩镶嵌在画面每一个角落的时候,那些细微、精致的斑点时常闪现出星星点点的光辉,透过这些闪烁的光辉仿佛照耀着一位稳健而自信的身影。

邓箭今
著名油画家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版画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印刷品无处不在的世界。标签与标题告诉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广告告诉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标志牌告诉我们如何达到目标,报纸则告诉我们一个日常生活以外的更大的、很大程度上虚构出来的世界。语汇与图像通常只被当作手段,而非目的。它们包括路标、桥梁、媒体,通过这些我们来应付一个由无声无息的物质以及没有实质的意义组成的世界。在沉默的物质与虚幻的意义之间,就是印刷品的天下:不断重复、循规蹈矩的并不完美的画面上,充满着字母、数字、文字、绘画、图式、地图以及符号。
郑学武的版画以及绘画作品将我们的注意力正是吸引到了这些画面上来。他强调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版画的独特物质性。我们并不随路标到达某些将来的目的地,也无意追求符号看似要引领我们深入的思想境界,我们发现我们只是在关注文本与图像本身,对它们的涵义并无共鸣,但欣赏其在纸上浓墨重彩渲染后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升华成艺术的技术工具,不经意间的消遣变成了美。
郑学武使用的图像、字符、数字总是在不断重复,成群成队,接连不断。他将一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来布局构图,这些元素都曾一次又一次地在画面中表现过,每次都是在不同的语境里,每次都起着稍稍不同的作用。其作品画面中的任一个元素都谈不上独特,也没有哪一个单独看上去自然就很美。事实上他使用的一些画面因素调侃了优美的观念。中国传统山水与姿态优雅的仕女的大块图像,最早或许确曾是艺术,但现如今它们已经变成了老调重弹的习惯,在在处处只作为象征中国传统的图式不厌其烦地重复出现。在郑学武的艺术作品中它们有什么作用呢?答案只能是调侃,但这却是并不简单的调侃。在作品所提供的新语境中,微妙地加以不同的色调,它们就变得确实很美。某种意义上,经过郑学武具绘画风格的色彩表现,它们首次从印刷品变成了艺术。从另外一个意义讲,这些仕女与山水动人地显示了它们自己代表文化并作为艺术存在的复杂历史。
版画在中国的历史从来就与郑学武的审美观相去无多。他的工具经常是容易找到的现成品,如印刷厂丢弃的铅字,废弃的木版,从不再使用的废旧印章等等。宣传海报以及年画也被从健忘的、漠不关心的现代生活中挽救出来。转瞬即逝、微不足道的不起眼之物,在郑学武的作品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开始新生。在人类以印刷品作媒介过程中牺牲的任何东西,都在郑学武的艺术创作中重新塑造,实现了自身价值。红军老战士的群体像,在家里书架上承尘纳垢;粘贴在门柱上的财神像,随时光流逝而变得色彩褪尽,支离破碎。戏剧脸谱,龙头,城墙,文字,都成为煞费苦心组合成的新画面的一部分,获得新生。
郑学武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具体事物的亲切与喜爱感,但并不止此。这些构图可以理解为一个和谐统一体,每个统一体都有其自身的主题与目的。或许郑学武对每幅图画都有自己偏爱的理解,我也如此。我深信每个在他作品前驻足的观赏者也不例外,首先为缤纷的色彩与宏大的体量吸引,然后对组成画面的细微元素兴趣盎然。但是如果将这些作品理解成具有涵义与结构的信息,就等于又放弃了那个象征、重复、组合、重组的版画世界,郑学武的作品展示出这个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杂彩纷呈,生机勃勃,郑学武作品以及我们充满印刷品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正在于此。

冯珠娣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终身教授
81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23:18:31 | 只看该作者
自言自语
艺术实践的过程是一种平凡的劳作,是一种自然而朴素的创造。作品所能传达的东西其实并不复杂,所以艺术家们大可不必在普通人面前制造玄机。
当下的艺术创作正值躁动、烦乱之时,而我依旧心静如初。我坚信,严肃艺术的同时就是严肃文化人格和人生态度。艺术实践永无止境,艰难探索时的内心体验对于我来说总是美妙得如梦如幻。
面对我们的美术史,面对每一个欣赏我作品的人,我能够做的就是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郑学武
91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23:18:4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世纪文本

这是我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装置作品。

尽管此前做了不同材料的多种尝试,最后还是在我喜爱的纸——这一媒材上找到了做装置作品的感觉。

事实上,很久以来我就对动手“做”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同我的纸上平面作品一样,它不是用传统的绘画或版画的方法完成的,而是运用压、印、拍、敲、擦、写、喷、贴等多种手段“做”出来的。我很享受这个“做”的过程。
但是近年来,比较一下我的纸上作品与装置作品,二维平面上的“做”显然不如三维空间中的“做”来的更加自由和随心所欲,所以我动了更多的心思在做装置上。

我的这件装置作品所选择的纸材是来自中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报纸。我通过卷和搓的办法使每一张报纸变成一个报纸卷儿,再着以清漆使其光亮,美观之外也是防虫咬和防潮湿。再而后每八十根卷儿一组编结起来成为简,这是史上重要的文本载体——竹简的样式,我称其为世纪文本。
世纪文本的完成历时两年,真够累的。我共使用了十二万张报纸,乳胶、清漆没数,卷了十二万个卷之后每八十根一组编成一千五百个简。另制作有相应的明式老榆木书案十件和三十个同样是老榆木的民间木箱,它们古朴典雅,既用以展示文本,同时也是作品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选择报纸来做这件作品,我认为是它承载了足够多的时代信息。所有那些发生在当代诸如政治、经济等大事;文化、科技等正经事;超女选拔和艺术家发财等小事;招小姐和卖壮阳药等无聊事;等等等等,无一不有。当今天成为过去,这些报纸已然是历史书。这一点吸引我。所以我认为世纪文本也是记载历史的特殊的书,这里面装满了无数今天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有趣无趣的事情,无论是世界的或是中国的。但它特殊在你明明知道有很多东西在里面,可是你不能去读它们,因为每一个卷儿都是卷好封上的,内容在此时只是一种存在而已,它让你感受到一种来自文字与非文字,阅读与非阅读的悖论。
之所以选择书案和木箱作为世纪文本的最终完成,是我认为它们与简从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案乃读书之用,箱子则用以藏书。

从艺术家的角度看来,每一个展开的简都是一幅由无数个单元文字所组成的美丽的画面,形式上的竹简外观结合展示它们所使用的书案和箱子,它们所呈现的是传统中国的视觉审美。单件作品如装进十数个简的箱子或摆上数十个简的书案,它们就像是文人墨客家中必备的物件儿,亲切的如同每日所见。当所有作品阵式摆放,我会感受到如秦兵俑般的肃穆和皇家藏书院如皇史城内的那种庄严神秘。

我爱这件世纪文本。

郑学武
二零零七年三月落笔
101
发表于 2007-8-2 12:55:4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07:36 , Processed in 0.1074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