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继承”创造和“破坏”创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30 00:2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继承”创造和“破坏”创造
郭庆祥
   
    早在1996至199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处于低潮的阶段,大连万达玥宝斋负责人郭庆祥购藏了相当数量的近现代名家精品,被誉为“中国艺术品收藏界的一匹黑马”。当时,很多人都持怀疑的目光在观望。然而近1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些在当时包括以“天价”购藏的艺术品如今均以5倍,乃至10倍的价格增长。郭庆祥曾经提出,成熟的收藏应该是理性收藏,并且大力倡导学术性收藏。最近,他又根据自己的收藏实践,撰文提出艺术创作的“‘继承’创造和‘破坏’创造”命题,道出了支撑他收藏行为背后的学术理念,引起了各方关注。
   
    元代赵由俊有诗云:“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这句话虽然赞美梁楷的绘画艺术,但同时也道出了艺术创造中关键的两个单词“变化”和“创新”。“变化”有时是以“离经叛道”的方式实现,有时会具有“破坏”与“毁灭”的革新精神——“破而后立”。艺术及其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无数艺术家的创新成果,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创造力,才使得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美术史。在西方绘画史中,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影响最大的一次科学与艺术革命。经过近300年的发展,理性主义的美术作品不断被继承、被复制,又使欧洲陷入新的历史教条。19世纪印象派的形成打破了这种僵滞的文化气氛,从稍后的后期印象主义开始,又掀起了现代主义的反叛思潮。从此艺术流派纷呈迭起。可以说,艺术史是人类思想不断创新,人类心灵不断演进的历史,由破而立,从形式到内容都如此。
   
    漫长的中国艺术由于长期处于“超稳定结构”的封建社会,不像西方那样大起大落,富于戏剧性。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形式主体,正是符合这种历史现状的含蓄而中庸的画面架构。虽然如此,在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总还是有“破坏”创新精神的艺术家诞生。
   
    比如,南宋画家梁楷在宫廷画院时就有很高的声望了,在继承传统绘画方面,当时他已取得了很高成就。但他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敢于和院体决裂。他创作的泼墨写意人物画,以简练生动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本质特征;以“减笔”画的“墨戏”方式,充分传达出了画家的思想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人耳目一新。他是他那个时代的打破传统的艺术革新创造者。因为在泼墨人物画方面的贡献,他成为中国写意画的开山祖师之一,可以说至今未有超越其成就者。
   
    又如,明末清初的石涛的作品具有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与当时画坛的所谓正统派格格不入。石涛变革创新的艺术思想及其作品,真正被社会所重视,已在他身后300年,现代许多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现代绘画之父”。
   
    再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现代中国画家李可染对艺术创新过程中“继承”与“破坏”的定义。对优秀绘画的传统的深入研究和钻研,是为了学习、掌握和继承。但完全继承传统是崇古、迷古,因而会食古不化,完全被古人所束缚。没有自己的创造,当然就没有胆量跳出古人的“巢穴”。所以,他不愿追随古人走到尽头的脚印,而希望在这条“继承”的路上“破坏”一个大口,开辟另外一条适合自身艺术发展的大道。
   
    在艺术创作中,一个“变”字,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秩序和规范,意味着“离经叛道”。这在千百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曾经遭到激烈的斥责。一种事物一旦形成主流气候,就会产生惰性化的思维,至穷途末路也不思进取。
   
    1959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傅抱石《笔墨当随时代——看贺天健个人画展有感》一文。在文中,傅抱石明确提出了:“脱离时代的笔墨,就不成其为笔墨”的论述。到了90年代中期,吴冠中的一句“笔墨等于零”,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美术界引发了广泛争论,又获“声讨”不断,掀起了20世纪末中国水墨文化大论辩,至今未息。
   
    无疑,吴冠中是20世纪后期中国画坛无法忽略也无可替代的人物,同时他也是中国画发展道路上“破坏”创新的艺术创造者。他认为笔墨只是创造的手段,在每个时代、每个时期的笔墨标准是不一样的,是没有共性的。但长期以来,中国绘画只以笔墨来衡量一幅画的好坏,笔墨逐渐形成了品评画作的唯一标准。吴冠中的作品打破了笔墨在中国绘画语境中的价值体系,极力倡导感情的表现力,学会尽可能利用各种现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去表达视觉美感及画家独特的情思,产生和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这创造的过程中,画家的笔墨是自然形成的,是因为感情而产生了笔墨,而不是用现成的技法反过来套感情。
   
    在当下的中国画创作语境下,石齐也是一个大胆的革新创造者。他在作品中保持了华滋厚重、酣畅淋漓的所谓传统写意水墨,但同时又大胆采用了明亮的色块。大水墨、大色彩看似“破坏”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中庸画面语境,挑战了约定成俗的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思维方式,然而实际上他的绘画却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感情在作品中的表现犹如视觉的色彩交响曲,此起彼伏,充满着旋律感。
   
    石齐的大部分作品,题材均来自于他对生活、对自然的写生,从而产生了对人性关爱、对自然关怀的情感原创动力,并在其作品中得到升华。艺术的创造,难道还有比这个还重要吗?由此可以看出,石齐的创作道路走的也是“继承”创新与“破坏”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并在其艺术成长的过程中,两种创造方式的比重会随不同的时期而相互转换。
   
    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人的原创精神。“发展是硬道理”,“继承”创新和“破坏”创新都是实现发展的手段。艺术的伟大本质,归根结底在于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于情感精神在作品中的升华。仅仅有高明的技巧并非是艺术创造。艺术创造也不是只靠法度、规矩或程式支撑起来的。真正的艺术创造要看是否能对人们的心智进行挑战。在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创造过程中,中外传统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我们继承发展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但是,真正的有出息的艺术创造者,也要具备“破坏”不合时代发展的种种艺术上的“陈规陋习”的勇气。艺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场“斗争”,甚至是一场“战争”。

  〣 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19:27 , Processed in 0.1057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