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76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水墨中国”的告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7 13:5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水墨中国”的告白

王 平

从今年8月2日开始,上海美术馆和三尚艺术联合在上海美术馆推出 “水墨中国”系列展示活动,展览将陆续推出张浩、魏立刚、何灿波、魏青吉等具有不同代表意义的水墨画家的个展。当 “中国画”这个概念开始向“水墨”漂移,水墨问题便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现代转型的论争的中心,便成为学术界和艺术家探讨民族文化身份、寻找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等问题的一个争论焦点。但水墨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多方关注而呈现出表面热闹之后,它作为学术话题被关注的热度被艺术市场等多种因素一点一点地降温;同时,水墨艺术家在各种试错和寻找各种可能性的迷阵中左冲右突中疲态初现,水墨艺术的整体推进速度在进入新世纪后明显慢了下来。但在关于水墨问题的话题争论日渐归于平静的背后,是一批不知疲倦地在水墨领域东征西讨,保持“在路上”的行者状态的艺术家的可贵品质。
“水墨中国”系列展示活动的推出不仅是对这些艺术家的声援,更是为当代艺术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美术图象资料。展览选择系列个展组合的方式而不是一人几件作品的群展,是希望这种个案呈现的方式尽可能全面地展示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而从具体的代表性艺术家出发,从作品出发,是因为现实中有不少关于水墨的研究者对水墨艺术的作品缺乏必须的了解,而只是把它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注脚。这种忽视艺术作品本身的做法应该被纠正。我们希望“水墨中国”系列展示活动能从水墨作品本身出发,重新梳理当代水墨艺术探索历程,探讨水墨的当代文化意义,并对水墨将来的发展能提供宝贵的借鉴。这便是目的和意义所在。





鲁 虹

中国水墨已经走过漫长的岁月,辉煌有目共睹。
我们又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改革开放,不仅让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大踏步走向现代,文化艺术也同时充满现代的光辉。对于中国水墨来说,传统依然优秀而强大,但面对国际社会的崭新平台,就需要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明确诉说今天的当代语言,需要精微传达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新的审美思维……因此,中国水墨的转型势在必行。
就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刻,转型的成果就令人称奇,一向悠然的中国水墨突然呈现出激荡、奇怪、神秘的景象,无数的新概念把当代的改革和绚烂一“揽”无余。
不过,从整体上看,并非所有追求改革的水墨画家,在具体改革的方案上如出一辙。事实上,占主流的创作方法一直是:立足传统水墨画(1)和写实水墨画(2)的艺术框架,对水墨画的某些属性,包括构成、造型、设色及入画标准等进行现代化改造,这就使二十多年来的绝大多数水墨画,如新山水画、新花鸟画、新人物画,无论在文化内涵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明显不同于传统水墨画及写实水墨画,具有鲜明的当代特征。这一类水墨画就是我所说的主流水墨,它广泛地出现在由各级美协与画院——也就是政府艺术机构举办的画展上,在如今的水墨画坛占有中心、主导的地位,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介绍与研究。
相对而言,还有一类水墨画则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这一类水墨画不仅完全超越了传统水墨画及写实水墨画的艺术框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其结果就导致了多元化的文化秩序,其中既包括表现水墨、抽象水墨,也包括观念水墨、都市水墨与其他类型的水墨。它们被我界定为先锋水墨(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先锋水墨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被人称为实验水墨。实验水墨的概念最早由批评家黄专与王璜生在编辑1993年第4期《广东美术家》时提出。在这一期刊物中,纳入实验水墨范畴的画家有用各种方式超越传统水墨及写实水墨的艺术作品。但后来有人将实验水墨这一概念特指抽象水墨,这与最初的提法是有所出入的。而我在这里故意不用实验水墨一词,也是为了避免误会。
的确,从一定意义上说(4),先锋水墨很有些割裂优秀传统、数典忘祖的味道,但还原到具体的时空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从事先锋水墨探索的艺术家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借鉴,乃是为了突破呆板、僵化、陈陈相因的水墨画表现规范,进而找到某种表达的突破口。实践证明,他们一方面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批判吸收、改造重建和促使其中国化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利用现代意识重新发掘了传统艺术中暗含的现当代因子,而这一切对促进水墨画向现当代转型,并为水墨画创造全新的可能性,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这样,先锋水墨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已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像写实水墨从产生到被接受、直至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一样。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它开始出现在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艺术机构举办的学术性大展中,其学术成果也被广泛借鉴。
然而,尽管如此,先锋水墨基本上还是处于比较被人忽视的地位。不用说无法与主流水墨相比,就是与中国先锋艺术的其他样式相比,也不处在同一层面。这就造成了中国先锋艺术在整体生态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
我坚持认为,由于水墨画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所以,它已经演变成了中国身份的象征。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艺术家在参与国际对话时,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与大力发扬的。
为了进一步宣扬先锋水墨的创作成果,进而有力地促进中国先锋水墨的健康发展,上海美术馆和“三尚艺术”决定于今年起举办“水墨中国”系列艺术展。正如过去他们已经举办的“油画中国”系列艺术展一样,它将包括若干个展、群展与主题展;此外,还会围绕这些展览出版画册、组织学术研讨会并进行广泛的宣传,目的就是要不断推出优秀的先锋水墨作品与顶尖的人才。我衷心希望,这个系列艺术展不但能得到优秀艺术家与各方面人士的大力支持,还会引燃国内外现当代艺术界与收藏界的关注热情。
中国先锋水墨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一方面始终和传统文化保持紧密的血脉关系,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和当代文化建立起更加对位的关系。有志于斯的艺术家应该努力,努力,再努力!
是为序。

2006年7月26日于深圳香蜜湖

注:
(1)特指传统文人画。
(2)特指由徐悲鸿等人创立的水墨艺术样式,解放后,由于政府艺术机构以及学院教育的大力提倡,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艺术传统。 
(3)这里采用“先锋水墨”的概念是想将分别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现代水墨与90年代初期的当代水墨放在历史的线索中进行具有连续性的描述,而“先锋水墨”乃是由“先锋艺术”一词演变过来。“先锋艺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亨利·圣西门那里。在他后期的学说中,他坚持认为艺术的先锋派应该作为美好社会的领导者。亨利·圣西门逝世后,他的追随者通过非凡而有效的努力,吸引着美术、文学、音乐等种类艺术中激进的实践者,更加发展了他的这一学说,并使“先锋艺术”的概念远远超出了法国,进而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力。一般来说,在世界艺术的领域里,“先锋艺术”总是用来特指在艺术前沿比较另类、比较边缘、比较激进的探索现象,并且它还包含了对主流艺术的强力反拨。因此,所谓“先锋水墨”正如“先锋艺术”一样,既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也不是某种特定艺术风格的代名词,更不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翻版,而是专指那些在特定阶段内,针对中国特定创作背景与艺术问题而出现的新兴艺术现象。毫无疑问,从世界艺术史的角度看,在中国出现的一些“先锋水墨”根本无法放到“先锋”与“前卫”的位置上,有些甚至带有明显的借鉴痕迹,比如抽象水墨等,但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上,它们在充分展现新的艺术价值观与创作方式时,已经使中国的水墨发展史走向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4)如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强调民族身份等。



水墨中国  铸造辉煌

陈孝信

千年水墨,几度辉煌;百年转型,更是几度曲折!
百年中国的水墨画史,无论是功成名就的画史人物,还是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其实焦点都在于:我们究竟是去继续守成、维护祖宗基业,还是去不断地创业,不断地超越古人,超越西方,从而确立起我们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究竟是由守成之路而迎来水墨画的式微,乃至是消亡,还是由创业之路而迎来水墨画的新生?
更为关键之点还在于:水墨画这门古老艺术,又如何与日益变化、多元开放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乃至全人类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发生关系,并产生出新的意义和价值?又如何与世界艺坛平等地对话,交流?
这些历史的课题,都已摆到我们面前,不容我们有片刻回避。

回应历史课题,必先吸取历史教训。

百年中国的画史事实告诉我们:一直都是西方在出“牌”,我们在接“牌”、看“牌”——不断地学习、模仿、借鉴、套用西方的“牌”。过程是必然要有的,但必须要有一个终结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出“牌”,向国际艺术界“打出”我们自己的当代艺术“版本”——这才是我们建设当代艺术的伟大目标之一。
百年中国的画史事实也终于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主义艺术,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历史性机会。所谓“中西融汇”抑或“全盘西化”抑或“改良”的思路,都不可能产生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现、当代艺术“版本”,都不可能使我们的现、当代艺术迎来真正的复兴。
究竟路在何方?我们的回答是:路在脚下。当代艺术必须做回我们自己!
做回我们自己的手段和目的之一,就是要凸现我们自身的“文化个性”。“文化个性”是比艺术个性更为重要的一个当代性问题。所谓“文化个性”就是要保持和发扬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当代艺术在总体面貌上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丰富性。所以说,不能片面地强调国际化。目前,更迫切的问题还是要强调国别化(因为西化的影响依然严重存在)。

“文化个性”的核心自然是“文脉”。

“文脉” 在长期的艺术史积累、传承过程中所形成并已体现出来的艺术“内核”(例如艺术精神、境界、品格、气息等)。“文脉”既体现在思想和智慧的层面,又必附丽于具体的艺术材质、工具和图像之上,二者互为依附,方可相得盖彰。
“文脉”好比血脉,不可须臾割断。
千年水墨,千年文脉。
“文脉”自然也要更新,不断地被注入新的活力。新的活力既来源于社会生活,也来源于新的观念,新的媒介,新的方法。薪火相传,定能不断延续并壮大。文脉兴,则水墨艺术兴,当代艺术兴。
今天,我们已经有理由相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而“中国版本”艺术(包括水墨艺术)也正在向我们展露出它自身的无限风采。
由三尚艺术中心鼎力支持的“水墨中国”的展览,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水墨中国,铸造辉煌!
2006年7月18日
于南京·草履书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6-9-7 22:52: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水墨中国”的告白

看来第二波水墨大跃进又要开始了.
我听到了复辟的声音.
3
发表于 2006-9-7 23:27:2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水墨中国”的告白

看不清策展人的定位,水墨中国展意义何在?
4
发表于 2006-9-8 20:33:1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水墨中国”的告白

“先锋水墨”还未自圆其说,“水墨中国”又被祭出,好头疼!
5
发表于 2006-9-8 21:06: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水墨中国”的告白

水太多,都是稀的。越和越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19 19:51 , Processed in 0.1068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