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做“符号”艺术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22 12:1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做“符号”艺术家   
  
陈文波 我不做“符号”艺术家

  在这个新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东西在滋长。彻底摒弃旧世界,就是为了奔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历史感在慢慢消逝,紧迫感在嘀嗒作响。人们开始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去变换,遗忘、前进、摇摆、装饰,用各种合乎潮流的优雅表层来装扮自己。陈文波的兴趣就在于描绘这个时代的物质肖像,或者说世界物质化的肖像。表皮,更表皮,他在塑造一个比现实社会更为光怪陆离的世界。同时,他又用自己的标准来简化,简化到令人觉得这层新鲜的表皮之后,空无一物。
  陈文波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年轻画家之一,从1900年到1992年的波谱形象作品,到1996年前的装置、观念艺术,直到今天的“都市诗学”创作,他从时间到空间、从现实到虚幻,一脉相承的是他对社会变换的思考和审视。在不久前的上海双年展上,陈文波的作品《正版盗版》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他在完好无损的光盘上劈开一个裂痕,就是在提出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却是不确定的,每个人对作品都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这就是陈文波在艺术创作中想带给观众的效果。
  
  绘画转型装置,用空间的方式表达思想
   1990年到1992年之间,陈文波的创作风格被艺术界称之为“艺术文化波谱”,当时的思想状态是对大众和流行话题兴趣。“我1989年从大学毕业,到1990年前后,我一直在做非大众化的题材,纯粹是个人感受的东西。但后来我觉得,艺术不是一个人的感受,而需要融入社会,与现实进行对话,讨论大众的话题。当时来自国外的波谱艺术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产生了很多影响,也影响了我当时的创作。就是将新事物和旧事物并置在一起,进行对比并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它没有褒贬和鄙视的意思,只是导致了人们对现代的一些思考。”所以,陈文波当时创作了像《两个雷锋》、《扑克牌》等一些归于波谱倾向的作品。
  1996年开始,国外的一些装置和空间艺术走进中国,陈文波的创作也随着这股潮流,由静态的绘画发展到空间的装置、VIDEO之中。那个时候的他,开始选择一种比较方便、容易把握的材料来传达某种生活的艺术感觉。“在做一些观念计划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对一种品质感兴趣,这种品质是塑料的、透明的和虚假的。”从1993年到1996年,陈文波开始对时间、真与假的核心问题进行考虑。1994年,陈文波在《酚苯乙烯》的展览中展示了《鲜肉的表情》这个作品,他把照片当中的肉、凝固在琥珀中的肉和一块真实的肉分成三个部分展现在那里,就是要讨论什么是不朽的。“肉可能是对生命的某种隐喻,把肉放在塑纸当中,就好像是放在水晶棺材当中,永远不会腐朽。时间长了,它又会和挂在那里的真实肉发生气味,构成很强烈的反差。用三种状态的比较,来谈论某种会变化的东西,到底什么是不朽的,什么是永恒的。”
    逃离流行热潮,走进“都市诗学”
  陈文波曾经说“一个艺术家总是在逃避一个潮流”。装置创作之后,他的名字在艺术界有了一定的分量,也是这种分量刚好将他裹在了某种潮流当中。1999年一系列热闹的展览之后,当他认为的创作热潮已经告一段落之时,其他人却还在热闹于此,一向对绘画方向很明确的陈文波开始感觉到一些困惑。“2000年对于我来说面临着非常大的选择,一直以来我都在从事观念艺术的创作,这就导致我并不是某种热潮当中的符号画家。从2000年到2001年我没有创作任何一个作品,我安静地在思考,自己到底要怎么做。当时我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坚持画流行的东西,批量生产,制造金钱;另一条路就是进行新的创作,依然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经过了深思熟虑,陈文波依然选择了后者,此后他就完全放开了进行自我的创作。
 此后,陈文波进入了“都市诗学”的创作,所谓的都市诗学是指在他的绘画中将主题和意义的消解,用现代的生活元素进行创作。他用巨幅画作描绘日常生活中物体的细节和局部,它们或发光或反射着光线。它们既无情节,也无台词,但又在暗示着某种场景。陈文波通过主观修改把场景、意义和情绪传达给观众,这些日常生活通过人工的光亮,光滑的化工材料营造出一种含混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幻觉。
  努力地去界定自己的处境,是艺术家的本能,也是一项工作。只是有些人擅长,有些人不擅长。而陈文波一直以来,似乎都对自己工作的方法和方向非常明确。就像他说的“你以为你能做很多很多东西,但实际上你真正于内心的有一种感觉,它是挥之不去的”。
  文/本刊记者 刘烨楠 实习记者 刘虹颖
  表皮,更表皮,陈文波在塑造一个比现实社会更为光怪陆离的世界。同时,他又用自己的标准来简化,简化到令人觉得这层新鲜的表皮之后,空无一物。
  孙左满
  收藏,为收藏家服务
  大隐隐于市。孙左满的书斋位于北京闹市三里河,推开二楼矮窗,如果眼力够好,金融街鳞次栉比的超高建筑遥遥在望。说遥也不遥,二三百米距离将倾国财富的繁华和收藏家之儒雅尽数隔绝,孙左满的书斋就在这样一个位置——有趣的是,其书斋“底商”即是三里河邮局,外墙上“四通八达”的广告语正暗含不少收藏业内人士心中理想:宝通天下——自然,有流通,才有市场。
  一般情况下,孙左满不愿意把自己当做收藏家:“盛世方收藏,这个提法相当准确,我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参与者,在商言商地说,我更是一个收藏家群体的服务员。”
  孙左满,三十八岁,儒雅书卷。大学主修政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任职大学思想政治教师,1992年下海,以“书商”为起点,以“书店”为理想——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如此,就算赚钱也需要一个兼济天下、改良国民精神生活的由头。
  其书斋名为今古文化书店,面积不小,几乎由三个面积等大的部分组成:常规图书区;古旧书、收藏品区;文化茶座。三部分中,收藏品区的展品很是打眼,且雅俗共赏,最有特色的是满架的绝版“连环画”,多数出自当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大师手笔——站在它们面前,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不怀旧才怪。
  “收藏仅仅是为了怀念吗?”记者问。
  “不要认为收集古旧书或者是连环画就是低端,每个人都有自我对于收藏的理解,当得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珍品’,无论它是夏商周青铜器或者一本普通连环画,你所收到的感动都是一样的。”孙左满说道。
  “如果从买卖角度来说,青铜器获利空间更大。”记者追问。
  “我认识或者我所理解的收藏家群体中,没有人为了赢利而收藏,满足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将藏品转手赢利的做法在圈子里很少见。”
  你以为连环画能值多少钱?谁又会为了它而疯狂?
  “连环画是中国特色的漫画,曾经伴随上世纪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出生的几代人走过童年。现在,成人热衷连环画收藏,在心理上主要是借此满足自己的童年情结。”正如孙左满解释的这样,小小的今古文化书店,现在俨然成为“连迷”搜罗藏品的聚集地。“曾经见到过这样的场景,某位中年企业家拿着装满现金的皮箱来市场扫货,一下午时间用了将近二十万元人民币,我猜这一切的付出只为了追求一个精神上的梦想。”   


  062   ⑼ 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6 13:56 , Processed in 0.0996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