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艺术部落网年度人物推荐-钞氏兄弟】

  [复制链接]
2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2:16:2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老火车的挽歌
——记钞子艺、伟钞子“东方红”系列雕塑之《老火车》的创作告罄之时
                                                     
文\薄 清 江

自2002年创作陶艺作品《消逝的家园》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展上获得金奖,钞子艺、钞子伟兄弟俩名字开始在陶艺乃至雕塑界崭露头角受到关注起,他们兄弟俩合作的作品便朝着高难度的领域开崛,挑战着陶艺的极限。一直以来作品越做越大,体量越做越重,由外在酷似逐渐触及人们心灵的真实,由技法而观念,由分体而集中,逐渐逐渐梳理出一根贯穿新近一切作品的红线——《东方红》系列“雕塑行动”。在完成了支前车、坦克、解放汽车、拖拉机之后,历时将近一年的辛勤劳作,向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奉献出他们最新近的力作----“东方红”系列之《老火车》作品。这件长达六米、体量数吨重的雕塑作品着实给人眼前一亮, 似曾相识,眼见其红锈斑驳、铁制嶙峋,让人息叹,启人幽思。当年我们不就是乘坐这样的火车离开家乡踏上建设者的路途的吗? 而今天这个“工业恐龙”正被时代无情抛弃,重型器械不再担负创建的使命。钞子艺、钞子伟兄弟俩以这种艺术的方式,使身处电子与信息时代的人们有一个便捷的方式向这个通体瘫痪的“工业恐龙”致以最后的瞩目礼,并寄托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特有经历的纷繁情思。
“东方红号”老火车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形象,它所承载着的是新中国老一辈建设者挥之不去的怀旧情节。承载着同代人人生聚散、世事兴衰的情感 记忆。自从詹天佑在中国建起第一条铁路,中国的地面奔腾起一路轰鸣而迅疾的“工业恐龙”,乃至新中国的建设都不曾离开过火与钢铁合并产生远行的能量及其创造的奇迹。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交通工具像老火车这样夹带着人们怀旧和忧伤的气息,对于国人老火车是往事和人生聚散之地,与火车有关的一些场景、阅历、故事会被一个人暗暗地留藏一世。而今在电子与信息时代老火车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之外,老火车正在被人遗忘。但凡是乘坐或亲眼目睹过老火车的同代人们,属于老火车的记忆,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关于它的迅疾身姿,关于它的轰鸣震响 ,以至它在今天的黯然退场。钞子艺、钞子伟以铁锈效果铸铁雕塑的这种最直接的造型方式,把人们的记忆形象地留存凝固下来,在怀旧的同时也为它们唱起最后的挽歌!
前几年在创作雕塑“东方红”系列之《拖拉机》时,作者曾这样坦言自己的构思:“东方红”是红色中国的代名词,是时代的产物。而“东方红拖拉机”自它诞生之日起便宣告了中国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作业的道路,它寄托着一代中国人的希望、智慧与梦想。作品用一种写实的手法再现历史辉煌,一部分作品采用陶瓷材料,是因为陶本身具有的原始、古朴,加上泥土在熔炉烧炼过程中产生的神秘窑变效果,则更适于表现这一主题。
正是有这种先前实践的积累和沉着精进的自信,使他们敢于挑战陶艺雕塑的极限。题材上以计划时代的庞然大物,老火车为对象;材料上有先前的陶瓷到现在的金属材料,如铸铜、铸铁以及各种综合材料等。在观念上以现今人们的眼光回顾沉忆的角度------率性而婉约地表现“逝者如斯”的情怀感伤,也昭示着流连过去的人们,以一种世纪回眸式的怀旧情思来重新审视与筹划现实与明天。
从学术层面上看,雕塑作品“东方红”系列之《老火车》,不仅以历史的工业题材,让创作树立了一个时代的典范,而且也拓宽加深了现实主义作品的表现空间和力度,当它在社会上更大面积地接受人们的观瞻和品评之后,这一点可能更强化留存在观众的印象中,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一个中国“入世”、“接轨”后的共同现实。在这样一个一切都过分匆忙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抚慰的情怀。那么,就让我们面向“东方红”系列之《老火车》这件沉默不语的雕塑大物吧!目瞩它承载着我们对往事的记忆而闪亮登场吧!

                                                     二00六年十二月
                                         薄 清 江, 南阳理工学院教授

    Elegy of Chinese Old Train
—The “Dongfanghong” Series, the Sculpture Creation of Old Train
by Chao Ziyi and Chao Ziwei
                                                            
                                                            Bo Qingjiang

    Since the creation of the work Disappeared Homeland, which won the gold award in the 7th National Ceramics Art Exhibition, the brothers Chao Ziyi and Chao Ziwei were widely concerned in the fields of ceramics and even sculpture, and their works were strived for the fields with high challenges and high-point. The works became bigger and bigger, heavier and heavier, which touched the soul of human being though the similarity of appearance. Dongfanghong Series “Sculpture Action”, the red line among the works was finally formed, from method to idea and from separation to concentration. After their achievements of front line supporting vehicle, tank, Jiefang truck and tractor, Dongfanghong Series “Old Train” came out, which took almost one year. This sculpture was six meters long and it weighed several tons, which brought us brightness, it looked familiar and made us meditate. It was this train that took us to leave our hometown and became a builder. However, this “industry dinosaur” is being put away pitilessly, and the heavy instrument no longer bears the construction mission. The CHAO BROTHERS make people look up to the “industry dinosaur” in such easy art way, which reposes the Chinese special feeling in the work over the half century.

    As a symbol of an era, “Dongfanghong” old train carried the reminiscence of older generation builders who lived in the new China. It carried the memory of meeting and parting, rise and decline.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railway carried by Zhan Tianyou, it was regarded as the alarming and running “industry dinosaur”, and even the miracle that was combined with fire and steel, which had much energy for a long journey in the new Chinese construction.

    We may say that there is no vehicle likes the old train with reminiscence and desolation. As to countrymen, old train is the place for meeting and parting of past events and lives. A scene, experience and story that related to old train can be silently treasured up for a lifetime. But in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 and information, old train is disappearing from people’s sight bit by bit and is being forgot As long as people took or discerned the old train, it was the memory of old train and nothing could substitute it, such as its rapid body and alarming klaxon as well as its silent exit. The brother Chao Ziyi and Chao Ziwei preserved the memory though rusty cast iron sculpture, which is the direct way to sing elegy for them while calling up old times.

    When creating the sculpture “Tractor” of “Dongfanghong” series, the writer once described their conception: “Dongfanghong” is another name of red China, and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era. However, since the naissance of “Dongfanghong tractor”, it indica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gricultural times to mechanization, which also carried Chinese hope, wisdom and dream. The true-life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work, which reproduced glorious history. One part of the work adopted the ceramic material, because the ceramic itself had original, simple and mysterious effect during the kiln firing process, which was more appropriate for expressing this theme.

    It was the confidence that was accumulated from earlier experience made them dare to challenge the utmost of ceramics sculpture. As to the theme, there was old train, which was the dateable monster; as to the material, there were ceramics and metallic material, such as cast copper, cast iron and several synthetic materials, etc. As to the idea, it was viewed from the memory of current standpoints, willfully and gracefully expression of “things flow away”, which also call people to reexamine the reality and plan tomorrow through reminiscence.

    On the academic side, the sculpture work “Old Train” of “Dongfanghong” series not only set the example based on historical industry theme, but also broadens and deepens the expressive space and strength. When it is widely viewed and won the approval, this point may be kept in mind by the audience, because we can not avoid the common reality after “joining WTO” and “connection of tracks”. Under such busy times, we certainly need feelings to comfort ourselves. So let’s face the silent “Old Train” of “Dongfanghong” series, and watch its twinkling entrance with our memory for the past.
                                          
                              
                                                       Dec. 2006
                 Bo Qingjiang,Nanyang polytechnic college professor
27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2:17:36 | 只看该作者


“技艺承载观念”  
解读钞子伟、钞子艺兄弟的雕塑作品

文/黄春平

钞子伟、钞子艺兄弟的作品造型逼真,极具写实性又兼有粗犷之风。题材大多选择带有历史意义的旧物为主题,从早期的老宅门楼到近期的“东方红”拖拉机,都沿用被现代社会淘汰的老式物件为创作对象,具有浓厚的都市怀旧情绪。钞氏兄弟的作品选择易于塑造的陶泥作为创作材料,采用泥板成型的方式,在陶泥上精心雕琢刻画,最后入窑烧制或用其它材料翻制而成,雕刻的作品几乎到了乱真的地步,他们的写实功底造诣很深,这种写实的手法,在他们之前也曾被人采用,比如宜兴、石湾和佛山等地的仿生茶具和写实陶塑,以及台湾陈景亮(阿亮)的陶塑《桥》的创作手法,但是,钞氏兄弟的写实手法加入了更多的主动性,加入了更多对材料自身语言的尊重,“我的作品采用的是超写实手法,但决不是盲目的照猫画虎,搬摹对象,我在制作过程中,要么大刀阔斧,任意挥发,要么精雕细刻,千锤百凿,以车系列为例,我先用泥片在原木上印制出木头的纹理,然后再用非常细腻写实的手法,用极锋利的刀片,削刻出作品所需要的肌理、木纹、朽木、样头、铆钉,并有意识留下那些尖锐的刀痕,以保留陶艺的特质”(钞子伟自述)。

  钞子伟创作作品极为勤奋,并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1998年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助教班学习,1999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陶艺工作室学习阶段,是钞子伟个人艺术转折时期,在那里他学到了陶艺的制作技术,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观念和现象,扩大了艺术视野,找到了表达自己艺术语言的方式。钞氏兄弟的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2000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美展获“三等奖”(北京);2002年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展获“金奖”(龙泉 );2003年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获“铜奖”(韩国利川 );2005年 “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主体雕塑” 三等奖(佛山、广州)。除精湛的写实技术引发观者的赞叹之外,都市怀旧情绪也是得到公众认可的重要因素。这种情绪的表述,一方面来源于钞氏兄弟的自身生活经历,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作为现代人对生活中消逝的旧事物的反思。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雕塑艺术完成了向注重当下文化背景的观念性雕塑的过渡,并开始关注自身的传统文化,对历史意义的事物进行反思,大量的历史题材开始出现,如“文革”题材、毛泽东形象、中山装等,钞氏兄弟的作品也应该属于这种题材之内。当然,这其中不乏功利主义者,利用这些既定的符号特征,来获取市场利益。与这类泛泛之辈相比,由于以纯熟的写实技术为依托,运用材料语言恰到好处,钞氏兄弟的作品表现得极为真实、自然。作品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形象逼真,刻画精细,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极大的意志力和耐心是无法做到的,他们的每一件作品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最近完成的大型作品《火车头》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制作完,并且要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位,正是这样丝丝入微的严谨精神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耐看,而且经得起推敲。这种精神在当下艺术背景下是很可贵的。也许正是这些可贵的品质,艺术品收藏者的订单不断,近来也有国内外画廊要求与他们签订推广合同。

  当然,作为技艺性的艺术家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表现对象的选择,以此有效地切入当代艺术的问题上来。钞子伟早期的《门楼》系列尽管成功地塑造了门楼的破败、沧桑感,但由于选择的题材不够新颖,其艺术价值便缺少份量。今年六月在美术馆展出的《“东方红”拖拉机》系列让人耳目一新,作为文革时期技术象征的拖拉机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意义,不仅有着强烈的视觉张力,更赋予观者更大的思考空间。钞氏兄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材料的恰当选择和熟练的陶艺成型与烧造技术的运用,陶土这种材质本身就是朴素自然的,正好与表现的题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技术性为依托来表述观念,其艺术性更为凝重,视觉效果也更为强烈。

  当代艺术自20世纪40、50年代以来,观念性艺术逐渐占据主流,现成品、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纷纷上演,艺术家可以不需要掌握技艺,只要有一个好点子就可以成为一名好的艺术家,传统的手工技艺似乎要退出这个艺术的舞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代艺术并没有成为观念艺术独霸天下的局面,而是朝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强调写实的技术性,另一个则注重艺术的观念性,波普艺术和超级写实主义可谓是当代艺术的代表,技术和观念就好比人类的精神与物质一样,二者缺一不可,过于追求物质性,可能带来精神的空虚匮乏,而过于强调精神性,又可能影响生存质量。强调艺术的技艺性并不是反观念,偏重写实技艺的艺术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对象,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漠视不管,否则,其艺术作品只会流于平庸,高度写实性绘画的代表人物石冲早期的绘画过多的偏重于画面的细节处理,后期转向观念性的表达使画面具有了深层次的意味。当代雕塑方面则有隋建国、展望、于凡等人,这些雕塑家的作品在扎实功底的写实手法的形式下带有典型的观念性。

  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观念的同时如果没有对该门类语言的基本认识和掌握,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观念性艺术家借助他人的技术帮助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技艺性的艺术家通过娴熟的技能表述自己的观点,表现手段可以多样性,在运用材料的语言方面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这一点是纯观念艺术家不可比拟的。当代艺术家都在思考重回艺术的本体语言的问题,也许,技艺性艺术家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7年
                                             黄春平,北方工业大学教师

“Skill carries the Idea”
Reading sculpture works created by Chao Ziwei and Chao Ziyi

Huang Chunping

    The works created by brother Chao Ziwei and Chao Ziyi are lifelike with both realistic writing and straightforward character. The theme is mainly from significant historical objects, from the early old house gate tower to recent period “Dongfanghong” tractor, and the old objects with rich reminiscence feeling which have been eliminated are used continually. The ceramic was chose as the material for creation, which was easy to be sculptured, they carved and depicted on the ceramic by using the mud shaping method, and finally the works were shaped by kiln firing or other ways. The carved works seemed nearly real with masterly skills, such realistic depiction was adopted by some other people, such as the simulate tea set and ceramic sculpture in Yixing, Shiwan, Foshan, as well as the ceramic sculpture Bridge created by Chen Jingliang(A Liang) in Taiwan, etc. However, the CHAO BROTHERS added more initiative to their realistic writing as well as language respect to the material itself. “My works use super realistic depiction but not the blind copy or plagiarism. During the creating process, sometimes I drastically exerted, sometimes carved with great care again and again, take truck for example, I used mud slice to print wood vein on the log, and then carved the texture, wood grain, deadwood, head sampling, rivet with sharp blade according to the necessity, sometimes left the knife mark in order to reserve ceramic character. “ (Described by Chao Ziwei)

Chao Ziwei worked very hard to create new works, and h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mproving personal cultivation, he studied in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1998, then he studied in ceramic workroom of Sculpture Department from 1999 in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from where he learned the ceramic technology, experienced the modern art idea and phenomenon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broadened art view, he found the way to express his own art language. The works of the CHAO BROTHERS won many awards home and abroad. They won the “Third Prize” in the 55th Anniversary of Anti-Japanese War in 2000 (Beijing); the “Gold Award” of the 7th National Ceramics Art Exhibition (Longquan); the “Bronze Award” of 2003 Korean International Ceramics Biennale Guest Exhibition, (Icheon, Korea); the “Third Prize” in the 7th Asian 2005 Art Festival Subject Sculpture (Foshan, Guangzhou). Except for the exquisite true-life skill, there was another important element, that is, the urban reminiscence, which was expressed from their life experien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the rethinking of past events as to modern people.
    In the end of 1990s, Chinese artists finish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ceptual sculpture under the cur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thought historical events. Many historical themes turned up, such a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o Zedong image and Chinese tunic suit, etc. The works created by the CHAO BROTHERS belonged to this theme. Of course, there were some ignorant people who used them to benefit from market. Compared with such ignorant people, the CHAO BROTHERS’ works were based on experienced true-life skill and material, which were expressed real and nature. The most impression of their works were the visualization, reality and careful carving, they couldn’t be finished if there was no strong willpower and patience. It took much time and energy for them to create each work, the Locomotive cost more than half a year, and each detail was strictly required. It was this rigorous spirit that made their works beautiful and elaborated. Meanwhile, it was this worshipful character that caused the incessant orders, recently, there are some foreign galleries who request to sign contracts with them for spread.

     Of course, as to a skilled artist, what the most necessary problem to think about is the choice of representation object, which may effectively cut-in the modern art. Although the early Gate Tower series successfully shaped the ruins and vicissitudes, the theme was not fresh enough, which lacked of art value. The “Dongfanghong” Tractor, which was exhibited in June in art gallery, made people refreshing. As the typical symbol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tractor carried much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not only with strong visual tension, but also with more imaginary space. Their works couldn’t be so successful without the appropriate choice and familiar ceramic shaping and firing skill. The pottery clay itself is simple and nature, which matches the theme perfectly. When it is expressed based on technicality, the dignified of artistic quality, the stronger of its visual effect will be.

     From 1940s to 1950s, the conceptive art became into the mainstream, completed products, video equipment and action art showed up, the artists no longer needed to master skill, an good idea could make them into a good artist, the traditional hand skill seemed quit the historical stage, however, actually it was not true, the conceptual art didn’t become the major stream of modern art, it was spread into two directions, one focused on the technicality of true-life while another emphasized conception of art, Pop art and super realism were the symbols of modern art. Technicality and conception were just like spirit and material of human being, neither of the two could be dispensed, pursuing excessively for material might cause spiritual emptiness while excessively emphasizing for spirit might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Emphasizing the art skill didn’t mean going against with conception, the true-life skill was not the simple copy and disregard of modern social culture, otherwise, the work would be the common one. Shi Chong, the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 of true-life drawing,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of appearance in his early works, and then he turned to conceptual expression in later works, which made deep significance. Sui Jianguo, Zhan Wang, Yu Fan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sculpture, their works had typical conception character under the solid true-life method.

     Each kind of art has its own special art language. If you don’t have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and mater for this language, you can’t achieve the ideal result. The conceptive artists reach their goals with the help of the other people’s skill. However, the skilled artists express their idea through experienced skill with various methods. They have a ready-formed plan in the language aspect of material using, which is hard to reach. The modern artists are all thinking about regaining artistic ontology language, maybe, the skilled artis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spect.
  
                                                                              2007
    Huang Chunp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8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2:18:42 | 只看该作者


十年论道

       十年论道,百味人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得意忘象,渐入佳境。
       择一而终,必有大成。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追溯从艺历程,我们风雨兼程。作品之所以能够以这样的形态呈现出来,是因一路走来,一直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从那一条条文化脉络中吸收营养,寻找突破和生长空间。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只可惜中华民族,在近现代经历了太多的血雨腥风,承受了太多的“天灾人祸”。而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 的国度,却是“人祸大于天灾”。从理想到现实,从希望到失望,历史的车轮,一次次无情地、碾压粉碎着人们的梦想。
至今似乎还能从童年的记忆中,朦胧看到“全民皆兵、红旗飘飘、战天斗地、不爱红装爱武装和响彻大江南北的红歌”。随着一声惊雷,吹响了十年文革嘹亮的号角,一夜之间,斗转星移,举国上下,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愚蠢暴动。正是这段暗无天日的举动,使中国开始蒙受巨大灾难,损失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人才。也毁掉了人们的道德基础、焚毁了数以万计的书籍、捣毁了无数的珍贵文物、摧毁了不计其数的宝贵建筑,中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人为灾难。众叛亲离、夫妻反目;红色恐怖下人人自危、人心惶惶、危机四伏。哪怕就是说错一句话,写错一个字都会导致家毁人亡,回眸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真的让人痛彻心扉。正是由于童年这段痛苦沉重、不堪回首的记忆,为我们以后的创作留下了丰厚的素材。
然而,随着文革的结束,又开始进入了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早已被束之高阁。尔虞我诈、缺乏诚信、黑白颠倒。当看见马路上有人摔倒,人们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发现大街上有人抢劫,人们熟视无睹,唯恐躲之不及。在这个充满病态的社会,盛行畸形的审美。“有人靠骂人出名,有人则一脱成名。有人玩酷,有人玩野。你玩暴力,我就玩色情。”真正是“歪风档道,斜雨横行”社会进入“笑贫不笑娼的年代”。
                       “生不起病,
买不起房。
娶不起媳妇,
养不起娃。”

梦想只是用来伪装各自的皮囊而已。
在这个表面“浮华”实为“腐化”的社会背景下,官场腐败,法制难立,天理不昭,人权不彰,两极分化,道德沦丧,价值扭曲,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罄竹难书的地步。因此,才有了“药家鑫事件” 、“我爸是李刚事件” 、“大兴弑亲案”等等。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内部早已被虫蛀掏空,腐烂变质。很难预见,哪天一阵狂风袭来,这棵大树就会连根拔起,轰然倒塌。   
              我常常
          悲鸣于,在黑暗的夜晚寻找, 却看不到一点阳光。         
          哀叹于,在空旷的峡谷呼唤, 却听不到一丝回音。
唯有感慨,以己之力,难以改变周遭污浊的环境。我不知道该用褒奖方式,或者用批判的态度,来传达我的思想:
“虽有忧国之心,
却无救民之力,
虽有悲悯之情,
却无济世良方。”

  唯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有很多陌生朋友,见我们谈的更多的是,“你们年轻轻,怎能做出如此沧桑、厚重、启人深省的作品,是什么启发你们做出这样的作品……”也有人称我们为“苦大仇深艺术家”,我想说,这是社会的责任感,是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掏心挖肺的呐喊啊!
真的很庆幸,我们出生成长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地方,又由于特殊的阅历,使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更坚韧、更淡定、也能更坦然”。使我们作品更能贴近生活,走向真实而直抵心灵深处。如:《东方红》《蒸汽机》《老物件》《家》等并始终贯穿着怀旧、忧伤、悲凉的情怀。
而近期的一些作品,更多的是关注当今社会现实问题。如:《震殇》、《事件》、《肖像》等。从过去到现在、从天灾到人祸、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价值评判,期许能给人引申出更多思考和关切。
我们兄弟多年的从艺经验,深切感受到,一个人的成功不可以是单方面的,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要有一个好的团队: 兄弟、夫妻、家人和伙伴
要有爱心:               爱世界、爱国家、爱他人、爱自己、
要有感恩之心 :      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家人、感恩朋友
要做到四好:           人品好、作品好、人缘好、朋友好
要做到五要:           要有“一竿子插到底“决心
                                          要有“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精神
                                          要有“勤而不辍、敏而好学“的耐心
                                          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要有“包纳海川”的胸怀

不管在任何时候,经历何种困难,都要坚持,决不放弃自己的信仰。要勇于挑战极限,以乐观的心态去学会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
年少时的梦想,多半幻想多于现实。大多像海市蜃楼一样,总显得虚无飘渺和脱离实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不在飘渺,也深知自己可以挑起更重的担子。多年来的执着和坚持,使我们的心智更成熟,步履更从容,意志更坚定。
                  总结多年从艺心得以作自勉:

                 做艺术就像是修炼,要像对待宗教一样虔诚。
                 要经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忍受住流言蜚语。
                 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
                 人生不一定完美,但一定要精彩。
                 择一而终,必有大成。
                 人如作品、作品如人,是在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只有经历“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只有经历“土”到“陶”的烈火熔焰,才能华彩照人
                 只有经历“裂∕变”的过程,才能释放巨大能量。
                 只有经历“作茧自缚”到“破茧化蝶”,才能完成华丽蜕变。
                 只有经历“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

       而今,从艺道路,历经风雨数十载。内心的超然淡定,早已多于尘世的浮华喧嚣。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搞艺术做学问,不表虚华,亦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故而当以“出世的态度做人,入世的方式做事”。
唔将以豁达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包容的胸怀,去俯瞰大地,笑对人生……

                                                               2010年8月8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2:19:46 | 只看该作者


从古城、天坛、大宅门楼、古塔、沉船、各种老物件、废旧军鞋,到老爷车、蒸汽机、东方红拖拉机、飞机残骸,再到车祸、四川地震,这些看似遥远的往事,因为他们,凝固成了值得珍藏的旧日时光。泥、火、釉的多重变奏,在他们手中脱掉传统的外衣,蜕身成了重温历史记忆、反思人文精神的实验性探索,这就是本期的聚焦人物——钞子艺、钞子伟。
                                                                                                                                                                                 
       艺术圈里的兄弟、兄妹搭档不少,但孪生兄弟却很少见,钞氏兄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我踏进他们的工作室时,钞子伟还在赶做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钞子艺也在紧张地准备着展览的资料。见他们身上、手上沾满泥浆,谁能想得到这是已经在圈中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呢?但也恰恰是这一刻的本色释放,让我可以真真切切地走近他们的艺术世界。

SHMJ:7月9日的“裂变”个展是什么时候开始策划的?
钞子伟:早在去年就开始策划了。其实很早就有计划想做一次个展,但是由于作品的数量和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吧,就推后了。
钞子艺:总是感觉到还不满意,还需要再推敲、再做。当然,这次是个好的时机,展览的作品也相对比较完整,所以想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SHMJ:“裂变”个展你们展出了多少作品?
钞子艺:二三十组吧!
SHMJ:这次“裂变”展出的作品是你们从最初创作到现在的所有系列吗?
钞子伟:是的,包括最早的《家园系列》,也叫《红色记忆》,那个时期的作品跟建筑是有关系的,表现北京的城门、门楼文化。大概做了几年之后,我们就开始关注《红色机器》,这里面包含了我们儿时的情结。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在那样的环境里面,我们每天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那些机械类的汽车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庞然大物,总想着坐上去感受一下,但是当时村里很少,根本没有机会亲近,所以心里向往得不行,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记忆就逐渐滋生出一种情结,我们就创作了这个系列。
钞子艺:其实它就是反映了从农耕时代到机械化时代的变迁。表面看是两个系列,其实它和《家园系列》也是一条线的,内在是连贯的,不能分开看。这种思路也包括之后创作的《事件》、《震殇》,这些作品这次展览中都有出现。
SHMJ:为什么一定是陶瓷这种材料来表现?
钞子伟:我们这种手法、语言的特性必须是这种材料才能呈现,其他材料是不能替代的。因为泥土上自然留下的痕迹,再经过火的历练,这是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也提炼不出的内涵。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用陶瓷,就是希望能做到一个极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材料的空间非常大,在这里面也找到了很多可以表现的东西。
钞子艺:陶瓷是具有历史积淀的材料,它和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我们觉得泥性的力量在我们的作品里是不会枯竭的。
SHMJ:现在很多艺术家不断地在其它艺术领域开拓自己作品的附属品和衍生品,你们似乎一直坚守在自己的门类里。
钞子伟:我们其实也有一些,把自己的作品翻制成小件满足不同需要,但是主线还是以我们的作品为主。
钞子艺:就我们本身而言,在我们自身的门类里还是有很多可挖掘的东西,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表现。就说以前的《东方红系列》,现在看以前的技术、语言和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出入,在不断的创作中总是出现新问题要解决,所以我们还是盯准一个点去做、去坚持。但是我们会在其他的艺术里看和吸收一些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丰富我们的创作。比如绘画的元素,其他的材料,像玻璃、金属等的穿插。
SHMJ:你们的新作品《震殇》是出于什么考虑而创作的?
钞子伟:这件作品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在创做之前会考虑到社会的状况,民生民计问题,周边社会认识的冲击。其实表现地震题材的作品很多,当我们面对的时候,那种惨烈、悲凉的、难以言表的情感怎么表现,需要我们提炼个人化的语言。这件作品的手法和语言,你仍然能看到还是我们以前那条创作主线走过来的,还是运用了泥本身的痕迹感。
SHMJ:以前你们的作品有一种浓重的怀旧情结,从这件作品我们品读到对当下的及时反思和回馈。这是一种创作转向的标志吗?
钞子艺:其实以前的作品,像《东方红》也好,现在的作品也好,我们都是一直在思考,从有创作的冲动之后就在不断的完善,可能在当时一直没实现是因为某些条件的不具备。作为我们,不会也没有回避过当下发生的社会事件,我认为只要对心灵有触动、有表现的可能就去做,从自身的感知和本体出发思考。
SHMJ:我的记忆里,你们一直是以这样的一种组合方式出现的,这样长期稳定的一种关系,和你们是双胞胎兄弟有关系吗?
钞子伟:默契感肯定是有的,从小就在一起,思考方式上会有很多共同点。但肯定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毕竟是不同的个体。
SHMJ:有分歧的时候怎么处理呢?
钞子伟:我们往往采用两种方法解决。比如在创作当中,大家需要找到最好的一个表达方式,你要坚持你的,我要坚持我的,最后大家就搁置争议,要放弃一些,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也有遇到必须要坚持自己的想法的时候,那就分开创作,你的以你为主,我的就以我的思考为主,给对方提一些建议、提一些合理性的方法。当然,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能达成共识的,一直在创作,一直在磨合。
钞子艺:总之是一个目标,把作品做好。
SHMJ:还能回忆起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成为艺术家这样一个梦想的吗?
钞子伟:没有想过要做艺术家或者不做艺术家,我们最初就是喜欢从事这个行业,一方面靠艺术生活,还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98年我来北京的时候,雕塑根本没有市场,那时候搞雕塑的人主要是靠做工程来维持生活和创作。
钞子艺:我们出生在农村,纯粹是喜欢画画,决心要考出来上学。从没想过要做什么艺术家,就是很单纯地喜欢艺术,把钟爱的事情变成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就感觉很幸福了。艺术家不过是别人给的一个称谓而已,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做艺术,能不能成“家”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SHMJ:你们到目前为止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个系列呢?
钞子艺:这就像个家庭一样,老大、老二、老三,很难说喜欢哪一个,每件作品都是自己的孩子。
钞子伟: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也在变,也不能说哪一件最代表此时此刻的“我”。每个系列都在挖掘,融入了文化和时间的观念,还在延续地做,但思考方式和以前是有不同的。
SHMJ:由于这种特殊的手法和技巧,你们的作品往往周期很长,这个过程你们都是亲力亲为的吗?
钞子伟:我们喜欢自己亲自去做,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亲自动手的思考过程和画个设计草图那种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动手的过程中,很多预料之外的变化会刺激你有新的思考和认识。预先想好的可能做出来自己不满意,这时候就出现了新问题,创作就是不断挑战、不断完善的过程。
钞子艺:要不是我们自己动手去做,这样的釉色根本烧不出来。那种锈迹斑斑、有时间痕迹的质感、很多的机理效果是靠我们在烧制过程中不停的摸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才得来的。很多时候烧坏了,自己去找原因反而是件好事,可以让你寻找到一些新的方式,或者激发一些新的灵感。
SHMJ:听说不久之前你们烧坏了一件几米高的作品。
钞子伟:是啊!我们还会再做。那件作品是一个古塔,酝酿了4、5年,为了做这件作品,我们去实地考察,搜集大量的图片。着手做是去年年底,做了几个月,前段时间烧制的时候却倒了。这件作品也是关于文化和时间的反映,同时它还联系着宗教观念、文物古迹等等。塔这种符号在中国的象征意义是不可取代的。
SHMJ:艺术家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你们的艺术综合了很多的材料、观念、手法,我很好奇,一件作品的最终现实是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过程?
钞子伟:有时候从材料着手,有时候从观念着手,有时候两者兼而有之吧。
钞子艺:我们的创作没有那么神秘,我们不会在创作之前去深挖深刻的思想,而是一个边创作边完善的过程。往往是一开始想法不成熟,但是很冲动,那么就先去做,就像我们做拖拉机那件作品,慢慢做着,效果就逐渐出来了,创作的思路和思想也逐渐清晰了。
钞子伟:我们的创作没有什么前例可循,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是一气呵成的,对泥的控制要一次到位。你看我们的作品就会发现完全是手在塑造,不借助工具,也没有刀的划痕。所以我们作品的特色也在这里,都在手上功夫,就像写书法,多一点少一点全在多年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SHMJ:真是一种功力了,技术难度很大!
钞子艺:这需要很全面的素养,在造型上、釉色上、烧制工艺上都要求极高。有些人只会做造型不会烧制,有些人只能烧小件烧不了大件。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就坚持在这,研究、摸索,才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手法和语言。
钞子伟:这也不光是技术的问题,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在关注历史的问题、文化的问题、社会的问题。《震殇》这组作品里那些摇摇欲坠的建筑,难道就是为了表现我们的技术难度,表现似倒非倒吗?肯定不是,它包含了我们的思考。
SHMJ:你们是在艺术上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会具体的规划自己每年要做多少作品吗?
钞子艺:计划很多,但是每年都完成不了。我们作品的创作周期比较长,做的时候有时候断裂了,有时候烧得不理想,有很多预见不到的情况发生,所以往往是今年完不成的作品就延续到明年、后年去做。而且现在确实很忙,除了上课以外还有很多别的事情牵扯精力,今年我们的联展也是一个连着一个。
SHMJ:展览多了,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艺术市场复苏了。对于这几年金融危机造成市场上的起起伏伏,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钞子艺:08年以前很多在市场上收获很丰厚的艺术家,经历了金融危机有些就消失了。面对经济信号,艺术家还是要冷静,要做自己的艺术,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不要跟风,这样做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艺术家自己。现在的藏家已经越来越理性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钞子伟:艺术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很重要的。盲目地追随市场、迎合藏家的趣味是不明智的。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我们有个体会,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电话响了,子伟告诉我是两位艺术家一会儿要来访,他热情地向我介绍着这两位朋友的艺术观念和作品,并邀我采访后去参观一下他们的工作室。我欣然同意,在这些小细节中,我感到钞氏兄弟不仅在艺术上,在做人上也是表里如一的朴实和热忱。)
SHMJ:子艺,我知道你有个女儿。在她的艺术教育问题上,你们是怎么做的?
钞子艺:从事艺术很辛苦,有时候甚至很枯燥。我没有主动地引导她学习艺术,还是看她的兴趣,要是她喜欢,我们就全力支持她。
钞子伟:兴趣是第一位的。像我们因为喜欢而从事,苦也好、累也好,我们都不觉得。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最欣慰的是无论环境怎么样,我们都一直没停过,没动摇过,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SHMJ:你们的作品面貌很成熟,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图像共享,你们是如何与别人保持距离的?
钞子伟:我们从来没有这种困扰,被笼罩在某位大师的光环下,跳脱不出来,成为他艺术的追随者。我们的这种创作模式就是游走于雕塑、陶瓷和其他材料之间,游走于官方与非官方之间的形态。虽然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作品和艺术家对我们有影响,但我们不会导入到别人的创作思路里,还是走我们自己的路,在我们自己的领域里面完善。
SHMJ:国内很多艺术家从学院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艺术生命之后又回归到学院,你们有这方面的打算吗?
钞子艺:我们也在大学做客座教授,但目前还是很享受靠我们自己的艺术生活,而且现在我们也生活得很好、很自由。现在市场好了,比较多元,所以艺术家也有很多的归宿和出路。
SHMJ:还是回到你们的个展吧!谈谈为什么取名叫“裂变”?
钞子伟:这次个展可以说是展出了我们十年来的代表作品,“裂变”暗示着“土”与“火”的创作媒介,泥土遇火而成陶,这一过程就像是核经历“裂变”的过程,伴随着质变的飞跃,释放巨大的能量,就像“凤凰涅槃”获得新生的过程。
SHMJ:很开心和你们聊了这么多,我希望每年都能看到你们的新作和新的展览。
钞子伟:谢谢你们的关注。
钞子艺:谢谢!
                     
                                                                                                                                   《书画名家》2011年7月

30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2:20:58 | 只看该作者


双胞胎兄弟艺术家在中华世纪坛办展

   2011年12月30日下午2点至2012年2月10日,钞子艺、钞子伟双胞胎兄弟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三楼雕塑馆,举办“追忆——钞氏兄弟艺术展”。此次所展作品,是钞氏兄弟从艺多年所创作作品的一个集中展示。从关注中国传统经典建筑,到老物件、红色经典、肖像、记忆等系列作品,钞氏兄弟将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精美的艺术画卷。他们的作品也是2012年“北京——您好”主题的一部分,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这对双胞胎艺术家,立足本土、关注经典,发扬中华文化和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
钞子艺、钞子伟是一对孪生兄弟,已然成为北漂艺术家的代表。外人初识,难分彼此,“这一个”就是“那一个”的“写实”,自小二人就有着镜相有趣的见证经验。秉性的实在,更让二人易于靠近讲求写实的西方艺术精神。他们珍视上帝造物的原创,敬畏客观的相谐和规律,偏执于实在,自觉地抑制着写意、夸张、虚饰或娇情,把心灵的眼睛,交付照像机一般的准确和精密去感知。让钞氏兄弟获得一条深进微观的通道,一直深进、深进,直到发现材料的美、情境的美、别人忽视的美。于是,怀旧与复古支撑起他们的美学主张,残垣断壁,废铜烂铁,散发出被当代化洗礼的原味,营造出老照片的氛围,跨时空地复原了一种别具深意的真实。那些停驶的卡车,报废的拖拉机,断履的坦克,已与主人分离的军装,以一种英雄的悲壮,静默在我们眼前,传达着钞氏雕塑史诗般的抒情。
钞子艺、钞子伟兄弟是一对令人瞩目的双子星座,漂龄十余年,从2002年崭露头角,经过多年的磨砺,可为十年一剑,做出了一系列的作品,至今在艺术上成绩卓然、熠熠发光。作品多年来在国内外屡获大奖:
2000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美展获“三等奖”(北京);
2002年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展获“金奖”(浙江龙泉 );
2003年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获“铜奖”(韩国利川 );
2005年 “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主体雕塑” 三等奖(佛山、广州);
2007年年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获“评委会大奖”(韩国利川 );
2008年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城市雕塑设计方案邀请赛获“银奖”(南宁)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银奖”(中国美术馆);
不同凡响的作品展现了他们的才华,也惊动了雕塑艺坛。他们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绪,由此奠定了钞氏兄弟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和地位。
钞氏兄弟属于中国文化色彩较浓的艺术家,他们来自到处是庄稼和文物的河南,从他们这块中原大地上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钞氏兄弟一直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吸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并从那一条条文化脉络中吸收营养,寻找突破和生长空间。早在十几年前的钞氏兄弟的学生时代,刚到北京考察时,就曾经煌被博大气势和颐和园、圆明园、国子监以及老城区的四合院建筑所震撼。他们数天侵淫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上,流连忘返不能自拔。那一幢幢折射出时代印痕的古老门楼,那门前石阶上静卧的石狮门墩,斑驳的石阶和岁月剥离出的古老院门,无不透出亲切与古朴的风韵,深深吸引着他们兄弟二人。由此,也产生了创作的源泉。让曾经的历史在作品中凝固,使人们看到作品时 能追忆历史,这成了这对双胞胎兄弟的无形的责任和使命,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除去精湛的写实技术引发观者的赞叹之外,都市怀旧情绪也使得到公众认可的重要因素。这种情绪的表述,一方面来源于钞氏兄弟的自身生活经历,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作为现代人对生活中消逝的旧事物的反思。
    今天这些印痕已经成为他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那些大大小小带‘门’的地名虽然已经消失,那一条条古老的街道,尽管已被淹没在现代化繁华的大街上。但是,我们依稀能从他们此次在世纪坛所展览的作品中,重温历史 、走进经典,并由此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钞氏兄弟给我们撒了很多“豆子”,有美好的、有甘甜的、有苦涩的、有困惑的、有醒悟,它催使人们更多更多的思路。
此次展览将会在世纪坛陪伴我们跨越元旦、春节和元宵节。愿钞氏兄弟的艺术为北京的新年,增添新的气象和活力,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份惊喜和视觉享受!预祝钞氏兄弟艺术展圆满成功!
并再次预祝他们以后在艺术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成就……
                                          
中华世纪坛世纪艺术馆雕塑馆  2012.01.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11-26 04:26 , Processed in 0.1167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