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庄》中国当代艺术田野生态调查(戴卓群著)】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00:23 | 只看该作者
04.艺术品不是用来投资的

坊间一直风传这样的腔调,“艺术品是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更有甚者,说是在“世界三大投资领域——房地产、股票、艺术品中,艺术品的投资回报最高”。你看,艺术品这个东西不但晋身变了三大投资的热点,还堂而皇之拔了头筹。能不让投机取巧者欢欣雀跃嘛,但如果你真的想通过投资艺术品而追逐资本升值那就大错特错了。

国内经济改革三十年,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老板们腰包里的银子是越来越鼓了,但他们根本无暇回味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的多余教导,纷纷以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为己任而绞尽脑汁。所以有了上面那些投其所好充满诱惑味道的调调。在我看来,如果不是确实属于对艺术品满怀热爱而进行的个人兴趣收藏,而纯粹是商业投资行为,指望艺术品来为自己赚钱,那无疑是十分愚蠢的举动。

艺术品投资就是一个有少数阶层操作而大多数人被蒙蔽的荒唐游戏,这个“少数人”的头头就是西方寡头性质的艺术资本家,他们是这个游戏逻辑的支柱和真正阴谋者,提出艺术形态,掌握评价权,把你纳入“国际艺术包装市场”,当然最厉害的,人家还有定价权和“商标”专用权。数量众多在这个利益链上衍生出来的利益体共同形成了鼓吹艺术投资的庞大骗子集团,他们的身份既是投资家又是清客,既是商人同时也是艺术投资顾问……他们神通广大,具备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中国艺术生态处于这个链条的最低端,是最大的原材料基地、委托加工基地,只负责初级生产环节,和我们的制造业一个道理,真的是一模一样。

但是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却是有更多不可控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一味可以通过商业炒做来操控。说到底,艺术品不是用来"投资"的,如果你真心热爱艺术,那就真心去融入,培养自己的艺术趣味,增强鉴赏艺术的能力,而如果你决定买下一件艺术品,那一定要出于难以释怀的喜爱之情。目前国内很多初步获得原始积累的民间资本有盲目陷入艺术品投资陷阱的趋势,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个艺术品买卖市场并不可靠,除非他们消除了通过倒卖艺术品赚钱的念头。
22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00:43 | 只看该作者
05.策展人是艺术家的超级奶爸吗?

前几天,和国内一个很与国际接轨了的艺术机构老板谈话,不就是各自忙乎的瞎七瞎八的那么些当子事。可这话题说着就跑到了策展人上,对方放言说现在国内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的策展人,所谓策展人可不是随便弄个名头找几个合适的人撮一堆儿就完事了的,真正的策展人是来培养艺术家的,要培养艺术家不断的成长和进步。话说到这头自然是有道理,这样不才够专业够地道嘛,社会上要是多了这样的策展人,那艺术家不就都有福了嘛!可是像我这样的土老帽却偏偏总是想不明白,对现在大家时刻挂在嘴边的国际化标准跟不上步伐。

我总是想,艺术家是什么呢?艺术又是什么呢?难道艺术家不是靠自我培养而是所谓靠策展人就可以进行培养的吗?一个优秀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是何其漫长和艰辛啊,可能在这其中会有无数数也数不清楚的因素和机制会促成和帮助艺术家的成长,但这是区区策展人能做到的吗?我们还是剥下那虚妄的光环,还这行当一个清白的嘴脸吧,策展人不过只是一个再专门不过的工作,策展人工作的职业化使得从事这职业的人必然不断会与更多的艺术家进行接触和交流,这种职业的短线特色使得他们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的保姆或充当艺术家的超级奶爸。策展人和艺术家不过因于达成各自目标的共同或者共谋的这么一个前提,而产生了之间必然的维系,大家都需要吃饭、做事,干人活着都必须要干的那些个劳子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至于其中谁给谁带来的好处更多一些,也就成为说不清楚的玄机了。

好像现在按老外的(看似)“国际化”的操作模式下,策展人是可以充当艺术家的超级奶爸呢?艺术经常可以在一个“计划”的名义下按设定的周期和流程创作出来,策展人可以提交自己××的计划和概念,邀请艺术家在有限定的周期和范围内进行创作和炮制,艺术家也可以提交自己××的计划和概念,好的“国际化”艺术机构也会提供短期的创作空间(临时工作室)或资金给策展人和艺术家来执行和完成他们的计划或者说是作品,我对此种艺术和机制深抱怀疑态度,艺术不应该是这样被机制化和程序化的,任何把艺术创造按照短期“项目”来执行的行为无疑都是对艺术本身的亵渎。
23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01:03 | 只看该作者
06.拷皮国际化艺术

有一家亲戚,儿子在新疆城里做批发买卖赚了,用我们乡土的话叫发了财.遂丢了乡下几亩薄田,在县城中心置房产,将父母从原来村里的三间土屋接到了县长家隔壁.买一百多平米的大三居室,彩电嘛!买最大的,挂在墙上的平板的那种,据说这个叫有派.装修啊?要欧式的现代的精装修,对!再给老爹配一部山寨手机,超大个,看起来纯白金的,那派头可足啊.

再,春节回家,去探望老丈人,家就在我们那个西北小城市著名的欧式一条街,外观清一色奶酪白,粗制滥造的古典主义构件在凡是不需要的地方都很精心的配置上去了,卷草纹的窗,回廊以及圆柱,对了,还有穹顶.我丈人丈母娘就住在本市著名的欧式一条街中心十字路口那最著名的马可波罗大雕像的西北角.我坐客厅沙发上跟老丈人攀谈,六十岁的长者对我感叹:"中国现在啥都是山寨啊!"

如是我闻.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带着新奇和振奋,踌躇满志,开办了"当代艺术"网站,那时间段,是当代艺术最快的升温时期,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好一派欣欣向荣.那年798里的艺术节阳光温和极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院子里就像城市中的桃花园,没有喧嚣和那无边的忙碌.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当我和一位开画廊的朋友合伙筹办《当代艺术》杂志的当口,景象已经不太一样了,2007年当代艺术的赚钱功能被疯狂的揠苗开发了,也就是那年度的11月份,我的杂志也在此气氛中面世。说切实的话,自然刚一开拔就面临理想与市场的碰撞,所幸在市场预期正在飞速升温的整体环境里,生存虽然辛苦但也不是非常艰难。直到2008年中和一位在本地拥有民间实业的老板合作,在资金得到了更好保障的同时,《当代艺术》杂志在被动的干预下,也逐步脱离了原初的目标,尽管一改其粗糙简陋的物质面貌,变的越来越“豪华、奢侈、高端”,却逐步滑向真艺术的反面,成为庸俗消费的产物。08年底,当观念上的矛盾爆发到不可调和毫无回旋余地的时候,我被解脱了。

冷眼目睹艺术圈之怪现状,我对目前国内当代艺术环境莫可名状的质疑真正确实了,也开始了我对拷皮国际化艺术的深刻反思,我与《当代艺术》杂志的经历并不是个人化的际遇,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例证而已。“拷皮”是我从“COPY”音译来的,在字典里意思是:“抄、仿、摸、摹、摹仿、录、复本、模仿、抄件、描、复印、仿、复制、模仿、抄录、仿效、抄写、仿造、继、缮、拷贝、仿制、套、临写、誊、学舌、照搬、因袭……”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体系里,不管是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艺术期刊等等等等,无不深患拷皮病,病入膏肓。我想我们急需要回到质朴的思考,简单的表达。就如同我家那发了财的亲戚,“奢侈、豪华、高端、国际化”都是可以拷皮的,但心儿里呢,确是再正宗不过的乡下人,这样的日子再怎么高端也过的不塌实。
24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01:31 | 只看该作者
07.理想的生存法则

——写给艺术青年朋友们

我们内地的教育有一个误导,将理想与理想主义混为了一谈。导致我们这一代人深受其害,为了“理想”宁喝西北风也不妥协的,于是乎穷困潦倒的法国人梵高就成了尚未闻达于诸侯的毛坯艺术家理想化的人格原型。在空想高于现实的前提下,清谈压倒实干,不务业才是搞“纯艺术”的本色作为。

在北京宋庄的村庄和大望京漫散的群落里聚集着如许坚执真诚、壮怀激烈的艺术殉道者,他们的热情有时似烈火一般绚烂,有时却如白水一样寡淡索然。他们中一部分是美院毕业以后顺应形势做了职业艺术家的,但更多是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来到心目中的艺术圣地北京,希望能够一夜成名?或者被一家画廊看中?或者随便什么机会参加一些展览?再或者能卖掉一些作品?但是满满的期待总是会被现实无情地倒空。有些画家一年、两年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也不愿意去做一些“世俗”的事情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计,在期望与绝望的冰火两重天里挣扎,他们此时的理想是什么?据我所知,做一个有保障的“画廊艺术家”就想当然成了大多数盘桓彷徨的艺术青年的现实理想。

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现实的国内国外的情况,我们国家以前的文化艺术生态完全是由政府豢养的,就如美术界有美术家协会,文学界有文联、作协等等各种各样的单位一样,艺术家们有正当工作领取稳定工资,生存问题是比“画廊艺术家”更有保障的。“职业艺术家”的生存空间以前是没有的,最近呢刚刚有所起步,又被过度开发了,也就是说只能留下尖端的一小撮,比如不管本土海外“四大天王”一类的,那就像古时的“扬州八怪”,又不愿意玩体制内,能在市场上拼杀出个头脸来实数不易。剩下的其它人还是得另想出路。那出路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回头看看人家外国人那里是什么情况,或者其他文艺行业的工作者那里有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一直觉得欧美人的现实精神是很堪表范的,作家、艺术家们并不是被完全看作“纯作家”和“纯艺术家”来看待的,现代意义上欧美的作家大多都是在媒体记者、编辑、或则编剧等职业岗位上历练出来的,美国人延续了19世纪马克·吐温走过的道路,记者、编辑这样的身份丝毫不影响其成为大作家的纯粹性和成就。和文学界的状况一样,想靠“职业艺术家”道路在欧美艺术界出人头地那自然也就是凤毛麟角。

当理想照进现实,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生存法则,艺术家并非做为一种理想化的形式和状态而存在的,从逻辑学上来说,把理想状态当作一个目标来实现,本身就否定了关于事物的动态、变革和发展等因素。理想主义之所以不能实践,是由于这一旦成为某种蓝图,就不得不变成一种静止的、停滞的,作为目的的终极状态。因而我们首先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否定了关于一切理想主义的设想,而做为拥有热烈艺术理想的青年们,却正需要踏上通过多元经验而探求事物复杂性的实践路。
2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01:53 | 只看该作者
08.丝路成尘,寂寞风月

初识陈家刚是在上海一次展览会的前夜,一行从机场落宿酒店已是子夜时分,仲秋的黄浦江岸正是意兴阑珊,数人相邀觅间酒家,杯盏言欢间,畅饮通宵,竟至次日天明才抚醉归去。在我们的侃侃闲谈中,只记得酒桌上的陈家刚谦和又低调。一个充满记忆的上河城,一座先于时代的美术馆;一位青年建筑师,一位风云地产商,一位影像艺术家……这次因缘际会的晤面,令一个跌宕起伏、狂飙不羁的人物形象在我眼前渐次清晰起来。

去年陈家刚“三线”作品在巴黎北京画廊的展览前,批评家栗宪庭写了一篇命名为“劫难影像”的文字,我提取出其中两个基本元素:就是“废墟”加“倩女幽魂”,废墟的所指是由破败废弃的三线工厂所投射的时代创痛,倩女幽魂则是孤立在画面中央身着旗袍的年轻女子,那似乎是关于一切美好记忆令人黯然销魂的无边伤逝。

2008年,陈家刚西出阳关,跑沙踏雪独嘶,开始了“丝路”系列新作的拍摄。如果说之前三线工厂的创作是围绕工业与城市进程以至冷战形态二元政治倏然消解后一代人对迷失的断壁残垣的落落遗情,那么同样是对存在和废墟的追索,这一次,他将目光的起点推向了公元2000年前的漫漫丝绸古道。同样历经生之辉煌与灿烂;同样面对死寂后的荒芜与萧索;同样是“废墟”加“倩女幽魂”……但是其中所承载和包容的却是迥然的意象。

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勐腊划一条线,此线以东约占全国版图1/3的地域承载着约90%的人口,此线以西广袤的土地则仅生存着10%的生灵,我想往后这个比例或许还会继续扩大。人类的精英们已经为“解决地球人口危机”而迫不及待开发宇宙空间站去了,而脚下这片曾经美丽繁华的风尘土地却被慢慢湮没和遗忘。古《沙州卫志》云:“敦煌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毗邻的古甘州亦曾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的美景,是隋炀帝举办“万国博览会”的古都名城。丝路成尘,寂寞风月,丝路凄凉成过去,驼铃声碎旅人稠,一切都随历史而烟消云散。

古丝路延绵的河西走廊是我的故乡,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在艺术家的视角里,依旧是宽阔而平广的中色调,井然的物象,漠漠的黄沙和矗立其中孤单又脆弱的女子,她们从哪里来?难道是罗布泊遗失千年的楼兰姑娘,就如一首歌曲中传唱的那样,踏着一串悠扬的歌声,看不到她那纯真的脸庞,捧起黄沙半个太阳,留给我永不流逝的芳香,前面路太远,前面风太狂;楼兰姑娘你去何方,楼兰姑娘你去何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31 01:46 , Processed in 0.1140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