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落酋长|2007’闻正艺术状态】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6 15:59:16 | 只看该作者

【部落酋长|2007’闻正艺术状态】

中国传统艺术可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抽象艺术!         
  “用笔”是中国传统水墨籠-这个语言范式的核心。它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籠-那种对完美“结果”的注重,而长于对绘籠-这个艺术活动“过程”的清晰“记录”。从籠-家第一笔接触绢、纸的刹那间开始,到最后一笔,情感、思绪在这个过程的每一笔中都得到抒发。或痛快淋漓,或迟滞生涩,或时而飘动,时而板结,无不是籠-家性灵的反映。历代强调的“印印泥”、“屋漏痕”、“锥籠-沙”之类,就是对用笔过程痕迹的总结,它代表着特定的心理、情绪的迹象....
  区别于西方抽象,仍要保持中国传统中用笔的精髓,不雷同的创造性--必得益于深厚的书籠-传统,两千多年各种用笔所产生的样式宝库,以及独特的材质、工具,必定可转换出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形态来。                  
                                    
——栗宪庭/评论家、策划人

魏立刚:
你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瞬间”的释放,生成如许繁花,你用铺天盖地的植条与金属物汨汨的纠缠将我侵袭。你在高岗上歌唱,唱给徽州的澄潭,黛瓦,白墙....
程风子:
我与闻正是同乡,我家住皖北,属中診-一代,遥距皖南千里,一马平川没什么可写的,也没什么可籠-的,更没什么可游的,不象闻正的皖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那里自古都以徽派文化独领中国艺坛,更不消说徽派建筑了,参差错落,别有韵致。吴冠中先生称徽派建筑为中国第一艺术,皇家园林、絓-南园林都在其次。闻正笔下没有理由不出现美不胜收,夺人视觉得籠-面。触目横斜千万朵,闻正的籠-取自然之妙态,舒胸中之块磊,挥写不计拖泥带水,满纸云烟,似作者有无限生命力。这种状态我曾綷-有过,那是读米罗,克利等人的籠-后,一刹那的感觉,不象闻正抓得这么牢,既而发扬光大之。

殷双喜:抽象艺术的意义在于艺术家对于颜料与籠-布相结合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思想的质量并不等同于绘籠-的质量,虽然当代艺术越来越注重观念的表述,但绘籠-的质量还要靠绘籠-来实现。抽象艺术不是为了籠-出一个好看的籠-面,而是为了转变我们对自然的感知方式,更为细腻丰富地表达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有着更为优越的传统艺术资源,可以在写意性的表现中,将气韵生动的东方美学精神渗透到籠-面的结构与用笔中,超越传统的东方神秘主义,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抽象意境。换言之,在一个功利与效益至上的时代,抽象艺术使我们有可能通过对政治和商业的超越而获得人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解衣般礴”是当代艺术最为珍贵和稀缺的精神状态与创作境界。

贾方舟:中国水墨籠-的发展前景,以最乐观的估计或者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它能够得到世界性的认同和传播,至少它应该成为国际艺术的一个重要资源。但是,由于东西方艺术价值取向的不同和文化的隔阂,这一最能代表中国人文精神的水墨籠-却很难在现有的状态下通过交流的方式达到沟通和理解。因为在西方人的眼里,水墨籠-不仅是一个“非西方”的“文化他者”,甚至是一个与当代文化没有关联的“过去式”,从而只能作为一种还“活着的传统”而存在。但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水墨籠-是从我们自己的土壤中滋生的最具診-创性的艺术,它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而且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消除这种隔阂,正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荣剑:抽象艺术的主体性、自律性(形式性)、超历史性和普世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种艺术的恒久生命力,也决定了这种艺术在中国的前景。老庄哲学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见解,对无和有、动和静、强和弱等关系的形而上的诠释,对功利主义的拒斥和对自然的向往,奠定了中国艺术抽象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中国是抽象艺术的母土。因此,当西方的抽象艺术进入中国时,抽象艺术必然表现出其“中国性”的品质和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对话范迪安
——关于书法的可能性
时 间:2005年4月5日
地 点:北京铁灯笼馆
摘 录:“捣墨图”展前晤谈
嘉 宾: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拿闻正作品举例,试看现代书法发展的可能性?在作品中,你怎样体现对于现代和传统的思考?
闻 正:我个人观点,从传统走向现代有多种路径,关键看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做现代的东西能不能传承传统的精髓。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传统视觉符号如何跨越到现代图式?艺术家如何消化提炼这些元素,使它转化成现代艺术形式?我们在注重东方的视觉元素进行采样时,什么东西是能够代表东方的?!我的作品源自于对徽州人文自然的一种符号追诉,当然,是印象而非描述。在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体味之后,将其化为自己的抽象语句,用现代形式来组织它们。笔触本身是人工的产物,但我要消解它的人工感使之趋向于自然。在我创作的“徽州印象系列”之中,有些是从空中去看徽州建筑,瓦是黑白的,所以作品中就有黑白色块的罗列。有些作品来源于徽州的石道,采用大块的形体拼合,构架出整体的形式。而《闻氏思维》反映的是一种思维错乱视觉,利用古木雕的文字水墨残痕极尽变化,来阐释我现在的思维状态。我的《闻正印相》这组作品是用印章代替笔触来表现“书写”效果的,叠加拓印出其丰富的水墨层次。
范迪安:你走近安徽的民居,根据意象进行创作的做法也是很有意思的。这些的作品都比较感性,有鲜明的形式感,形式构成不来自传统,而来自对眼前景象、景物的关照,这种“形式对应”也是一种书写方式。这些作品也可以去参加籠-展,因为它们在意象上与绘籠-相涉,但我认为,你的身份还应在书家,创作时还应该守住书法的底线,我认为书法和绘籠-之间肯定是有界限的,要回到书法的本体,但不是老的本体是新的本体,不能过于涂绘。
闻 正:我个人认为创作的时候不应有视觉界线障癨-,应待作品做出之后再去界定。
范迪安:书法与图绘两个出发点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图绘一开始是从整体结构意向出发,而书法的时间性特征更重要,它的时间性得到实现,自然而然就呈现了它的整体性。书法是一个生命耗能过程,此中将
生命的印记落在笔端,而绘籠-一开始是一个整体的把握,当然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籠-与书法有点相近,它比较尊重时间性,尊重二维的展开,所以它是另外一个体例。但中国的东西既不能完全走向西方抽象主义体例,也不能以西方的格式来衡量,所以东方的现代书法是一个新的领域。
闻 正:我比较关注自然符号与东方的书写性,用书写性把自然元素转化为作品。我从大自然中提炼自己的艺术符号,用递进的形式去融合,用书写性去强化,形成现代的视觉作品。我还有些作品是为古建筑定制的展品,只有将其悬置于环境中,它的魅力才体现出来,并与石雕、木雕相辉映。如果把作品放在展厅之中,是从环境抽离出来了,创作的情景就不存在了,观众就无法体会,所以我要把作品与环境结合。
范迪安:我觉得目前你们先锋书法圈子里缺乏全面的学术梳理,书法界现在特别需要对一些新的学术命题作出界定和阐释,你们倒是可以试着找出书法现代形态的一些关键词。
闻 正:近段时期我关注汉字的构成及汉字的造字方法,然后由此产生的东方的图式结构,单个及阵列汉字对籠-面切割,它所形成的图式结构,是否能代表东方的视觉内篭-,是否能否给传统的现代化带来新的视觉空间。传统文人书籠-内质导致了其视觉学术的衰落,我认为书法的规则应该重建,事实上做现代作品的过程就是构建自身规则的过程。
范迪安: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观念性的想法,建议你再把它作充分一点,一方面选择一个意象,把它做足,形成一个系列,比如老墙上的痕迹、古道的状态,不是感受一次就结束了,而是反复感受,反复对话,反复提炼,我相信最后能捕捉和创造出有灵魂的意象。物质的意象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意象。另一方面,在展示上尽可能还診-它产生的診-有“生态”,这也值得一试。
171
发表于 2007-6-28 00:54:47 | 只看该作者
推~
181
发表于 2007-12-9 22:20:02 | 只看该作者
ding
191
发表于 2008-2-13 12:38:1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艺术状态!零八再创新辉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2-11 21:35 , Processed in 0.1058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