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jpg (86.44 KB, 下载次数: 21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07-11-20 00:01 上传
举报
2.jpg (71.83 KB, 下载次数: 220)
2007-11-20 00:03 上传
清淡中出奇趣 简易中寓深意 --观雷苗近作有感 文 鲁 虹 把花卉作为绘画的题材,古已有之,但在古代优秀艺术家那里,画花卉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悦目欣赏,更不是为了单纯的模仿,而是要表达一定的寓意。宋代《宣和画谱》在“花鸟叙”中写道: “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凤、孔翠,必使之高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立轩昂,鹰隼之出博,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鉴物有得也。” 正国为这样,但凡是优秀的花鸟画虽本于自然,亦必有艺术家的取舍、剪裁,而有所取舍、剪裁京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在历史上,那些只有客观对象而无作者情趣的花鸟画,总被人视为下下品。 可以说,雷苗的工笔花卉创作就建立在这样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上。但与古人不同,她画中所表达的意境,已远远超过了古人所确立的文化范畴,如富贵、悠闲、轩昂、风流、磊落等,而与当下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这在当下的工笔花鸟画中确是不多的,正如大家所见,雷苗画中的花,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孑立伶仃的状态。更有甚者,已经离开了枝干,静静地躺在大地的一隅。加上灰蒙蒙的色调,神秘的光影,故画面总是流露出难以抑遏的悲哀与感伤。明眼人都知道,这与传统花鸟画强调花的生命力,花的美丽与灿烂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不知他人感受如何,我总觉得雷苗的画是在表达一种隐喻。当然,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好在雷苗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观众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与作品达成交流。 如果从学术上进行一番清理,我们并不难发现雷苗的艺术灵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古代文人借落花感叹人生的传统,如陆游的千古绝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曹雪芹的千古绝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花辞)都是很好的例子;其二是颇受"后殖民"与"女权主义"理论的影响,因为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即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也不分社会地位,每个人都应受到同等的尊重与待遇。而且,这两种理论都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与不公。雷苗的聪明之处是,她并没有单纯地从概念出发去组织画面,而是将概念转 化为一种情趣,并令它落实到十分具体感人的画面中,这也使她的作品因大跨度地超越了传统工笔画的表现模式而具有艺术史的意义。 最后还有一点必须提及,那就是雷苗在强调表达当代意识的过程中,仍然立足于东方的审美基点,对传统的美既有继承,也有舍弃。倘要说她的作品不追求感官的刺激与观念的直白化,而是追求淡雅和余情余韵,并务求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中寓深意,原因正在于此。相信她的作品不但会对工笔画界,乃至国画界、艺术界都会有所启示,雷苗的作品表明:借鉴传统与表达当代意识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为了当代性而丢掉传统,为了传统而丢掉当代性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为花修史为心留影 ——品评雷苗近作 陈孝信 前些年,我在崔、雷的府上见雷苗的一批新作,顿觉眼前一亮,欣欣然之馀便有意要撰文予以推荐。当时她已临近硕士学业的尾声。 转眼之间,雷苗已是南京书画院的专职画师,创作上也有了新的长进。 在我的视野里,雷苗的创作上留有着清晰的文脉和学脉。从文脉上看,雷苗与其师(江宏伟)都是同样的路数;远承五代和宋人的工笔花鸟画传统,即所谓“诸黄画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沈括语)。但在“徐黄异体”,“徐熙为神,黄筌为妙”(王世贞语)的分派方面雷苗更倾向于“黄筌为妙”。重视写生,“发于生意,得之自然”(董卣语);重视赋色和渲染,恰似润露含烟,如愁如语,情景交融,幽姿远思,……只是“殆不见墨迹”一项,与诸黄的没骨体有别,而更近于后来的工笔体系,讲究“花以形势为第一”(松年语),“婀娜中必有生新峭拔之气,斯为上乘”(邵梅臣语),而且做到了柔笔使刚,姿态方出。传统花鸟画的文脉十分重视品位和格调,这同样是雷苗孜孜以求的目标。所谓“贵有气韵,气韵闲雅无烟火气,此即名之日书卷。有此书卷,则称逸品。”(松年语)对雷苗来说,宁可有生气,有画卷气,有文气,不可的市侩气,媚气,粗野气。这一条,她做得比较出色,故与当今世上众多唯名是求、唯利是图的花鸟画家,已不可同日而语。雷苗在与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崔进的合作中,已积累了不少的创作经验,具有了一定的创作水准。再从学脉上看,读研时,她师从江宠伟,江宠伟又师从李长白、刘菊清等前辈,再往上溯还可联系上陈之佛,这一学脉在江南画坛,可谓举足轻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尊重传统,坚持写生,推陈出新,崇尚格调。这中间,江宏伟是承上启下的一位关键人物,成果斐然,超拔前辈,为世所公认。雷苗的其门下学习,可谓机会难得。加上她本人的资质独特,聪颖过人,起点又高,于是学业精进,深得乃师风范(例如在写生和渲染方面),但又不是亦步亦趋。现在她已是这一学脉动上声名鹊起的后起之秀。 传承、延续文脉与学脉固然重要,然而更要紧的还是发扬和更新它们,使工笔花鸟画一科在当代艺术的新时空和新语境里,焕发新的生命力,书写新的一页。这也正是雷苗所面临的新课题。 雷苗的近作与传统工笔花鸟画之间最大区别在于处理图像时的视角转换。她的大量作品,都不再是程式化的,习以为常的传统图像,而是一种人人化的方法并且是一种别有灵寄的女性化视角的体悟和诉说。进而言之,雷苗是在为为花修史,为心留影。或者说她是三分感性,四分情绪,三分心灵,因而她的作品己能做到悦目,悦情,悦心,这是非常难得的。举例说《无麈》(75cm×60cm,2001年)、《梧桐与甘蓝》(75cm×60cm,2002年)这一类作品,素材似乎是俯手所拾的点缀物,或是随意摆弄的一些细节而已,但经过画家既是贴近又是疏离化的收拾和渲染之后,呈现给我们却是生命的另一种境界:既沉迷于瞬间的美丽,生动而活泼,却又挽回不了永久的枯萎和颓败。造物弄人,却又让人染上了抹不去的忧郁和感伤,这其实是一种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又例如《夜色百合》系列(均为34cm×27cm,2002年),表面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截枝法,但具体的处理上却与传统方法大相径庭。雷苗有意地夸和突出了细节——百合花瓣,把它画得晶莹剔透,光鲜明丽,这使得细节的隐喻作用得到了强化。在鲜明的对比之下,那些活泼而舒展的枝叶、花蕾便成了生命高潮的有力铺垫。这是心灵和情感的诉求。整幅作品给人的印象是:芳天和畅,丽人临风,醉舞素袖,殊不胜性。尤须指出的是半透明的光斑符号,与乃师(江宠伟)的“斑渍”效果,已是大异其趣。前者重在生命的体验,后者重在历史陈迹的玩味。前者更为感性,后者更为理智。更深一层说是雷苗的视角(出发点)发生了移位。 雷苗近期最常画的却是“瓶花”系列。如2002年创作的《美人蕉》(45cm×58cm)2004年又创作了一批此类作品,其中之佳者,如:《瓶花·兰花》(41cm×50cm)、《折枝花·牡丹》(38cm×46cm)、《浮光》(65.5cm×65.5cm)、《折枝花·龙舌兰》(38cm×46cm)等,何以要画这么多同一题材的小幅作品?理由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为了进一步确立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即是关注这些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根系和主干、被动地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他者空间里的一群短暂的生命体。同时诉说它们的美丽而孤寂,香艳而凄凉,短暂而永恒的“心事”。所谓花瓶,其实都是些玻璃杯。这些透明而易碎的玻璃杯的本身也和花儿一样,成了一种隐喻。玻璃杯或立或倒,姿态各异,杯内盛有清水,或清澈透明,或泼淌在杯的周围……这清凉而透明的水更增添了一种氛围,一种情致。一切的诉说,都是为了牵引出隐藏着“心事”背后的种种委婉曲折而又难以名状的情思:“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说白了,这其实也是古人所谓的“闲情”题材,不过是换了一个女主角,换了一种表达的方法罢了。 其次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一种个人化的创作风格。既然是基于了同一类题材,且又采用了大致相同的创作手法(既贴近一种真实,又在同时疏离化这一种真实,还要加上情绪化的渲染,以及借鉴一些西方静物画的元素,自然也就容易形成某一类创作风格。所以,我们不难发现,雷苗的创作风格更近于传统的婉约派,委约而细腻,流丽而自然,含蓄而典雅。古人云:实与情事。难得之处,却在于:忽逢幽人,如儿道心(司空图语)。应当说,雷苗的“瓶花”系列正在逐渐应合这一古训。 总之是,女性视角与婉约风格的吻合,于是便产生出了一种悠久而耐人寻味的女性气息。这或许就是雷苗“瓶花”系列的最诱人之处。 毋庸讳言,雷苗目前的创作风格还处于进一步磨合之中,而非是已致成熟。上述的小幅作品,也许只是一个铺垫。当今这个时代,真能品味婉约一格的读者,也在少数。所以雷苗和她的艺途知音(凶手笔者在内),都难免有点孤芳自赏的况景。 雷苗的早期创作中,也有一些拟古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尽管显得古朴典雅、富丽堂皇,但多少有点偏离她的创作方向。还有一些想像奇特的作品,虽也有其可取之处,但在驾驭能力方面,似乎已非雷苗之所长。 拟古与转换、拟古不化与幡然出新之间,有时候仅仅是一步之遥,就看谁能勇敢而自信地去跨出这一步。只要跨出这一步,或许别有一番风景。雷苗的创作实践,在我看来,就是“这一步”的证明,而蜚声“大跨度地超越”(鲁虹语)。
3.jpg (89.65 KB, 下载次数: 209)
5.jpg (133.54 KB, 下载次数: 181)
7.jpg (88.56 KB, 下载次数: 205)
11.jpg (100.37 KB, 下载次数: 183)
2007-11-20 00:06 上传
4.jpg (79.83 KB, 下载次数: 175)
2007-11-20 00:07 上传
8.jpg (70.24 KB, 下载次数: 187)
9.jpg (99.85 KB, 下载次数: 199)
10.jpg (52.76 KB, 下载次数: 189)
12.jpg (50.16 KB, 下载次数: 186)
13.jpg (45.09 KB, 下载次数: 195)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
GMT+8, 2024-11-27 03:37 , Processed in 0.1141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