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金海专题]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2-11-21 13:31:29 | 只看该作者

[苏金海专题]

   这两方印绝非苏先生合作,无法代表苏先生真实水平。
71
发表于 2002-11-25 21:00:45 | 只看该作者

[苏金海专题]

苏金海甲骨文印创作回顾
--------------------------------------------------------------------------------
□/陈爱民
    苏金海甲骨文印近年来在字法章法的布白取势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印文的横画略呈左高右低,与方形印面的印边构成了微妙的互动关系,并进而形成了整方印右倾的体势,表现出其甲骨文印古雅灵动的审美基调。这种特征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探索、衍化、积累的过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受汉铸印类及赵之谦、黄牧甫印章取势的影响,其甲骨文印体势以平正端庄为主。虽然他的甲骨文印以这种取势为主要特征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但八十年代他的甲骨文印的取势亦已发生变奏,其中以横画略呈左高右低取势特征的甲骨文印亦有出现,如一九八八年的《气以达其文》、一九八九年的《上善若水》等印。有的白文印还通过将上下边栏处理成左高右低的趋势并使印文相应变化的方法获得了相同的审美效果,如《千江有水千江月》印。近几年来以横画略呈左高右低的取势特征成为苏金海甲骨文印取势的主导,其甲骨文印章法也因此实现了由七八十年代的平正向九十年代的奇险转化。笔者以为苏金海的这种追求是以千百年书法篆刻传统为背景的,而非向壁虚造。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甲骨文在完整的龟甲上位于左边的文字布白取势一般略呈左高右低。这种古朴灵动的取势在金文拓片中也时有发现,秦诏版书中则较为突出,至隶书而楷书几不可见。历代印章中,先秦古玺中那些朴素生拙的官玺、陶玺,秦印中那些简便草率的普通官印、半通私印,汉印、南北朝官印中那些恣意凿成的急就章,流派印中赵之谦的《竟山所得金石》印、《西京十四博士今文家》印、《钜鹿魏氏》印和黄牧甫的《翕湛言事》印、《乃勋长寿》印等可为这种取势的代表。尽管苏金海自己认为这种取势是得益于汉将军印,但却暗合于古代书法印章史的传统,可见他对这种取势的特殊魅力肯定是向往已久,进而成为他自觉的审美追求。虽然近贤简经纶甲骨文印中也有过这种取势方法,但苏金海的过人之处在于以这种取势特征为基点统摄了他的甲骨文印、古玺和汉印等不同印式,从而渐次实现了他的甲骨文印、古玺和汉印等不同印式的打通,他的篆刻艺术因此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从汉印到明清流派印乃至近现代印,由于长期以来奉汉印为正宗观念的影响,取势平正乃为主流,而限于对汉印本质的理解缺少应有的深度,往往成为印人的桎梏而流于板滞。而这种横画略呈左高右低的取势已然多了几分率意自然的质朴而少了几分刻意人为的装饰。但在印坛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今天,这种取势的美学意蕴却常常被人忽略。苏金海在甲骨文印中对这种取势的审美追求,无疑是奉献给当代印坛的一份清凉。

  
81
发表于 2004-1-6 12:09:43 | 只看该作者

[苏金海专题]

苏金海依旧刻得是甲骨文,但有了明显的变化,这变化不是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变,而是在原来基本路线上的“维新”。对已有成就的艺术家来说,“维新”是比较保险、稳妥的变化。从“宁下毋高”、“行有恒”这两方印中,看出了这种变化。线条由原先的犀利、瘦硬转之以厚实、凝重,显得大气了。这两方一朱一白,风格相当统一,苏金海的变化很成功。
    苏金海刻朱文印好用碎刀。其实用多了效果未必好。如“往来无白丁”一印,作者说“刀法以碎切为主,重在表现古朴苍涩的笔意”,但我看这里既没有表现出古朴,也没有表现出苍涩,有的只是一地鸡毛啊!
91
发表于 2004-8-24 02:09:42 | 只看该作者

[苏金海专题]

苏氏的拿手是甲骨印!虽有霸捍之作,在今却有一席之地!
101
发表于 2004-10-15 02:27:17 | 只看该作者

[苏金海专题]

弃金拈铜为哪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18 21:17 , Processed in 0.1090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