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 徽专题]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2-11-25 21:14:37 | 只看该作者

[王 徽专题]

对当今印坛的一些看法
--------------------------------------------------------------------------------
□/刘一闻(上海)
    较之八十年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当今的书法和篆刻创作确实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个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审美意识的迁移和更异上。
    回顾起不少年前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时候的创作是个什么样子。也许是我平素对篆刻比较关注一些的缘故吧,看到近些年来投入篆刻的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标新立异,常令我吃惊,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老派和陈腐。印章一道自明中叶后的文国博开创流派的新局面以来,或婉约,或秀丽,或猛利,或峻健,大多都逃不脱象徽传统文化基本属性的隽永和悠长的境界。齐白石的篆刻乍一看总可算是一任性情一味霸悍,走得很边缘了吧?然细细读来,仍可说是大俗大雅且师出有名的。我十分欣赏那些既有胆魄又借鉴得体的创作者,所以我不赞同把创作当成制作,并把文字构成当成是图像拼凑的简单过程。创作须得高智慧,而制作,即便有些小聪明的熟练,也就足够,这两者间的根本区别,恰恰在于,前者注重内在境界,而后者却计较形象模式。
    通常地讲,印章创作并不是印面越大就气派越大,印面越小,就越是典雅精致的。但在投稿或展览时,往往为了抓眼,眼下的印章则是越刻越大,像是刻小了反倒自惭形秽似的。这样,势必导致看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攀比游戏。印面的大小,本不决定印章水准的高或低的,不然,这又何异于用拖把恻字而当作新闻的无稽之谈?
    历来印章的借鉴之道,不外乎是指秦汉印及流派印这两个方面。然而事实上,能直接从秦汉印取法的,则比宗法流派印要少得多。这个现象,能从最初几届全国展多有仿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抑或黄牧甫、齐白石之作上,尤可得知,我想这个现象的发生,是否因为上述诸家大多时处晚近,而易于让人观察认识且易于仿效呢?令人遗憾的是,从总体看,此中出类拔萃者甚是了了。由此可见,在艺术上既要承得前人衣钵,又能出色地自立面貌,其难度可想而知。
    有不少读者曾向我提出,在具备了一定的创作功力之后,是崇效工一路刻印风格还是放一路的刻印风格为好?要我说,这两种风格都好,关键在于要按每个人的基础来决定。这个基础,包括审美高度、功力深度和理解角度,当然还要揉进作者的性格特点来作考虑。
71
发表于 2003-3-29 12:59:19 | 只看该作者

[王 徽专题]

自己家面,有待纵深纯画,必有大成!
81
发表于 2003-3-31 04:58:52 | 只看该作者

[王 徽专题]

章法紊乱,刀法么,唉
91
发表于 2003-12-23 22:58:58 | 只看该作者

[王 徽专题]

难过
101
发表于 2004-8-24 02:36:02 | 只看该作者

[王 徽专题]

以揩入印,不愧高手!
令人可惜,诸印不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24 10:01 , Processed in 0.1065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