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易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海钟专题]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3:03:52 | 只看该作者

[林海钟专题]

71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3:08:32 | 只看该作者

[林海钟专题]

眼  界  林海钟
   人活在世上,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不断提高和进步,生活才有乐趣。如果说古人创造出那么多精彩之作,我们后人因为赶不上而不去做,为了所谓《个性》拒绝传统经验,似乎没有必要。我不愿去想这类问题?我宁可去研究一张画,看它好在哪里?在此过程中,眼光得到了提高,乐趣也在其中。初学画时,看今人的画很好,学了古人的画后,发现学今人不如学古人,同时也看到了古人的问题,于是明白范宽的话语《师古人,不如师造化》。造化是绘画之源,无穷无尽,古画名迹是文化高度,学古鉴古即是学习古人师造化之心,古人之心安在?所以黄宾虹先生有《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三个境界,绘画的创性没有师今人、师古人的态度而独师造化,则必然落于浅薄,好比瞎人走路迷失方向,茫茫然不知所之
81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3:08:54 | 只看该作者

[林海钟专题]

海钟的笔墨  吕多柱
  海钟的山水画已越来越受到行家的关注和肯定。
  三四年前,只是绘画的边缘看看热闹的我,也曾与海钟海聊点山水画方面的问题。有时候歪打正着,颇中其下怀;但更多的是信口胡言,亦能得其慢条斯理的批驳和叙述。长时间的交往,使我觉得海钟在中国水墨画上的识力已远远地超越了他年龄的限度。浸淫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致使海钟本身应有的那种青年人的求新、求奇的激情大部分被消解,代之而起的是他的笔墨技巧在修炼上的日益精深和厚实
  笔墨作为中国水墨画独具的一种基本要素,自身有其特殊的语言范式,在时下的生存空间里,它所面临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多方面的。但有点可以肯定:笔墨决不是一堆毫无再生能力、陈腐了的死物;相反,它作为中国人感知世界、审视自我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宏大的文化背景里,恰是以其可塑、可变的常理演示着自身旺盛的生命活力。就山水画而言,从大小李,到荆、关、董、巨、李成、范宽,到刘、李、马、夏、到大痴……,不都明白地告诉我们这点?笔墨不仅积淀了中国传统博大、深沉的文化精神,也传达了艺术家惨淡、微茫的心理情绪。
  显然,笔墨当随时代是人人共识的道理,但要将笔墨转化在自己全新的物象世界里却是个极期艰难、困苦的动作过程。应当提及,现时期艺术家们对肌理制造的热衷,似乎已经忘记了笔墨真正的意蕴和内涵;不可否认,靠特殊材料偶然产生的肌理效果,适当地运用确实能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和作品视觉的冲击力,但它毕竟是机械性的操作;不断地重复不仅会大大降低艺术家感知世界的那份能力,亦会严重地阻碍艺术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把肌理等同笔墨,抑或替代笔墨,只会给充满生命活力的笔墨带来一场深重的却难。
  此点,海钟深深地明白,因而对笔墨的眷恋依然故我,精力的投入亦显得非常沉重;但他又不是执着得连方向也全盘迷失。以他目前的悟性和实力,是足以在历代大师身上找到自己情感渲泄的立足之点的--比照石涛、赵孟頫董其昌和黄宾虹的作品,我们不都可见到他从中选择之后,在自己作品中所留下的痕迹吗?
  也许,海钟对笔墨的"眷恋"只是自己性情所致,那"选择"恰是他在山水画上的一种语言尝试;尝试着将恒古的笔墨带入到现代人的话语情境中;在他的笔下已不再复述山水画惯常表现的崇山、峻岭与气势阔的江河,而尽是自然界中那些鲜见人迹、极为平常的山林、湖泊、佛地、清溪。难以想像,在他的物象世界里,若离开了笔墨将会是怎样?笔墨,恰是海钟视为生命的笔墨,才使他的物象--获得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牵引着人们进入那深邃、古旷、幽静和混融的情境中。所以海钟的笔墨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91
发表于 2005-9-20 09:10:28 | 只看该作者

[林海钟专题]

海钟是浙江对传统文化认识最深入的山水画家之一,充满才情。
101
发表于 2006-1-2 23:37:53 | 只看该作者

[林海钟专题]

才子让人羡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24 05:27 , Processed in 0.1134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