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艺术部落网年度人物推荐-刘正成】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5:21:41 | 只看该作者
4、祁山堡武侯祠与《出师表》

    在礼县还有一个重要的跟儒家文化有关的就是祁山堡。从天水到礼县县城还有十公里的祁山南麓,有一个几十丈高们突兀孤耸的小山头,那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兵营。以前我读《三国演义》,想当然以为祁山是在汉中一带,其实不是。中国的古入蜀道恰恰在甘肃,而不在汉中。
汉唐时代中原与蜀地的交通要道,都是出宝鸡后再西行经过天水、礼县、西和、武都、成县,然后南行进入四川的广元。前面提到的杜甫《秦州杂诗》“但见王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中所谓“鸟道”,便是这条入蜀之道,也应是李白从甘肃入蜀为之叹息而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所指。诸葛亮出兵北伐,所谓“六出祁山”其实是两次走祁山,占领祁山堡这个地方屯兵,再北取天水,以关陇为基地西进中原。祁山堡上有一个武侯祠,武侯祠门口刻着岳飞书的前后《出师表》石碑。成都刘咸荣有一联曰“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这是从诸葛亮到岳飞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塑造的国家观念的结晶。这种不惜牺牲穷极心力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就是诸葛亮的价值观,也是杜甫的价值观,也是苏东坡的价值观,也是岳飞的价值观。这些历史地理文物诗文所负载的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6、《西狭颂》与汉唐蜀道

    这个区域第六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西狭颂》与汉唐蜀道。西狭在陇南成县,当时属武都郡。武都郡当时在西部地区连通川甘藏陕的很重要的一个郡。太守叫李翕,为了缩短路程一百多公里,在成县天井山修筑了通向武都的栈道,于是在这里留下一个摩崖纪功碑。《西狭颂》建于东汉建宁四年(171),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西狭颂》就刻在触手可及的栈道上,人走过去可以摸到这个碑的下边,因为很大摸不到上边,所以基本保存完好,是这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后代把它用房子罩住保护起来。《西狭颂》不仅证明了当时的工程技术,也证明了东汉时期达到的书法水平是非常高度的。它和中原河南的、山东的汉碑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既有风格的分野,同时达到相同的高度。因《西狭颂》书法风格比规整秀丽的山东和中原汉碑更具有自由奔放的特色,故成为今天的书法家模拟对象,包括《石门颂》、《郙阁颂》在内成为隶书风格的时尚。拓的很好的一个《西狭颂》拓片,都是很宝贵很值钱的文物精品。
    在这个成县蜀道上还有一个杜甫祠,座落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飞龙峡口。也是国内现存三十七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的深秋,经历安史之乱的诗人杜甫从华州弃官西行,经首都长安,到达秦州即今天水。入冬,辗转来到当时的同谷即今成县飞龙峡,选择了一处背青山巨岩,面对峡谷万丈潭的简陋的草堂。在一月多时间内,先后创作了《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风凰台》、《万丈潭》、《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发同谷县》等十几首诗作。来此之前,他在天水也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李白就是陇右成纪人,即今天水秦安。杜甫到这里就想到了因附李嶙“谋逆”而身陷囹圄的挚友李白,在这里写了千古名篇《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也许今天天水没有人去争“李白故里”,但李白的前辈是由这里迁到碎叶,李白又从碎叶去四川江油而必经秦安,这里缺一段李白的故事。
杜甫在天水、陇南写了《秦州杂诗》二十首,诗中记述他在天水南山寺住过,后末去了成县,当年成县这个地方不错,包括仇池山的诗也是这个时候写的,所以这个蜀道也是唐诗之路。那个时候杜甫、苏东坡他们出差都要走这条路,所以这条路有很多的故事。杜甫的《秦州杂诗》每一首诗都会找到他在什么地点写的这首诗,为这个地方留下历史的符号。
    说到杜甫在秦州的诗歌,又不得不提到明末清初的甘肃本土书法家王了望。王了望是明肃王的后代,曾在河间做官,他搞反清复明失败之后回到陇西老家,然后到处游山玩水,走到天水南山寺就想到杜甫,写了《秦州南山寺古柏二绝》,就想到杜甫而哀叹:“只记少陵称尔考,于今历落又千年!”他一想我也跟杜甫一样,不随世事而俯仰,流落于这个城市,相隔千年而命运一般。你可以看见儒家的文化价值观一代一代传承,就在这一条路上,在这个地区把它保存下来的。我们走到这个地方,不管你是诗人还是艺术家,或者具有传统文化观念的中国人,一旦睹物思怀,吟咏生情,都会被这千年儒家文化传统所激励而潜移默化。
这和王了望来天水唱和杜甫《秦州杂诗》同样情景,我来到天水,就想到杜甫的《秦州杂诗》,想到诸葛亮,想到仇池山,人文的历史就这样奇怪地在中国文人的脑海中间传承。汉唐蜀道与《西狭颂》这种地域文化所载负的这种国家观念、伦理观念传播,在这个地区非棠充分强烈地反应出来了。

二、平凉、陇东黄帝与道教文化区

下面我讲第二个区域,即平凉、陇东黄帝与道教文化区域。这个区域文化的界定也是我这些年在甘肃行万里路得来的一个学术感悟。

2.1、鲁迅: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

我四次采风,在平凉这个地区,我得以思考史前原始宗教的发生学问题。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他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鲁迅先生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中说:“前曾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流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鲁迅先生此言提醒了我们对老庄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背景。如果我们用鲁迅这样的文化历史观来看问题,在甘肃平凉、在崆峒山就会思考那些历史传说的社会学意义。
传说女娲娘娘见平凉居华夏之中,便选此地炼五色石补天。不想所剩太多,正愁没法处置,忽闻泾水潺潺,便灵机一动:“有水无山,岂非美中不足!”于是用五色石精心装点,便有了崆峒山。此山夺天地之造化,蒙鬼斧之神工,气势磅礴,素有“西来第一山”之美誉。
崆峒山在西汉时期就有很重要的人文景观,楼台亭阁,九宫八台十二院。如果我们从兰州下飞机,看到的黄土坡上的草都是人工浇灌的,或者我们从天水,从秦安、通渭、定西一带茫茫的黄土陇原来到平凉的崆峒山,你必然会为这异峰突起、绿色葱茏之景而惊异,联想起江南的黄山、庐山、峨嵋山,长年干旱缺水的甘肃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自然景观。这个崆峒山向西北延续到六盘山,是我们陇北、陇东的一个自然气候的屏障。气候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个变化。
提起崆峒山,必然想到广成子和黄帝的故事。大家别笑,这个传说是谁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是《庄子》给我们记录下来。庄子是道家重要的一个人物,《庄子•外篇•在宥》载:黄帝往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后,接受以自然无为之道治国的最初的道家社会伦理观念。这是由部落时代的原始宗教向邦国时代宗教演进的证据。
当今中国人皆自称“炎黄子孙”,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不周山篇中首提黄帝及黄帝的事迹。司马迁写《史记》时,综合西周以来各种学说,将他列为五帝之首,此后,汉晋编定五帝少昊(玄嚣)、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族的祖先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自认的祖先弃、嬴秦的祖先皋陶、伯益等都被编入黄帝世系,成了黄帝的子孙后代。黄帝乃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史载炎帝以姜水成,因有火德之瑞,故号炎帝;黄帝以姬水成,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春秋战国时代,炎、黄二帝逐渐被当时活跃的诸子百家推为华夏民族人文共祖,并成为传说中的帝王人物。传说黄帝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并有了文字。黄帝又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一般认为有河南新郑、甘肃天水、山东寿丘三种争议。
天水之说来源于伏羲氏是戎族的古老祖先的传说。从戎族的发展壮大中析出以炎帝为代表的羌族和以黄帝为代表氐族,前者姜姓,后者姬姓。姜即羌,他们生活在羌水流域;姬即氐,早期活动于姬水一带。姬水即氐水,它就是现在甘肃清水县的牛头河上游的大祗水和小祗水,所以说黄帝生于天水。《汉书•地理志》:“氐、夷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即在今天水南,徽县北,即《山海经》中所说的氐人国(在徽县白家河),其水源于山番冢山(即今齐寿山)。东汉灵帝时南安郡人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圭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不过这种说法也有待考证。如果确实出生于天水的话,《庄子》中黄帝与广成子的故事自然顺理。
《汉书•律历制上》就记载了先朝的古六历,即黄帝历,确定黄帝生于公元前2717农历三月初三,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由此参看现代考古学年代,黄帝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与大地湾文化是前后相接的。黄帝时期正是所谓的“酋邦”时期,已超越“部落联盟形式”时代,处于国家形成前的一个关键时期。以黄帝部落为主的黄帝酋邦是一个实力很强大的酋邦。《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也许有所夸张,但黄帝酋邦灭绝和臣服了众多的部落和酋邦是可以相信的。这一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全面衰落,社会形态发生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剧然变化,原始宗教也随之发生结构性变化是可想而知的。
英国学者罗伯逊曾指出:“古代的宗教实是由巫术、图腾制度、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合理化的但又互相矛盾的神话所构成的一种不调和的混合物。”这一时期,原始宗教转化为更具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初期道教。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黄帝的年代,是大地湾文化的晚期,由此可以说黄帝是结束前此数千年中国原始宗教历史的一个指标性人物,他问道于广成子的哲学观念,从而形成了、发展出了中国本土宗教并具有最初的国家观念的道教。
2.2、崆峒山原始宗教传说与仓颉造字

这次我到崆峒山,德和子道长在皇城跟我聊天论道后,又在这仙风缭绕的棋盘岭上下了一盘棋,这棋盘岭传说是广成子和赤精子论道下棋的地方。我还在崆洞山最高峰香山混元顶上搞了一个行为艺术,在这儿写了“玄鹤”两个大字。崆峒山上有一个玄鹤洞。玄鹤洞内有一对黑色的仙鹤栖息其中,若遇贵人游山,它们飞出洞外,双双比翼,翱翔于空谷广宇之中,以表示对贵人们的欢迎,这就是广成子留在这里的一对玄鹤童子。传说广成子有一对童男童女,辅助他炼丹,后来广成子炼丹成了要返回天庭的时候,他发现这一对童男童女已经产生了爱情。广成子舍不得拆散这对情侶把他们带回天上去,遂起了侧隐之心,把他们留在这儿了。据说广成子还交待给他们一个任务:监督这个地方的官员,如果他们有什么贪腐行为要给我报告。这个美丽的传说中寓含了宗教哲学中间人情和理性的纠结和矛盾。这个故事与黄帝的故事一样非常富有哲理性,说崆峒山是中国的哲学和伦理学的发源也不为过。
在前不久河北美院的老庄研讨会上,我从《庄子-外篇-在宥》记录黄帝来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谈到原始宗教与文字创造的关系问题,在座的台湾著名老庄研究专家陈鼓应教授对此很感兴趣。我在这里谈到黄帝、广成子与道教的问题,並非要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与原始宗教问题,而要谈的就是原始宗教与文字起源问题。
刚才看了舞阳贾湖的刻画符号,那就是宗教占卜中间的记录,距今约9000年至7800年。那个时候到殷商晚期,大概有将近五、六千年的时间。我们现在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大约就是按黄帝来算的。很多事情归黄帝身上,黄帝来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这个崆峒山肯定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地区。史前文明就是宗教文化中间蕴育出来的,东西方都一样。西方的宗教催生了音乐艺术,绘画也是宗教绘画派生出来的。我们看到达-芬奇、拉斐尔的画大都是宗教题材,为教堂绘制。中国本土原始宗教的占卜和道教的道符,催生了文字与书法艺术。
    《庄子》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是原始宗教发生的一个转折的记录。黄帝求取的这种宗教观念,正是他着力提高文明程度,减少部落间武力杀戳,实现更大的酋邦、部落和平的行政管理需要。这个原始宗教在适应更大的社会管理需求中,其理论水平也逐渐提高。如果说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到黄帝时代有三、四千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原始宗教形态与理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皇帝对纷纭的原始宗教实施了新的整合与完善,逐渐形成后来《庄子》所阐述的道教国家管理理念,所以我说道教的始祖就应该是广成子和黄帝。
    老子、庄子是他们之后两、三千年才出现的人物,他们是原始宗教观念的集大成者,创立了道家思想学说。而创立道教的张道陵是东汉晚期人物,他是道教的教宗。但是道教教义思想是从原始宗教延伸出来的,这个过程的还原研究也许已在学者书本上,我和大家还并不是很了解。不管如何,这是史前文明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是一个指标性的任务。从《庄子》中可以看到,广成子告诉黄帝的这个无为治世的思想,就是原始宗教转化为道教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除了归誉为皇帝的如着衣、医药、农耕等各种文明成就外,最重的是创造了促进人类理性思维成为可能的文字。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最重要的文明记录,就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可以说是仓颉把原始宗教的图腾符号改造成了文字。
    这是山东沂南汉墓的画像石拓片,我在那儿参观的时候发现这个拓片,这边是四目仓颉,对面是黄帝,他们俩似乎正琢磨创造文字。仓颉庙在陕西东北部白水县,我怀疑仓颉未必是陕西人,也许就是甘肃的人。黄帝在甘肃地区活动,借了西王毌的兵战胜了蚩尤族,进而统一中原,这跟周、秦入主中原是同一路线。仓颉也可能就是在甘肃陕西这一带出现的人物。
    这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安阳殷墟骨(R044283•丙编067)《大问题甲骨卜辞》,在这块乌龟壳上,商朝的巫师就问了“上帝会不会降下灾祸?”而且还一口气连问十八次,创下今日所有甲骨典藏当中询问次数最高纪录,可见这一定是当时人们关心的问题。这个图是这个龟板的背面,上面布満凿痕,这些圆孔形凿痕是用木砧烧灼出它,烧灼时龟的正面出现了裂纹,这个裂纹出现的方向是预示你占卜求问的结果。这场战争我们能不能去打?今年我们是否能够丰收?这个龟板的占卜者反复求问的是“上帝会不会降下灾祸?”然后巫师把昭示的结果用文字记录在甲骨凿痕裂纹边。文字就是产生和使用在这样一个宗教环境中间。为什么我说文字产生于宗教?这是它的物证。掌握神秘文字的巫师通占卜,把神的意旨记录下来传示给人间。
《淮南子-本经训》:“黄帝之史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出来以后,天下为什么掉下粮食来?是人类具有了更大的智慧提高生产力水平。鬼为什么要哭啼?人类的理性导致其成为地球的主宰。文字的出现,划清了人与地球上一切动物的最重要界限:人得到了上天神秘的旨义,从而有了理性的思维与记录。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动物,很多动物有高级的智慧。据说最接近人类智慧的是大象,我们的狗都有很多智慧。佛教主张不要杀生,他们都有接近像人类一样的情感,他们也会流泪。但是他们为什么和人不同?人就因为创造了文字,找到了一种理性思维的工具。文字可以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考,记录下他们思考的结果,这样促进了人类一代一代可持续地发展。这是所有其他的动物所缺失的。
中国的图腾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峰,这也与中国的“文明古国”的称号相对应。在新石器时代遗存当中,发现了很多的图腾遗迹。出土的彩陶上的许多动物纹样及其他象征纹饰是古代部族的图腾标志。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腾便是“龙”图腾。传说中,人们把始祖描绘成半人半兽的形象。“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就是被描述成“蛇身人首”,神农是“人身牛首”,祝融为“兽身人面,乘两龙”。        

从宗教层面看书法,大量的族徽、青铜器图腾符号,我认为这些东西是创造文字的母体。而作为文字的滥觞期,就是其原始宗教的表意符号,这包括商周青铜礼器上的族徽、图腾符号。
我们说话要拿出证据来,看看图腾与文字是什么关系?我们从现在的考古学资料发现商周青铜器上面不少的图腾具文字的合义,甚至是具有复合含义的语言。这个商周青铜器《天黿》图腾,它似字,上面是个大篆的“天”字,下面是个“黿”字。《国语-周语》:“我姬氏出自天黿”,释曰“犹自出自黄帝”。“天黿”是什么?就是黄帝轩辕式,他的图腾符号就是“天黿”。你看看这是多重要证据!商周青铜器证明了《史记》中间记载的古史传说,周代的祖先就是黄帝,他是出自天黿氏,天黿氏就是轩辕氏。这是郭沫若《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考证出来的,这是具有文字功能的黄帝的图腾。
商代青铜器图腾《丁亭羊》。中间的“亭”字,乃祭祀场所,周人称之为“天室”。《诗经-大雅-文王》:“裸将于京”。“京”分化出“高”、“亭”、“享”等字形。下面“羊”字,乃祭祀用牲。中与下合为“亯羊”,为献牺牲。上面“丁”字,其先王庙号。此青铜器可能为羊氏族所作的祭祀礼器。这可能是羊氏民族祭祀祖先的一个符号。这个图腾符号又像绘画,这是成熟文字的前身。
商代青铜器图腾《揆度》。上面是“癸”字,,巫术符号。下面是“酓欠(组合)”字。此为青铜礼器卣上的图腾,似在欢庆的节日炫耀该氏族长舌善饮,或是祭祀庙号为“癸”的先王先妣能籍此卣沽酒畅饮的表意符号。
这是商代青铜器图腾《俘获束发族》,这种象形符号我们到埃及也可以看见。神庙的柱、墙上面刻了很多古埃及圣书体象形文字,记述丰收与战争。比如说记念某次战争俘获了多少个俘虏,这个俘虏就写出一串人形文字,用绳子把他拴到一块。而击毙的敌人,就用躺着的人形文字末表述。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中国史前图腾符号的表意原理几乎完全一致。你看这个青铜器就是为了庆祝他们战争胜利,表彰其俘获了众多束发族的丰功伟绩。从而也说明这个酋邦的人都不扎辫子,是散发的氏族。这个字下部演变成后来的“大”字。
黄帝、苍颉时代,正是人们从图腾符号慢慢向文字演变的时代,仓颉正是文字发生演变的集大成者。与黄帝见了广成子以后,原始宗教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成为道教一样,这种原始的道教符号到今天还在使用。这是我们现存的道符、签符,在宗教仪礼中,这是传达神明旨意的道符。这种似字非字的道符,在我的童年时代还在流行。记得那时候我生病了,我妈妈就请了一个道士来画符,在神龛前念念有词,然后把画的符烧成灰,符灰就浸入盛了清水的碗里,让我把这碗和着符灰的清水喝掉,祈祷让这神仙的咒符祛除病邪早日康复。道符治病,也就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我今年67岁,这个事情至少在60年以前还在流行。后来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广东汕尾去,朋友说我们家修了新房子去看看,我进了房子看到迎头横梁上上面画了一个符号,又像字,又不像字。我说你画个那样的干吗?他说辟邪的,其实这就是道符文字。
道教的仪礼和观念从几千年以前沿用至今,而我们当代青年人今天可能不熟悉了。为什么不熟悉了?我们生活过的这一百年的中国是个全盘西化的时代,我们的服装、我们的建筑、我们所有的哲学观念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把我们传统的民俗和宗教都彻底抛弃了,包括我们日常生活所使用过的道符。我小的时候吃了道符,到底病好没好?不知道。哈,反正我现在还健康地活着,也许起了作用甭!
    这次在崆峒山,与德和子道长结交,他说你来帮我忙,我们这儿出一副对联,你帮我写出来,我把它刻出来挂在宫门上。我说行啊,为公益活动做贡献。然后他的徒弟拿出写在一张纸上对的联给我看,我傻眼了,纸上十四个字,我一个字都不识,这是道符文字。
大家看看我抄写出来的这十四个字对联,有没有认识的?没有!是德和子道长教我认识的:“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这个道符文字就像商周青铜器图腾一样,由几个符号组成一个复合字。举例这个“药”字,就是由“自”、“家”、“水”三个字复合组成的,其义不言白明。
《抱朴子》曰:“郑君言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验者,由于出来历久,传写之多误故也。”所谓天文,就是自然现象诸如日升月落,斗转星移,风云雷电……符就是根据这些自然现象、天文地理创造的一种“文体”,这无疑是取法老子所谓“道法自然”的道教精义,同时也是创造文字的原理。
道教的符号文字,使用几千年还延续至今,可见其文化生命力。由此证明文字产生于宗教之中,这就是最重要的实物文献证据。文字並非产生于劳动之中,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在文字创造史上是有局限性的。你看农民一生在田间劳动,他是文盲永远是文盲,他怎么去创造文字?这十四个道符字,给了史前文明史和文字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7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5:22:53 | 只看该作者
2.3、女性文化遗存:泾川西王母宫与武则天大云寺

中国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氏族社会后期,包括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阶段。但是,因母系社会在前,父系社会在后并延续至今,故母系社会的历史文化被父系社会有意地抹煞而缺失。而在平凉采风让我看到了这里的女性文化遗存:泾川西王母宫和武则天大云寺。我认为,这是史前文明和女性文化难得的载体。
泾川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早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代建有阮、共国,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安定县,后秦置雍州,北魏置泾州。唐至德元年改名保定县。这是丝调之路的重镇。
你们看图片,这个是大云寺,后面这个山坡就是唐代的泾川,当时叫安定。《全唐诗》卷540有李商隐的一首七律诗叫《安定城楼》,就是这里。当年,泾川的古城就修筑在这个高地上,俯临泾水。李商的岳父开成三年(836),李商隐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来又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在这里待了11年,直到大中五年(851)其妻王氏病逝前后。它的这首《安定城楼》所谓“迢递高城百尺楼”,则是当年泾原节度使治所安定城巍峩气势的描写。唐代的丝调之路並非现在这条沿泾水而西的高速公路,而是从安定城所在的塬上横亘盘绕由东向西,而当年的安定城一带风景如画是“绿杨枝外尽汀洲”。这里的山水人物,与中国伟大的爱情诗人和《夜雨寄北》这样歌颂爱情的绝唱联系在一起的。
泾川是丝调之路上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北边有大云寺,南边有回山的西王母宫。《四库全书•史部》记载,西王母宫建立于西汉武帝元丰二年。西王母姓杨,名回,戏称王母娘娘。道教里边有三个最重要的人物:天宫中的玉皇大帝,三十三天上的老子,然后就是回山上瑤池边的西王母。《尔雅》记载西王母是远古时华夏族西部的一个氏族国。道教奉为女仙领袖,相传掌有不死之药、长寿蟠桃,周穆王、汉武帝曾在此拜谒过西王母。五帝时,西王母曾派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族,为统一黄河流域有过积极的贡献。根据人类发展史来看,西王母乃远古时统治华夏族西部的母权制氏族首领,黄帝则是继其后的父权制氏族的首领。
《三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回屋后这个石壁浮雕的西王母就是按《三海经》描述的那样恐怖的样子,后来唐代雕塑的西王母又是这样漂亮动人的的女菩萨了。这是北魏时代的西王母,它跟古代民族都有戴假面具跳舞,像西藏的雪顿节一样。我想,当年西王母在原始宗教里为神明代言,没有这种令人精神恐惧的面目,怎么臣服仍处于野蛮和半文明时代的氏族酋邦,让这些原始的部落人民围着她转实行她的意旨?黄帝时代,母系氏族还在甘肃地方延续,黄帝要和中原蚩尤打仗的时候,来求助于母系氏族的西王母派兵到中原去把蚩尤族打败。李賀《上之回》描写西王母帮助黄帝战胜蚩尤族:

上之回,大旗喜。
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坠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可以说,泾川回山西王母宫这个地方,是中国的母权制时代女性文化最重要的遗存。我们其他地方没有,最多有观音庙、观音阁,父权制社会把观音也说是女相男身,分不出观音的性别,反正不能让菩萨是女的。我认为,西王母宫这样难得的女性文化遗存,同时也是史前原始宗教和道教文化起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有待我们当代史前文明史研究的前沿性课题。
    在泾川这个地方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女性文化遗存,就是武则天大云寺。大云寺就建在回山和安定城之间的河谷平原上,在隋代叫大兴国寺。由于泾州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14粒佛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为名建寺珍藏《大云经》,于是在泾川修建大云寺时,发现了隋代供养的佛祖舍利。武则天认为修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是上天降福于她的暗示,于是请金银器制作大师,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石函铭文曰:“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石函四周铭文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然后用砖筑地宫,建塔立寺的经过。大云寺虽属佛教,但是武则天赋予它新的含义,它用佛骨舍利和《大云经》宣示了女权制的合法性:女性也可以统治这个世界,成为这社会的主宰。大云寺的重要,它的历史文化的标志就是女性文化,它记录这样一件事。
泾川大云寺佛祖舍利的收藏比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收藏早了一百多年。明洪武三年 (1370),泾州大云寺毁于洪水。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民在大云寺遗址了的挖掘中发现装有佛祖舍利的石函,送到甘肃省博物馆收藏起来了,还奖励了农民几十块钱。泾川在最近些年在出土佛骨舍利的原址上,重建了大云寺。现在,唐代建筑风格的大云寺舍利塔雄峙在泾川北郊,巍峨富丽,下面也建了准备存放佛祖舍利的地宫,可惜当年发现的十四粒舍利作为文物仍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尚未归藏于大云寺地宫。
我们登上七级高塔,北临安定古城,南望回山与泾河,内心充满对历史文化的真切感动!当地领导要求我为大云寺撰写一幅对联,我即兴口占一联,并挥毫用八尺宣纸书出相赠。联曰:“祥临舍利塔顶日,瑞绕王母宫边云。”这次兰州“陇上鸿泥展”,我还特地借出此联展览以示其盛。
2.4、南石窟寺碑与柳湖书院

南北朝时代,陇东一带佛教文化相当兴盛,庆阳有北石窟寺,泾川则有南石窟寺,现在所留下的石窟佛教造像均是艺术珍品。这个地方我要提到则是北魏书法珍品《南石窟寺碑》。此碑乃北魏永平三年(501)刻,23行,行38字,额篆书《南石窟寺之碑》,民国初年于甘肃泾川县王家沟出土。罗振玉谓“从分隶出,颇似《中岳庙碑》”。其实,其结字精整但比《嵩高灵庙碑》厚重,点画有隶意但比《爨龙颜碑》自然。由此反映出南北朝时期甘肃地区书法艺术水平是与中原同步发展的,並有地域性的艺术风格。
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美国人到了泾川发现了《南石窟寺碑》,企图将整碑盗窃运走,结果被泾川的老百姓知道了,自发组织起来追上去,从美国人手上把宝贝拦截回来了。现在回山王母宫石窟外有一处旧房叫“三碑室”,《南石窟寺碑》就摇搖欲坠地锁在这里,拒绝游人参观。有一次我路过泾川参观王母宫石窟时偶然发现了这个“三碑室”,我们费了许多唇舌说服了管理员才把门打开了,面对这个“养在深闺无人问”的书法瑰宝感叹不已!
这个“三碑室”还有两个碑,都是宝贝!一个是宋释梦英篆书《陶谷碑》,宋代人如苏、黄、米、蔡四大家等均不善篆隶,而此碑却是宋代篆书稀少的代表作。另一个是元代八思巴文的《镇海寺碑》。八思巴文是元代朝廷国师创建的一种文字,元代复灭后这种文字就失传了。泾川八思巴文的《镇海寺碑》就像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一样,下面的汉文,正好翻译解读上面的巴斯巴文,是具有西域历史语言文献与书法艺术双重意义的国宝级的文物。
我到过平凉很多次,没有人给我提起过柳湖书院,似乎在平凉人心目中並不十分重要。然而,整个甘肃甚至西北地区就这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书院。提到这个柳湖书院,就不得不提到左宗棠和左宗棠在西域的贡献。
柳湖书院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时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泉成湖,且这泉水冬天不冻,柳树宜水,故处处植柳,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占为苑囿,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1740)改名“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更名为“柳湖书院”,并亲书“柳湖”匾额。但现在门前新建石牌坊上锈刻的“柳湖书院”四个字却是集米芾的字,因为这里所有左宗棠的书迹都在回人造反时被毁掉了,只剩一个“暖泉”二字碑。左宗棠晚清时代重大的历史功绩是收复了新疆,新疆在晚晴是被沙俄蚕食强掠,中国的政权的行政权力达不到这里。林则徐贬斥新疆六年后回福建老家,途经湖南接见罢官中的左宗棠,他非常看重左宗棠,期望左宗棠能为收复新疆作贡献,他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左宗棠则以对联时时激励自己,向已也曾反复书写此联,以致时人以为此联为左公所撰。林则徐回福建后不久即病逝,临死前曾在遗书中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咸丰开始关注左宗棠。当时,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左宗棠偷偷从俄罗斯买了武器回来,对付俄罗斯人。光绪六年(1880)春,左宗棠定出三路进兵伊犁之策。同年四月,左宗棠携棺木出关西征,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在征战新疆时左宗棠没有忘记带上林则徐赠送的地图。
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左宗棠开始在新疆注意兴修水利、筑路、屯田、植树等等,建议以新疆建省,意义深远。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写了幅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左常棠的友人杨昌浚则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一诗赞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平凉柳湖书院至今还长着粗大的左公柳,乃左宗棠重建柳湖书院时所栽的,令人睹物生情。
当然,左宗棠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有瑕疵的,处理回族暴乱,他用武力镇压过度,这是他的缺点。但是他知道在武力镇压之后,在这个地方建立文化教育机关引导社会伦理价值观的重要性,重建柳湖书院,就像伊斯兰教、基督教修教堂一样,建设宣传儒家文化,是让社会长治久安的文化战略措施。
    柳湖书院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书院了,留下一个遗址,和左宗棠的“暖泉”二字碑。回民在民国时间造反的时候,可能不认识这两个字,幸存下来了。兰州应该有个澄清阁,因为左宗棠曾为之写过楹联,但这个澄清阁也不知道在哪里了,可能在回民暴乱时统统毁掉了。我这次在平凉也书写了这幅楹联,目的想跟大家讨论林则徐、左宗棠与甘肃的近代历史文化重建问题。
我2001年第一次去平凉时,为当地书法家们的过一次书法演讲,当时我不知道有柳湖书院。这次叫我演讲,我说我们就到柳湖书院去讲。这个地方已经是一个游乐园了,市民休息的地方。我的书法讲演,老先生都来捧场。我觉得在柳湖书院谈论书法很有意义,这个地方需要有文化教育的传承,柳湖书院的文化传统应该想法传承下来。
三、河西、敦煌汉简写经与佛教文化区

第三个区域,我讲的河西敦煌汉简写经与佛教文化区域。
那么我要谈到汉简的重要性,我们现在认为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实际上甲骨文是个成熟的文字。文字的主要载体不是甲骨而是竹片或木片上,叫简册。《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意思是说,商人在灭夏时已经有了记事典册,记载了“殷革夏命”的历史。甲骨文中屡见“册”、“典”二字, 字形像编串好的许多竹简和双手捧简册。由于简册是用以书写文字之物,因此可以相信,在“殷革夏命”的夏桀、商汤时代,商民族已经有了文字,并能用来记载民族的历史了。那么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初期,至少可以作为汉字起源的下限。
当然现在我们没有找到这个夏商时代的竹简,因为商代的木器出土的时候,都跟泥土一样,必须用一种凝固剂把它固定下来,才能挖出来。所以木简和竹简,现在没有实物发现,只传了甲骨文下来。但是我们说这个时代文字载体主要是简策。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木简上。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编连起来就叫做“策” ,亦写作“册”。这是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上的“册”字,这些“册”字,就是证明当时文字的载体就是竹木简册。西域水少无竹,故汉简皆是木简。

3.1、汉长城与四大汉简之居延汉简

王国维关于汉简最重要的著作叫《流沙坠简》,流沙古称弱水、若水,就是现在著名的居延海。敦煌河西的汉简最初是从三十年代出土《流沙坠简》,就是现在的居延海流域。居延古称“流沙泽”,《尚书•禹贡》“西”、“余波入于流沙”之句,说明曾有河流名“弱水”,王国维、罗振玉合作研究居延汉简的名著《流沙坠简》,即由此得名。王维有一首诗《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肖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的“长河”,即居延海
王国维曾经把居延汉简、殷墟甲骨、敦煌遗书、故宫内阁大库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这四大发现里边有两项就在甘肃,一个敦煌遗书、一个居延汉简。在这里为什么提到长城呢?因为西域出土的汉简多在汉长城遗址上,是一种古人的生活遗存。这是张掖留下的长城遗址,张掖里边有两道长城遗址,一道是汉长城、一道是明长城。这些竹简就是长城两边出土出来的,当时的驻守军士,行政官员把它遗留下来的。居延这个地方,有肩水金关,一个重要的关口。肩水金关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的黑河东岸,距东大湾城7公里,为汉代烽塞关城,是当时进出河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以前读王维的诗,是误读的,以为长河指的黄河,黄河没有流过戈壁滩,这个长河就是现在的居延海,就是现在黑河,黑河是个重要的流域。我们从祁连山上的雪水经过张掖往北边内蒙古流过去。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写的是黑河和居延,不是黄河,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留下大量汉简。
1930年中国、瑞典学者合组的西北科学考查团至甘肃附近考察,瑞典人弗克•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破城子居延地区的城障、烽燧、关塞遗址发掘汉简一万余枚,多为汉代之物,故称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是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非常重要文献。我们再看看它的书法,居延简主要是西汉早期的书法。一百年以前,即汉简出土以前,我们只能看到东汉末期镌刻在石碑上的书法,不知道西汉人二百年中写的字什么样子,这个居延汉简让我们看西汉人的墨书字,西汉人的古隶、章草。古代皆是书分三体,古埃及的文字也是三体:圣书体、僧侣体和世俗体。世俗体就是民间最常用的行草便捷的文字;圣书体就是一种铭石的官方公文文字;僧侣体就是謄写工整的公文体。在西汉早期的汉简分两种,一种是书籍、公文类书法,较为工整;一种是记录事件,像账簿一类的,多以章草记录。到了西汉的晚期,这样的一个多行字的牍,便非常标准化、规范化,没有古隶的痕迹,也就是没有篆书的痕迹了。居延汉简让我们看见了西汉二百年书体演变的过程居延汉简让我们看见了西汉,和这一时段的书法水平。
3.2、边城瓜州草圣张芝故里与玄奘

    在河西第二个值得我记忆的就是,边城瓜州的草圣张芝故里与玄奘。草圣张芝是敦煌郡悬泉置锁阳镇的人。中国书法史上只有两个书圣,一个书圣王羲之,一个草圣张芝,其他都不称圣。这么重要的人物生活在王羲之之前150年的敦煌,可以想见我们当时甘肃地区的书法高度发达的水平。我们今天把群众书法活动称为“书法热”,2000年前甘肃地区的“书法热”比我们今天更盛!汉代有个人叫赵壹,他是在朝廷做官的敦煌人,他写了一篇《非草书》,猛批敦煌士人天天练书法,忽视了儒学经典的学习。他说:“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他在文章中形容敦煌人追慕张芝练书法废寝忘食,眼耳鼻衣服全是墨染,迷惑于书法之中。他说:“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馀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
张芝在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功绩就是把章草演变为今草。章草是字字独立,张芝用“一笔书”把它演变成字和字连绵书写,从而创立了今草和狂草,所以被称为草圣,他的名作《冠军帖》。张芝在书体演变中间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与王羲之为什么称为书圣的道理相近,即他把带有隶书意味的钟繇“旧体”楷书演变成以“永字八法”为标准的“新体”楷书,最后实现了楷书的完全独立。张芝和王羲之为书体发展变化的历史起到里程碑作用,从而形成草书和楷、行两条平行发展的脉络。张芝的大草、狂草,开辟了后来张旭、怀素、黄庭坚这些伟大的草书书法家的前路,从而形成任情恣意地表现主义的书法流派。瓜州县抓住了这个历史文化艺术的节点,在这儿建立张芝纪念馆,其意义超过了区域文化建设的范围。只是文化建设不仅在“硬件”,还有待“软件”建设的加强。我有幸受邀书写了《瓜州草圣故里产业园碑记》,记录了草圣张芝故里瓜州县文化建设的功德。
同样是我们敦煌人,伟大的书法家除了张芝还有索靖。索靖的《出师颂》、《月仪帖》,是章草的经典名作。还有索靖的亲戚索紞,敦煌写经中有索紞抄写的《道德经》,此卷抄写于三国吴建衡二年五月五日(270)。此卷的真伪存在争议,但一直在沪上名家手中流传,内战后流入香港,今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汉末至两晋,敦煌可以说是书法家辈出的时代。我们今天甘肃书法书法发展已经很不错了,以数量来说毫无疑问达到历史的高峰,但是今天的甘肃还没有产生像张芝、索靖这样的书法家名扬全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甘肃人还有伟大的传统有待我们奋起直追实现超越。
    同样在瓜训,还有另一位伟大文化人物的历史足迹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那就是玄奖。唐太宗贞观初,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到瓜州。在此停留一个多月,收徒买马,打问西去的路径,在这里留下很多传说故事。瓜州东千佛洞里的壁画《玄奘取经图》,画面上有一匹马,也一个胡人,此人当是石槃陀,侧身而立的玄奘虔诚地朝拜观音。
当时唐太宗不允许玄奘出去,不给他关防,就是我们现在的签证,出不去,关防要逮他,把他送回去。他偷偷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才逃脱了,从玉门关,从瓜州出去,到印度去,然后又经由瓜州、玉门回到大唐长安。
瓜州正筹建“瓜州县玄奘西行博物馆”,纪念和开展对玄奘西行研究。玄奘不仅是一位佛教、佛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为佛经汉译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至今是中亚、南亚历史地理研究不可替代的经典。开展对玄奖西行的研究,是对甘肃和整个西域历史地理文化研究的前沿性科学,其研究成果也将极大地有益我国西部开发的宏观规划。
张掖大佛寺们佛龛背后还有一个元代的壁画,画的也是玄奘西行取经图,这个《西游记》画的内容和后来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完全不一样,人物性格都不一样。那个牵马的人不是沙和尚,而是孙悟空。挑担子的不是沙僧,而是猪八戒,猪八戒高老庄的故事也不一样,他很吃苦耐劳。这都和吴承恩写《西游记》塑造的人物性格不一样,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变异,也能看出作家吴承恩的文学创造过程。
8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5:24:11 | 只看该作者
3.3、四大汉简之敦煌汉简

    这是四大汉简中间的敦煌汉简。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共发掘出九批汉简,计25000余枚。因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为"敦煌汉简"。1907年,斯坦因第二次探险在敦煌以北汉代烽燧遗址里,获得简牍708枚,均属于敦煌汉简。这个图片是本人2005年在大英图书馆观摩这批敦煌汉简。左为中国部主任吴芳思博士。

想必大家都有经验,专业人员在我们中国博物馆要看国宝级的东西一般是很困难的。中国博物馆重保护,所谓“保护”就是不让你看你想看的,只能看让你看的。上世纪九十年试,书法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曾不无懊恼地告诉我:“像我这样的研究员,在故宫博物院看东西也很困难!”比如敦煌写经,同学们看不见,我这样的研究人员也看不见,我只有到英国、日本去看。为编撰《中国书法全集》写经卷,我2004年去伦敦看敦煌写经的时候,大英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吴芳思博士就主动捧出汉简,向我介绍这些汉简是斯坦因当时从敦煌带回来去的,七百多枚,让我随便看,拍照片不收费。我曾把吴芳思博士请到北京大学做了个讲座,她给我们看了当时留下了斯坦因的照片,包括斯坦因给王道士拍的照片。
英藏敦煌汉简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如有《苍颉篇》、《急就篇》、《力牧》、《九九术》、历谱、医药方及有关相剑刀、相马的书。历谱中保存较好的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和神爵三年(公元前59)历谱。同时,因其所跨时段长,也为书体演变及其艺术水平提供了重要参照。
你看这个简很重要,这是西汉早期的篆书简。你仔细看,我们现在看小篆,就是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然后就是唐代李阳冰的篆书。这是西汉墨书小篆。这是敦煌汉简中西汉的隶书简,非常精美的隶书,其艺术水平是我们今天称为书法家的人才能达到的。而这些汉简书写者肯定不是什么书法名家,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一般社会书法水平。我们要反复说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古人不一定比我们现在人傻,说不定在某一方面远远比我们聪明。这是《急就章》,当时识字练字的字书,是练字的简。这是一个觚,写的《急就章》,这个出土的资料证明了传至今天的《急就章》作为汉代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
    这是草书简,在西汉时代的草书。我们今天世俗书法观念不是说篆书演变成隶书,隶书演变成楷书,楷书演变成行书、行书演变成草书,所以学书要先学楷后学草吗?不是。草书先于楷书出现,它是从隶书的草书演变成今草,张芝把隶书的章草演变成今草,所以称他为草圣。
3.4、敦煌晋唐写经写本书法

    再看第四点敦煌晋唐写经写本书法。斯坦因从敦煌先后带走了一万件写经写本,存在大英图书馆的库房里面,当然保护的非常好。我作为一个中国学者到那儿去,随便我看什么,给我拿什么,让我拍照片,我就可以拍照片。我们中国的博物馆可不行,你说我出钱,我买张片都不行。我去了三次敦煌研究院,没有要到一张他们的图片资料。《中国书法全集-两晋南北朝写经写本卷》编出来以后,今年我带了一本送给敦煌研究院了。我说很可惜,我这里边的作品有英藏的、法藏的、日藏的、俄藏的都有,很遗憾就是没有你们敦煌研究院收藏的一件敦煌晋唐写经写本。
我们敦煌研究院存了两万多卷写经,为什么不拿两件出来宣传宣传,告诉我们敦煌有这么宝贵的文化艺术。英国人巴不得你去研究,你的研究就等于宣传大英图书馆了,证明了其收藏品的价值。所以我去他们非常欢迎。我今天去,明天说我要来看,他们就等着我了。吴博士都退休了,只要我去,她就赶回来接待我。图片上我左边的是这是葛汉博士,右边的是吴芳思博士。我给敦煌研究院的朋友们讲了这件事,他们没什么反应,没感觉这是个问题。保护文物是应该的,但保护的目的不是为了利用吗?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财富不能显露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为自己的文化财富打广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视台老打日本广告,我想不通:这些汽车、电器在中国商店里根本没货呵,你花钱打广告干吗?后来我才明白,这些日本产品很快就占领中国市场了!这就是宣传的魔力!我们甘肃这个地方很多宝贝,从西和仇池山到天水伏羲庙,再到这些敦煌汉简、写经,想法扩大它的文化的知名度,不仅是显示我们文化财富的资源,其实也是对大众的历史文化普及,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所以说,现在搞文化建设工程,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产业经济,而首是文化教育事业!
因为我的资料局限,我还是以英藏的敦煌写经写本为例。这是写经《成实论破声品》局部,北魏延昌元年(512年)抄,我在大英图书馆拍的片子,上面还有抄经师的名字,都有明确的纪年,这是北朝时代的写经,书法水平很高,而且其书体也有典型的断代史特征。北朝时代是什么?就是王羲之的时代。王羲之书法现在只有唐代的临摹本,王羲之时代的墨迹渺如星风,历代视为稀世珍品,我们这儿有几万卷,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郭沫若说王羲之时代只有隶书,没有楷书,所以说《兰亭序》是假的。我们敦煌这么多遗书,就是王羲之同时代的人,同时代的书法。大英图书馆敦煌遗书中还收藏有唐代王羲之临本《龙保帖》,这说明唐代的民间就在练习王羲之书法了,並非只是宫廷的书法家们在作伪!
英国专家还给我看了很多写本残片,都没有整理发表,随便让我看和拍摄。这个《成实论破声品》背面还有许多文字。敦煌写经写本里面不仅有大量佛经,是佛教文化艺术宝库,这里头还有《老子》道经,还有大量儒家的经典,还有很多南北朝的文献,它是一个文化大宝库。这是《老子想尔注》,约南北朝(420-589),《中国书法全集》最新出的写经写本卷已收入。
    这是日本藏敦煌写经《佛说老女人经》,约西晋时代(265-316),比王羲之东晋更早的墨迹。这是东京的台东区书道博物馆的藏品,我们《中国书法全集-两晋南北朝写经写本卷》就选了这个博物馆藏的十几件作品。这是《三国志-虞翻传》,约西晋时代(265-316),这些书法墨迹比王羲之早了几乎一百年。
除了王羲之的《龙保帖》唐人临本外,大英图书馆还有两件宝贝,一件是唐拓本欧阳询的《化度寺碑》。现在什么碑帖里边,宋拓本就是国宝,我们上海博物馆在十年以前收购了三本北宋《淳化阁帖》初拓本,当年就花了260万美金买。欧阳询的《化度寺碑》这是唐拓本,唐代拓下来放到敦煌藏经洞里边去的,你说这个多宝贵。这是我边看边拍的《化度寺碑》图片。
另一件就是这个手抄手绘的小册子,当时是用于向老百姓宣传佛教的故事读本,还上面不仅有唐以前的书法,还有唐以前的绘画。这小册子有几十张,我从头到尾全部给它拍走了。这不是写经的,这些东西都是斯坦因带回去的。敦煌也是绘画艺术的宝库,现在宋代的绘画都是国宝了,这是唐以前的绘画,甚至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大量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里,你可以从网上查阅。
3.5、四大汉简之武威汉简

第五个要讲的,四大汉简中武威汉简。中国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统称武威汉简。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 《仪礼》简 1959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计有《仪礼》简469枚,其他日忌杂占简11枚。
我是2001年和徐祖藩、翟万益等甘肃专家带了中韩书法考察团从敦煌到兰州时,来到武威看了《王杖仪礼简》。它是1959年武威磨嘴子18号汉墓出土,计木简10枚,史学界称之为“王杖十简”。简文记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幼伯受王杖事,录有西汉本始二年(前72)和建始二年(前31)诏令。记载明确,既有尊老养老、高年赐王杖的明确命令,也有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法规。千百年来史学界围绕“年七十赐王杖”产生的许多疑问总算弄清了基本面目。这批竹简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仪礼》的手写本经书,它不是散乱的残简令札,而是完整的西汉经书的样本。在我国所有出土的简牍中,保存最完整,大多数本色、墨迹如初,虽稍有残损,但每一篇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编题、尾题、页码和顺序。此简字体已彻底摆脱了篆书框架,结构方正,字行整齐,点画多姿,具备了成熟汉隶的书写章法。我们中国的文字既叫“方块字”又叫“汉字”,我认为是来源于我们汉简书写的这种规范性。这个《王杖仪礼简》的书法水平非常高,作为官方文书,我认为是出土的汉简中写的最为规范精美的隶书,其书法水平足可以媲美任何一件东汉末年官方颁制的八分铭石体汉碑,毫不逊色于《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这些汉碑名品。
下面看看甘肃出土的汉代墨书的文字,这是武威出土的柩铭,柩铭是盖在棺材上面,绢帛上墨书的文字,这是汉代人写的大字篆书,这都是我们的国宝。现在存下来有几件汉代柩铭,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是最近几十年出土的。这件《武威张伯升柩铭》书于西汉晚期,是汉代绢本墨写篆书。柩铭又名铭旌,将死者姓名书于帛上,敷于棺上。其书法是汉代最为珍贵的大字墨迹。方正宽博,圆熟,藏锋逆入,圆笔收锋,使铭旌书法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东汉以来的碑额篆书,亦承其绪。
3.6、张掖西夏碑与大藏经

    我还要谈一下张掖大佛寺的《西夏碑》。1995年,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学者座谈会,会上,季羡林先生建议,必须编撰一本少数民族书法卷。他说我们中国是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我们要有多民族文化遗产的观念。《西夏碑》是海内仅存的西夏文字碑。刚才我们看了泾川八思巴文的碑,巴斯巴文碑北京还有很多,而《西夏碑》这样完整的碑就这一个,藏在张掖的大佛寺里边,这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西夏碑》,本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西夏崇宗李乾顺于天祐民安五年(1049)所立,有两面刻文,一面为近2000字的西夏文字,另一面为汉文楷字。碑石现存张掖大佛寺内。公元1049年是北宋时代。西夏文,通过汉字部首创造的一种文字,延续使用了两三百年时间。后来虽已失传,但却是我们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中间一个重要的内容。西夏文字第一次让我受到强烈刺激是我在大英图书馆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当時,吴芳思博士带我在行走在大英图书馆地下书库时,她偶然给我看了所藏的西夏文戏片。这也斯坦因从敦煌带回去的。你看这是残片都很破碎,斯坦因都一一编了号的,这是1431号,多小的碎片!如此严密、仔细地整理出来,这都是很重要的失去故国的国宝!而我们还有整块的《西夏碑》,难道不足以称国宝中的国宝!
这这个张掖大佛寺还存一个国宝,就是明版《大藏经》。张掖大佛寺藏经殿藏有一部明代佛经,全称《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计6361卷,分作636函,总数达1621部,分别封装于明代制作的10个大经橱中,简称为“北藏”。明成祖时由宫廷雕版印制运来张掖,保存之完整,装帧、印刷之精美,工艺、书法、绘画技巧之高超,不仅是佛教文化在张掖的历史见证,也是很美的书画作品。佛经中用金粉书写的“金经”尤为珍贵。
十年以前我曾为张掖大佛寺写了一个对联,现在还挂在正殿那里,正殿是元代文物,本不应挂新东西,但联句是旧的,联曰:“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为,呼之则,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讲到大佛寺的渊源流便,也有一些意义。它没有寺名,这次我给写了一个“张掖大佛寺”,还为大门写了一个匾,曰:“弘仁宝觉”。也算为地方文化建设做一个公益事业。

9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5:25:28 | 只看该作者
总   结


1、        甘肃古代文明历史最为悠久和持续
甘肃古代文明的悠久,是它有一个完整的历史坐标。从大地湾文化,一直到我们后来的周秦文化,都有遗存可寻。伏羲、黄帝、西王母这些史前传说与大地湾、马家窑,这些现代考古学资料均可以对立参照,其文化渊源都有一代一代传承,可以用时空坐标系连接起来的。这个历史是持续和悠久的,不是空想瞎想出来的。可以这样说,你把甘肃古代文明历史搞清楚以后,就把中国古代文明史基本上搞请楚了。李学勤先生对研究甘肃古代文明重更性的论断是正确的,他提醒我们甘肃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甘肃古代历史文化最为丰富和多样
甘肃古代历史文化最为丰富和多样性,体现在这个地区是个多民族的区域和多宗教融合的区域,这个区域在中国的其他地方都没有的,只有甘肃这个地方才有。各种民族、包括历史上西域的各种民族,白种人和有色人种也在这里融合。你还不要说汉唐时代,直到中国的乾隆时代,我们国家的GIP还仍然是世界第一。中国曾长期是世界最先进的地之一。历史上西方人要到中国来,都必须走途经甘肃的这条“丝调之路”,它比今天的马六甲海峽重要得多。这条路当时应该是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区域,各种民族在这个地方共存,各种宗教,道教、佛教、儒教,包括后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这个地方交融。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是甘肃文化最值得记录和研究的一个事。

3、甘肃出土书法资料赋予了当代书法断代史特征
甘肃出土书法资料,赋予了当代书法断代史特征,是指中国书法创作现状和甘肃有什么关系?我给大家讲一下,明清以前,我们有科举,所有考试卷子用笔写出来的,有一个十分严格的要求:只许恭楷,不许有一笔破体。也就是说,你写楷书,每一笔必须是楷书。你不能有一笔是行书,更不能用草书,也不能一点一画有隶书。如果有一个卷子有一两个字破体了,这个卷子就作废了。当年,破体书是贬义词,正因近百年来,甘肃汉简、敦煌遗书,跟殷商甲骨文一样,让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书体变化资料,让脱离了实用的书法艺术获得历史上最为丰富的创作资源,让当代书法创作步入了一个破体书时代。破体书不仅不是贬义词,反而是是时代特征。试问:今天我们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中,有哪一个人在规规矩矩写楷书、写隶书、写行书?写草书也可以写些楷书点画,写隶书要用到篆书结构,写篆书也写些隶书的燕尾,所有的书法的“体”都不纯正了,正这个时代的书法特点。

其实,破体书的始祖就是颜真卿,他在一个多年前就用《裴将军诗》为我们树立了创新的典范。而这个“破体”的特点是从更早的汉简里边来的。汉代五百年的“隶变”时代,我们甘肃汉简就是这样篆、隶、草、楷兼容并写的。我在一个考古学会上讲过,如果三百年以后来看这个时代的书法,有写甲骨文但你不要误认为这个是商代,也有写隶书但不是汉代。这是20世纪末期、21世纪初期中国书法家在书法风格模拟汉简、模拟写经、模拟甲骨文创作的结果。甘肃的书法出土资料,赋予了中国当代书法创作的最重要的风格特征。如果我们谈到中国书法的现状,我们可以说它很大的程度上来源于甘肃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借鉴。

作为这个学术报告的这点总结,是我对甘肃这十多年,尤其最近半年的学习心得,提供给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2013年6月13日在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讲演录音整理成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11-26 01:36 , Processed in 0.1021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