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评论】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18:02:31 | 只看该作者

【艺术评论】

挑战传统:视觉的冲击
评《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邵岩》
□林继中
现在是无论如何新潮的青年人,也不敢说自己反传统 。因为这无异是一项罪名 ,怕会要了小命。所以,人人都说自
己对传统早有情结 ,至少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实吧,传统之于新潮,也不见得就那么水火不相容。钱种书对
二者关系有段话说得在理而轻松: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
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
升为规律,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它一方面把规律定得严
,抑遏新风气的发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新风气的代兴也
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
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中国诗与中国画》①)这种自发的 游戏规则最好能转
化为自觉的游戏规则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好比生物基因,自然有其保守的因子,使物种特性得以延续,同时又
有变异的因子,使物种在新环境下能求得新的适应,使之生存发展。所以说变异也是传承,而且是积极的传承。从一
定的意义上讲,向传统挑战是发扬传统 题中应有之义。回顾书法史,隶之于篆,行草之于篆隶,那一次不是巨大的变
革?这才形成眼下的传统 。现在如能创出篆隶草楷以外新书体,又该如何评说?
邵岩君的书法有无反传统的因素?我看有。且看这则《邵岩艺语录》:在传统书法里面,汉字是书法的重要对象。其
单元内所包含的元素--线的质感和运动,空间分割等均难以自由离合,且对新的内心生活反应迟钝,对其他美术因素
更难以拆借和组合②。线的运动是传统书法的生命,质以反应迟钝 ,非向传统挑战而何?然而,质疑的理由是充分的
。《艺语录》有云: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击打键盘的声音,无疑为书法实用性彻底走向死亡敲响了警钟。书法的艺
术性日益显露出来,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提示是残酷的,但犹如加入世贸更能激活民族企业,正视这一不争的事实
方能使传统杀出重围,找到突破口。这就是从实用性走向艺术性。要实现这一转换,邵岩的总体策略是:不泥于字义
,而强化其视觉的冲击力,如本集第一幅作品《骥独拥霭派腾》条幅。显然作者是想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那似通非通的
字义上拉开,迫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空间变幻的节奏上。再如第19幅《豪游良晤对联》,虽有字义,但我们更
关心的已是那枝枝丫丫的线条构筑的形式意味,而不再是对联本身的文字意味。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邵岩何以总喜欢选
择一些冷僻的单字作为表现的对象了。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用特殊的表现手段来引起人们的审美关注。依我个人的
感觉,邵岩主要是借助旋转与稳固,这对矛盾达到这一效果的。其艺语录有云: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所著的《艺术与视知觉》中论述正方形的力场结构图式时指出:正方形这样的图形,其内部表面
上是空白的平静的,而实际上并不空白,它中间隐藏着一个复杂的力的结构,当把圆放进去后,就象是抛入池塘的石
头打破了平静,使空间活跃、运动起来,对于我们的视知觉来说,正方形内有一个力场,这一力场是由正方形的边线
发射出来的。 汉字是方形的,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圆理解为毛笔在书写过程中旋转、往复的运动轨迹。如果是,那冲
与收、紧与松、聚与散、正与斜等矛盾交织的文字图式以及由这种图式所发生的视觉联想,则是由圆运动所致,是顺
理成章的。
正方形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稳定,而旋转的圆则给人以运动的感觉。这对强烈对比的矛盾容易造成视觉的冲击力。在斗
方中强化旋转的笔墨,这正是邵岩成功率最高的一种艺术形式。试看第48幅《黄河激流》,那中锋运笔一气盘旋的粗
壮笔触,与斗方四壁坚立的浓墨博斗,真所谓蟠天际地之思而出以驱云走涛之笔,造成尺幅千里之势。为了强化这种
视觉效果,邵岩有时干脆将 线 扩大为 板块 ,如第32幅《鹱》斗方,这是一场真正的台风,天旋地转!显然正方形
逼仄牢固的束缚适足使旋转更具冲击力。有时,为了强化这种效果,邵岩不惜改变传统的欣赏习惯,将流走圆韧的线
条化之以坚脆拆裂的板块,如第40幅《应》斗方。欣赏者得到的是瞬间折裂的总印象,而不是行云流水式的追踪笔划
流走所形成的时间逻辑与和谐之美。在 破坏 观者欣赏习惯的同时,作者培养着观者新的审美趣味。事实上自西方的
尖锐的几何图形为代表的审美观念涌入东土以来,中国人的视觉经验已经起了变化,这正是接受邵岩新书法的基础。
然而,邵岩的实验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他不但看到方与圆的矛盾是稳定与剧变的矛盾,而是直探其时间与空间矛盾
的本质。书法艺术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处于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即音乐与绘画两种艺术之间。美学家宗白华《美学
散步》曾断言: 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 此喻得之。西方人别有一喻: 建筑是凝固的音
乐 。 凝固二字大有嚼头。我想再下一转语:书法是音乐舞蹈的轨迹,时间的空间化。人们津津乐道的张旭观公孙
大娘舞剑器因捂草书;雷简夫闻江涨声,想其波涛翻翻,遂有佳作,皆其例也。这就好比卡通片,由连续画面的快速
运动再?时间 ;只要让一连串瞬间、节奏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平面上,通过观者的心理整合,就有可能还原为艺术
幻想的时间 。第25幅《蒌》斗方,凝视之下,不就是一个旋转的舞者吗?第26幅《雾》斗方,则似双人舞--与古典
的轻歌慢舞不同的另一种以激烈运动带来的和谐美,--似那冰上芭蕾。这又是一种视觉的冲击。
时间的空间化需要空灵的画面,是所谓 如音栖弦,如烟成霭 。怀素曾以其坚实飞旋的线条取"舞的效果,但它要
接近音乐美。邵岩《海》系列则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将国画中的气韵引入书法,在浓淡燥润、飞白溅墨之中再
现大海的气韵,那一道道盘旋往复重叠交错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的墨痕,无疑产生了急流轰浪般的视觉冲击力,它是一
幅幅声色并作的水墨画。 观海无言 面对邵岩变幻莫测的《海》系列,所有分析都是多余的。邵岩获取灵感的另一源
头是传统文化。古建筑的飞檐斗拱,窗棂钩角,乃至图腾面傩、织品陶俑,尽入其彀中。仅举第34幅《庐》与第41幅
《围》,便不难体味这种木结构在邵岩构图中的地位。邵岩还有更深的追求。每一方汉字,都有其丰富的内蕴,都是
一个比兴,都是一方历史文化的宝盒,一首悠远的古歌。邵岩好似考古学者小心翼翼的在发露其奥秘。如第57幅《战
》斗方,只要你的目光随着那运斤成风的墨痕走你便会置身于一个古战场。而第15幅《高原》斗方,从右边城楼的迷
影与左边坠落的火球,我们或许会想起我们黄土高原上多灾多难的先民。斗方当然不是邵岩唯一的选择。传统的手卷
形式在他手里也别开生面。有些是斗方中我们熟悉的风格,有些似山水长卷,有些我还看不懂。我最喜欢的是那第
63幅《留得枯荷听雨声》。因为我是搞古典文学的,玉溪生深情的清词丽句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这是一池残败的荷
塘。轻干裂秋风的点划,下重上轻的空间分割,雨脚般由右上向左下的撇痕,飞来的零星墨点,这样的画面能不勾你
心中的帐惘?条幅也不乏惊人之笔。如第29幅《思群思愚灵思》条幅,一个个 田 字垒起深重的石幢;第30幅同是这
几个字,却似一根图腾柱。无论如何,邵岩至少是成功地引发了观众的遐思。当然,我更喜欢那些与诗意若即若离的
条幅,如第20幅《桃花乱落红尘雨》、第37幅《万古云霄一羽毛》。这是长方形成与圆的矛盾,却又多了一股龙柱般
上旋的升腾之力,更具中国特色。
说不尽的邵岩,一切尚在途中。无论如何,向传统挑战决不是离它而去?反者道之动 。只有在变革中才能深入把握
书法的灵魂而非表皮。毕加索有段话很耐人寻味:
我要象写字一样用思想的速度着力于想象的节奏来作画。倘若我生为中国人,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
我就写我的图画。(《毕加索》③)邵岩,你是在写你的图画吗?


注:①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注:②本文所引邵岩艺语及其作品图例,均见《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邵岩》,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注:③《毕加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12月10于画壁斋

71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18:02:45 | 只看该作者

【艺术评论】

寻绎历史的文脉
---关于邵岩的传统书法情节
□白爽

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化是最讲承传性的,你切断了历史的文脉, 自然也就否定了自身的存在。记得昔年我在浙江美
院求学时,王冬龄老师有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他尝言:“现代书法并不是对传统书法的割断
,是传统书法进一步的延续、拓展。”可见,在探索书法现代化转型的时候,假使以彻底割裂书法的历史承传性为代
价,必将无法在探索中寻找自己的实验存在,并直接粉碎了书法最重要的生存基点。邵岩作为新时期“现代书法”最
成功的实践者之一,其现代书法的创作成就无疑是建立于坚实的传统书法的根基之一,他的现代书法创作在弱化文字
内容,强调文字本身绘画性的同时,依然能实在地体验到其书法本体语言的纯粹意味,这让人丝毫不敢小觑他的传统
书法修为,那么邵岩的传统书法之路是如何筑基、发展的?他的传统书法的美学特点是何种样式的?他的传统书法同其
现代书法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凡此种种,会勾起我们很多关于邵岩传统书法情节的话题,下面我们就去撩开邵岩传统
书法的神秘“面纱”,看一看“现代”背后的“传统”邵岩。
邵岩在给笔者的信中这样叙述了他的学书生涯:“幼受家庭影响,课余时间以写仿为乐,10岁时临习柳公权《神策军
碑》,13岁学颜字,15岁由唐入汉,遍临汉碑名作,18岁考入莱阳师范,专业学美术,课余仍不废临池之志,学二王
、宋人的行草书,22岁开始现代书法的创作实践,其后优游于学‘现代’与‘传统’双轨之间”。邵岩的学书路径和
许多人一样,没有很特异的地方,要说区别,可能只一点,那就是邵岩读书时的专业是美术,这潜移默化地注定他成
年后看待书法的视角是带有显著“绘画性格”的,基于前述背景,邵岩传统书法中对构字想像力的把握以及营造作品
整体形式魅力的能力是一般意义纯写字式书家望尘莫及的。蔡邕《隶势》说:“修短相副,异体同势。” 卫恒《四体
书势》说:“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这两段话大体说明了,固守一种书体、风格会使创作走向单调、乏味
,只有把一切对立的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书法的创作之路才能不断翻新、发
展。邵岩传统书法中每个单字的空间特征明显来自碑,方整利落、锋芒外露,然而在塑造此种空间的过程中,他显然
借鉴了富有音乐感的表现手法----贴学快速流动的笔触,或许他内心深处埋藏着绘画因子时时刻刻在诱发着他的情思
,邵岩对每个单字的造型上,总是努力地发挥着自身无穷的想像力潜能,偏师独出,引人击节,以“束云、裁梦”一
联为例,字字用意奇正相生,靠轴线的欹侧与局部笔画的夸张来表现现代人对待艺术大气、自然的态度,这一情调的
流露同现代人的个性是如此一脉相承,因为它的创造非常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向往自由传奇,富有美妙想象的新式理念
。形式感在古代书法中是特定存在着的,由于它不能回避地被其它因素制约着,往往处于“弱化”的地位,面向全民
开放的书法,由“美用合一”过流到“美用分离”,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式开始大于内容,曾经有过的绘画学习经
历、长期现代书法的 创作实践,注定了邵岩对书法形式美的独到解悟。邵岩传统书法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以贴驭碑”
,线条透明、单纯,去掉一切繁文缛节,显得简炼而富张力,他非常究意于字与字,行与行间连接的奇异。单个字展
开想象力,极尽夸张,如果缺少整体形式的完美构建,往往会流于芜杂,郑板桥的书法最能充当这个特例,尽管他能
熔诸体于一炉,会吸引着你把他整幅书法作品逐字读完,可是读毕你一定是失望的,这即是由于其作品字与字间缺乏
一种巧妙的关联造成的。邵岩的传统书法中字、行间的连接大约是受到了构成艺术的某些影响,如线条的块面化和密
集型处理,行气的断与连的周密精心,行与行之间的空白不是被均匀地安排,而是被重新处理,赋予新的涵义,这一
切都体现了视觉形式已绝对占据了作品中的主导地位,其余退居其次,邵岩的传统书法创作思想的本质和他的现代书
法创作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能否抓住观众”,“能束在最短时间打动观众”,因之,制造强烈的形式感作为邵岩
传统书法创作的艺术主体而主要存在者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如果我们回视既有的书法史,去对各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作一巡视,不难获得一种解读方式,即艺术的生命和运动
只有在否定、批判和变化之中得到延续。20世纪书法创作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考古发现拓展了人们对书法传统的重新认
读,随着“书法素材”的扩充,一些过去不被人所欣赏的审美范式开始纳入了书法家的创造视野,新出现的审美范式
在常人眼中往往是陌生的,它的另一层面的含义又同丑陋关联,但陌生对熟悉、丑陋对美丽的消解,则是代表着人生
命本质力量批判精神的崛起。邵岩的传统书法的审美倾向显而易见是“破坏”和“批判”的,他内心深处的创作支点
一定是来自民间书法的桀傲、野逸之风,他以激烈的笔触,迷离的章法,夸张的结体来表现一种“纵横迷乱、怪伟跌
宕”的独特风格。旧有传统书法美的理想主要包括:“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
象也。”如上的审美理想一直曾是书法审美的主流,可是在现代的社会形态中,面对噪动、博大、厚重的快节奏都市
生活,它无论如何都是力不从心,单调迟钝的,邵岩在他的传统书法创作中以丑的形式消解“美”,其本意决非是以
丑为美,恰恰相反,他仿佛是在下一番狠劲儿将过去已趋于泛化的书法审美语言改造、衍变、缩短、拉长一一进行“
陌生化”的处理(对旧美的批判意识),以此来吸引观者对其本身书法语言引起关注。邵岩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养
成一种与生理本能合为一体的心理本能,对自身和外界的运动、变化极端敏感,能迅速跟踪运动着、变化着的现象,
知其方向,明其规律。这又是邵岩能在传统书法、现代书法两个方面一起获得成功的根本因由。当然,邵岩的传统书
法在某些自诩为“传统”书家的眼中也许还是“出格”的,对此我感觉他们非常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当代文化的特征,
邵岩的传统书法完全是建立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之中,转型后的书法艺术在开放性上大大增强,也变得充满了激情、活
力,在当下的书法发展、演变思潮中,假如不能感受到邵岩书法中散发的诱人魅力不啻是遗憾的。
从事现代派书法创作,其根基在传统书法中扎得越深、越牢,其前景就会越开阔、越看好,一个现代派书法家如若将
创作彻底地脱离了书法艺术史的规定,仅仅具有形式感的表面化,一方面会使观众无法解读你作品蕴含的审美因子;
另一方面创作中真正构成作品的内质亦将流于泛泛化,会被观众认为是雕虫小技,嗤之以鼻。邵岩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找到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成为了传统、现代两者间互相补给的“传送带”,西哲曾云:“艺术家是一个天才系统”
,邵岩的书法创作从某种层面评价确体现了一种天才性,他以其过人的才思,从容地往来其间,这注定了邵岩的书法
创作将既有历史感的思想深度,又拥有最前卫和先锋艺术精神,这就是一个双重性格的邵岩,一个永远深沉又全新的
邵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12 15:43 , Processed in 0.1065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