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闻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沃兴华专题]

[复制链接]
711
发表于 2005-1-5 10:05:50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不敢言喜欢,但相信会有好东东的.
721
发表于 2005-1-8 18:28:29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章法太妙了!!!
喜欢。
731
发表于 2005-2-13 23:06:29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沃兴华的四部曲
其文
  最近,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沃兴华出版了四部著作,即《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通论》、《沃兴华书法作品选》和《书法临摹与创作分析》vCD光盘—套。
  《中国书法史》以明变、求因和评价为任务,首先分析各种字体和书体的特征,介绍它们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其次探讨促使这种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原因;最后,研究各种书体风格的历史影响,讨论它们对今天书法创作的意义。西哲克罗齐说,人们对历史现象的注意与对现实问题关心是一致的。作者对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兴趣源于书法创作。他认为这几年其书法创作目标的设置,方法的形成以及百折不回的精神,全得益于对历史的认识。因此,《中国书法史》中的一些观点对处于探索中的书法爱好者是有所帮助的。
  《书法技法通论》是作者在传统书法技法理论基础上,将一些以前被孤立起来的技法,经过综合达到多样性的统一。著作以“通”为原则,对基本技法在论述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其所以然,揭示用笔、点画、结体和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有技法纳入到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之中。而且,文章注重理论研究的时代性和个性,对纷繁的传统技法理论,不是简单拼凑,而是努力将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自己的创作经验融入其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沃兴华书法作品选》汇集了作者近两年的最新作品,其中有临摹有创作。作者认为,书法创作是将时代精神灌注于对传统的分解与构成之中;是刹那间完成的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所以其近期的作品临摹中有创作,创作中有临摹,界限比较模糊。选集中的作品有的秀雅、有的粗犷,风格变化很大,然而都比较注重形式,强调构成,倾心于各种对比关系的组合,在用笔的轻重快慢、点画的粗细长短、结体的正侧大小、章法的繁简虚实、用墨的枯湿浓淡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书法临摹和创作分析》光盘共三碟,其中两碟临摹了十四种名家法书,分书有《礼器碑》、《西狭颂》,妍通褒斜道刻石》,楷书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李玄靖碑》和《石门铭》,行书有杨凝式《韭花帖》,颜真卿《祭侄稿》、《争座位帖》,米芾《虹县诗》、《多景楼诗》,草书有王蘧常《临急就章》、董其昌《临自叙帖》、《试书帖》和陈道复《秋兴八首》。每一种临摹,先介绍法帖特征及临摹要点,然后实录临摹过程,同时伴有技法讲解。还有一碟谈创作,有
基本理论、创作实录和作品分析。
  这四部著作的研究对象不同,组合起来却是一个系列,内中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是作者最新研究成果的联合展示。四部著作中,作者尤其看重第四部。书法教育利用语言文字,可以讲点画讲结体讲章法,但不能讲说时迟那时快的用笔,讲不清轻重快慢的节奏,而这些恰恰是书法创作中最重要的。应该说临摹和创作过程的实录加上适当的讲解分析,是书法教育的最佳方法。正如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
二意》所记载:“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时代已进入了21世纪,使书法艺术跟追时代、符合人民审美需求是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青仟。这四部著作的山版,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
741
发表于 2005-2-13 23:07:18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我读沃兴华  
□翟万益   
   
  5年前,与沃兴华先生相聚于威海,共饮于黄海之滨,在略无溽暑的环境里,品茗谈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生的认真与真诚,久久地存储在记忆之中。以前我曾买过他的二本专著,其一是《上古书法图说》,起商迄汉,是本介绍性文稿;其二是《敦煌书法艺术》,为了解本土书法曾通读一遍。
  由于有了这段因缘,对沃先生的研究有大致的了解,不是十分陌生。我们谈得较多的还是甘肃书法方面的事,我告诉他,打算写一本《甘肃书法史》,对此,他兴趣很浓,问了一些我的构想,并嘱我抓紧著述。之后因研究需要,还读了他的《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上下卷,书中有不少甘肃汉简材料。其间他出了《沃兴华书画集》,我曾买过数本,不仅自己观摹欣赏,还特意向身边的朋友加以推介。去年,他寄来新著《中国书法史》、《从临摹到创作》、《书法临摹与创作分析》(VCD三碟)、《沃兴华作品集》。抱着朋友这包沉甸甸的著作,引发了双重的感受,一方面为沃先生学术上的神速进展而高兴,真是十数日不见,即硕果累累,并且从书法理论研究到书法实践都走到了当代书法发展的前沿,是常人所难以达到的。前段时间他从华东师范大学调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任秘书长,从事大量事务性工作,在此状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研究,且成绩斐然,不能不十分的敬仰。
  就书法的研究方向,沃先生主要致力于三代二汉,加上敦煌书法这一条线,其创作主线与后者相复,这些课题都是当代的显学,易于搞出成果,其研究密度尚不及中国传统考据之学那样精密。这本身就是一个明智的定向,他的研究成果就有了填补空白的意义,故而引起学界的关注。
  看沃兴华的著作,首先是感到立论新颖,不落窠臼,大的版块和小的版块又一以贯之,他近出之《中国书法史》,不以时代为序,而以书体为纲,时代在其著作中成为辅线,每种书体自成体系,从生发到发展都详加论说,全书由种种书体发展史构成,结构特殊,阐释精到。
  沃兴华浸淫书史,著书立说,自然明了书史对书家选择的苛刻,知道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他的抉择不能不说带有历史性。其书风的转捩是在编写《中国书法》时接触到敦煌遗书资料开始的,在敦煌文书这个自成体系的书法世界里,沃兴华发现无与伦比的辉煌杰作,使其大为震撼,宝藏中的营养足以哺育无数的书家生成。敦煌书法经过近千年的与世隔绝之后,用我们现在的目光审视,各有特异之处。沃先生未着眼于大部头的历代经卷,而是着落于一些杂卷上,这些卷子一般内容较少,章法奇特,结构诡谲,笔法别致,和传世法书有很大的风格区别。他的风格可用唐窦蒙《述书赋》中的八个字来描述:高古精妙、沉雄险峭,每字均有深意,可于其书作中味出。兴华先生作品一经公诸于世,即引起了关注,引起了争议,毁誉相伴,各执一词形诸报端。以此也为沃先生争到不小声名。作为沃先生本人,在走这个路子前可能早已做好了接受毁誉的准备,很是平静,没有顾忌于此,面对的论争,也不去言说,我理解他这种沉默是在等待历史的裁定,而不是依凭个人的言说所能解决的。
  对于书艺的百花苑,总以奇葩异卉之生出而称快,数百年只以魏紫姚黄独占风流为惯常,也无所谓以百花苑称,兴华先生的艺术,我是心慕之而力不能及,但我还是目送着先生沿着自己的艺术生命形式行去。

751
发表于 2005-2-13 23:07:54 | 只看该作者

[沃兴华专题]

书法为什么会缺“筋”断“脉”
——由沃兴华书法谈到“流行书风”
王南溟
作品欣赏
  人们常说勤奋出天才,但这句活拿到现实中时一点也不正确,因为只勤奋而成庸才的大有人在,以前我们称为傻博士,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太多的傻博导。沃兴华可能就是其中一个不错的例子,在我的眼里,沃兴华在书法学习上是一个过于勤奋的学生,恨不得每天二十四小时写毛笔字,在没拿毛笔的时候也会拿着圆珠笔或者铅笔之类的工具划来划去,但到现在为止,我看他还没有解决好一个书法的基本功问题,归结起来讲就是没有解决书法中的“筋”与“脉”的基础。
  从一开始学习书法,沃兴华就找不到一个书法的有效命脉,当年他拼命地学习周慧珺的书法,因学习不得法而练就了他的“赘肉线”,后转学赵冷月,又错把书法理论中的“拙”误作“摆字”,以为只要将字的结体东“摆”西“摆”,字就会变拙,结果“摆”断了笔画间的气脉。究其原因,帖派(我不用帖学一词,因为帖学教条了帖派书法)流美,而碑学求“拙”,这当然是书法理论史的演变,但并没有说书法不要“筋”与“脉”,而相反碑学就是要让书法强其“筋”,充其“脉”,所谓的书法要有“金石气”,就是要有“筋”,所谓的书法要“雄强”,就是要强其“脉”,然而这对一个练了这么多字,写了这么多自称为书法理论文章的沃兴华却对碑学理沦的理解一点都不深入,这就让人怀疑其方法论上有问题。或者可以说,沃兴华的书法因早年先天不足而长歪了身体,后天再调理也长不正它正常的书法形象。
  书法到了九十年代已是一个在理沦上主张碑学战胜帖学,意趣压倒法度的时期,以实现书法的新古典主义(我在八十年代中期也是这样主张的,但到了八十年代晚期直至现在我一直对其持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首次在《朵云》一九九一年第一期我的《评新文人艺术》一文中表示)。而从书法的新古典主义实践来看,也并没有如书法批评界所认为的那样是实现了新古典主义书法理想。确切地汫,书法批评界主张的新古典主义换来的就是我们所称的“流行书风”,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书法的核心命题“书”被“摆”所替代,“书法”变成了“摆法”,然后“写”字自然也成了“摆”字。所以这个时代对书法最大 的误解莫过于不是通过“写”而得“意趣”,而妄想以“摆”的方法速成“意趣”,用传统书论中对“逸”即“纵任无方”的经典解释来重审当前的“流行书风”,就可以知道这时代的才情何以丧失至此,真让人深知我们这个时代完全只有新古典主义的愿望而无新古典主义的基础;沃兴华学书法一开始就与赶风头有关,谁的书法流行就学谁的,尽管他也临了不少碑帖,但他用笔中的“赘肉线”和结体中的“摆”字法一直没有得到过纠正,所以一写起字来就惟恐线条不拙、结体不拙而将笔画扭来扭去和用笔毫使劲地擦纸,这种不是通过由内而外的线条运动生成的“拙”,已经害了这一时期的书风,就像一个习武者,不练内功就开始张牙舞爪,结果害得筋脉扭伤或者全断那样,“流行书风”之所以成了“缺筋书风”或者是“断脉书风”就是由这个原因促成的;
  所以,和其他的流行书法群体一样,沃兴华也积极成为其中的一员,用了他那“赘肉线”和“摆”字法去临摹了他所认为的拙字帖,结果既歪曲了“拙”的笔法,也歪曲了“拙”的结体的原本含义。所以尽管他以后为了赶时髦而去学日本书法中的少字数和局部空间放大的书法(沃兴华得意地认为这就是现代书法,然而他不知道这离现代书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参见我的《理解现代书法》一九九四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但都因其用“赘肉线”和“摆”字法在宣纸上摆来摆去,而使他的书法的缺点也在局部书法中越放越大,这种缺点同样也是所有“流行书风”成员们的缺点,以至于沃兴华的勤奋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如何才是没有学好书法的事例,即是说,要进入新古典主义书法领域,需先回到书法的“筋”与“脉”的运笔和结体的传统书论核心中去,而不能像沃兴华,包活像沃兴华这种“流行书法”队伍那样用“摆字法”求得听谓的“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20 11:39 , Processed in 0.1042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