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研究院能否修复历史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6 15:0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学研究院能否修复历史记忆

一心要成为“人文重镇”的中国人民大学,这一回,终于做出了一个具体的举动:以八旬高龄之冯其庸老先生为院长,年内组建国内大学第一个“国学研究院”,招收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学员。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说法,成立国学院,将以“脊续文脉,重振国学”为宗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5月30日《京华时报》)
  这些年来,各地关于接续国学的消息不绝于耳,有动静大者,如学者蒋宽,干脆修了一个古意充盈的书院,峨冠博带去也;有动静小的,则默默地编出了不少国学入门书籍,引领着诸多童子高吟“道可道,非常道”。对于这类举动的评价,也声调不同,有笼统强调传递文化根脉,继承传统学术的;也有激进的学者认为,这是文化保守主义在社会转轨时期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于近日在《南方周末》撰文专论《与传统和解———国学不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主张重估国学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在众声喧哗的言说中,隔膜了半个多世纪、很多知识人差不多已经不再熟悉的“国学”,一点一点活泛起来了。
  “活泛”起来的国学,不再是苍白的面孔,也不仅仅拘执于认识论的一端;由于其广泛借鉴了西方学术文化中的优良养分而面颊红润。所以,现在所谈论的“国学”,已经是西学比照下的国学,而不仅仅是章太炎1922年在上海开讲的耙还逃兄省绷恕?
  单从语词形成来看,“国学”当然对应着“西学”,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甚至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回望中国历史,我们试着这样发问:在什么样的历史关头,人们更愿意强调本国之学?或者是中国学术文化遭遇西方文化范式狙击的时候,或者是中国国家主权遭遇西方强权侵略威胁的时候,或者是二者双至的危情时刻。
  比如现在知识人津津乐道念念不忘的,其实还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学研究黄金期。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创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当其时也,清华国学院汇聚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批学术大师,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极一时人文之盛,也为后世日渐精神贫乏的人们存留下难以释怀的历史记忆。
  当时国学之盛,很大程度上与西风的强劲有关。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习会序》中就曾说过:“今之言国学者,不可不兼合新识。”而所谓“国学”云者,内容虽然以经史子集等科目为主,但其概念本身却是指近代以来借鉴西方学术、理论、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包括梁启超、王国维等在内的那一拨人,大都学通中西,原本并无排斥“新学”偏见的。
  从历史回到现实,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与上个世纪初相接近的转轨阵痛期。正如不少学者指出的那样,经过几十年的奋起直追,西方学术文化几乎全面覆盖了我们的学术话语,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距离中华“源文化”渐行渐远。于是,历史又宿命般地回到原点,在西学的强势之下,我们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渴望“中国固有之学”这个参照系。人民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一样有着这样一个浓重的精神背景。只是,这样的实践与努力,能够多大程度上修复那个接近完美的历史记忆?
  重提国学,重建学科,如果说为了平衡自身心灵的需要,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如果为了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学术、新文化,那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熔铸旧学,“兼合新识”,不拘执,不虚妄。如此,国学或可“苟日新,日日新”。果如此,像“恢复历史记忆”这样的宏大叙述,要不要,也就在两可之间了。


   M 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5 17:09 , Processed in 0.1040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