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70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麦勒画廊老板乌斯·麦勒的经营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0 11:41: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麦勒和总监箫岭(Nataline Colonnello)

成功源自友谊和信任
——麦勒画廊老板乌斯·麦勒的经营之道
           

    采访手记:在圈中,乌斯·麦勒与艾未未的交情可谓无人不晓,作为画廊老板和签约艺术家,他们不但是生活中一起喝酒玩闹的哥们,更是艺术上共同分享的知音。去年,艾未未为参加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在利物浦的泰特创作了一件大型作品,其制作费用高达8万英镑。麦勒画廊慷慨解囊,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今年,应卡塞尔文献展之邀,艾未未又将以作品《童话》,向世人呈现当代中国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作品的巨大规模,所需费用十分庞大。有趣的是,高达3000多万元的资金预算,仅凭艾未未简单陈述的一个想法,麦勒先生竟二话不说,一周内便顺利解决了问题。麦勒先生的爽快不仅令艺术家顿生责任之感,同时也希望“能够慷慨地把有些东西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达到彼此的共同信任。”正是与艺术家之间的这种深厚的友谊和高度的信任,乌斯·麦勒——作为最早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欧洲艺术经纪人之一,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向世界推出了像艾未未这样一批有影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也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巨大的成功。
    笔者于今年年初参观了位于北京草场地的麦勒画廊,通过与麦勒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充分领略了麦勒先生的爽直可爱,也进一步了解到麦勒画廊经营成功的秘诀所在。


《画廊》:久闻麦勒先生的大名,希望通过今天的访谈,多听听麦勒先生经营画廊的成功经验。麦勒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做画廊的?
麦:事实上,我们1992年就在瑞士开办了一间画廊。1995年,我们来到中国,成为最早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欧洲人之一;2006年1月,我们又有了机会拥有这块场地。你参观我们画廊了吗?

《画廊》:是的,这里很大,空间的设计也很特别。
麦:这房子是艾未未帮我们设计的,他是我非常要好的好朋友,也是我们在世界范围内代理的艺术家。因此,我们能够和他一起合作完成画廊建造的工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机会。来到这里之前,我们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已经有四到五年的时间了。

《画廊》:也是这块地方吗?
麦:不是这里,那里只是办公室,并不是一个展场。当时,北京的办事处由箫岭(Nataline Colonnello)负责。她是我们画廊在北京的艺术总监,负责与艺术家们商讨合约的事,并就创作与他们交换意见。当时,我们还有执行总监和其它一些工作人员。在我们搬进这个画廊之前,她已经在北京办事处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十年间的发展是很有意思的,这不仅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在本土的发展,还包括西方艺术界对它的看法。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变化。六、七年前,许多欧洲人或美国人问我们:“你们究竟在中国做什么?那儿没有什么前景。”那个时候,他们没有足够的资讯,几乎什么都不了解。而当你对事情不了解的时候,总是会很拒绝的。

《画廊》:这是你在2006年开办北京麦勒画廊的原因吗?
麦:在北京开设麦勒画廊有许多原因。很早以前我们已经想在这里创办一间画廊,因为我们觉得不但应该在欧洲有展场,在中国也应该有我们的展场,我们觉得这个想法十分重要。在这样一个地方能让艺术家在一起工作、生活,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因此我们到处寻找,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当然我们也到798看过,但那并不是我想开画廊的地方。在我看来,那里太嘈杂,太拥挤,太像旅游景点。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环境。于是,我们选择了这个地方,既安静又很容易让人精神集中。我们在这里开设画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为我们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在中国展示作品的可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提到艺术就更会注意北京,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北京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艺术中心。因此,无数的欧洲人、美国人、南美洲人都来了,还有那些来自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的专家,那些收藏家、艺术批评家、杂志社记者等等。所有人都来到北京。而我们也想参与中国艺术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在北京开设画廊的另一个原因。

《画廊》:你们签了很多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如艾未未、谢南星等。你是如何设法签到这些艺术家的?
麦: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对我而言,与其说是设法签到,不如说是一种友谊的建立。比如刚刚提到的那些艺术家,我们大概在1995和1996年时就认识。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因为前任瑞士驻华大使乌里·希克(Uli Sigg)的邀请。我跟他有20-25年的交情。那时他来中国担任大使,要我也来中国看看,因为这儿也有很好的艺术,这就是我的开始。1995年的时候我并没有来中国发展事业的意图,我只是想来看看。然后,就这样一步一步地逐渐发展起来。刚开始我们没有什么压力,我觉得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优势。那时,没有人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我和那些艺术家可以经常讨论艺术,慢慢地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想,这就是我今天可以和这些有影响力的知名画家合作的原因。这种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并非突然有一天我就敲开某个艺术家的门,说:“你好,我是麦勒,我想与你合作。”事情并非这样,而是有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

《画廊》:我想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友谊的确非常重要。
麦:友谊对于我们西方人也很重要,当然可能对中国人来说更加重要吧。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谈论金钱,想很快赚到钱,但我不会与艺术家谈论金钱,我们不会以金钱为话题,我们只会就作品的品质进行讨论。只要作品的质量有保证,自然会获得收益。我们十分热爱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我们会避免谈论到任何有关钱财方面的问题,而只会就艺术创作进行深入的讨论。对于今天艺术拍卖的狂热,我常对他们说,不要在意拍卖的结果,你只要关心你的创作就行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长远的成功,而不是短暂的经济效益。你知道,通常事物上升得越快,下坠也会越猛。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回到刚才提到的问题,友谊与合作的重要性,我想,这不仅仅为中国艺术家所看重,也是我个人非常重视的一种关系。因为我们不只是为了金钱去做这件事,而是真心喜欢,很感兴趣地去做。因此,我们希望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谈论金钱。在友谊的基础上,如果能有收益固然更好,但就算没有,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画廊》:据我所知,许多画家都与画廊签约,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作为一名有经验的经纪人,你怎样来面对这种矛盾?
麦:我们会和艺术家谈论合约问题。但合约只相当于一名律师。如果在你的心中和灵魂中没有这份合约,书面合同不过是一张写有签名的废纸。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愿意合作的艺术家。只要在你有了心目中愿意合作的对象,就算没有书面合约,你心中依然有着一个合约。当有些事情不太明了的时候,便需要写在合约上以便查阅。但合约的这个功能是次要的。对于我,书面合同并不重要。

《画廊》:众所周知,即使是那些很有影响的画廊,也会因为无法留下艺术家,特别是优秀的艺术家而大伤脑筋。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麦:我当然了解这些难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问题相当复杂。如果我们要问为什么这看起来会很困难,这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是西方画廊与西方艺术家谈论合约,这也许不是个大问题。但为什么来到中国就不一样?因为在中国,那些艺术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这关系到经验,中国的艺术家们还缺少这样的经验。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错。现在的中国,无论是社会或是艺术家都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他们认为没有关系,可以这里试试,那里试试。这也许可行,但我并不赞同。我认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艺术家才不需担心去哪里卖画或是经常被15间画廊催交作品,导致无法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当他只与一间或两间画廊合作,他便会知道下一步该怎样做,可以冷静地专心创作。回到刚刚你提的问题,我们有否遇到这种困难。至今我们还没有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比方说一个艺术家突然要终止合约等。当然,我们经常与他们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长久的合作伙伴。这是很重要的讨论。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不能下决定,哪怕是错误的决定。所以对于我来说获得尽可多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因此与艺术家之间的沟通显得很重要,长久的沟通源于一步一步,并非是说服他们要和我合作。重点是要为他们提供信息,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与我合作。如果他们不想与我合作,没关系,我们可以出去喝酒聊天,还可以成为好朋友。另一方面,一旦你想与我们合作,成为合作伙伴,我便希望是长远的合作关系。沟通十分重要,因为我有责任告诉他们国际艺术界是如何运作的,而非告诉他们该做什么。然后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会意识到这种合作的重要性。我只能就和我们合作的艺术家讲这些,而不能就别的艺术家发表意见。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权利,我只能解释我们的思考方式。如何成功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这首先得益于箫岭和艺术家之间的沟通,因为她常常在这里。而我总是每隔六、七周的时间才能回北京一次。这样,我也有机会与艺术家进行沟通。你比我更清楚,在中国,沟通的方式与欧美很不一样。所以你必须经常在这里。这一点十分重要。这是一种非常深入的交流,无论如何,都必须建立在你了解艺术家的想法之上。因为只有你明白艺术家的想法,当你能告诉他们国际艺术界如何运作,当你能随时在他身边支持他时,你的画廊才能获得成功。

《画廊》: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资画廊进驻北京、上海,甚至广州。你将如何提升麦勒的地位和影响来面对其他画廊的挑战?
麦:未来的两年、五年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回答与之前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与艺术家的关系。如果他们能理解我们在说什么,我们为他们迈进国际市场做了些什么,如果他们能看到与我们合作的结果,我们就不需要在两周内说服他们。万一某些艺术家要离开,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反应会如何,只能说我不害怕,因为我们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我们深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当我们了解了艺术家,了解了他们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想法和观念之后,我们便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递至国际艺术界。比方说,与世界知名收藏家交流,与艺术批论家、作家、博物馆和策展人交流。这意味着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向他人说明为什么应该选择艾未未而不是别的艺术家。你必须提供信息,因为和你交谈的那个人不一定会了解这些。因此,我们必须用合适的语言去形容我们的作品。在交流时,既让对方觉得我们对自己的作品十分有信心,同时又让对方觉得我们不自以为是,这是很重要的。我们深知是什么使我们的艺术家如此特别,成为最前沿和最重要的艺术家,我们也必须把所知的一切传达给对方。交流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可以进行其他计划。

《画廊》:如果在合约期间艺术家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你会怎样处理?
麦:你永远不知道一个艺术家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我们也曾有过与中国艺术家合作的经验,他们需要面对许多批评。因此当我们发现他们有什么问题,如失去创作灵感时,我们有责任与他们沟通。你需要给他们时间,因为艺术家并非机器,他可以六个月、一年甚至一年半不工作。给他时间,让他自由,不要给他压力。只有这样,当他静下心来,感觉没有压力时就会重新回到从前的创作状态。

《画廊》:你对自己挑选艺术家的眼光有信心吗?
麦:当然我不可能经常做正确的选择,就像其他人,我也常犯错误。重点是当我犯了错误,我会找出原因,并从中学习。只要你不是全世界最愚蠢的人,你都能在错误中学到更多。但是很多时候你都要凭智慧与经验做出判断,除了某些不可预知的领域。例如当我们谈到画廊以外的专业领域时,也许我就不及科学家或老师聪明,因此我相信在这个领域还是需要有智慧的。如果人们想进入这一领域仅仅因为有许多钱,他们注定会失败。也许他们可以赚钱,那是很容易的。但它不可能成为成功的画廊,那是不一样的。你可以靠贩卖名家的作品而赚钱,即使他们的作品并不怎样,你始终还是能够找到买家。我敢肯定在这领域如果你有智慧,或许能少犯很多错误。

《画廊》:在创办画廊以前,你都在做些什么?
麦:我前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建筑设计。然而我发现那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就去学拍卖,并在瑞士的一间拍卖行工作了三年。但这也不是我想要的。之后我去了瑞士巴塞尔的一家博物馆,从事纸品修复工作,一做就是六、七年。我还拥有纸品修复工作室,但现在已经没有了,我将它给了我的下属,让他们自己经营。然后开始成为艺术经纪人,当时我还拥有一个展览空间,经常收集当代艺术。在九十年代初,国际艺术市场崩溃,就算能把画卖出,仍要亏钱。因此我就思考在这种形势下还能做什么。在92年,我决定让自己喜欢收集当代艺术作品的爱好成为职业。于是创办了自己的画廊。由于那时并非赚钱的好时机,我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自己直至能赚钱,就尝试开画廊了。

《画廊》:或许你很庆幸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麦:当然,这肯定不是最坏的决定。

《画廊》:你的个人审美趣味和西方背景是否对你在选择艺术家,特别是中国艺术家上有所影响?
麦:当然。我个人的兴趣十分重要。如果你不喜欢你所从事的东西,你便不可能有好的表现。我个人的审美趣味在我的工作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我所做的事和我的趣味相符,我才得以享受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工作。在对艺术家的选择这个问题上,品质肯定是占据首位的。你知道,有的时候当你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你便深感这是一件好的艺术品。我觉得在谈论艺术品的品质这个问题上,又必须要考虑两个方面:通常在谈论艺术品的品质时,全世界都会考虑到价值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别的地方。我们当然知道不能对“质”下定义,我们也知道某些具有高品质的艺术品根本不需要一个定义去证明自己。但,“质”仍然是最首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面对的是一件有品质的艺术作品,但你就是不喜欢它。一件艺术作品是否有品质,与你是否会喜欢它,是相等的。因此,如果我面对三件具有同等品质的艺术作品,我当然会选择我自己最喜爱的。在过去的时间里,我的个人审美情趣一直在影响着我的判断。你知道,这些其实都是互相关联的。

《画廊》:大多数外资画廊只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你对这种追赶潮流的做法有什么样的评价?
麦:我觉得这很正常。这是中国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多地参与整个当代艺术(指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的一种典型的表现。这一现象同样表明了中国有许许多有思想、有创新观念的。人们一旦发现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是指,这里有和他们已知的事物略有不同的东西,这里有有力量的东西,有趣的事物……一旦人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地方,他们便会聚集到此地。同样的情况在200年前的美国发生过。因为你会觉得在那个地方你会得到从未有过的机遇,现在的中国也正是如此。这种发展是一目了然的,很正常,对我而言也很好。当然,这也意味着你会面对不同层次的品质。你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有好坏之分。画廊、艺术家、收藏家、艺术管理人员、杂志都是如此。总有一些十分出色的和相对没有那么专业的。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我认为这与品质问题和这个地方受到更多关注是密不可分的。

《画廊》:你确定中国的艺术市场会有很光明的前景吗?
麦:我并不知道中国的艺术市场是否会有一个好的前景。但我坚信中国的艺术作品一定会有一个十分光明的未来。艺术市场是很难估计的,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会因为藏在某处的媒体发射的原子弹而发生震动。但我相信中国的艺术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画廊》:据说画廊经纪必须要和收藏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你不介意,能否给我们介绍几个你最欣赏的收藏家?
麦:哈哈哈……当然可以。我很愿意就此说几句。一个画廊经营者,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你是否是一个非常守信用的人。也就是说,你永远不会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告诉“局外人”。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给你提供一、两个名字。我可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尽管这些收藏是私人的,它们却有某种程度的公共性。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博物馆,或者叫私人博物馆也行。比如英国的收藏家萨奇(Saatchi, English collector),还有其他的收藏家包括德国收藏家戈兹的收藏(Goetz Collection from Germany),美国收藏家鲁贝尔的收藏(Rubell Collection from the USA).他们都有自己的博物馆。

《画廊》:可以把他们的名字写给我吗?
麦:当然可以。你会发现,其实收藏家也分为很多种。有些收藏家喜欢抛头露面,有些则喜欢保持隐私,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收藏家之间的区别有时就像艺术家之间的差别一样。因此,我觉得我们保持一定的机密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被重视,才会认同你和信任你。

《画廊》:既要与艺术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又要设法获得收藏家的信任,看来做个成功的经纪人还真不容易。
麦:是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局外人”或许不会了解,画廊是一个很复杂的地方,因为我们永远都处于中间位置。这很复杂,但也十分有趣。

《画廊》:到现在为止,你所代理的艺术家中哪些你认为比较成功?
麦:很多艺术家都非常成功。不过为了更准确一点,我想弄明白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怎么去判断他们是否成功?

《画廊》:比如,他们不仅能够获得学术上的认同,在艺术市场上也有很好的效应。
麦:要知道,当一个艺术家在学术上得到认同的时候,他自然会有市场。比方说,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是全球当代艺术的一大盛事,我们或许能够以此做个判断。我们画廊今年参展的艺术家有艾未未、聂南兴和鲁浩。也许你可以认为他们是成功的艺术家。但成功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这与我们所做的大量工作密切相关,比如,在一些重要的活动中(交易会和博览会)展示艺术家的作品等。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今天在这里举办个展的汪兴伟也很成功。艺术家的作品在开幕之前就被订购一空是一种成功;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仅仅通过一次展览就被50几个重要收藏家所熟悉也是一种成功。因此,是否成功在我看来和你评价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

《画廊》:你的画廊似乎比较关注那些专业上已经取得成功的艺术家,这是否和你觉得这样才会带来好的市场有关?
麦:这是当然。我们相信的是艺术家,而不是市场。只要一个艺术家能保证有高品质的,成功的艺术品,他的作品自然会有市场。

《画廊》: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外,你会和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艺术家签约吗?
麦:会。以夏星为例,目前几乎无人知道夏星是谁,但下个星期六我们在瑞士的画廊会为他举办一次个展。我们专门为他做了一本图录。这是他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当然,这是我们工作的内容之一。其实,当初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购买艾未未的作品。因此,我们有大量积存的待售作品。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总是这样起步的,然后才慢慢成熟。我觉得具有开阔的眼界是很重要的,特别要注意那些年轻的,不知名的艺术家。这就像煮汤一样,你不能只加肉,同时也需要一些配菜,这才是美味的关键。

《画廊》:你熟悉中国画廊吗?和他们有合作往来吗?
麦:当然有。实际上,由于艾未未的缘故,我和中国画廊还有很长的渊源。艾未未主持的 “文件艺术仓库”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所以说,在与中国画廊的合作问题上我还是有那么一点了解的。当然,中国还有其他一些非常好的画廊和不好的画廊。你知道,这种情况不仅仅是中国有,欧洲也是如此。总的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画廊还在起步阶段,现在的中国画廊也不算太多。

《画廊》: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批评说中国没有真正的画廊,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麦:我认为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和夏星一样,有些正在起步的画廊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它们确实是非常好的画廊。

《画廊》:许多艺术家在一开始合作的时候或许不会和你谈钱的问题,但他们要面对生活,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生活梦想,所以最终总会谈到钱的问题。艾未未也好,夏星也好,应该都没有什么例外。
麦:他们会赚钱,但他们不应该一味地谈钱。

《画廊》:可以谈谈你们是如何分成的吗?
麦:一般的规则是对半分成。

《画廊》:艾未未和夏星的分成都是一样?
麦:一样。

《画廊》:一成不变?
麦:是的。但其中有一点是需要说明。这并不是因为夏星是个年轻的艺术家。有些艺术家创作时所需的费用比较少,但像艾未未这样的观念艺术家需要的费用会很高。有人认为我们开了个大画廊然后就能赚很多钱。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要为画廊负责,我们做的只是对创作进行投资。例如,艾未未要在利物浦泰特做一个大型的作品,这件作品的制作费,包括运费和装置费高达125,000欧元。这笔费用是画廊出的。如果作品可以售出,画廊首先会收回制作成本,剩下来的金才一分为二。画廊和艺术家各拿50%。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因为这是画廊的投资。每年我们都要在制作费上做出近150,000美金的投资。一般说来,对半分成只适用于那些和我们长期合作的艺术家,因为,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比方说,旅费,展场,目录,作品的制作等等。所以,最终,我个人所得可能只剩下2%了。

《画廊》:真的只有2%吗?
麦:不然的话,我现在都要穿金鞋了。

《画廊》:2%似乎太少了,据我所知,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应该是是30%。
麦:没有那么多。我们画廊的利润绝对不是那样!

《画廊》:我知道。比如组织展览,出版画册等都需要很大的花销。
麦:没错,雇员,场地,旅费,制作费,开幕式的费用,邀请函等等。这些钱都要从我那50%里出。

《画廊》:我能否做出这样的猜测,你与艾未未那样的艺术家签约,因为画廊需要他们的名气,而你真正想做的是发掘像夏星那样的年轻艺术家?
麦:那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刚开始和艾未未合作时,也没有人什么人知道他。

《画廊》:你的意思是你发掘了艾未未。                                          
麦: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这样。当然,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收藏家、博物馆馆长、艺术批评家等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并不是说我一个人发现了艾未未。而事实是,当我开始和他合作时,没有人购买他的作品。就像现在的夏星一样。如果你了解我们画廊的历史,你就会发现我们从来没有一开始便和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合作。我们总是和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共同成长。就像艾未未和夏星一样。
.
《画廊》:请问是你为他组织的第一次个展吗?
麦:正是这样。他在欧洲和中国的第一次个展都是我们做的。

《画廊》:艾未未的作品在欧洲和美国均有出售,在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有中国收藏家表示过兴趣吗?
麦:有。

《画廊》:西方的收藏家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呢?
麦:刚开始在西方,有99%的人都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很无。他们不感兴趣。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因为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并不了解。当你不了解一个事物时,又怎么会认为它是好的呢?因此当时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印象就说它不好,他们很自然地认为,如果它是好的我一定不会不认识。很明显地,刚开始没人认识它。直到1993年,欧洲才举办了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展。这次展览的内容对于中国的发展现状是十分重要的,但却并不能引起当时的西方收藏家的兴趣。他们由于缺乏资讯和知识,便说这都是在抄袭西方当代艺术,所以他们对此不感兴趣。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像伦敦的泰特当代艺术馆、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将会在国际艺术市场中成为一个重要而完整的组成部分。虽然这还有几年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有许多最好的,最有影响力的收藏家和艺术家都开始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要。

《画廊》:您能为我们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提点建议吗?比方说,他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与一个好的画廊签约,变得更加国际化。
麦:你要坚信你所做的,不要管别人做什么,说什么,不要想钱的事情。坚持自己的信念(艺术思想),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要知道,一个不够优秀的艺术家,签不了任何画廊。当然,除此之外,你也要活跃一点,比方说四处奔走,参观展览、与人交流等。但你一定要坚信自己所做的。不要总是谈论金钱。如果一个年轻的艺术家老是考虑金钱,他就很难获得成功。

《画廊》: 麦勒画廊与艾未未的文件艺术仓库的具体合作方式是怎样?
麦:文件艺术仓库不同于普通的画廊,它让中国年轻画家有更多的机会举办展览。就像夏星,他的第一个展览就在文件艺术仓库举办。

《画廊》:也就是说艾未未主要是负责发掘新的艺术家?
麦:是的。你知道,艺术仓库是艾未未主持的。麦勒与艺术仓库的合作方式是,我们在各方面为艺术仓库提供支持,如在基础设施上,或者与艺术仓库一起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又或者为艺术仓库在筹集资金的问题上给予帮助,这样艾未未就能更好的专注于去发掘一些中国年轻艺术家。这就是我们的合作方式。我们更像是在国际化的角度进行管理,令更多的人们去关注这些年轻艺术家。我们和他们一起参加艺术博览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真正地举办展览而并不一定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画廊》:除了与艺术家对半分成,你们还会定期(每年或每月)给他们支付酬劳吗?
麦:我们不这样做,因为这是不正确的。如果他们有经济上的问题,我们会给予帮助。但他们有他们的任务,我也有自己的工作。他们需要投入精力去创作好的作品,我们则要全力支持他们。但我认为,定期给一个艺术家金钱让他感到衣食无忧,这不是正确的做法。当然我们不会让艺术家挨饿,如果他真的急需钱,我们会先付一些,但在他的作品出售之后,我们会将这些钱取回。

《画廊》:你们会根据市场的情况买下他们作品?
麦:我们不会买艺术家的作品。如果他们完成作品,我们会代为出售作品。作品一旦卖出,他就能拿到钱。正如我所说,如果一个年轻艺术家遇到财政问题,我们不会买他的作品,我们会提供给他一些钱以解决他的生计问题。当他卖出作品,我们会从里面拿回之前借他的钱。因为我们不可能买下他所有的画,这不是我们的工作。如果我们购买艺术家的作品,相较于在推广艺术家的工作上,我们反而能花费更少的钱。我是说,如果我购买艺术家的作品,我将不会有那么大的一笔投入去推广艺术家。我们不购买他们的作品,因为我们需要用这一大笔钱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支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而不是买下所有的作品。
更多相关资讯见2007年6月出版的《画廊》杂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5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6-7-26 23:02:22 | 只看该作者
辛苦辛苦,谢谢了~~











彩票3d预测彩票3d预测 neiba.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3 21:27 , Processed in 0.1162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