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艺术"后行者"的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 22:3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新闻最讲求时效性,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发出稿件,谁就可以牛逼一把。但是对错过了第一时间的人来说,并不是没有办法补救,那就是从第一时间的报道里寻找思路,充分发掘,做深度,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甚至,可能会比第一时间的报道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当代艺术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重要的是现场"。既然是现场,是否在场肯定会影响到艺术的判断。尤其是对今天前卫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而言,缺少了现场观众、媒体的参与互动,缺少了个体的宣言和理论家的文本阐述,作品的价值可以归零。即便是那些传统的架上艺术和国画,在媒体时代和商业时代都不可能当作纯粹个人的娱乐,那些画背后的情境和创作者的心态都让人暗自揣测。这当然不仅仅是好奇,因为读者也希望获得在场的权利。就如我们看世界杯足球赛,即使电视转播的更全面,欣赏起来更方便,但是球迷依然憧憬着到现场感受一下。
        对当代艺术而言,作为一名普通的欣赏者,我们大多情况不可能在场,先行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顶多只能是个"后行者"。作为一名后行者,最大的危险在于:由于缺少了现场的判断,所有的概念都是社会的公共评价,与我们内心的声音无关。如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鲁迅先生,早已被塑造为一个"投枪和匕首"的形象。他的丰富性随之丧失,甚至他本来的面目也早已模糊。
        这就像欣赏一幅作品,在你还没有看明白的时候,有评论家反复在你身边说,它多好多好。即使你心存疑惑,但作为一个普通的欣赏者你只能去听从专家和专业者的判断,而认为自己确实存在着一些误读。孰不知,也许你内心的疑惑才是真正的观感,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你的自我否定,它的光芒被掩盖了。
        我想起吴冠中先生在农村做画时,总喜欢画完让村子里的乡亲们都看一下。乡亲们大体有两种评价,一说太像了,一说太美了。就从这两种评价中,吴冠中知道那些是该自己所珍视的。这种在场的评价比起后来学者们长篇累牍的分析岂不更切进于吴的艺术精神。吴冠中先生在访谈时反复提及这些,我想绝不是为了标榜自己跟劳动群众打成一片,而是在意于其中的真诚和坦荡。
        能不能在场不是一个普通欣赏者所能决定的,但作为一个后行者也不意味着我们无事可干,在听过了在场者的叙述和表达后,我们能不能也学一学那些勤奋的记者,从中找到自己的判断,并做出精彩的文章。所以,我认为,做一个后行者并不可怕,但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后行者的选择和判断。要让自己发出声音,哪怕这声音是微弱的。
        对我来说,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一个后行者来说,写下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喜悦,何其美呀!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0 13:00 , Processed in 0.1206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