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张小涛的《迷雾》谈艺术家的跨学科创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0 09:2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张小涛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来说说我对他作品的看法。近日,张小涛在北京798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他的个展《迷雾》,因为这一展览带出了更多的我要说的话题。
  张小涛的口碑一直是不错的,作为一位艺术家,他的努力和才气为他赢得了多数人的赞誉。他是一位勤奋的有学术野心的艺术家。他希望通过他个人的努力而建构一个艺术的王国。
  张小涛的基本艺术观是用隐喻的方式来图构我们现实的世界,以宗教的情感来拉开人与物质世界的距离,以微观和弱小的事物来构造经典的和宏大的叙述。这样一种“艺术挽救灵魂”的构想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了他绘画叙述的重要乃至唯一的主题。也正因为这样的艺术动机必然会导致艺术家采用别的方式——除了绘画之外更多的,任其所能用的任何方式。所以,我们看到除了绘画之外,他用装置、影像来表达他所想。他要突破绘画之所不能。(事实是否如此呢?)张小涛有一种骨子里边天生带来的叛逆性格,比如“大头图像”作品,他是避而远之的,包括人物绘画,他都避而远之;比如色块的平涂,他也是坚决不用的。这种较劲式的艺术家往往会开辟自己的“独木桥”,在当代艺术的图景中充当丰富和补充的角色。张小涛“胸藏愤懑和悲情”,从宗教中去寻求灵魂的居所生命的意义,成为张小涛“艺术着”的根本点和心灵归属。
  张小涛已经开始了他的装置和影像之路了,他说,“我与很多艺术家不同,很多艺术家挣到钱以后就把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边去了,而我与他们不同,我把我挣到的钱都投入到我的艺术创作中去。”(大意)这一点,无疑是让我们这些艺术爱好者们感动不已,如果每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和投入都有那么执着,那该是怎样一种繁荣的景象呀!
  《迷雾》展览的直观感受
  而问题是,张小涛怎样才能够完成这种英雄式的使命呢?!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张小涛此展的装置和影像持保留意见,包括策展人巫鸿、冯博一,他们都用“实验”来评价张小涛花费几百万的作品。这可都是真金白银呀!又不是一张纸一支笔可以乱涂乱画的实验一番。做这样的作品都是人生中迈出的一大步。每一件这样花费和投入的作品,我想都可以用心血来度量。张小涛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从他的修身、着装、待人接物都说明这点。我想他不会说,我这次先试一试。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说清楚,就是张小涛没有把作品做好。尽管从客观上说,做这类作品确实是张小涛艺术生涯中的开始,我想对作品中的缺陷过多的去指责和批评与他的热情和投入的心血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批评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看,今天有必要说这样一个话题,并不是仅仅针对张小涛本人而发话。而是针对一个现象,而张小涛是这个现象里边一个值得书写和讨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这是一个艺术家跨越三个领域的话题。我把绘画艺术视为传统艺术,把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视为新艺术。新艺术这一行业里边分工更加细化,也就是说,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分属不同的门类。每一个行当里边都强调出身,即成分问题。让一个布鞋的人去做裁缝,大家大体可以预料到效果最后是怎么样的。张小涛在北京实施的两件大型装置,我都到现场去看了,两件作品都同属于一个类型,就是请一个“工厂”来生产一个物件,然后安放在现成品上了事。他的第一件作品是蝼蚁加沙子,另外一件作品是卡车加骷髅。把元素说出来,我们就能够想象到西方的大片里边有更多的精彩的场景可以置换这些物件了,张小涛是企图以大场面来造就一个声势,但是,这是徒劳的。尽管张小涛除了用很多难看的铁丝将骷髅拴在卡车上以外,他还废物利用了一把,把那些运输过程中弄碎或者生产过程中弄碎的断骨铺在了车底下和汽车旁边,同时不忘选取几个“模特”在地面上摆出几个造型。不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对临时脚手架的运用。让那些神圣的高贵的“骷髅架子”与那些高楼大厦建筑工地上随处可见的最为常用的“脚手架”联系在了一起,显示出了这些东西的表面和流俗;外,展览场馆的前厅二楼楼道的走廊边上(感觉是能摆的地方)都摆上了,我是第二次去参加研讨会时,无意中抬头才发现的——
  骷髅架子因为是透明的树脂制品给人的感觉太接近于时装店里边的模特了!一如工艺品那样平常——机械复制的,源源不断生成的几十块钱或者最多几百块钱的那样一件“物”。精神被抽离了,只有“物”躯壳本身的价值。这就是没有运用好这些元素的结果。我没有来得及去细问,小涛布置展览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因为,我走入展厅,我就觉得惊奇,怎么一个大型的装置作品的安放会是以一个画廊的环境来营造的呢?!画廊几百年来的格局不都是为了陈列绘画作品而设计和粉刷的吗?一个让人进入远古时期或者说进入自己灵魂深处的作品,怎么能够与我们朝夕穿行出入其中的公共环境一样的布置呢?地板还是上次展览留下来的白漆刨光地板,墙面依然白皙,灯光些许点缀,顶光的照射,类似一个艺术家工作室一个平常的下午。在张小涛半年前提到他要花费重金来打造一个展览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展览充满期待。我想应该是一个灵魂之旅。我从张小涛绘制的草图看出,那是一个俯视的构图。如果在伊比利亚的展厅里边挖下大坑,人们在高处游走,俯视“群雄”,我们或许会心生感慨。因为这些尸骨与大地的关系,我想我应该看到一些人类曾经的生存迹象吧!文明的起源!可是没有,没有一块土地一把泥巴也没有。那些脏兮兮的锈迹斑斑的汽车让我更多想到的是从一个垃圾场里边开过来而不是乡村的小路,“这些离家太久的孩子,没有了泥土的芳香的气息”。一些实用和实惠功能的不代表什么的“物件”就这样阻挡了我们诗意的门。
  我们也曾经设想过假如,假如把整个场馆布置成黑色,打上紫光灯或者用色彩的光束来营造和瓜分场景,让那些多余的墙和天花板消失,让制造骷髅的材质在灯光的照射下实现它的魅力。或者或者的或者,把这些骷髅用木头来制作然后烧成碳黑——有很多可行的方案,张小涛选择了一种让我提出有那么多疑问的诸多可能之中的一种。
  对于影像作品。在研讨会上左靖和吕新雨说出了质疑的声音,他们在气氛一片祥和里边发出来一个不甚动听却是实在人的谈话,我想在动画制作师解释说这件作品还没有完成中就可以让我们对这件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了。批评家是应该住嘴的。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拿来发表,还邀请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坐在一起召开作品研讨会这表示什么呢?!这一说法有三种意思:一是,过于谦虚的承认缺点,二是,不把学术当回事(认为作品好坏不重要)。三是,确实是这种工程项目式的展览(到时间了就得展,不管作品做好了没有,因为推迟意味着影响下一个项目的开展,责任推卸到体制上)不管怎样,作品既然看了,我觉得说几句对艺术家提点个人的意见,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我在展刊中看到,是张小涛每天通过收送邮件的方式,种种意见或者说要求催生了这件作品的。这件作品在媒体新闻发布会上放给大家看的一个片段里边,我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类似电脑屏保一样滚动的画面太多了。真的是不厌其烦。展览之后我再次进出伊比利亚展厅去看完整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片子从头到尾都是给观众下猛料。不管是音乐还是不断滚动的画面。都是高调的进行曲。没有任何节奏感。很玄,却没有内容。片中的截图没有几个拦截下来有完美的制作的,要不就是爬行的动物轻得像一张纸,要不就是蚂蚁爬到地上就虚掉了,物体在出场和消失的地方都显得特别“理所当然”——整个片子下来,其实没有能够让人产生联想的任何空间,反而形式感的东西过于强烈,这也并非何尝不可,但是可惜在细节上却远远没有做到品质上的保证。作品显得甜美而空洞。所以左靖说“不知道花费那么高的费用做出这样的片子有什么意义?!”这已经是在会上提出的我认为的最为严重的批评了。可惜张小涛回避了这样的问题。张小涛不是一位愿意服输的人。
  张小涛,在整个片子的制作过程中担当了投资人和批评家的角色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导演。片中所表现的灵魂和主题是张小涛想要的,但结果并不让他满意(想必!),这就是技术跟想法之间的差异性。导演在北京,制作公司在上海,这种遥控式作业如何完成?

  ㄔ 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09:26:0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张小涛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来说说我对他作品的看法。近日,张小涛在北京798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他的个展《迷雾》,因为这一展览带出了更多的我要说的话题。
  张小涛的口碑一直是不错的,作为一位艺术家,他的努力和才气为他赢得了多数人的赞誉。他是一位勤奋的有学术野心的艺术家。他希望通过他个人的努力而建构一个艺术的王国。
  张小涛的基本艺术观是用隐喻的方式来图构我们现实的世界,以宗教的情感来拉开人与物质世界的距离,以微观和弱小的事物来构造经典的和宏大的叙述。这样一种“艺术挽救灵魂”的构想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了他绘画叙述的重要乃至唯一的主题。也正因为这样的艺术动机必然会导致艺术家采用别的方式——除了绘画之外更多的,任其所能用的任何方式。所以,我们看到除了绘画之外,他用装置、影像来表达他所想。他要突破绘画之所不能。(事实是否如此呢?)张小涛有一种骨子里边天生带来的叛逆性格,比如“大头图像”作品,他是避而远之的,包括人物绘画,他都避而远之;比如色块的平涂,他也是坚决不用的。这种较劲式的艺术家往往会开辟自己的“独木桥”,在当代艺术的图景中充当丰富和补充的角色。张小涛“胸藏愤懑和悲情”,从宗教中去寻求灵魂的居所生命的意义,成为张小涛“艺术着”的根本点和心灵归属。
  张小涛已经开始了他的装置和影像之路了,他说,“我与很多艺术家不同,很多艺术家挣到钱以后就把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边去了,而我与他们不同,我把我挣到的钱都投入到我的艺术创作中去。”(大意)这一点,无疑是让我们这些艺术爱好者们感动不已,如果每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和投入都有那么执着,那该是怎样一种繁荣的景象呀!
  《迷雾》展览的直观感受
  而问题是,张小涛怎样才能够完成这种英雄式的使命呢?!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张小涛此展的装置和影像持保留意见,包括策展人巫鸿、冯博一,他们都用“实验”来评价张小涛花费几百万的作品。这可都是真金白银呀!又不是一张纸一支笔可以乱涂乱画的实验一番。做这样的作品都是人生中迈出的一大步。每一件这样花费和投入的作品,我想都可以用心血来度量。张小涛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从他的修身、着装、待人接物都说明这点。我想他不会说,我这次先试一试。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说清楚,就是张小涛没有把作品做好。尽管从客观上说,做这类作品确实是张小涛艺术生涯中的开始,我想对作品中的缺陷过多的去指责和批评与他的热情和投入的心血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批评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看,今天有必要说这样一个话题,并不是仅仅针对张小涛本人而发话。而是针对一个现象,而张小涛是这个现象里边一个值得书写和讨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这是一个艺术家跨越三个领域的话题。我把绘画艺术视为传统艺术,把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视为新艺术。新艺术这一行业里边分工更加细化,也就是说,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分属不同的门类。每一个行当里边都强调出身,即成分问题。让一个布鞋的人去做裁缝,大家大体可以预料到效果最后是怎么样的。张小涛在北京实施的两件大型装置,我都到现场去看了,两件作品都同属于一个类型,就是请一个“工厂”来生产一个物件,然后安放在现成品上了事。他的第一件作品是蝼蚁加沙子,另外一件作品是卡车加骷髅。把元素说出来,我们就能够想象到西方的大片里边有更多的精彩的场景可以置换这些物件了,张小涛是企图以大场面来造就一个声势,但是,这是徒劳的。尽管张小涛除了用很多难看的铁丝将骷髅拴在卡车上以外,他还废物利用了一把,把那些运输过程中弄碎或者生产过程中弄碎的断骨铺在了车底下和汽车旁边,同时不忘选取几个“模特”在地面上摆出几个造型。不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对临时脚手架的运用。让那些神圣的高贵的“骷髅架子”与那些高楼大厦建筑工地上随处可见的最为常用的“脚手架”联系在了一起,显示出了这些东西的表面和流俗;外,展览场馆的前厅二楼楼道的走廊边上(感觉是能摆的地方)都摆上了,我是第二次去参加研讨会时,无意中抬头才发现的——
  骷髅架子因为是透明的树脂制品给人的感觉太接近于时装店里边的模特了!一如工艺品那样平常——机械复制的,源源不断生成的几十块钱或者最多几百块钱的那样一件“物”。精神被抽离了,只有“物”躯壳本身的价值。这就是没有运用好这些元素的结果。我没有来得及去细问,小涛布置展览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因为,我走入展厅,我就觉得惊奇,怎么一个大型的装置作品的安放会是以一个画廊的环境来营造的呢?!画廊几百年来的格局不都是为了陈列绘画作品而设计和粉刷的吗?一个让人进入远古时期或者说进入自己灵魂深处的作品,怎么能够与我们朝夕穿行出入其中的公共环境一样的布置呢?地板还是上次展览留下来的白漆刨光地板,墙面依然白皙,灯光些许点缀,顶光的照射,类似一个艺术家工作室一个平常的下午。在张小涛半年前提到他要花费重金来打造一个展览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展览充满期待。我想应该是一个灵魂之旅。我从张小涛绘制的草图看出,那是一个俯视的构图。如果在伊比利亚的展厅里边挖下大坑,人们在高处游走,俯视“群雄”,我们或许会心生感慨。因为这些尸骨与大地的关系,我想我应该看到一些人类曾经的生存迹象吧!文明的起源!可是没有,没有一块土地一把泥巴也没有。那些脏兮兮的锈迹斑斑的汽车让我更多想到的是从一个垃圾场里边开过来而不是乡村的小路,“这些离家太久的孩子,没有了泥土的芳香的气息”。一些实用和实惠功能的不代表什么的“物件”就这样阻挡了我们诗意的门。
  我们也曾经设想过假如,假如把整个场馆布置成黑色,打上紫光灯或者用色彩的光束来营造和瓜分场景,让那些多余的墙和天花板消失,让制造骷髅的材质在灯光的照射下实现它的魅力。或者或者的或者,把这些骷髅用木头来制作然后烧成碳黑——有很多可行的方案,张小涛选择了一种让我提出有那么多疑问的诸多可能之中的一种。
  对于影像作品。在研讨会上左靖和吕新雨说出了质疑的声音,他们在气氛一片祥和里边发出来一个不甚动听却是实在人的谈话,我想在动画制作师解释说这件作品还没有完成中就可以让我们对这件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了。批评家是应该住嘴的。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拿来发表,还邀请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坐在一起召开作品研讨会这表示什么呢?!这一说法有三种意思:一是,过于谦虚的承认缺点,二是,不把学术当回事(认为作品好坏不重要)。三是,确实是这种工程项目式的展览(到时间了就得展,不管作品做好了没有,因为推迟意味着影响下一个项目的开展,责任推卸到体制上)不管怎样,作品既然看了,我觉得说几句对艺术家提点个人的意见,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我在展刊中看到,是张小涛每天通过收送邮件的方式,种种意见或者说要求催生了这件作品的。这件作品在媒体新闻发布会上放给大家看的一个片段里边,我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类似电脑屏保一样滚动的画面太多了。真的是不厌其烦。展览之后我再次进出伊比利亚展厅去看完整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片子从头到尾都是给观众下猛料。不管是音乐还是不断滚动的画面。都是高调的进行曲。没有任何节奏感。很玄,却没有内容。片中的截图没有几个拦截下来有完美的制作的,要不就是爬行的动物轻得像一张纸,要不就是蚂蚁爬到地上就虚掉了,物体在出场和消失的地方都显得特别“理所当然”——整个片子下来,其实没有能够让人产生联想的任何空间,反而形式感的东西过于强烈,这也并非何尝不可,但是可惜在细节上却远远没有做到品质上的保证。作品显得甜美而空洞。所以左靖说“不知道花费那么高的费用做出这样的片子有什么意义?!”这已经是在会上提出的我认为的最为严重的批评了。可惜张小涛回避了这样的问题。张小涛不是一位愿意服输的人。
  张小涛,在整个片子的制作过程中担当了投资人和批评家的角色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导演。片中所表现的灵魂和主题是张小涛想要的,但结果并不让他满意(想必!),这就是技术跟想法之间的差异性。导演在北京,制作公司在上海,这种遥控式作业如何完成?

     ⅶ ⅶ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09:26:3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张小涛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来说说我对他作品的看法。近日,张小涛在北京798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他的个展《迷雾》,因为这一展览带出了更多的我要说的话题。
  张小涛的口碑一直是不错的,作为一位艺术家,他的努力和才气为他赢得了多数人的赞誉。他是一位勤奋的有学术野心的艺术家。他希望通过他个人的努力而建构一个艺术的王国。
  张小涛的基本艺术观是用隐喻的方式来图构我们现实的世界,以宗教的情感来拉开人与物质世界的距离,以微观和弱小的事物来构造经典的和宏大的叙述。这样一种“艺术挽救灵魂”的构想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了他绘画叙述的重要乃至唯一的主题。也正因为这样的艺术动机必然会导致艺术家采用别的方式——除了绘画之外更多的,任其所能用的任何方式。所以,我们看到除了绘画之外,他用装置、影像来表达他所想。他要突破绘画之所不能。(事实是否如此呢?)张小涛有一种骨子里边天生带来的叛逆性格,比如“大头图像”作品,他是避而远之的,包括人物绘画,他都避而远之;比如色块的平涂,他也是坚决不用的。这种较劲式的艺术家往往会开辟自己的“独木桥”,在当代艺术的图景中充当丰富和补充的角色。张小涛“胸藏愤懑和悲情”,从宗教中去寻求灵魂的居所生命的意义,成为张小涛“艺术着”的根本点和心灵归属。
  张小涛已经开始了他的装置和影像之路了,他说,“我与很多艺术家不同,很多艺术家挣到钱以后就把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边去了,而我与他们不同,我把我挣到的钱都投入到我的艺术创作中去。”(大意)这一点,无疑是让我们这些艺术爱好者们感动不已,如果每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和投入都有那么执着,那该是怎样一种繁荣的景象呀!
  《迷雾》展览的直观感受
  而问题是,张小涛怎样才能够完成这种英雄式的使命呢?!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张小涛此展的装置和影像持保留意见,包括策展人巫鸿、冯博一,他们都用“实验”来评价张小涛花费几百万的作品。这可都是真金白银呀!又不是一张纸一支笔可以乱涂乱画的实验一番。做这样的作品都是人生中迈出的一大步。每一件这样花费和投入的作品,我想都可以用心血来度量。张小涛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从他的修身、着装、待人接物都说明这点。我想他不会说,我这次先试一试。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说清楚,就是张小涛没有把作品做好。尽管从客观上说,做这类作品确实是张小涛艺术生涯中的开始,我想对作品中的缺陷过多的去指责和批评与他的热情和投入的心血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批评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看,今天有必要说这样一个话题,并不是仅仅针对张小涛本人而发话。而是针对一个现象,而张小涛是这个现象里边一个值得书写和讨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这是一个艺术家跨越三个领域的话题。我把绘画艺术视为传统艺术,把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视为新艺术。新艺术这一行业里边分工更加细化,也就是说,装置艺术和影像艺术分属不同的门类。每一个行当里边都强调出身,即成分问题。让一个布鞋的人去做裁缝,大家大体可以预料到效果最后是怎么样的。张小涛在北京实施的两件大型装置,我都到现场去看了,两件作品都同属于一个类型,就是请一个“工厂”来生产一个物件,然后安放在现成品上了事。他的第一件作品是蝼蚁加沙子,另外一件作品是卡车加骷髅。把元素说出来,我们就能够想象到西方的大片里边有更多的精彩的场景可以置换这些物件了,张小涛是企图以大场面来造就一个声势,但是,这是徒劳的。尽管张小涛除了用很多难看的铁丝将骷髅拴在卡车上以外,他还废物利用了一把,把那些运输过程中弄碎或者生产过程中弄碎的断骨铺在了车底下和汽车旁边,同时不忘选取几个“模特”在地面上摆出几个造型。不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对临时脚手架的运用。让那些神圣的高贵的“骷髅架子”与那些高楼大厦建筑工地上随处可见的最为常用的“脚手架”联系在了一起,显示出了这些东西的表面和流俗;外,展览场馆的前厅二楼楼道的走廊边上(感觉是能摆的地方)都摆上了,我是第二次去参加研讨会时,无意中抬头才发现的——
  骷髅架子因为是透明的树脂制品给人的感觉太接近于时装店里边的模特了!一如工艺品那样平常——机械复制的,源源不断生成的几十块钱或者最多几百块钱的那样一件“物”。精神被抽离了,只有“物”躯壳本身的价值。这就是没有运用好这些元素的结果。我没有来得及去细问,小涛布置展览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因为,我走入展厅,我就觉得惊奇,怎么一个大型的装置作品的安放会是以一个画廊的环境来营造的呢?!画廊几百年来的格局不都是为了陈列绘画作品而设计和粉刷的吗?一个让人进入远古时期或者说进入自己灵魂深处的作品,怎么能够与我们朝夕穿行出入其中的公共环境一样的布置呢?地板还是上次展览留下来的白漆刨光地板,墙面依然白皙,灯光些许点缀,顶光的照射,类似一个艺术家工作室一个平常的下午。在张小涛半年前提到他要花费重金来打造一个展览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展览充满期待。我想应该是一个灵魂之旅。我从张小涛绘制的草图看出,那是一个俯视的构图。如果在伊比利亚的展厅里边挖下大坑,人们在高处游走,俯视“群雄”,我们或许会心生感慨。因为这些尸骨与大地的关系,我想我应该看到一些人类曾经的生存迹象吧!文明的起源!可是没有,没有一块土地一把泥巴也没有。那些脏兮兮的锈迹斑斑的汽车让我更多想到的是从一个垃圾场里边开过来而不是乡村的小路,“这些离家太久的孩子,没有了泥土的芳香的气息”。一些实用和实惠功能的不代表什么的“物件”就这样阻挡了我们诗意的门。
  我们也曾经设想过假如,假如把整个场馆布置成黑色,打上紫光灯或者用色彩的光束来营造和瓜分场景,让那些多余的墙和天花板消失,让制造骷髅的材质在灯光的照射下实现它的魅力。或者或者的或者,把这些骷髅用木头来制作然后烧成碳黑——有很多可行的方案,张小涛选择了一种让我提出有那么多疑问的诸多可能之中的一种。
  对于影像作品。在研讨会上左靖和吕新雨说出了质疑的声音,他们在气氛一片祥和里边发出来一个不甚动听却是实在人的谈话,我想在动画制作师解释说这件作品还没有完成中就可以让我们对这件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了。批评家是应该住嘴的。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拿来发表,还邀请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坐在一起召开作品研讨会这表示什么呢?!这一说法有三种意思:一是,过于谦虚的承认缺点,二是,不把学术当回事(认为作品好坏不重要)。三是,确实是这种工程项目式的展览(到时间了就得展,不管作品做好了没有,因为推迟意味着影响下一个项目的开展,责任推卸到体制上)不管怎样,作品既然看了,我觉得说几句对艺术家提点个人的意见,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我在展刊中看到,是张小涛每天通过收送邮件的方式,种种意见或者说要求催生了这件作品的。这件作品在媒体新闻发布会上放给大家看的一个片段里边,我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类似电脑屏保一样滚动的画面太多了。真的是不厌其烦。展览之后我再次进出伊比利亚展厅去看完整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片子从头到尾都是给观众下猛料。不管是音乐还是不断滚动的画面。都是高调的进行曲。没有任何节奏感。很玄,却没有内容。片中的截图没有几个拦截下来有完美的制作的,要不就是爬行的动物轻得像一张纸,要不就是蚂蚁爬到地上就虚掉了,物体在出场和消失的地方都显得特别“理所当然”——整个片子下来,其实没有能够让人产生联想的任何空间,反而形式感的东西过于强烈,这也并非何尝不可,但是可惜在细节上却远远没有做到品质上的保证。作品显得甜美而空洞。所以左靖说“不知道花费那么高的费用做出这样的片子有什么意义?!”这已经是在会上提出的我认为的最为严重的批评了。可惜张小涛回避了这样的问题。张小涛不是一位愿意服输的人。
  张小涛,在整个片子的制作过程中担当了投资人和批评家的角色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导演。片中所表现的灵魂和主题是张小涛想要的,但结果并不让他满意(想必!),这就是技术跟想法之间的差异性。导演在北京,制作公司在上海,这种遥控式作业如何完成?

   o 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5 20:16 , Processed in 0.1107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