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教育:30年变革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0 15:0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美术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学生程丛林创作了一幅能唤起一代人(或许是几代人)历史记忆的题为《1978年·夏夜》的油画作品。画面上,初夏夜晚的教室里挤满了各色青年,他们如当下狂热的追星族一样,眼睛里充满无限的期待和渴求,只不过他们期盼的不是明星和偶像,而是在那个年代显得特别神圣的称作“知识”或“文化”的“圣物”。画幅中年龄殊异的“朝圣”者们,狂热而庄重,如饥似渴地祈求获得那通向获取“圣物”之路的门票。那画中的你、我、他(她)或许如愿以偿,于是,为了神圣的理想,一路走下来,走过了整整30年。我们作为有幸获得门票的一代人,从1978年跨入艺术院校的门槛到今天依然身置于变革中的艺术教育行业,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教育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历史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回眸30年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中国的教育巨变不能不让人感慨;可以说,艺术教育之变,是整个中国社会之变、艺术之变的一个缩影。艺术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变革频率最快、变革强度最大的板块之一,今天中国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和活跃人物,多为30年来中国艺术教育变革所造就。他们既是变革的成果,也是变革的参与者。
  在笔者看来,30年中国艺术教育之变,经历了三个时期,实现了四大转换。
  复苏与振兴期(1978年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原本不太多而又被停办或被搅乱了正常教学秩序的艺术院校或专业恢复招生,一些富有艺术才华并怀揣艺术之梦的学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跨入了艺术的门槛。他们与他们的教育者共同以追回失去光阴的劲头,用激情撒播理想的种子。在最短的时间里,艺术院校成为中国新时期艺术变革最活跃的阵地,艺术学子与老艺术家们共同铸就了新时期艺术的辉煌。无论是“伤痕”艺术流,还是“85”艺术思潮,其中坚力量都来自于院校。整个80年代的文化热都裹挟着涌动的艺术激情。一时,艺术家与诗人一样,成为人们尊敬追捧的人物。每年艺术院校招生时节,自然就演绎出万人过“独木桥”的景象。因为这时的艺术专业仅归属在为数不多的专门艺术院校和一些师范院校中,艺术专业还固守着精英教育的矜持,天赋与梦想是跨入艺术殿堂必备的门票。
  延伸与拓展期(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共识的形成,艺术教育的矜持感被全民办艺术教育的热情消解了。老牌艺术学院的扩充与开放性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民间资本对艺术教育的青睐,使得艺术教育出现了空前热闹的景况。以至于人们要找出哪些学校没有艺术专业远比说出哪些学校有艺术专业要难得多。伴随着这一变化,万人过“独木桥”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了。通向艺术境地的路几乎向所有有意从艺者敞开,没有谁不敢报考艺术专业,艺术专业的快速增设,使其成为高等教育中最早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专业之一。艺术教育的矜持感在庞大的招生指标挤压下几乎已荡然无存。没有矜持感的艺术教育或许对提高全民的艺术和审美素养是不无益处的。
  深化与转换时期(21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经过几年“战国”阶段的群雄逐鹿,近年来,出现了大分化大转换的迹象。最突出地表现在层次的分化与学科的建设逐渐归结到“理性”的轨迹上,一些原本优势突出的艺术院校着力于专业教育内涵的挖掘和高层次艺术人才的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努力凸现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而一些新建的艺术院校或专业则更主动地面向社会需求,全力打造应用型艺术学科,以规模效应获得自己生存的空间。分层次发展,形成多元结构的艺术教育体系,应该说是这些年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成果和特点。
  相对于纵向上的发展变化,中国艺术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来出现的几个转换更值得关注与深思。
  一是由单一教育模式向多元化格局的转换:30年前或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艺术教育,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或表演艺术,在学术传承上多沿袭前苏联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长期推行,国外更多的艺术及艺术教育观念被吸纳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之中,流派纷呈、多元并置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一大景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之中,随着国力的增强,出于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内在需求,中国艺术传统的价值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得到更理性更客观的尊重,如************的文艺表演,民族艺术的元素与精髓在当代艺术教育中正在被理直气壮地借用、移植或倾情地激活。
  二是由纯艺术向与应用性艺术并存的转换: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艺术教育专业的设置主要集中于“纯艺术”领域,如美术专业,最被热捧的是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传统学科,而艺术设计等应用型专业处于边缘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优秀的考生首选的必定是纯艺术专业。而近10年来,各院校重点发展的、考生看重的往往是实用性强的专业。无疑,在艺术教育界“纯”与“亚”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原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艺术门类,如通俗音乐、动漫、饰品设计等不仅作为专业跻身于艺术学府,而且备受学生青睐。这种转换无疑与商品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是由学科中心论向人文艺术的转换: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以学科中心论为理念基础上的,教学主要是以技术的传授训练为主,缺乏人文学科的学术支撑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而思想、观念和艺术判断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近年来,我们看到艺术教育上“画地为牢”观念已经或正在被打破,老牌的艺术院校增设人文学院或专业,特别是具有学术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加盟艺术专业的建设,使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度的融合,或者说艺术的文化性和精神性特质更为凸显。检验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尺度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翻新,而是对当代精神敏锐而深刻的把握,并有将一种新锐的思想、对社会的评判、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形式的能力,一种对本土文化艺术精神的深刻领悟和与世界文化艺术对话的能力。由重技术的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转换,已经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是由传承式训练向互动式教育转换:现代艺术在观念层面及技术层面的快速变革与发展,已经使师傅带徒弟的经验式艺术教育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少新型的艺术专业,如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并没有多少技术与经验的积淀,在借鉴中发展、在互动中学习,成为了艺术教育中突出的特点。即便是传统专业,技术的传导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思维与观念的碰撞和互动所取代了。
  用千百字或几个转换是难以归纳总结中国艺术教育走过的30年变革之路的。可以说,这30年,中国艺术教育变革的频率与强度是任何一个时期不可比拟的,当然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人欣慰的。30年过去了,中国艺术教育仍在变革的过程之中,在开放中确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在传承中构建民族艺术的当代性,在拓展中力求民族艺术的价值重构,在规模效应中不失再创中国艺术辉煌的理想,依然是中国艺术,也是中国艺术教育不可卸任的社会担当。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4-23 18:15 , Processed in 0.1042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