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邵岩汉字水墨艺术展研讨会摘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5 10:3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邵岩汉字水墨艺术展研讨会摘要]
刘正成:
邵岩汉字水墨艺术展学术讨论会现在开始。
刚才柴先生在开幕致词中的讲话使我们艺术家很受鼓舞,邵岩也说了一句很好的话,是用英语说的我把它翻译过来:“汉字艺术从这里走向世界”这句话有点诗意,用英语说我觉的更有意义,所以翻译出来。
我是第一次参加798工厂的书法展,这里是受世界关注的地方,去年韩国的孙炳哲先生就对我说起过这里,而我作为一个搞书法艺术的却落后于外国理论家来到这里。这次书法家在这里搞的展览应该算是一个里程碑。邵岩是书法家中的佼佼者,是现代书法的领军人物,他的开拓性研究曾经震撼了整个中国书坛,现在这个炸弹没有在书坛爆炸,而是在798爆炸,加上孙博士那句话我相信可以实现——汉字艺术可以从北京从798工厂走向世界!
今天上午我参加中国青年企业家财富论坛并做了讲演,这个论坛的目的是让艺术走近企业家,探讨收藏艺术品怎么变成财富。我们中国的艺术既要走向国外又要走进中国的企业家中间。今天我们全体人员当中我想也有收藏家,这样的会对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或者对艺术家本身的创作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对当代书法怎么发展,下一步该怎么走也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今天我们来了不少的专家学者,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曾来德:
邵岩是老朋友,表扬的地方很多,但还得继续表扬,因为他作的很好。
在表扬邵岩之前,先表扬一下柴中建。在798这个地方开了这么大规模的展览场所,而且第一个展览是从汉字书法开始,我觉的这个意义非同一般。798这个地方过去我心理有些抵触,觉得它被西方文化占有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了,柴中建带了一个好头。
无论怎样,我对汉字文化和汉字艺术都充满了自信,近百年来,我们的汉字文化和汉字艺术都处在危机当中在今天这种危机感越来越小,而自信心越来越强,今天看到邵岩的展览无论从艺术性到根源性,也就是书法本身,都有所突破。刚才我和石虎老师还谈论了这个问题。
邵岩的有些作品属于现代书法,因为我们还是要有一个界定,就像男人和女人要有界定,东方和西方也有界定,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属于现代书法范畴,有一少部分作品属于现代艺术,但他的现代艺术作品,也是从书法的笔、墨、书写之中延伸出来的。现代书法分为很多种情况,但是我本人不太赞同从西方走回来的那种,还是赞同从中国走出去的,因为汉字发展的线没有断,根还是在这里。我们对现代书法进行过探索和思考,总体上把它分为三个类:因为中国传统书法首要特点是要有完整的内容认读结构,比如一首诗、一首辞或一篇文章,首先内容大于形式;第二个是形式和内容并重,像张旭的狂草,形式上非常的超越,内容上也要求完整的可读性,基本上传统书法就是沿着这样的道路向前发展。现代书法的超越,首先是内容的衰减,减少了内容的认读性对人的纠缠,从内容中提取简练的语言。从诗、词到语辞, 语辞还有一定的词意,对人的创作进行封锁,从语辞再升华提炼出文字,对某一个文字的表现和表达,这样就让你能够更加的敞开,从形式上达到这种对人的感染力和创作力。文字当中还可以提取出一些东西,就是非文字。有人说现代书法不写汉字了就好象不是书法了,非文字不是完全不写汉字,非文字是文字的精神性存在。所谓精神性还存在,在视觉效果上就如同人的影子在阳光下,人动影子也动,影子是人,但又不是一个准确的人。所以汉字的结构可以延伸到各种程度,但是有一种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就是使用毛笔的能力,也就是这样条线的延伸,如果这条线不是由中国的毛笔写出来的、不是用中国墨汁体现出来的,这两点是两个基因,这两个基因是我们要把握住的。邵岩的书法无论从形式上怎么探索,无论是以怎么样的技术创作,其“起”“接”“顿挫”“始”“转”都是很明显的,让人感觉的出这条线是具备中国传统书写能力的人写出来的,不是浅薄的。
前一段时间我出了一本书叫做《书法的立场》,我们如果失去了这个立场的话,就没有理由再来谈论这个事情。我与柴中建先生对中国汉字艺术和中国汉字文化,已经研讨很多年了。中国的文化分为两大体系:一个是汉字的文化;一个是汉字的艺术。石虎先生在这一方面是做的时间最长也做的最多,汉字是我们永远改变不了也丢不掉的基本载体,中国的文化和艺术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差别在于你用什么工具去表达,用什么样的思维去表达。所以中国的书法家和画家首先必须要驾驭毛笔,如果不会用毛笔,那么你与中国的艺术就已经无关了。如果你使用毛笔,那么使用毛笔的能力的强弱和大小,就可辨别水平的高低。另一个问题是理解,也就是精神境界,必须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血脉相连。
邵岩的艺术最早占领过全国书法界,也给中国书法界带来了一阵反面的喧嚣和正面的喧嚣。邵岩是一个纯艺术家,他对待艺术由始至终都非常的真诚和专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艺术。他在当代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现代书法家,而且他在这个领域也作的很精彩、很高,他今天展出的作品有些很熟悉,但看了还觉得很新鲜,好作品永远都是新鲜的。

张以国:
我出国有18年了,回来的时候常跟一些书法家来往。我看邵岩的作品有一些当代艺术的性质。很多人到国外学习西方艺术,他们在国内搞西方艺术,到了国外也搞西方艺术,后来发现搞西方艺术搞不过西方人,回过头来又学习一些中国文化。我在这些年写的少了,主要是做研究,所以看的比较客观,不能在西方人面前说你懂书法,在中国人面前说你懂西方现代艺术,你到底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说法,人要客观一点。他们有他们的方式,我不是批评他们,而是说邵岩的这个路子,是在对传统书法的研究、开发、提炼的基础上搞的现代艺术。刘先生是领袖,所以非常清楚,邵岩连续得奖,连续得奖的没有几个,说明第一、邵岩的传统搞的很好。从传统里边能出来,而且被现代的艺术接受,传统书法家也能接受。第二、他的作品有质感强烈、情绪激昂的特点,不同文化下生长起来的人都能欣赏。你看这幅《腾》,很厚,很直截了当。所以美国人也很喜欢他的作品,虽然看不懂文字,但是能看懂笔墨,就像刚才曾先生提到的问题。这是邵岩的作品的特点,是与其它当代艺术家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肯定的地方。再一个特点是邵岩永远在探索,不断的在更新。他跟我说就算失败了也要弄点新的,总是要超越自己。邵岩有的是一种大艺术家的精神,他的成功跟他的理想有直接的关系。我不多说了就谈这三点。
丘正文:
我说一种感受。今天这个邀请我非常重视,题目叫做“汉字的春天”,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因素,这种因素不管艺术家邵岩是从那个角度出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这个现代性的因素肯定是从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因为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全球化的艺术背景下,中国的艺术家该怎么做、该怎么思考,这一点很重要。即便你作的非常现代,但你的根必须生长在中国文化里面。邵岩先生作为艺术家,看到他的作品,确定他的最大的想法是想表达对中国汉字的思考,对中国书法的思考。而这个思考里面呈现三个层面:中国书法现在的形态是什么;再创造的结构是什么;今后可能出现的结构是什么。这个话题是按结构主义的方式来诠释中国书法、中国文字再生的可能性。刚才这位先生直接指出这幅作品《腾》,它给了我们一个借助的可能性,这个借助的可能性涉及到刚才曾来德讲的“只要是在中国的笔、中国的墨、中国的汉字的土壤里边生长起来的都有可能性”。在这个可能性里面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没有边界的。而正是这个没有边界注定了中国艺术今后的发展空间是很强大的。面对正面的这面墙我产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想法,这句毛主席语录“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里面的“中国人民”说明毛泽东还缺少全球化的观念。
中国艺术只要站在中国本土立场上,其发展空间是很强大的。就说这点感受。
王宁:
我说说我的看法,人们都认为汉字的衰落、汉字的消亡已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忽视了另外一点,就是全球化在文化上带来了两极效应:一极是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极是文化的多样性,而且以文化的多样性更加明显。比如就语言来说,全球化在世界语言体系上重新绘图,使本来处于强势的语言越来越强势,本来处于弱势的语言要么消亡、要么越来越弱势。而汉语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呢?大家都知道汉字不是由罗马字母组成的,是由复杂、成熟的汉字组成的,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象形性,此外汉字发展到现代,其本身包含的不确定性所反映出的意义不确定性也就显现出来。所以,邵岩先生的画展和美国现代艺术馆里看到的现代艺术很相似,仔细看又不是西方的抽象画,而是以抽象的汉字组成的。以后现代的视角来解释,我觉得邵岩先生的汉字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点、意义的不确定性;第二点、打破了艺术门类内部的界限。比如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界限,我们可以看出有些作品是在描写一个汉字,而有些东西完全是绘画,这种绘画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现在不只是一个读字的时代,也是一个读图的时代,邵岩的作品正介于字与图之间,使其具有一定的张力和解释的空间;第三点、今天我刚看到一条消息:联合国已经把繁体字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取消了,今后在联合国使用的汉语文字都是简化字,这表明汉字的繁体字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功能日益萎缩,而其艺术功能在日益强大。如果有朝一日繁体字作为书法的重要媒介被全球化的浪潮吞没了,那么繁体字就像后现代艺术一样作为一种艺术而不具备功能性。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前进,邵岩先生的作品的收藏价值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蔡树农:
下面我来说说吧,这是我第二次看现代书法展,第一次是在杭州看的王冬龄策划的“平安夜书法现场”,那个展览在杭州近几年的书法类展览中应该算是非常轰动的。那个展览的观众群体还是停留在院校里面,社会观众进入到展览现场的还很少。我为什么讲这个事情呢,就是说搞现代书法展览还不适合于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小范围的展览会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我感到今天来看展览的观众层面非常高,这就说明邵岩的作品在高层次的观众心中的分量比较重。可以说我个人对现代书法没有什么研究,还是偏爱传统书法,但对邵岩、石虎、曾来德等这些有开拓精神的现代书法艺术家从内心表示崇高的敬意。在现代书法的创作中有些是行不通的,现代书法的创作还是应该保留汉字。
我认为中国的书法还是一种行为艺术,因为有些人看到邵岩的作品时会好奇他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所以在可能的条件下,如果邵岩能把创作状态给观众展示出来,我觉得今天的展览会更加成功。
石虎:
我也说两句,在中国搞现代艺术,搞艺术的人会限制你,给你很大压力,通过网络、媒体把你套住,使你窒息,所以邵岩这种实践是非常有生气的、勇敢的,同时也富有智慧。这个展览我很为邵岩高兴,因为他在创作的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另外从大的角度讲一下由邵岩展览引发的关于艺术实践方面的一些问题。我记得巴蜀点兵的时候由魏立刚、濮列平等一些人在四川发起的现代书发展,当时这些小伙子们都强调自己的作品是书法,我当时就跟他们较劲说“这不是书法,不要老打着书法的旗号,你个人可能是书法家,你的作品也可能是从书法中走出来,但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是书法呢,这明明就是“现代艺术、现代绘画”。今天邵岩搞的这些东西基本上都属于现代绘画,从巴蜀点兵到现在有六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年轻人都不再年轻了,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而且他们的作品也比巴蜀点兵时成熟了。但我们当时提的那个问题到今天还存在,比如是不是还强调自己的作品是书法。书法的概念和现代绘画的概念还是要分开的,邵岩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属于现代书法,一大部分是属于现代绘画,这两者应该有一定的区别,毕竟是两种东西。因为外国也在模仿现代书法,有一个自己的领域,与传统书法是两回事。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现代书法要扩展书性的美学范畴,但原则上还是书法,而由书法展开的绘画,就是当年濮列平和邵岩他们搞的那些书性绘画。所以我说中国的现代艺术靠美术界几乎是没有希望了,中国的现代艺术很可能由你们这些书法家提出的书性绘画中开始。现在看来,经过六年的努力已经遍地开花了,看了邵岩现在的这些作品已经比当年的时候迈开了不小的步伐,语言也更加丰富了。我想如果有一批人有这样的实践的话,中国的现代绘画会有一个新的面貌。
我的中心意思就是说:中国的现代绘画会从现代书法家的阵营首先开花结果,我们也会站在邵岩的身边为他鼓掌喝彩。
张大我:
我只谈一点感受,我和邵岩可以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中国的当代艺术就应该有这么一天跟世界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毫不逊色,而且是源自于中国书法的,源自于中国本原文化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应该为这件事情感到欣慰,而且要为这个春天的到来感到高兴。
柴中建:
下面我说说吧,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上进化的历史链条没有断,而西方的文字如希腊文、拉丁文都是断代的文字,其实他们的前身也是象形文字,如圣书文、丁头文,而后来它们都断代了,我对汉语经常使用母语的概念,也就是构成我们语言环境的心态模式。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一个心灵哲学家写了一本书《意识的痕迹》,他说意识的限度在十米,十米之内听觉优先,十米之外是视觉优先,由此我们知道为什么西方文化被称为是对话文化,是话语文化,而东方文化被称为是观想、感悟的文化,因为东方文化更多地不是在对话之间。历史的延续也是如此,我们面对皇帝或领导人时不是在近距离对面讨论问题,所以西方有一套话语逻辑,总是语言优先,而西方人也不可能了解汉语作为母语的内在的东西。我们今天谈汉字带来的是心智模式上的启迪,而不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书写经验。汉字的相是本体论的,而西方的抽象是方法论的,本体论的东西一定是由心灵承载的,而方法论的东西是由思变来主宰的。我们经常说:“脑主思变,心主神明”。汉字由心所造的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本体论的地位,不是在方法论的层面上的。由此,我认为从现代书法到汉字艺术关注的是汉字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思维、思考,可以说谁拿到了汉字心智模式的思维,谁就拿到了创作的自由。
我开始关注邵岩也是在巴蜀点兵,那时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结构感,这次看到他的新作我的感觉是再结构,今后他还会向可能结构发展。邵岩在往结构的路子走的时候流露出一种内涵,就像一个汉字形态学专家对汉字的一点一划的字思维,而不是语言上的思维方式,汉字的这种字思维在现代艺术给汉字艺术家和现代艺术家带来最值得庆幸的东西,因为西方人不具备这种母语资源。所以我觉得石虎老师的预见非常好,我也这样预见,中国的现代艺术一定与中国的母语关联在一起,一定与中国的汉字关联在一起,更会与中国人具有的汉字思维和汉字的艺术观关联在一起。
张大我:
现代书法本身就是一种绘画,只不过源自于书法,仅仅说它是汉字艺术是不够的,不能涵盖全部的内容。我觉得汉字艺术这个名称不准确。
邵岩:
汉字艺术可以包含雕塑、绘画、建筑等很多内容,不只包括现代书法。
李晓军:
我觉得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节奏和人文接受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就如我们刚才说到的书法的问题,从已知的传统书法形式发展到现在,现代书法形式必然要以在古人的书法形式上再升华的艺术形式出现,书法的实用性、运用性在对古人书法的延承过程中,到现代基本上已经终结。古代书法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其意义存在于什么地方,实际上也是现代书法家探索研究的主要课题。古人传承给我们的书法除了应用性和实用性,显露出艺术性的一面,我们现代人在现代社会所应用的中国传统模式如何焕发出传统魅力和现代风采,这是我们现代书法人所要重视的问题。现在,我们再写一遍兰亭序,即便比王羲之写得还好,仍然是对传统的模仿,仍然代表不了现代人对书法的思考和新形式的再造,所以研究邵岩书法的脉络应该和当代书法所面临的局面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另外邵岩的书法能走到798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展览,也是必然的。中华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书法艺术作为传统的审美形式进行传承以后,以现代模式进行再现,那么它是最具中国传统化、也是最具有艺术语言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抽象性,书法在我们这些当代书法家手里应该成为一个最具中国传统经典风采和最具现代艺术意识的艺术模式。所以邵岩的探索是非常值得大家回味的。
刚才大家讨论现代书法的可读性问题,我们不用现代的东西来说,回到古代,很多古代的字我们不认识,仍然觉得很美,难道那个时代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说它没有艺术性了吗?所以继承传统的精华不在于它是不是从物质上可以拿来,而是继承精神上是不是可以让我们继续生发。所以邵岩的作品无论是可读性的也罢,不可读的也罢,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汉字的基础上的现代再生物,邵岩的探索从这个基点上来讲是非常成功的,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当代书法的走向开辟了一条路。我常想,美术从岩画发展为油画、版画、中国画等各种形式,又分为工业美术、设计美术、建筑美术等等类别,书法也可以有这么多的分支,它的分支是由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而存在的。书法难道就只能寻找古人留下的那么一点审美需求吗?它还应该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一个艺术如果与社会的发展脱节,即使再高雅也会被抛弃。书法的发展已经落后于我们工业社会发展的高节奏要求。邵岩书法的这种模式对书法界也应该提出一个很大的问号,即立志于当代汉字、或者当代书法进行研究和创作的人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当代人应该在书法问题上作一些什么事情。
张以国:
刚才晓军说的有两点是最主要的,一个是确定概念。作为一个学者,讲话、写文章概念必须清楚,必须自成一个体系,艺术家需要学,也应该清楚概念。可是如果创作的时候按照概念做不会成为大艺术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家是不是独立的现象,艺术家总是跟周围的文化发生关系,邵岩的作品刚才石虎先生说是现代艺术,那是因为他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要是作为一个书法家来看,看得不一定是文字的内容,而是书法的结构,虽然角度不一样实际上却是一回事。
现在在美国当代艺术象书法那样具有书写性质的东西最时兴,因为可以代表艺术家的个性,书法是最具书写特点的,因此与西方艺术很合拍很受西方人的喜爱。刚才柴先生说书法是给人看的,蔡先生提的也很好“书法是行为艺术”,倒不一定非要做行为艺术,但当你作为一个理论家进行研究时,必须要把邵岩的创作描述清楚,不描述清楚别人怎么能体会到呢,你能感受到不一定能描述清楚,很多理论家描述作品时都是用大的、哲学的语言,虽然我也是学哲学的却还是听不懂,可能他自己也弄不清楚,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理论家必须了解创作的过程才可能描述清楚,不然会很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7-12-2 18:21:5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汉字艺术来说,我接触不多,但是我不会保持否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8-16 12:29 , Processed in 0.1083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