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340|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世纪坛|“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2 21:5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世纪坛展区]
摄影:老渔翁
时间:2005.7.22
————————————————————————————————
展览主题:
  “墙”是高名潞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展览。它与1998年他策划的Inside Out规模类似,是一个非常大型的综合性展览,包括绘画、摄影、装置、表演、建筑设计等多种媒体。在展览期间,同时还将有一系列学术讲座、会议及影视、表演等综合文化活动。尽管规模大,它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一个主题展。此展现已决定在Allbright-Knox博物馆和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术馆同时举行。Allbright-Knox博物馆在现代艺术品收藏方面享有盛誉。在美国东部,其收藏仅次于纽约现代博物馆(MoMA)。“墙”展还将在美国的其它博物馆,和美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展览。展览主办者及策划人同时也在寻找中国方面的合作美术馆。
  展览选择“墙”作为主题,意在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开辟一个新的视角。避免给予一个视觉展览过多的人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结构。避免过分地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意志和观念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这也是不真实的),也避免将批评者本身的意志强加给艺术家及其作品。相反,“墙”展试图将艺术家的意志,艺术作品的媒材和发生地点以及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墙非死物,它述说着历史,与人共享着社会空间。“墙”因此在展览中既是概念,也是连接多种因素的一个中介。它是一个符号。是视觉的也是观念的。
  “墙”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和建筑形式,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历史地看,“墙”的主体涵盖面很宽。“墙”的概念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空间等多种因素。但是“墙”的概念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独特的意义。对于中国人而言,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空间因素,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空间具体化。因此,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墙”的体系。有表示国家边界的“边墙”,有城墙、院墙、单个独立于四合院门口或街上的影壁,甚至在同一居室内也有可以移动的屏风。这些空间的“边界”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国家﹑社群﹑家庭及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具体的物质化的形式。90年代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目前中国入世贸,世界的政治冲突等所带来的全球化的冲击,使“边界”感迅速融化在共时化的空间之中。但同时,“我”、“集团”、“族群”的传统意识也前所未有地,更频繁地被再检验和再印证。当代艺术活动则总是以可视的符号系统形式与“发生”的世界同步发生。当代艺术不是在反映着这“存在”。艺术本身已成为最基本的存在。
  展览结构:
  “墙”展将包括三个部份:
  (1)历史的墙(historical“wall”),即长城;
  (2)此在的墙(on-going“wall”);
  (3)无形的墙(invisible“wall”)。
  第一、历史的“墙”
  尽管“长城”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文化﹐民族与国家的象征﹐“长城”的意义却总是在历史的变化中展开的。在这种前提之下﹐中国艺术家以长城作为基本媒介所创作的作品﹐既不是艺术家赋予长城某种意义的过程﹐也不是长城作为一种纪念碑吞噬了艺术家个体感觉的现象。它是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之中人跟历史的一种对话﹐同时也是人通烦恋砦锒宰陨淼囊恢止卣铡!扒健北涑闪艘桓鼍底萤o不同时代的人通过它反观自己。所以我们不把长城看成一个死的表现对象﹐而是看作一个舞台﹐一个景点﹐一个中介物﹐在其中一个新的文化的﹐社会的寓意正在发生和被创作。正是从这一点我们去审视艺术家自80年代以来与长城有关的创作﹐比如“观念二十一世纪”及徐冰、郑连杰、蔡国强、王晋等许多人的作品。
  第二、此在的“墙”
  如果历史的“墙”凸显了“墙”的历史性变化﹐那么此在的“墙”更关注都市空间中的瞬间变化。它关注在短时间中的新与旧﹐个体和社群在城市现代化中的裂变与错位。到处可见的拆倒的废墙和建设中的商厦就是一种逝去的传统和新兴都市文明间的强烈对比。在这种环境变异的刺激下﹐艺术家把城市和社区本身作为创作媒介﹐但是不同于传统形式﹐艺术家不能为所欲为地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这些墙上。相反﹐“墙”把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符号一起纳入到了此在的共生共灭中去。比如展望在拆倒的废墙上的粉刷工程﹐与废墟一起构成了一首视觉的悖论挽歌﹕“死去的”应是新生的﹐“新生的”恰恰应是死去的。张大力的街头涂鸦和在废墙上凿洞﹐利用废弃的内部空间去透视城市摩天大楼的天际线﹐来创造“里”和“外”的一种错位关系或延展的时空关系。这种普遍的错位感也表现了在历史变迁中的瞬间的“此在”和永恒的时空消失。在商业社会中﹐礼仪空间和相伴的永恒时间也彻底让位于实时式的商品交换空间。互相依赖的﹐家墙相隔的社区被以无边界的银行商厦为中心的无个性的楼群所代替。这不仅是旧墙的消失﹐也是时间的消失。我们正变得越来越一致。我们正生活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之中。
  第三、无形的“墙”
  这一部分将更多地探讨当下社会中人和人心理上的“墙”。这“墙”是某种多变的﹐和多向的关系。所以在这一部分展出的作品可以是以任何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创作的﹐可能完全不必有墙的形式出现﹐只要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微妙的关系。比如耿建翌1996年的作品“合理化关系”用契约作为作品的展示形式﹐揭示了在新型的“平等”公共关系中﹐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通过签订契约﹐而非友谊的保证来建立可靠的公共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永恒”的东西只能存在于私人的精神中﹐被个人封闭于冥想之中﹐而非为大众所共享。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的某种宗教冥想﹐但它们发生于自我封闭中﹐在他们的自我放逐和自我放纵的行为意识之中有一道敏感的屏障。于是﹐宗教在逐渐成为私人的事情。
  展览具体实施:
  展览策划:高名潞;助理策划:冰逸。(还将欢迎和吸收国内同仁加入组织工作)。
  美国方面主办机构:Albright Knox博物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美术馆共同主办、组织。   具体计划:
  1)作品:
  展览将选择以往(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既有的作品和征集新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欢迎艺术家及艺术机构向我们提供计划信息。(电子邮件地址﹕高名潞mgao@buffalo。edu冰逸bingyi。huang@yale。edu)
  2)图录:
  出版中英文双语的大型画册。邀请中外学者撰文﹐包括导论﹐作品及艺术家讨论和学术专题研究等几部分。
  3)研讨会:
  为时三天的研讨会将邀请各界文化人士,包括艺术家、导演、批评家、筑师和活动家前来讲演和讨论。
  4)电影、音乐和舞蹈等综合艺术周:
  以“墙”为主体﹐展示新近创作的影片(故事片、短片、记录片、资料片),现代舞蹈和综合表演活动的。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21:56:29 | 只看该作者

【中华世纪坛|“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展览开幕式

   Ε Ε
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21:56:51 | 只看该作者

【中华世纪坛|“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 ◤
4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21:57:2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世纪坛|“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 ☆
5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21:57:47 | 只看该作者

【中华世纪坛|“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4-12-5 11:20 , Processed in 0.1179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