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颠覆的人生—当代画坛新贵的发家史(张晓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3 22:4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张晓刚先生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张先生有什么精彩的地方。
2008,对于中国的艺术界的杰出人物来说,的确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在同一年,香港苏富比在春季拍卖会中,张晓刚《血缘大家庭三号》拍出4264万港元。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北京。他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他以中国生活中常见的家庭合影或个人登记照作为素材,画了一大批木然、死寂而又俊俏、标致的人像。其形象是中性且无个性的。从衣着、发式、佩饰等均可见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痕迹。这些人像不仅在装束和表情上和我们保持着历史的距离,而且以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目光顽强地注视着我们,试图触动我们深藏于内心的伤痕。背景的晕染是含混的暖昧的,突如其来的光斑是异样的和魔咒式的,张晓刚把最市俗的炭精画像技法作了有意思的转换,通过画面上的揉擦,创造了特殊的视觉效果,一种灰蒙蒙的质地感,仿佛是历史灰尘永远笼罩着整个画面。他的作品把建立在血缘家族制度基础上的历史问题引向当代,以个人特殊的精神体验来指证社会病态,在最直接最通俗的图式中,象征性地提示我们经历过并正在经历的时代。
他的拍卖记录又如何呢?
从上表我们看出,从2000年到2002年没有太大的变化,无论是参拍数量和成交数量都较少。变化发生在2004年及以后,均价从1万多元蹦到7万元多,再蹦到9万多、14万多、30多万、50多万,只用了5年时间,涨了多少倍,35倍!其最高价与曾梵志先生的一样,同样出现在2008年。
我们浏览一下张先生的简历:
1958年 出生于昆明;
1963年 随父母移居四川省成都市鼓楼北三街63号,在那里渡过童年和少年;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父母均被隔离审查,与兄弟四人停学在家;

1973年 父母获平反,随父母再次移居昆明;
1975年 拜云南著名水彩画家林聆先生为师,研习素描、水彩。在林先生家开始阅读、接触西方古代艺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

1976年 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至云南省晋宁县二街公社锁溪大队五小队;
1978年 考入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七七级;
1980年 随着改革开放,开始在学校图书馆里接触到苏派艺术之外的大量西方艺术。并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兴趣,尤对梵高、高更极其推崇;
1981年 在四川阿坝藏族地区体验生活近两个月,回到学校开始创作毕业作品油画系列《草原组画》。画风受梵高和米勒影响,由于这批作品与当时盛行的“乡土现实主义”趣味不符,未通过学院审查。《美术》杂志前执行编辑粟宪庭、夏航来四川美院组稿,对《草原组画》予以充分肯定,准备在刊物上重点介绍;
1982年 元月,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因无法分配到工作单位,去一家集体所有制单位玻璃制镜厂打工,做建筑工人;年中,经朋友引荐,进入昆明市歌舞团任美工;纸上作品五幅参加英国BBC公司举办的《世界绘画大奖赛》;《美术》杂志以重点版面发表《草原组画》,夏航先生撰文评介;

1983年 开始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理论、西方现代哲学、文学。对存在主义哲学,荒诞派戏剧及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和作品尤感兴趣,特别推崇十七世纪西班牙艺术家埃尔格列柯;

1984年 因喝酒过量住院,在医院中创作完成素描集《黑白之间的幽灵》;出院后,随之创作完成油画系列《充满色彩的幽灵》,同时写有《幽灵自白》等文;10月至12月,去深圳大学艺术装饰公司打工,后被公司炒鱿鱼,回到昆明;

1985年 与昆明的毛旭辉、潘德海,上海的候文怡、张隆等在上海、南京自费办展,取名《新具像》。此展为85’思潮中最早自筹办展的展览之一,并被称为85’思潮中的代表性艺术倾向之一;作品《山的女儿》参加中国美术馆《前进中的中国青年——全国青年美展》;

1986年 与毛旭辉、潘德海、叶永青等人在昆明共同创立“西南艺术群体”。并在昆明图书馆、重庆四川美院等地分别举办了《新具像》第二、三四届作品及展;完成《为了那个存在》、《寻找那个存在》等随笔论文。对当时盛行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开始产生怀疑。重新整理西方现代主义对自己的种种影响,向往以某种理性和深入的艺术思维方式来面对种种问题;10月调回四川美术学院师范系执教;对东方神秘主义,禅宗思想及中国古代绘画等产生兴趣,开始创作纸上油画系列《遗梦集》;
1987年 《遗梦集》部份作品参加法中文化友协与法国蒙彼利埃市政厅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四人展》;作品《山的女儿》参加美国GHK公司和中国美协在纽约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展》;由四川美术出版社编辑的《张晓刚速写集》出版;
1988年 参加在黄山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研讨会》即后来称之为的著名的“黄山会议”,在会上放了《幽灵系列》、《遗梦集》幻灯。同时第一次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潮艺术家”及“新潮批评家”;参与筹划由吕澎主持的《1988西南艺术》展;湖南美术出版社《画家》专栏介绍,邹建平著文专记;完成 油画组画《生生息息的爱》;
1989年 元月赴北京参加由高名潞,粟宪庭等人主持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亲自目睹了中国85’,新潮运动的高峰和结束仪式;4月在四川美术学院阵列馆举办首次个展。共展出纸上油画系列《遗梦集》三十余幅;12月重新开始审视自己几年来的艺术创作等问题;

1990年 开始创作组画《黑色三部曲》、《重复的空间》等作品;对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十分迷恋;作为代表画家被收入《中国油画1700 ——1985》、《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中国大陆中青年代美术家百人传》等书中;
1991年 创作完成油画系列《手记》、《深渊集》等作品;《黑色三部曲之三——“忧郁”》参加美国亚太艺术博物馆主办的《我不与塞尚玩牌——中国前卫艺术展》,作品被该博物馆收藏;参加王林主持的《中国当代文献资料展》,并在北京、重庆、广州、南京等地巡展;

1992年 6月—10月赴德国,荷兰、法国等地学术考察。第一次大量面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反审自己的艺术历程及个人气质,再次寻求自我的价值判断及学术定位;反复观摩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大展,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现状,在德国当代艺术家里希特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尤其在自己的学术清理上起到极积的作用。初步确立了自己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10月到香港,与汉雅轩负责人张颂仁合谈有关合作的可能性;参加由吕彭主持的广州《九十年代中国美术油画双年展》、参展作品《创世篇》NO.1,NO.2;12月赴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艺术研究讨会》,会上以幻灯讲座介绍第九届卡寨尔文献展;

1993年 参加由粟宪庭主持,香港艺术中心与汉雅轩联合举办的《后89中国新艺术大展》;与香港汉雅轩画廊签约,成为该画廊的代理画家;作品参加澳洲悉尼当代美术馆《“毛”——走向波普——后89中国新艺术》;夏天回到昆明,开始做一些肖像画的实验;偶然翻看父母的老照片,受到触动,结合近两年在艺术上的反思,开始探索新绘画作品;12月在成都美术馆,参加由王林主持的《九十年中国美术—中国经验》展,展览中首次展出《大家庭》组画的初期作品;作品参加在伦敦Marlbrough 画廊举办的《后89中国新艺术》,此展览展出了第一幅《全家福》,此画被福冈美术馆馆长收藏;
1994年 4月完成《大家庭》组画的艺术倾向定位;7月创作完成四幅《大家庭》组画作品,携这四幅作品应邀参加巴西《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作品取名《血缘——大家庭》;

1995年 作品被用作法文版《活着》封面;2月收到当年度的威尼斯双年展邀请;2月—5月在重庆开始创作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共完成十三幅《大家庭》组画;7月应邀赴意大利参加《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巨幅油画三件,取名《血缘—大家庭》。其中之一后被美国著名导演奥尼弗斯通先生收藏;应邀赴西班牙参加巴赛罗纳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15年》,展出油画《大家庭》三幅;在巴赛罗纳拜访国际大师塔匹埃斯,并参观他的工作室和艺术中心;作品二幅参加德国汉堡国际前卫文化中心主办、栗宪庭主持策划的《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中国新艺术》;作品《三个同志》被用作在巴黎举办的“秋季国际艺术节”海报;作品参加在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新艺术》展;作品《母与子》被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

1996年 移居成都玉林小区沙子堰东巷5号;应邀赴德国参加波恩当代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展出《大家庭》组画三幅;应邀出席德国外交部和文化局举办的座谈会,并接受欧州各大电视台和重要报刊的采访;3月应邀赴美国参加纽约牙买加艺术中心举办的《分享的梦幻——中国当代艺术家五人展》,并接受纽约电视台专题采访。在纽约期间同时考察著名的当代艺术画廊;6月应邀赴英国参加该年度的爱丁堡艺术节,作品六幅参加Market艺术中心举办的《追昔——中国当代绘画》展;秋季作品三幅参加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亚太地区艺术三年展》,作品之一被昆士兰美术馆收藏;作品五幅参加由巴黎法兰西廊举办的《1996来自中国的四位艺术家》;参加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由冷林主持的《现实:今天与明天——96中国当代艺术》展;12月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举办,黄专主持的《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获该展的文献奖;在《画廊》杂志发表与黄专的对话《身份判断与文化经验》,详尽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

1997年 3月应邀赴香港领取由英国Coutt's国际当代艺术基金会颁发的“当代亚洲艺术新人奖”;作品参加西班牙《“拱”之门大展》;6月应邀赴新加坡,参加斯民艺苑举办的《红与灰——来自中国的八位前卫艺术家》及新加坡美术馆举办的《来自中国的面孔和身体——中国新艺术展》;作品《全家福》被日本冲绳美术馆收藏;作品《大家庭》被香港国际会议中心收藏;秋季作品12幅参加布拉格美术馆主办的《来自中国的面孔和身体——中国新艺术展》;作品《姐弟》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油画肖像艺术一百年》;参加香港Schoeni画廊举办的《8+8-1——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六幅作品参加葡萄牙里斯本美术协会主办的《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全家福》被荷兰Peter Stuyvesant 基金会收藏,并参加该机构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收藏展》;向四川美术院提出停职申请,并离开学校放弃教学;12月应邀北京中央美院画廊举办个展,共展出作品10幅,展览取名《1997大家庭》;

1998年 在台北汉雅轩画廊举办开个展,取名《血缘——大家庭》;作品5幅参加在芬兰赫尔幸基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新艺术展》;作品参加在比利时Dostende当代美术馆举办的纪念马格利特一百年特别展《马格利特与当代艺术》,并为展览撰文《我与马格利特》;作品《兄妹》被成都上河美术馆收藏,并协助该美术馆收藏和展览国内当代名家作品;作品《大家庭》之一被荷兰PETER STUYVESANT 基金会收藏,并参加该年度的阿姆斯特丹《国际当代艺术收藏展》;参与策划在成都上河美术馆举办的《视觉的力量》;

1999年 应邀赴法国巴黎,在法兰西画廊举办个展,共展出15件新作,展览取名《同志》粟宪庭为展览画册作序:《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式艺术家张晓刚和他的缩影式中国人肖像》;作品二幅参加美国旧金山LIMN画廊《1999’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参加在比利时NamurA艺术中心举办的《面孔——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作品《三个小孩》被沈阳东宇美术馆收藏,并参加该馆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开启的通道》;作品《全家福》参加由高名潞策划,由纽约PSI当代艺术中心和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联合举办《蜕变与突破——中国新艺术大展》;作品收入美国出版的《世界当代艺术史》;7月—9月,在昆明和大理。同时作一些纸上水墨小品;10月移居北京花家地西里116号楼;

2000年 元月返成都参加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世纪之门——中国艺术邀请展》。参展作品之一《姐弟》被英国GASWORKS艺术基金会收藏;3月应邀赴朝国参加《人+间——第三届光州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共展出6幅油画;作品收入英国出版的《中国艺术史》;作品两幅参加美国Montclair大学美术馆举办的《超越束缚》;6月应邀赴法国南方,参加佩里格市弗朗索瓦密特朗国家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当代肖像》。参展期间与法国著名艺术家进行交流活动,同时观摩当年度的法国里昂双年展;作品《女孩肖像》被上海美术馆收藏,并参加该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作品《大家庭1997》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中国油画百年展》;作品参加日本新汤县民会馆,宇都宫美术馆举办的《亚州当代艺术邀请展》;7月—8月在成都工作室创作新作品;10月九幅新作在纽约Max Protetch 画廊举办在美国的首次个展,展览取名《张晓刚2000》。参展作品全部被收藏;11月应邀赴法国参加阿密市比加底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邀展》。参展作品《同志》被该馆收藏,《兄妹》、《女孩》被瑞士收藏家丹尼尔博士收藏;

2001年 四川美术学院体制改革,正式以待聘人员身份保留公职;法国巴黎法兰西画廊《是我,是我们》;作品四幅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新形象——中国当代美术20年》——上海美术馆,四川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巡展;作品二幅参加在挪威奥斯陆艺术中心举办的《“煲”——中国当代艺术展》;作品四幅参加巴西《第三届MERCSUL双年展》;10月应邀赴伦敦参加红楼轩画廊举办的《“梦”——2001中国当代艺术》,并考察英国当代艺术状况;11月应邀赴韩国首尔进行学术交流;12月赴成都参加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一届成都双年展》。参展作品《吐舌头的男孩》被澳洲悉尼新南威尔美术馆收藏;年底开始探索关于“记忆与失忆”的问题;

2002年 四幅作品参加巴黎ENRICO NAVARRA 画廊与香港汉雅轩画廊合办的《中国制造一14位中国艺术家》;作品《睡婴》参加韩国首尔国家现代美术馆举办的《BABEL2002》;5月赴重庆,参加四川美院美术馆举办的《再看7778——艺术作品的邀请展》及其关于“四川美院7778现象”讨论会;6月赴长沙,参加长沙美伦美术馆举办的《时间的一个点。在长沙》;7月开始创作系列《证件》;8月以作品《证件》参与邱志杰、卢杰等策划的《长征》主题展——昆明《创库上河车间》;作品参加南京博物院《中国艺术三年展》,深圳美术馆《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三年展》;作品参加德国杜尹斯堡《中国当代艺术展》;参加在巴黎举办的《巴黎、北京——尤伦斯藏品展》;11月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由黄专策划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展览《图像就是力量——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这一年开始创作《失忆与记忆》系列作品;

2003年 年初在北京崔各庄建立新工作室;作品参加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由印度尼西亚国家画廊举办的《来自中国的艺术》展览;春天,作品《失忆与记忆》参加韩国首尔、ARTSIDE画廊举办的《中国——3个面孔3种颜色》展览;四月回到成都躲避非典,在成都期间写出文章《至友人的信》论述关于“失忆与记忆”的基本想法。5月到昆明继续躲避非典,并在昆明西坝永乐路创建昆明工作室。将工作室外墙涂为黑色,以此怀念北方的景色;六月在法国巴黎法兰西画廊举办个展。取名《失忆与记忆》,共展出15幅作品;同时,一幅作品参加在法国巴黎非洲博物馆举办的《东方暨白——中国绘画一百年》展览;秋天回到北京,不久赴上海参加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打开的天空——当代艺术展》;

2004年 1月携作品《女孩》赴泰国曼谷参加由顾震清策划在唐人画廊举办的《中国 现在》展览;开春前往上海、参加翁玲策划的上海沪申画廊的开幕展览《超越界线》;四月赴香港,由张颂仁策划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在香港的首次个展,共展出1988-2004年间创作的五十余件作品。并由汉雅轩编辑出版个人画册,名为《时代的脐带——张晓刚绘画》。展览期间举行学术报告,讲述自己的整个心路历程及创作历史;四幅《失忆与记忆》系列作品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作品参加在台湾第雅画廊举办的《面对面》展览;二幅作品参加法国马塞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身体中国》展览。作品被法国著名音乐家雅尔收藏,并在其中国的演出中作为美术部分演示;秋天以《失忆与记忆――一周日记》系列作品和王广义、曾浩的作品参加在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举办,由翁玲策划的《世界三》展览;携作品参加在武汉、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由美术文献杂志策划的《武汉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开始为深圳华侨城创作巨幅油画《大家庭——地铁》;
2005年 年初为深圳地铁开通创作的《大家庭——地铁》参加了在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由黄专策划的《起飞———OCAT当代艺术典藏展》。期间参加了学术研讨会。作品后被何香凝美术馆收藏;春节期间,在云南与朋友们一道去沅江风景写生,开始为日后的风景系列作品做准备;4月携四幅《失忆与记忆》系列作品,前往美国纽约参加由冷林策划在MaxProtetch画廊举办的个展,并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在纽约期间参观乔西画廊区,第雅美术馆、Moma美术馆等,考察西方当代艺术及画廊发展状态,与台湾留美艺术家进行学术交流;4月底携作品赴台湾关渡美术馆参加《明日、不回眸——中国当代艺术》展览;7月回到昆明。开始尝试创作新作品系列——作品《书写的记忆》,后改为《描述》系列。试图用手记的方式与公共图像的资源进行并置式“描述”;九月回到北京,以系列作品《描述》参加由黄专策划,在北京OCAT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柏拉图和它的七种精灵——当代艺术展》,以及学术研讨会;《描述》系列作品参加由高世民在杭州策划的《寓言》展览;秋天作品参加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广州三年展》;十月初开始构思并准备新作品系列《里与外——关于社会主义新风景及家庭环境》的创作计划。同时与策划人冷林商定关于在《北京公社艺术空间》举办新作品个展的方案计划;十一月赴深圳参加由叶永青策划在深圳美术馆举办的《缘分的天空——2005中国当代架上艺术(油画)邀请展》,以及关于云南的艺术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期间,为毛旭辉的个人画册撰写文章——《我认识的大毛》,文章中回顾了八十年代在昆明期间与大毛等朋友一起生活创作的岁月;十一月工作室搬到位于望京北湖渠桥旁的酒厂艺术园。并将工作室外墙涂成黄色,以此怀念云南的色彩记忆;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两幅作品《失忆与记忆》参加韩国阿拉里奥画廊北京空间举办的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家联展;年底以作品《失忆与记忆》、《手记》两幅作品参加由范迪安策划,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美术馆举办的《当代视像:为收藏家办的展览——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06年 元月回到昆明,开始创作新系列作品——《里与外——关于社会主义新风景及家庭环境》;4月中,由冷林策划在“北京公社艺术空间”举办新作品个展,展览取名《Home》;共展出油画作品《里与外》12幅,作品系列《描述----英雄儿女》10幅;黄专再次在深圳策划《柏拉图和它的七种精灵》。展览设在OCT当代艺术中心,以二十幅作品参展。之后,作品参加由黄专策划,在纽约举办的中国艺术家联展《江湖——中国当代艺术欧美巡展》;作品《描述》参加由巫鸿策划,在纽约华美协进社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书籍再创》展;4月下旬赴重庆,于四川美术学院建立张晓刚艺术工作室,以此鼓励年轻艺术家进行创作;6月前往深圳参加何香凝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大家庭——地铁》正式悬挂于深圳市地铁华侨城站的开幕仪式;在日本东京Wonder Site Shibuya艺术中心举办在日本的首次个展,展览名为《张晓刚》;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的发展捐赠油画作品《女孩》;入秋,以《失忆与记忆》和《大家庭》系列油画作品参加由冯博一策划的在维也纳Sammlung Essl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转世魅影》展;10月,作品《父女》参加中国美术馆与台北市立美术馆合作《展开的现实主义-1978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油画》;11月,前往韩国首尔ARTSIDE画廊举办在韩国的首次个展。共展出油画作品四幅,纸上作品七幅及版画;为了2007年的个展,开始思考新作品——雕塑系列作品;
2007年 回到北京开始制作雕塑作品的模型;1月版画作品参加成都K画廊开幕展《新西南当代绘画展》;参加由程忻东策划在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社会艺术展》;3月,参加上海现在画廊开幕展《上海现在》;纸上作品参加,南京四方美术馆《纸上谈兵》;4月作品参加贵阳双年展,并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出席《中国社会艺术》展的开幕式;参加广东美术馆《从西南出发》;与纽约佩斯画廊商谈合作事宜;7月,作品《全家福》参加高岭策划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黑白灰-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8月回到云南的家,创作描述系列的作品;9月,个展《张晓刚》在芬兰坦佩雷的萨拉希尔顿开幕。同月,作品《情人》参加中国美术馆策划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开放的中国艺术》;10月应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艺术系教授乔纳森之邀,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举办讲座《Personal History》;10月十四幅作品《描述2007》参加中国美术馆与奥地利维也纳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中国-面向现实》,并出席展览开幕式;11月80年代作品《幽灵》和《遗梦集》等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艺术中心开幕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并于11月24日在尤伦斯基金会举办讲座;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的发展捐赠版画作品《七彩天安门》;11月底何各庄新工作室落成,迁至新址;12月10日与王广义、方力均、岳敏君在重庆坦克库的冠名工作室正式启动,并于三位艺术家一起受聘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2008年 2月与布拉格美术馆馆长Nedoma和策展人张颂仁商谈9月布拉格展览事宜,并开始着手创作新作《绿墙》系列;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为地震灾区创作油画《父亲与女儿》,参加吕澎、周春芽组织的义拍,并将义拍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灾区的救援和灾后重建;8月作品《绿墙-关于睡眠》参加佩斯北京开幕展《遭遇》,同月,国内收藏家刘兰在北京公社展出其收藏的作品;9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鲁道夫美术馆举办个展《中国绘画-张晓刚》展出大家庭和失忆与记忆时期的经典作品及08年新作;10月在纽约佩斯威尔斯登画廊举办签约之后的第一次个展,取名《修正》,展出08年最新的作品—《绿墙》系列和首次曝光的雕塑作品以及大幅作品;11月为支持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发展捐赠油画作品《穿海魂衫的男孩》;

2009年 1月接受《Hi艺术》,台湾《当代艺术新闻》,《外滩画报》采访。月底回到昆明与家人共度春节;2月返京,开始构思参加《给马可波罗的礼物》的作品,并尝试新的综合材料创作。同时着手筹备,创作下半年个展作品;3月为已故启蒙老师林聆先生在云南省博物馆策划并主办回顾展《个人反射历史-林聆的绘画》;完成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的系列作品《如何成为马可波罗》;接受《北京青年周末》、《艺术财经》专访,《Wallpaper》杂志拍摄工作室;3月27日个展《灵魂的影子》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开幕;4月在北京工作室接受捷克国家电视台采访,开始创作新作;5月《里与外》系列作品参加北京T空间中国当代艺术展《19个游戏》;6月携新作《如何成为马可波罗》3件参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同时观摩巴塞尔艺术博览会;7月作品《绿墙》系列2件参加在哥本哈根阿肯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展览《INAMANIA》;9月中旬起,在佩斯驻场布展10余天,并现场完成水泥系列装置作品的最后创作工作,亲自参与展览布置。展览从筹备2年多之久的铸铜雕塑系列作品中精选6件和全新水泥装置作品60件及综合材料些列钢板作品13件。展览取名《史记》;9月佩斯北京的个展取得巨大成功,在学术界光获好评。成为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学术创作的典范;个展结束后,暂时淡出公共视线,推掉媒体采访和公共活动。潜心思考自己的艺术创作。同时,女儿决定投身艺术,考美院,在思考创作的同时,也担当女儿的家庭教师辅导孩子学习;

在2009年度,张晓刚作品共有23次拍卖,5次流拍,但与此同时,其他18次成交拍卖中,成交价超过百万的8次。2009年5月29日,张晓刚2001年的作品《血缘大家庭》系列之一拍出252万美元,合人民币1680万元。而在此之前,金融风暴最猛烈的时候,2008年11月30日佳士得香港“亚洲当代艺术夜场”上,他的估价待询作品《血缘大家庭2号》更是以2642万港元成交。
2009年,张晓刚两次重要个展均引起美术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作品又在中国美术馆“新中国美术60年”大型展览中占得一席之地(这显然是官方对其肯定的一种标志),也正因此,2010年1月,《新京报》将该报评选出的“2009年度艺术家”称号颁给了张晓刚,也算是实至名归。2009年度张晓刚最受瞩目的动作,一定是9月26日下午在798艺术区的佩斯北京隆重亮相的新作个展《史记》。现场人山人海,都是冲着张晓刚这位艺术大腕的名头去的。不再是《大家庭系列》中冷漠的大头照,《史记》系列和项羽刘邦无关,他用新的绘画语言所记录的,是他个人的生活史,同时,体现在张晓刚身上的点点滴滴,似乎又折射在许多有着共同经历和体验的中国普通人的人生长河中。
屡次在各大拍卖会上拍出佳绩的《大家庭》系列,就是这种“个人的记忆”的表现。眼神忧伤、表情冷漠,一双双迷茫的眼睛凝视着未知的未来,不是中国人每家每户常见的“合家欢”全家福,而是一种“合家悲”式的全家照,不正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剧烈变化之中“迷惘的一代”的精神写照?
不知从何时起,那种“集体的悲情”突然打动了人们的心,使得他们在拍卖会上不惜一掷千金,也使张晓刚成为拍卖市场上的新宠。
现在我们来看看张晓刚故事,看我们会发现什么?成功是磨难的过程?成功是坚持和执着?成功是种渴望?成功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984年,张晓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去昆明市歌舞团当美工,一当就是4年,他说自己是个很边缘的人,不要说现在拍卖会上拔得头筹,当时想开个个人展览都几乎不可能。他带着他发表于《美术》杂志的毕业创作去应聘,结果不了了之。挚友毛旭辉介绍他去云南艺术学院,学院的领导一看他那种前卫风格的作品就发了毛,好事又成了泡影。有一次,张晓刚胃出血住进医院,白病房、白病床、白床单和白色药片几乎要把他吞没,差一点垮了。他拼命地抽烟、喝酒,后来有了工作,在美院教书,但工资少到连请人吃顿饭的钱都不够,而且当时也没人买画,也没有市场,后来有些台湾人来大陆买画,会买名教授名画家的,也不会来买他的画。像他和叶永青搞现代主义,很少有人来光顾,叶永青还好一些,作品比较抒情,他的基本就没人买。基本上靠工资生活,200元钱,一般朋友来都是在食堂里打饭吃,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都觉得很正常。
接下来的过程就是“自己拯救自己,首先把自己武装起来”。他读各种书,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是钱?是名?还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有句老话,机会永远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1993年,香港著名收藏家、艺术经纪人、香港汉雅轩老板张颂仁慧眼识英雄,他买下了张晓刚所有的画,并成为张晓刚的代理人。很快,张晓刚的人生就开始发生奇迹般的转机。
1994年3月的圣保罗艺术展和19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张晓刚的作品一炮而红,引起了许多西方艺术策展人的注意,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小伙子名不见经传,画风之中却始终有一种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式的神秘和忧郁,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走到张晓刚的面前,对他很直接地说:“我喜欢你的画。”
1999年,小有名气的张晓刚从成都举家搬到北京,看中的,是北京的艺术氛围。在北京,张晓刚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原本只是想多卖几幅画,可是没想到,在一个艺术品拍卖迅速红火的时代,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价格对他将不再是天文数字。
2004年,张晓刚的一幅《血缘》以97.72万美元成交,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件“百万宝贝”,这一事件标志着,张晓刚——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品——神话时代的到来。
张晓刚近10余年的最高拍卖价格请看下表:
在 20件最高价的拍卖中,只有4件是2000年以后的作品。
从1985年开始办画展到2004年被市场接受,大约用了20年时间。
现在我们看明白了?谁是张晓刚的推手?答案是 香港著名收藏家、艺术经纪人、香港汉雅轩老板张颂仁,高价拍出的并非张晓刚手上的作品,而是早已以低廉的价格卖出去的作品,这些作品并非其成熟时期的作品。
我们来认识这位对张晓刚先生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张颂仁先生:

国际著名艺评人兼策展人,香港汉雅轩艺术总监、杭州中国美院顾问、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顾问等职位。自1980年代后期,张颂仁致力推动前卫艺术,通过参与策划大型国际艺术展览而提升了中国前卫艺术家的国际地位,策划的展览有:《后八九中国新艺术》(1993),《追昔:中国当代绘画》(爱丁堡,1996),《Faces and Bodies of the Middle Kingdom: Chinese Art of the 90's》(布拉格,1997),《文字的力量》(台湾省立美术馆及美国,1999),2001年策展《临街的观照: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展览》(2001) 代表香港首次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在台湾的展览包括2001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策划《水的威胁》。2003年9月在布拉格开幕的《幻影天堂: 中华当代摄影集》(2003) 是其最近策划的重要展览之一, 展出超过40位当代中港台艺术家。2004威尼斯的年度《开放》国际雕塑展邀任为策展总监。

英国著名艺术杂志《Art Review》在2002和2003年的“世界艺坛一百名顶尖人物”评选中,曾两次将张颂仁列入名单。上榜人物包括了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家及建筑师,其中亚洲人只占两席,分别是日籍建筑师Tadao Ando及香港策展人张颂仁。   

喜欢身着黑布长衫的张颂仁,配上瘦削的脸庞和黑框眼镜,让人远看酷似一位账房先生。但他本人对数字着实没什么才华可言——父亲是工程师、爷爷是银行家,他的数学成绩却让人不忍卒读,他还时常混淆年月。而他经营的汉雅轩画廊虽然名声在外,却也没能使他成为暴发户。 

最大的成就是发掘出张晓刚、曾梵志?  

“文革”以后,很多内地古字画流向了香港。从美国研修数学不成归来的张颂仁正是在那时开始接触艺术品。1983年,张颂仁的汉雅轩画廊成立,专门经营当代艺术。但画廊开业后,他却专注于游山玩水、给外国杂志写旅游稿。张颂仁的荒废使画廊经营起初并不成功,他推出的第一位香港艺术家陈福善,至今在港外籍籍无名,他把战线拉到台湾,也惨败而归。“我在台湾开了汉雅轩画廊,后来发现那种炒卖风气实在吃不消。”无奈之下,张颂仁开始把眼光放在了内地当时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当代艺术市场上。这样的尝试改变了他的一生。1992年,张颂仁准备在香港办一场“中国新艺术”的展览,他便前往内地搜罗新艺术家与作品。内地资深艺评人栗宪庭(这是再次提到,他是非常关键的人物之一)给张颂仁开了一个名单,名单中包括曾梵志、张晓刚等人。大学刚毕业的曾梵志正打算在一家广告公司做美工,光画画连养活自己都不够,他差点准备转入他途。张颂仁适时出现了,他看中了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次年,张晓刚刚从德国回来,画了“大家庭系列”第一张,第一个认可的画廊就是汉雅轩。张颂仁要把它拿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他打电话给张晓刚,问他起个什么名字,张晓刚脱口而出:“大家庭吧。”——张晓刚觉得自己画的都是革命大家庭的人,不是简单的老照片,是跟社会有联系的东西。自此,“大家庭”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象征符号”。

张颂仁挖掘出的艺术家,如今个个声名显赫。张晓刚、曾梵志、王广义、方力钧……中国当代艺术最初在国际的影响力,就是由张颂仁一手操办的。就连现在公开收藏中国艺术品最多的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也是受到张颂仁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尤伦斯通过朋友介绍,在一个大车库里见到了张颂仁和他的藏品,一时兴起,买了几张方力钧与余友涵的油画作品,自此一发不可收。“我在香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尤伦斯事后回忆说。不着调的生意人张颂仁的眼光让他获得了世界收藏界的广泛赞誉,除了自身经营的画廊外,他还是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顾问。在多种场合里,他不仅要充当艺术商人,更要以一个策展人的研究者出现。这样类似一个艺术掮客的身份,居然被广泛认可,这在国内绝无其二。 “看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譬如当时挖掘张晓刚,他之前的作品在造型上典型化倾向很重,所谓的典型化就是所有的形象都是符号化,还有就是里面论述的痕迹很全,可是能让你解读的也很多。他的‘大家庭’一出来我就感觉到它里头有一股内在的劲,而且不是论述就可以描述得完的一种感情或情愫。那个时候我感觉有很多很深的东西可以发掘。”张颂仁说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1-7 07:55 , Processed in 0.1154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