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就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回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访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3 14:30: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访谈
按照电台访谈问题准备的谈话提纲

2009年8月8日   FM10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 《从文化开始》
——《讲-述》,两岸美术馆首次正式联合策展,当代艺术交流

主题内容:
海峡两岸艺术家首次携手,在两岸重要美术馆,集中展示当代艺术作品,体现了两岸艺术家和观众,通过艺术领域,来表达进一步了解和沟通的愿望;说明两岸的美术事业,都有共同关注的内容和求发展的基础;表明由两岸美术馆共同关注和推动两岸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将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编辑:吕炜
主持:黎春
嘉宾:中国美术馆策展人、研究员徐虹
      台湾美术馆策展人、研究院 潘显仁(连线嘉宾)
时间:16点30分-17点40分(75分钟)


16:15-16:30
主持人开场白: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从文化开始》节目主创访谈,今天的现场嘉宾是中国美术馆策展人、研究员徐虹女士。你好。在节目进行中,我们也会连线到这次展览联合办展的搭档,台湾美术馆策展人、研究员潘显仁先生。稍后我们在节目中通过和他在空中的交流,来了解台湾展览方面的最新动态。

黎春:我们想请教徐虹老师一个问题,展览从7月23号开幕以来,到现在都过去15天了,请你对这次北京的展出情况做个介绍。

徐虹: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和台湾美术馆首次联合策划的当代艺术主题的展览。展览由双方美术馆研究人员策划,由两岸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协力合作完成的展览。展览规模较大,占中国美术馆11个展厅。在台湾美术馆也将他们第一层最重要的展厅布置展览。展览定位在当代艺术,也就是说是按照文化的定义而不是按照当代人所作的作品就是当代艺术的观念。因为当代人也有因袭之前不同时代艺术风格的作品。此次展览的作品形式有平面、装置、影像、摄影多种媒材。大陆部分参展艺术家最大年龄是罗中立,1948年出生。1980年以后出生的有六位艺术家,大部分艺术家出生于60年代和70年代。女艺术家有11位,占30多%。这些也是这个展览比较突出的地方。此次展览选择作品主要是贴近主题的作品,并且也注意艺术视角的独特和艺术形式的独创和新颖,并不追随艺术市场。展览的主题选择也是基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环境,提炼出三部分来概括:历史与记忆,现实与反思,个人经验和公共空间。这三部分的内容既有反映当代社会中突出的文化问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当代文化具有的不同于以往时代的一些特征。包括思考的角度,表达的形式和方式的特征等。

黎春:我们知道,在此之前的5月份,《讲.述》展览已经在台湾美术馆展出了,据说,参观人数很多,而且关注度很高,在这里也向听众朋友介绍一下,你在台湾策展时的一些现场故事吧?

徐虹:台湾展厅很特别,设计理念很强,有很高很粗的钢梁和水泥柱子形成建筑风格的粗犷和突兀,视觉很刺激。但在这样强烈风格的建筑中布置作品,困难是作品可能被建筑淹没。事先我和助理先去对方美术馆看了场地,有些作品,尤其是装置作品考虑了场地的效果,比如杨剑平的《太远》,我们就决定放在靠近入口处的两根大柱子中间,显得作品中的人特别小,在现代都市建筑的钢筋水泥的张牙舞爪的压力下显得非常渺小和脆弱,有一种危险的情状,很能衬托作品的主题。
有时遇见两位艺术家在同一展厅的情况,那时就要看艺术家的个性与礼让的风度了,一般来讲大陆的艺术家气度比较大,也比较有心理准备。台湾艺术家的个性较强,对自己作品展示的完美性比较执着。加上他们策展人脾气温和,所以和艺术家的沟通情况就会比大陆多一些。比方原来设计刘铭和刘柏村的作品共同置放在一个开放的大空间里,每人占一半位置,而这边刘铭的位置还比较复杂,没有刘柏村的好。但是等到布置起来,刘柏村就要占据三分之二的位置,没有办法只好临时将刘柏村换到另一个单独的空间里。但是换上的台湾艺术家张乃文的作品,原来它提供给策展人的作品方案是一些中等大小的人物和怪兽的雕塑的组合,可是等到他的作品运到,却是一条巨大的高3米,长5米的鲜红色大狗。它张开鲜红大口,口中吐着长舌,射出刺眼的光亮,两眼射出的聚光让观众睁不开眼,人想起福尔摩斯侦探案中的情形,那有名的“巴斯克威尔猎犬”的故事。而这样一件作品和刘铭的水墨装置置放一起,反差之大也可想而知,而作品之间的对话也完全改变了原来和刘柏村钢铁树林一起应有的相同语境关系。
台湾地区有其自身地域特点,亚热带气候,海洋资源丰富,植物茂盛,艺术作品中来源于植物和气候以及海洋生物的形式资源很常见,具有丰富多变的形状图式和想象。当然这也涉及他们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形式的有机选择和结合,比如象征性和符号性的想象和运用比较多见。率性的和符号的排列重叠的表现方式也比较擅长。

黎春:刚才介绍了展览进行中在台湾的一些经历和故事,前期准备时经历过的一些合作,还有哪些困难?

我觉得我们两馆同行的合作很愉快。台湾方面很理解我们,在学术主题的处理,作品的选择,以及布置展览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很有意思的事是双方工作人员的性格也是一种互补关系,我的性格比较急,做事情讲究效率,重视效果;而台方策展人潘显仁贤先生的性格比较温和从容不迫,而我的另一位同事作为助理,他的性格比较温和,而对方的项目负责人何宗游先生的性格比较果断,处理事情雷厉风行,也是互补。所以展览的事情就很顺利。当然两馆的工作机制不太相同,此次台湾美术馆似乎是策展人加上项目负责人的制度,一人负责展览的学术工作,另一人负责展览项目管理,也就是除学术以外的各项行政资源的协调配合;应该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机制和国际办展机制相当吻合。而我们这里还是各部门分工合作,馆长协调,比较像行政部门的机制。也就是我门所有的部门应对他们两位,而他们要应对我们的所有部门。当然我们这里也有一些变化,就是策展人要参与到协调行政工作之中。

黎春:选择哪些作品代表两岸参展?你们当初在沟通时,是定位面向哪些观众,考虑哪些门类的艺术?

主要是面向广大观众,包括美术界。我认为这个展览是两岸互动的结果,比较多的反映了两岸目前当代艺术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当然次展览的背景和特殊性,选择的作品更多的从积极和正面的意义去面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族群问题,移民问题、环境问题、文化历史和宗教、以及人性的矛盾等。这些,不仅仅是少数文化精英面对和考虑的问题,也是生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普通人面对和考虑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代艺术也就是关系到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我们也同时考虑到展览应包含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和与语调,在性别和年龄段以及作品的倾向性上分别予以考虑,希望能有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经历的观众从中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或有共鸣的作品。包括在形式上,也考虑到观众的倾向性,也加入了互动性和有动感的动漫影响作品。当然选择作品的前提还是和展览主题以及学术性内涵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连线到的是台湾美术馆策展人、研究员潘显仁先生,请他来谈谈这次展览举办过程中的一些故事:
黎春:潘先生你好,很高兴和你在空中谈这个画展,之前我们的节目编辑有了解到,你和徐虹完成这次展览准备工作中,谈到,两岸艺术品的风格和特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是各有自己的不同地域和作品风格,详细介绍给我们的听众,也方便他们去现场了解。
这次举办的效果给你带去什么样的印象,期待将来更多的不同类型展览么?
回过来,我们也很想知道,之前徐虹老师在接受文艺之声记者采访时谈到的台湾地区艺术创作方面的特点和所在的城市环境是分不开的,那你来具体谈谈切身的观察和体会吧。
这次一共有多少来自海峡两岸的艺术家多少件作品参加了展出,你听到他们的反馈有哪些,可以概括来说说么?

下面我们马上来听到的是台湾地区两位艺术家接受记者访问的现场录音,他们也用自己的视角关注了社会,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上,首先是台湾地区高雄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卢明德教授的感受;(播出录音)
(播出选题采访音响素材)

黎春;我们一开始没有问徐虹老师,为什么这个展览的名字取名“讲.述”,这里面有什么样的蕴意,希望在我们听众都对画展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给出你的答案,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形象和生动的感受。

徐虹:一开始是两位馆长对话,讨论当代艺术展览主题的选择。台湾美术馆薛保瑕馆长提出“讲故事”,中国美术馆范迪安馆长提出“讲述”,最后将“讲”和“述”加一点分开,使得主题在语言学层面上有较丰富和多角度的发挥和阐释。
“讲”和“述”是我们用来与周围环境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如果仅从字形理解,“讲”从“言”字旁,有表达主观意愿的意思,如演讲、讲学、讲解等;而“述”从“之”字旁,具有“循”的特点,一般用于客观的叙述,《论语》名句:“君子述而不作”。
       在现代社会里,“讲”和“述”是统指把事情和道理讲出来。讲和述,互相重叠,难分彼此。因时间、地域、身份、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诉求目的不同,听者和讲者的理解与表达不同,而要求“讲述者”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取一种参照和互动的态势,以表明讲述的目的在于交流。
“讲·述”作为当代艺术展主题,它的基本内涵以及表达方式,是基于当代文化背景下的人和人,人和环境关系的演绎和展示。展览涉及历史演变、社会状况、文化传统等“宏大”叙事;也有个体的感受、经验和思考的“微观”语态,当然这界限也是非限定的。
大陆艺术家惯有的“宏大叙事”,是以某种历史眼光审视时空,把握历史叙事的脉络和个人立场、视角呼应的需求,将个性化解释和历史的诡异穿插交错,将时空重叠,将过去延至当下……马堡中的《花开花落》通过上海这个大都市中曾经驻足的各色人物来讲述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陶艾民的《女人河》用搓衣板和印制的女性头像,将女性叙事的符号通过日常经验和历史想象结合,提炼为公共记忆的表述;邱黯雄、孙逊、刘鸣、裘世明等作品可以看作是具有“双重语系”的复合体。他们选择公共事件进行叙述,如环境、战争、社会变革等,也选择“水墨”、“书法”等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进行形式转换,并用个人的叙事方式给予重新解释。罗中立用鲜明而强烈的民间风格,叙述中国式“伊迪园”景象;黄恺用20世纪前期中国印刷品中的线描图式来表述80年代的社会场景。他们都从构造“地域”性和“亲缘关系”的叙事入手,为当下文化环境提供“家园”想象。
当代问题永远是艺术家最敏感的艺术表现区域,也是生活其中的艺术家“讲述”人的状态和人性问题的最有效果的话题。吕山川用“重述”的手法将2008年中国新闻媒体报道的大事件描述一遍,强调了一种伦理感情;杨少斌拍摄了矿区不同的点和面,分散的叙事单元在观众眼中可重组成交叉的“矿区生活图景”;徐晓燕将城市郊区的地貌变迁,置于同一空间对比之中,揭示人文和自然景观与社会经济变化的联系;姜健和海波通过镜头下的中国农民在时空错位中的生存状态,讲述了复杂的牵动数亿人的问题……周滔、武明中和杨剑平讲述的是当代的都市生活如何改变人的观察视角,进而改变人的生存方式问题。
私人话语的表达,显然是对习惯于“公共叙事”传统的中国艺术家一个比较新颖的题材。这里有完全透视自己心灵,并与之对话的何唯娜、时砚亮、王之博,他们的作品揭示了人和环境之间紧张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刘曼文、董媛的作品涉及个人经验和公共空间的过渡,探究环境与创制环境的人在讲述与接受关系上的转换;闫博的作品是对讲述的“质料”与个人心理意向之间所取得的关联性的研究,表明作为讲述的方式本身具有的某种不确定性。
对讲述方式的可能性探求,是参展作品普遍具有的特质。喻红对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作为“讲述”和“被讲述”关系互相转换的过程感兴趣;杨千将“讲”的主观能动和“述”的客观存在关系加以转换;李天元则将“讲”、和“述” 的元素并置于同一空间,如“讲者”和“看者”为同一人;崔岫闻的影像作品以一对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物在讨论命运预测的过程,巧妙地转换“讲”和“述”的关系;于静洋表现了数码科技对日常行为的影响,不经意中反映着从“观看”到“转述”的结构性变动。刘韧和诗迪作品可以看出中国人观照自然,与自然对话的文化韵味。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实相间,互生共存的有机关系。它既是艺术观念,也是一种文化智慧。

黎春;我们也注意到,画展中很多作品都是关注环境为主题的素材,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安排?

徐虹: 有些是比较直接表达关于环境问题的思考和感受,如大陆画家徐晓燕的《移动的风景》,邱黯雄的影象《在空中》,强调环境变化的人为因素,台湾艺术家洪天宇的《庐山》、刘柏村的《在浑厚与轻盈之间》等。也有一些间接和更为多义表达的作品,是与历史和人类现状,或者与人面对自然时的个人心境联系在一起。如周育证的《森林》、裘世明的《立秋残片》等。当然环境问题是当代社会中一个热点话题,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是当代文化的特征。作为策展人力求的是艺术家的视角和表达方式的个人化,也就是对当代宏观问题讲述时,用的是个人的感情语调和个人的感受经验,以保持感动人的细致和深刻的质地。而不是口号式的空洞表态。

黎春:这次的交流中,中国美术馆和台湾美术馆之间做了哪些方面的精彩探讨?

徐虹:随着展览的举行两馆都相应地举办型闻发布会、开幕式和学术座谈会。会向社会各界传递关于展览的各种消息。在台湾地区举行这类活动时,我们会向新闻界和观众介绍展览的当代文化意义,以及两岸共同关注的当代问题,并且向观众和台湾美术界介绍大陆相关的艺术动态和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据我观察和接触到的是,台湾观众和听众对大陆作品的解释非常感兴趣,觉得很新鲜,能感到大陆艺术家在思考和表现手法上是有个性和有深度的。同样对于台湾艺术家的作品,大陆的观众和美术批评家们也感到有兴趣,除了观众喜欢探讨台湾艺术家在表现手法和思考方面的新奇和不拘一格外,批评家们更多的是在两岸当代艺术的“同”和“异”上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一些有意味的讨论。比如不同制度背景中,同为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下,传媒对艺术的影响;从宏观叙事到微观语态上,两岸艺术家各自不同的发展趋向;对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力度和深度;全球化语境中两岸艺术家的选择和态度等。


黎春:目前,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可以听到,了解到两岸美术馆在交流和宣传品上有哪些渠道和体现?展览在中国美书馆展出将到13号结束,美术馆为慕名前来观展的观众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

徐虹:关心这方面问题的听众,可以上美术馆的网站查看,在展览栏目里有所有的作品平面介绍,但是没有动态影象播放,因为涉及到版权问题。观众最好到现场看展览,因为作品的尺寸和材质,以及布展的环境和灯光,都造成一种可以和作品对话的气氛。只有当你直接面对作品,作品才会向你“打开心扉”,所有的信息,包括感情和思想以及技法上的微妙才给你带来心灵的振动和思想的启示,而你个人对作品的感受和评判也会变得丰富和活跃以及敏锐。为了方便观众,我们每一(组)件作品都有精炼的说明介绍,还配有语音导览。经过培训的公共教育部自愿者们,每天还分两场进行现场讲解。可以提前预约。美术馆每天还免费发放部分公众导览手册。美术馆书店还有此展览精美的图录资料。

黎春:第一次两岸正式办展,策展获得成功,意味着什么?将来会在两岸正式交流文化艺术产品方面,你有哪些方面的期待和遐想,是否可以给我们透露一下你的最新工作计划,我们期待着。

徐虹:文化沟通关键在与人和人的沟通。艺术作品是人和人沟通的感情桥梁,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与真实,有感情的真实、问题的真实、表达的真实、思想的真实等。有差异也意味着真实的丰富性质,可以起到互相借鉴和学习的作用;同时两岸有作为母语文化的相同性,这也让艺术家和观众感到亲切和引起共鸣。所以展览的成功举办,意味着作为两岸重要美术馆破冰之旅的开始,从此还要继续前行。借这次展览成功举办之际,正在研究和考虑两岸当代艺术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方案,使之成为两岸当代艺术双年展的机制。我最进正在继续准备做中外艺术交流展的一些学术准备工作,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拿到国际上去展览,同时也将海外的艺术引进到中国。就像前年西班牙的普拉多美术馆藏的“从哥雅到提香”艺术展览,去年德国三大博物馆藏的德国浪漫主义以来的风景画以及德国东部当代艺术和“李希特艺术回顾展”;今年在6月份刚刚结束的英国泰特美术馆藏的“特纳艺术展”等。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9-1 19:54 , Processed in 0.11665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