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6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墨许山河 曾来德山水四季画展(中国美术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5 10:35: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7月19日 《墨许山河——曾来德山水四季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二、三厅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和四川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展出了曾来德先生山水画精品力作60件,集中展示了曾来德先生近年来山水画创作的成果。展览当天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在开幕式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主持。开幕式之后在中国美术馆学术厅进行了《墨许山河——曾来德山水四季画展》大型研讨会。

曾来德先生长期从事书法实践,其书风纵横排阖,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享有盛名,特别是他在现代书法上的探索,引领时代的潮流。近年来他以书法入画法,从独特的角度进入山水画领域,创造了宏阔新异的境界,在曾来德先生的山水世界里,笔墨取代了绘画的造型本体,在笔墨语言的自我满足中完成了真宰上诉、吞吐八荒的审美视觉空间。曾来德先生认为其自身从事的是墨的艺术,在他看来墨是永恒的,墨是中国艺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通过对毛笔宣纸墨汁几个变数的使用,在纷纭往复的线条流变中体味它的急与缓,轻与重,润泽与枯索,飘逸与沉滞。而且从技法上说曾来德先生的山水画则扬弃传统,借鉴异域,融会二者,又能戛戛独造。他虽从中国画落笔,却借用西画的进入方式,把传统的案头搬到了立式的墙上。又在飞笔泼墨之前,率性制作,在制作而来的偶然性基础上再加以小心收拾和精心规范,最终成形的作品依然保留着偶然和天成的趣味,同时又充满了磅礴和浩淼的气概。字墨印痕形成的线条以及由这些线条飞动而带来的音乐感和生命力中,层出不穷的视觉变化和在极具审美意味的新形式中,跃动着更有生命、更加大气的文化精神。

曾来德先生在《墨许山河——曾来德山水四季画展》中展出的作品,一方面探索深沉浓重的焦墨作为形式语言的无限可能,另一方则通过这个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山水的体味,反映了画家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特别是其画面中苍茫宏大的笔墨格局,以及那种仿佛凿开玄黄的时空张力,共同传递出沉郁悲凉的沧桑之感,反映的是画家坚毅的人生品格和慷慨悲凉的艺术风骨。在这些水墨淋漓、笔意生动的构图和形象上,观者能够感到的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鲜形式又给予观者新的视觉体验,接近现代人的心性,传达了出当下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为现代的人文精神找到了全新的承载方式。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27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0:38:48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0:39:5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握管以自创天地”的书写人,是个能捕捉住一种通向大宇宙的生命轨迹,在表现独具生命意蕴的结构形态时传达情感,有神奇胆略去打破常规操作程序的大智大勇者。

采访手记
“墨许山河”的书画美学——曾来德印象
雪川

  京城万泉河立交桥东北角芙蓉里西侧。一幢咖啡色的三层楼宇正在成为值得中国书画界载入史册的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勤谨耕耘的书画家曾来德营造着一个属于现实和未来的理想境界。数不清有多少中外名流来过这幢堪称“雕宫”的艺术殿堂。探听虚实的许多耳朵只听说“这里住着一位平实里不乏贵胄气派、怪诞中颇具儒将风度的军人画家”。人们按耐不住揭开神秘传闻背后事实真相的冲动,纷纷托关系、找媒介前往瞻仰。
  曾来德正是这座殿堂的东家,书画界一位奇人。
  偶然的机会得到了曾来德一本命名《默许山河》的画册。不止一次像吟诵诗篇或聆听美妙音乐一般情动于中。到终于有一天应邀踏进他的艺术宫即私家宅邸时,竟悄然产生了写作冲动,草就了一曲被朋友们传为佳话的《破阵子》:
情激扬,劲瘦枪挑疏朗。
品墨如酒字亦醉,蓬溪成大江(注)。
烟云堆里调性,刀笔丛中弄狂。
来德辞穴筑雕宫,南北一书窗。
(注:曾来德乃四川蓬溪人)

他把中国墨当成有灵性的天体

  “品墨”。这是成就曾来德大彻大悟造化之功的艺术根基。
欣赏曾来德挥毫濡墨、笔走龙蛇是一种享受。有专家说,曾来德书写绘画的过程是一种幻化。他的凝神运思,他的舒卷自如,处处让你感受到超越一般书画叙述层面的非凡气度。
  问他书写绘画时是否考虑过功能,他很神秘却又恬淡地回我以“功能系最低层次”,又说,“以墨为话语,方可参透自然和人生玄机”所谓“超越一般书画叙述层面的气度”,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位结构主义叙述学的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同曾来德侃起巴特时,他强调这位将结构主义叙述学应用于文艺批评实践的大师“其实就是将功能、表现和叙述整合一体的鼓吹者”,“为书画艺术的实践所用,则是将既定的陈规陋习或现成的客观世界分割、打碎,继而熔炼书写主体的意志、情感,将所要描述的对象集中起来,形成笔墨饱和的意象群,放浪形骸,挥洒而就”。
这也正是曾来德著名论断“毁我塑我”的另解。
  他认为“塑”与“毁”是生死之间的事。一个经历过死亡和没有经历过死亡考验的人,做人做事,特别是赋艺术以生命,成败兴亡,在于能否揪心于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人道仁义的三极之道,能否从里到外展现人性魅力和文化精神。
  说到书法,他认为,在体现当代性上,语词是首要因素。“那些被书写的语词,亦即被书写内容的语词,一直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因素,它们压迫着、限制着书法,以至成为审美鉴赏的障碍”。“语词在书法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人们通常在书法中获得类似卜辞、秘语和铭文般的深刻印象,往往是语词释疑与书写者笔墨相辅相成的一种奇迹”。“书法的存在一旦被书写者从语意的链条上拆解下来,便可望获得一个理所当然的自在天地……”“汉字的表形性(即绘画性)、符号性、抽象形,或多或少能在自身的结构中体现出来”。
  他确实把中国墨当作了有灵性的天体。

  寻找隐匿于黑暗中的抽象法则

  曾来德在文字灵魂的庇护下,就这样以“写无尽书”的姿态偏离文字,创造着被有人断狱为“书法叛逆”的至境。
  在他看来,千古不变的汉字,既构成了对书写自由的专制,也蕴含着自由书写的无限可能性。象形和会意的汉字包含的生机,绝对预示着书法美学的宏大前景。书法是不存在叛逆的。正是出发于一种对汉字无穷活力的认知,他探索并实验了非文字书写的表现。“这就是寻找隐匿于黑暗中的最高抽象法则,即汉字的精神性存在价值”。
  读他的书画种种,能读出一个饱经沧桑者的传统精神。会看到似是而非的晋代作品的风流倜傥,唐代风格的严谨法度……明末反流俗的狂飙,以及晚清崇尚碑版金石的时尚。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俨然写无尽书、画无限画的姿态,他拓开了一片植根于多元化时代现实沃土的书道画风。可谓时时形骸非亲,处处山河亦幻。他每一幅文字和非文字书写的佳构都透着新、奇、险、绝。他自己每每不无偏激地甚至把张旭、怀素也叱责为“理性狂草”:完成长篇大论,笔法却娴熟得充溢着冷静和十足的技巧。
  类似上述极端的视角比比皆是。比如,历代书法大师均出自民间书风,却不给民间书法家应有的地位;自然科学越进步,人文科学越倒退。现当代许多人把文化当作私生子,许多文化人也在失去自己的立场;中西结合的口号是认输;山水绘画中意境的处理,应追求偶然,在无法想象、无法规定、无法预设的过程中随机应变……等等。
  人们欣喜地发现,曾来德冥顽固执追求的艺术品格恰恰是发展、创造与超越。惟其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他被人褒贬不一的艺术观,其实正是成就一代艺术奇才的“隐匿于黑暗中的抽象法则”。

  热衷于边缘阅读的哲人逻辑

  没有对博大世界的强烈兴趣,对边缘阅读十分热衷的渴求,是不可能有曾来德如此成就的。他视之为“生命修练”的为学之道。
  庞大的人生历练给一个人强硬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能耐。看他的书画,读他的文字,听他论道,你会感到这老曾无论由少入多,或者从有到无,恰如陈棋局以怡情,披肝沥胆,俱是贤达圣明,一派哲人逻辑,批评家情态。
  他曾谈到人文学科难以客观。“这当然是很难的。是题目选择批评家,还是批评家就在题目当中?”他说,这往往纠缠不清。选题不能与批评者的生命长在一起,作者、读者、批评者之间就会充满痛苦。
  他例举朱自清先生谈及闻一多治史,说他是“在历史里吟诗”,从历史里创造诗的史,或史的诗……“书画家,书画批评家,所有关注书画革新的睿智者,都该有一颗诗心”。
  又如“精神家园沦丧”云云。他说有些大人先生之流强调的“重建精神家园”何等空乏。重建什么样的精神家园?是不是举凡不可以物质兑现的范畴的东西,就归属精神家园?在道统、政统、学统的语词库里绕一大圈,又回到服从于某种核心需要的光圈里,就是回归家园了?
  边缘阅读使曾来德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在书法艺术上的自主探索。论者以为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创造精神家园的革命性举措。如今,硕果累累的老曾特立独行于沉闷的中国书画界,毫无疑问,面对包括他三大部作品集在内的笔墨叙述,人们分明已听到曾来德“墨许山河”的隐隐雷阵,眼光落地,耳畔已是春水滔滔。
  这才是曾来德和欣赏他、喜欢他的读者们憧憬的精神家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9-14 20:09 , Processed in 0.1193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