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访宋庄“画家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4 13:5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访宋庄“画家村”
  在首届宋庄艺术节上,一些高鼻梁、黄头发的外国人出现,中外艺术家之间相知相约,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宋庄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如同法国的巴比松,美国的苏菏,德国的达豪和奥尔沃斯韦德一样,宋庄因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家和异常活跃的艺术氛围,而引起国内外艺术界和文化界的极大关注———
  画家群落“众生相”
  宋庄原本是北京通州区一个偏僻的小镇。1995年起,一些画家、艺术家陆续迁居宋庄,如今已有数百名。也许是他们看中了宋庄乡村的宁静和租农民大房子的廉价,抑或是被宋庄纯朴的民风和包容性所吸引,他们在这里找到一片乐土。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地域,操着不同的方言,坚守着不同的韵味,散居于农户中间,共同分享着这里的阳光、泥土和空气,一个画家群落渐成气候,令宋庄的色彩丰富起来。他们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宋庄随之名声大震。于是,宋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画家村”也是一个小社会。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希望、梦想和价值判断。到此实现画家梦者有之;固守自己的创作而不屑于向金钱低头,拮据到一时连电费都付不起者有之;根据市场的需求为画商成批量复制“产品”以维持生计者有之;把这里当做自己生活和创作基地者亦有之。他们的境况自然也不尽相同。有些画家作为当代画家的代表从宋庄走向世界。他们自然成为宋庄画家中先富起来的人。在圈内颇有知名度的评论家高晓军告诉我,目前在宋庄,画家贫富不均,生活也拉开了档次,你看村里自己盖小别墅的,是先富起来的,他们中有些人已周游世界。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都在默默地奋斗,其实,他们才是宋庄画家的主体。
  在宋庄,我遇到老教授李伦,他从山东一艺术院校退休后,在宋庄小堡村租了一个农家小院,和夫人共同作画。房间里摆满了他昔日的油画风景写生,也有在宋庄创作的,色调明丽了许多,这或许应验了他选择宋庄的目的:“应该在更新更现实的艺术实践的底层去寻找和体验新的时代精神。而只有求新求变,才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曾经移民到意大利生活了5年的中年画家高炀,归国后在宋庄租了套大院落定居下来,问及为什么选择宋庄,他的回答是:“宋庄是个符号。我在意大利作画,人们都问我:是宋庄来的么?你看,这就是证明。”
  如今的宋庄,画家们恪守着兼容并蓄的生存理念,自由而不闲散,平和而不颓废,充满着创作的激情和活力。
  打造未来文化名城
  宋庄已经大变。这里画室林立,已成为京城主要艺术活动区域和艺术创作基地之一,买画的,旅游的,参观的,采访的,络绎不绝。开明的宋庄人,在接纳不同流派的画家的10年中,逐渐意识到画家是宋庄的宝贵财富。2004年上任伊始的宋庄镇委书记胡介报,提出了“文化造镇”的口号。去年10月在宋庄举办的首届中国宋庄艺术节,也是推介他“用现代人的智慧去造一个未来的文化名镇”的理念。他说:“宋庄的艺术家需要良好的、自由自在的创作环境、创造空间,我们已经为他们的需求提供了条件。这些艺术家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需要沟通,需要组合,也需要广泛的交往,我们成立的当代艺术促进会,就是要提供这样的平台。”
  小堡村位于由多个村庄组成的宋庄核心区,在那里,中国当代艺术异军突起,艺术家、批评家临屋相住,画廊建设、画作展览、作品拍卖,种种活动,此起彼伏。
  宋庄给人的印象是平和而富裕。开车从城里到宋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柏油路,从镇里一直铺向各个村庄,它的气派让人对宋庄的富有浮想联翩。
  农民是最大赢家
  宋庄的农民成了最大的赢家。小堡镇的李学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宋庄艺术促进会的副会长,又是小堡村村委会的委员。谈起小堡村的变化,他打开了话匣子:“小堡村的农民享受到了文化产业的实惠。现有画家216人,定居的40人,租房的176人。画家来了,人气来了,商气来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10年前,买一个农家小院不超过1万元,现在少说也要10万元;过去租一个小院月租金300元,现在少则500元,多则数千元,仅此一项,全村农民年收入120万元。1994年我们村只有4个小卖部,现在光超市就8家,饭店46家,画廊6家,美术用品商店4家。画家村带动了相关的产业,眼见着小堡人一天比一天多,房价一天比一天涨,展览一天比一天火。周边的麦田已经变成了宽阔的马路和热闹的商业街。过去小堡是宋庄最穷的,大姑娘留不住,现在我们村的经济在镇里首屈一指。”
  与此同时,画家群体对小堡村的公益事业和文化建设也做了许多贡献:例如集资装小堡的路灯,画家捐款1.2万;修路画家自愿捐款2万多元;在画家们的支持下,小堡办了两个面向全国培训艺术人才的基地;更令人骄傲的是,在画家的无偿辅导下,村里农家有两个孩子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小堡村人明白,艺术需要环境,需要与之配套的各种建筑物。去年他们开发了400亩地筹建艺术家园区,一边自筹资金一边招商引资……
  宋庄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文化产业中。“韩燕画廊”的主人靳栩,就是小堡有远见的一位村民。进得小堡南街76号,你可以看到,他的画廊中展示和推介的宋庄画家的作品。他说,他甘愿为艺术家和收藏家服务,使自己的画廊成为“艺术的物流仓储”。靳栩还打算扩大自己的事业,在艺术园区购买10亩地开办更大的画廊,可资金短缺,眼下正为寻求合作伙伴着急呢。
  当艺术成为一种产业,当政府开始扶持,宋庄的艺术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美好的前景。若干年后,宋庄或许会以世界文化名镇的姿态浮出水面。我们有理由期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02日 第二版)


   乀 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GMT+8, 2025-9-16 06:38 , Processed in 0.1067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