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说每周都有个文章贴出来的,但是最近实在是比较忙,弄了个展览.时间就被各种琐事强奸了.....
最近发现写文章跟画画一样,都是需要灵感的,没有灵感的时候写出的东西,总是缺乏生气的.绘画也是一样,单纯的从技法入手,一旦绕进了技法的漩涡就很难出来灵气的东东.
最近可能是琐事太多了,写东西的欲望不是很强.后来一想才感觉到,如果做好一个批判者就需要不断的置身事外,否则很难作出批评.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很理想的行业,属于象牙塔的人或者世外桃源的人才可以做的.扯上别的,性质就会变味.
--------写在前面
萝卜开会----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
冷川
拍卖公司的哥们说,有多余的请柬,为了不浪费这个请柬就拉我去国贸看美其名曰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展会.说真的,去那里,有点不情愿.
因为我心中有阴影,记得去年的时候这个展览还在国展那里举行,一个研究生朋友拉我去看展览.那时候对这个展览还不了解,看着有“国际”俩字还有“艺术”俩字,就想这个我们不能错过,带着对艺术的憧憬买票进了展厅,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啊,从楼下到楼上,总觉得到了菜市场.
一种受骗的感觉堵在胸口.突然看到一个作品还可以的,朋友就开始骂我什么眼神啊.我反驳说人家确实技法还可以,画的挺象麽?应该鼓励一下,驻足多看一会给人一种尊重.哥们就开始跟我急了,你这个眼神以后怎么在艺术圈里混啊,走吧走吧.否则眼睛就看坏了.
在看的时候还有人叫卖,“著名艺术家的字画,便宜了!”听到这个叫卖觉得很有意思,老头真是朴实啊,就这么吆喝上了.于是我看到他的简历上写着曾经在什么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名头一堆.那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去宋庄那边的一个国际艺术区,很多人写着“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当时我很奇怪,这些单位怎么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走进一看,才知道,此艺术家曾经在这些单位进修过.
我想这或许只有中国才有的.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弊病.虚荣是人的通病,我们也无法要求这些对艺术有着一厢情愿情节的艺术家非要为艺术做什么.对于他们来说,吃饭才是大事,也是最大目的.
我这人也有个毛病,总觉得好的坏的对我来说都是有用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于是我坚决看完最后一个角落.看完后对作品倒是没有什么感觉,不过对那些檀木家具倒是感兴趣了.琢磨着什么时候有钱了买个好的家具,于是收拾了很多家具的资料.
没有想到自己今年还会来这个展览现场.我看到自己拿着的请柬上写着"十年的磨砺,十年的辉煌",煞有介事的样子.
今年的展览和去年相比,还是有很多进步的,
首先是展厅变了.从国展到国贸.地点从边缘到中心了.也可以看出这些边缘的地方的民间艺术家也是不敢寂寞的.也想来搀合一下当代艺术的水深火热.
第二,这次参加展览的不仅仅是国内的了.看到好几个国外的画廊或者艺术家的展览摊位.日本的好几家.还有俄罗斯的.还有印尼的.这不得不让我兴奋啊,中国现在确实是强大了.那些木呐的国外的艺术作品可以来参展不知道怀着什么心情.来之后是兴奋还是沮丧,鬼知道.不过,从客观来说,有个日本的艺术机构的作品还可以,稍有灵气.凑近一看是自己藏品,系俄罗斯艺术家所作。
第三,这次展览的种类有所变化,比如我钟情的家具竟然很少,但是在一个角落让我确实很汗,那就是有个卖颜料的,摊位还是挺大.由此我很费解这个展览的组委会是怎么想的.
第四,有个画廊团队开始介入了.在第一层展厅里有个牌子上写着"观音堂画廊XX",本来我本人对观音堂就有点同情,观音堂的画廊屈尊来这里做展览,真是难为他们了.画廊博览会和艺术北京对参展单位比较严谨,观音堂的画廊很难进去,结果就沦落到这里,实在是有点惨.当然观音堂还是有好的画廊的,比如亚洲艺术中心等还是比较有品位的.
上面说得只是我随便想到的几点.总结总是觉得很牵强.
在展览现场很少看到所谓当代艺术圈的人.看到798某个画廊的老板在走动.打个招呼一问才知是路过.
倒是有个老头在现场挺讨人喜欢的.那就是钱邵武老前辈,一堆人围着水泻不通,听他在讲经.然后看到老钱每到一摊,都有人拉着合影攀关系.对钱老来这里看,我还是充满尊敬的.说明钱老还是很朴实的关注了民间的艺术家们.
另外和我撞到一起看展览的是雕塑杂志的小编辑.她看了几个雕塑什么也没说.问我什么感觉,我说我的眼睛很木,怎么都不亮.
这次展览站在批评角度说,其作品延续了以前的呆板性,那些油画,纳西雕塑看着就是没有感觉,很少有灵性的.拍卖公司的朋友跟我说,美院有个学生申请了一个摊位,展的东西还可以.我就问为什么要来展,那个学生觉得这是个机会.我想,难道为了在简历上写上曾经参加国这个展销会麽?我不能用这个展览来预测一个艺术家的发展,但是我想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需要一个骄傲的心,这样说有点极端.
走出来的时候我问朋友有收获麽,他说有,那就是有个高仿真的艺术品复制的可能会有合作.仔细想来,我的收获是,我确实来过了.
回来的路上,我仔细想了一下,其实自己不能用太高的眼光去看这次艺术博览会,从他们身上我反而看到了世俗的真实.他们没有当代艺术圈的那些侠客们的骄傲,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至少他们的虚荣是真实的.北京这个艺术圈的真实性又有多少,到底有多少真正的象他们一样喜欢艺术的人,鬼知道!
总结一句话,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即使我把这次展称作菜市场,但是他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去年进步了就是好的......
2007年7月17号凌晨
于花家地小区
ゾ 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