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创作及展览历 2013年,个展《形质与介质》科摩罗国家会议中心,科摩罗 2013年,群展《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昌 2013年,群展《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寺上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3年,群展《夜走黑桥》黑桥艺术区,中国北京 2013年,群展《“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3年,个展《墨核》坦佩雷电影节外围展,芬兰坦佩雷 2012年,群展《“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昌 2012年,群展《相形之下——传承与演绎的艺术》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中国苏州 2012年,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南京大学,中国南京 2012年,群展《无形——一种超越媒介的思考方式》大象艺术空间馆,中国台湾 2012年,群展《“新抽象”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北京 2012年,群展《“印忆矩阵”超媒介影像环境展》地坛牡丹园 & 地坛西门,中国北京 2012年,群展《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 2012年,群展《北方星火》明尼苏达大学魏斯曼美术馆公共空间,美国明尼阿波利斯 2012年,群展《艺术北京/影像北京主题展——“同分异构”影像现象展》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北京 2011年,群展《伟大的天上的抽象——中国艺术的二十一世纪》意大利罗马 2011年,群展《2011中国抽象艺术巡展•北京站》北京当代艺术馆,北京宋庄 2011年,群展《第八届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中国南京 2011年,群展《伟大的天上的抽象——中国艺术的二十一世纪》明尼苏达大学吉斯艺术中心纳什画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 2011年,群展《北方星火》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公共空间 2010年,个展《日常无常》798白盒子艺术馆,中国北京 2010年,群展《“北京—东京—北京”留日归来展》北京红子兰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10年,群展《第四届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重庆师范大学,中国重庆 2010年,群展《“轨迹与质变”北京电影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当代艺术邀请展 暨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北京电影学院四度空间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0年,群展《第一届798多媒体艺术节——人造“风景”主题展》798创意广场艺术馆,中国北京 2010年,群展《第6届世界多媒体与互联网峰会 2010国际数字艺术大奖》中国沈阳,互动装置《我》获最佳互动奖 2010年,群展《书非书——2010杭州国际书法艺术节》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杭州 2010年,群展《2010影像档案展》宋庄美术馆,北京宋庄 2010年,群展《水墨的方式与空间》,东区艺术中心,北京宋庄 2010年,群展《伟大的天上的抽象——中国艺术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0年,群展《终结水墨画——从水墨画到水墨》大象艺术空间馆,中国台湾 2010年,群展《第十届法国梅斯国际艺术展览会》法国梅斯艺术展览馆,法国梅斯,获艺术原创奖 2009年,群展《时空的经纬——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2010艺术中心,中国上海 2009年,群展《场》大象艺术空间馆,中国台湾 2009年,群展《碰撞:过去的重构》明尼苏达大学吉斯艺术中心,美国明尼苏达 2009年,群展《终结“水墨画”! 创造自己的当代艺术》红门画廊,中国北京 2009年,群展《意派——世纪思维》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9年,群展《艺术的法则》韩国文化院,中国北京 2008年,群展《水木境天——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北京 2008年,群展《变脸——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华•美术馆,中国深圳 2008年,群展《味象•澄怀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大象艺术空间馆/静宜大学艺文中心,中国台湾 2008年,群展《字迹•痕迹》皇城艺术馆,中国北京 2008年,群展《意派: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帕尔马La Caixa Forum美术馆,巴塞罗那La Caixa Forum美术馆,马德里La Caixa Forum美术馆,西班牙 2008年,群展《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Louis Stern Fine Arts,美国好莱坞 2007年,群展《意派: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北京观摩展》墙画廊,中国北京 2007年,群展《无形——张羽、梁铨、刘旭光联展》苏河艺术,中国北京 2007年,群展《传统与现代“延承、演绎、渗透”当代艺术展》坂本小学旧校址,日本东京 2007年,群展《中国当代艺术部落邀请展》大山子环铁时代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7年,群展《成都双年展——重新启动》成都会展中心,中国成都 2007年,群展《线——中国当代艺术抽象展》苏河艺术空间,中国上海 2007年,群展《水墨叙事》ZAIMU美术馆,日本横滨 2007年,群展《抽象叙事中国当代艺术展》日本国横滨市旧税务厅,日本横滨 2007年,群展《痕迹与气质》红门画廊,中国北京 2007年,群展《意志的水墨》深圳美术馆,中国深圳 2007年,群展《环铁时代ART 首届当代艺术家提名展》环铁时代ART,中国北京 2007年,群展《2007青岛第一届音乐和艺术博览会(M.A.X 2007)》创意100,中国青岛 2006年,群展《2006第二届IDA国际数码艺术大奖澳大利亚哈里斯国家数码艺术奖北京巡回展暨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国际互动展》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北京 2006年,个展《2006痕迹》雅巢画廊,中国上海 2006年,群展《Asian相质》桥舍画廊,中国北京 2006年,群展《变异》井画廊,中国上海 2006年,群展《渡•当代水墨方式》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天津 2006年,群展《水墨再生 2006新水墨艺术大展》上海朱屺瞻美术馆,中国上海 2006年,群展《观念水墨》天津美术馆,中国天津 2006年,群展《冥想与叙事——当代水墨艺术展》香港现代艺术中心,中国香港 2006年,个展《自然的声音》SOL画廊,日本东京 2005年,群展 《自然的恩惠——虚拟、现实的语意´2005》新媒体艺术展,横滨Bank ART1929马车道,日本横滨 2005年,群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北京TS1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05年,群展《形而上黑与白》上海美术馆,中国上海 2005年,群展《北京电影学院与澳大利亚IDAA新媒体艺术互动展》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北京 2005年,群展《书非书》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杭州 2005年,群展《第二届成都双年展》中国,成都 2005年,群展《85←→致敬》多伦美术馆,中国上海 2005年,群展《中国上墨:当代实验水墨特别展》瑞月宫,里尔,法国 2005年,群展《“质换”的位移》震旦画廊,中国北京 2005年,群展《质性:实验水墨报告》红门画廊,中国北京 2005年,群展《透明的盒子——有限空间的无限蔓延》北京“建外SOHO”底商商铺及公共的替代空间,中国北京 2005年,群展《体验与知觉——北京电影学院新视像新媒体艺术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北京 2005年,群展《北京的春天》美国纽约PUFFIN空间,美国纽约 2004年,群展《深圳水墨双年展》深圳美术馆等,中国深圳 2004年,群展 '2004 横滨国际电影节《视像群——中国当代艺术学院新方式》新媒体艺术展,横滨Bank ART1929马车道,日本横滨 2004年,群展《无关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中国上海 2003年,群展《北京双年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3年,群展《与大海的碰撞》中国当代艺术家展,横滨21世纪港口未来艺术中心,日本横滨 2003年,群展《异域方式》中国当代艺术家展 浅川画廊,日本金泽 2002年,群展《洛衫矶第十次国际艺术节》洛衫矶美术馆,美国洛衫矶市 2001年,个展《字画同源》东京SOLO艺术画廊,日本东京 2001年,群展《发生的场》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日本东京 2001年,群展《知识就是力量》北京图书大厦,中国北京 2001年,群展《艺术与科学》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参展作品《悬空界》获金奖 2000年,群展《就在这儿没错》中国当代艺术家展,东京仙川艺术画廊 1999年,个展《悬空界》东京SOLO艺术画廊,日本东京 1998年,群展《流动博物馆》日本东京新宿高岛屋,日本东京 1998年,群展《立川市艺术节‘98》日本东京立川市 1998年,群展《98•福州亚太地区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国福州 1997年,个展《雷》Kobuti艺术画廊,日本相模原 1997年,群展《平泽当代国际艺术展》韩国平泽市 1997年,群展,洛衫矶《“东西”国际艺术展》洛衫矶美术馆,美国洛衫矶市 1997年,个展《天地间的接点》横滨美术馆,日本横滨 1996年,个展《接点1》东京艺术大学,日本东京 1996年,个展《接点2》相模川野外装置,日本神奈川 1996年,群展《夏仓康二与十四位画家》野村艺术中心,日本横滨 1996年,个展《接点3》古北口长城野外装置,中国北京 1996年,个展《接点4》东京艺术学校STA画廊,日本东京 1996年,个展《接点5》东京小田原画廊,日本东京 1996年,群展《本源的精神》琦玉近代美术馆,日本琦玉 1996年,个展《天籁2》东京银行画廊,日本东京 1995年,群展《语言的三种方式》川口现代美术馆,日本川口 1995年,个展《天籁》东京Huihui画廊,日本东京 1993年,个展《刘旭光素描展》琦玉近代美术馆,日本琦玉 1991年,个展《刘旭光油画展》东京新宿小田急美术部画廊,日本东京 1989年,个展《刘旭光油画展》东京银座四季画廊,日本东京 1987年,群展《北京油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1985年,群展《首届北京青年美术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著作 2006年,《论质觉》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010年,《质觉美术个案书系》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2011年,《新媒体艺术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主要艺术文献 2012年,《日本实验电影与实验影像研究》刘旭光,刊于《影视艺术》2012年第12期 2012年,《日本实验电影研究》刘旭光,刊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8月第四期 2012年,《抽象的语境与自然的声音——刘旭光以刻印的方式追求个人的表达语言》天野太郎,翻译:流一,刊于《世界美术》2012年第2期总134期 2011年,《“轨迹与质变”北京电影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当代艺术邀请展 暨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2011年,《日常无常——刘旭光抽象水墨展》发表于《收藏投资导刊》2011年1期,新华通讯社,中国证券报 2010年,《轨迹与质变——北京电影学院60周年院庆当代艺术邀请展暨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访谈发表于《艺术指南》2010年12期 2010年,《终结水墨画!从“水墨画”到“水墨”》大象艺术空间有限公司,2010年9月第一版 2010年,群展《2010影像档案展》图录,宋庄美术馆, 2010年4月版 2010年,群展《伟大的天朝抽象》图录,中国美术馆,2010年4月版 2009年,作品《痕迹 2008-3》、《痕迹 2007-11》、《痕迹 2006S-3》、《痕迹 2006S-4》发表于《时空的经纬——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图录,上海2010艺术中心 2009年,作品《痕迹 2009-3》、《痕迹 2008-2》、《痕迹 2006S-3》等发表于《国家美术》杂志2009/08 2009年,《转景:综合媒介时代的艺术教育与实践》,《关于物派——摘自<论质觉>》作品《墨滴》2009年12,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年,《艺术指南》,《中国实验影像的发展重在对“本体”问题的研究》——刘旭光访谈,ART概杂志社编辑部,2009年12月 2009年,《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报告》,《“水木境天”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09年11月,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年,《关于物派》,《艺术时代》4月,艺术时代编辑部 2009年,《水木境天——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综述》,《江苏画刊》2009年4月号,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展后语》,《北京电影学院院刊》2009年4月号 2009年,《实验影像艺术与教学》,《艺术评论》2009年3月号,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年,《写在IDA国际数码艺术大奖澳大利亚哈里斯国家数码艺术奖北京巡回展暨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国际互动展之后》《江苏画刊》2007年第五期 2006年,《2006第二届IDA国际数码艺术大奖澳大利亚哈里斯国家数码艺术奖北京巡回展暨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国际互动展》图录,2006年12月,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06年,《重突物语 中国当代艺术新学院方式现状考》,《美术向导》总122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2006年,《重突物语 中国当代艺术新学院方式现状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第2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2006年,《城市漫步》北京韩文版2006年6月份,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年,《2006横滨新媒体艺术大奖影像节 “重突物语”中国当代艺术新学院方式现状考》新媒体艺术展策划书及图录,2006年4月,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05年《书•非书——开放的书法时空》,装置《悬空界》2005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5年,《中国上墨》,《自然的声音》,2005年8月,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 2005年,《’85致敬》,《自然的声音》,2005年9月,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年,《性质:实验水墨报告》,《自然的声音》,2005年8月,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年,《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墨滴》、《笔•触点》2005年6月,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年,《视像群——中国当代艺术新学院方式》,《江苏画刊》2005年2月号,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年,《视像群——中国当代艺术新学院方式》,《北京电影学院院刊》2005年1月号,北京电影学院出版社 2005年,作品《墨滴2》,《江苏画刊》2005年2月号,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年,译文《国际化制度的虚荣》,《清华美术》论丛2005年3月第一号,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作品《日本当代艺术的沿展空间》,《雕塑杂志》2004年12月号,雕塑杂志社 2004年,作品《墨滴1》,《深圳特区报》2004年12月12日号,深圳特区报社 2004年,《论质觉——对视觉艺术中质觉概念的研究》博士论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4年,《谈悬空界》,《东方艺术》2004年一月号,东方艺术杂志社 2003年,《批评方式》,《中国画》2003年12月,天津出版社 2003年,《质觉概念研究》,《装饰》2003年第五期,装饰杂志社 2004年,作品《悬空界》15件,《东方艺术》2004年一月号,东方艺术杂志社 2003年,作品《天地》,北京双年展画册,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作品《天地》,《美术》2003•10,中国美术家协会 2003年,作品《接点》《都市之树》,《装饰》2003年第二期,装饰杂志社 2003年,作品《天地》,《当代艺术》2003年第五期,当代艺术杂志社 2002年,作品《悬空界》《天眼》,《装饰》2002年第七期,装饰杂志社 2002年,作品《字画同源》,《发生的场》,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 2000年,《评刘旭光的悬空界》,《美术观察》2000•5,中国艺术研究院 1998年,作品《天地间的接点》,《横滨美术馆1991-1998》,横滨美术馆 1998年,《身出万变求其宗——记旅日艺术家刘旭光》,《世界美术》1998•2,世界美术杂志社 1997年,作品《天地间的接点》,《艺术新潮》1997年第4期,艺术新潮杂志社 1997年,《刘旭光的新文字》,《书道界》1997年第4期,书法界杂志社 1995年,作品《文字的空间》《巢》《白色的风景》,《当代三种语言的方式》1995年,川口现代美术馆 1995年,作品《天籁》,《艺术新潮》1995年第十期,艺术新潮杂志社 2009-《悬空界》今日美术馆《意派——世纪思维》现场 |
墨核-刘旭光作品 声音 刘媛媛 00:04:24 2011年5月 The River of Ink Liu Xuguang Works Liu Yuan Sound Director 00:04:24 May 2011 关于墨核 墨是中国文明的最重要的象征要素符号。首先,以黑白的概念与易学中的阴阳流一为经,整个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历程。黄河以古老的农业文明的象征文明于世界,密西西比河以工业文明为背景发展成长。墨迹书写、描绘着整个文明的进程。“墨核”阐释了文明的内涵和其自身的重要性。 墨分五色,以墨的色彩、变化材质中的美感、墨液交融、墨质碰撞,在意象天地和抽象的画面中将带入农业与工业文明的世界,也将我们带入已知和未知的宇宙天际。 About The River of Ink In china, 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culture and symbols of civilization. The concept of black and white, the Yin and Yang—Ba gua in the Book of Changes penetrate all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Both Yellow River and the Mississippi River is the cradle of world-renowned cultural, they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ncient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races of ink write the whol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of human. “The River of Ink”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own. The diversification color and the essence of ink make Chinese Ink Presenting Five Colors. Ink liquid blend, Ink quality collision, In images and abstract images of heaven and earth will be brought into the world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lso brings us to the universe of known and unknown horizon. |
没片/ mò Image 刘旭光 介质电影 墨、iphone手机、《渔光曲》(1934年)影片片段、光影 片长 00:20:00 2012.12 《没片》(mò piān);谐音是默片、墨片。 “没”是没有、无、空、零、虚无、空洞、混沌——中国人对待美的认识方法。 墨色与iphone数字技术的转换,将中国早期的影片《渔光曲》从叙事图像衍生为视觉的物语。生命、人性、人、生死在墨色与程序语言中淡化并逐渐消失…… 本片在视觉的记忆里,数字文化中的美学问题和东方的美学观念问题在细腻墨色的变化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
《我》新媒体实验电影 MYSELF New Media Experimental Film 墨,iPhone,数字介质,墨滴系列影片5部,近百年以来中国电影100部 00:26:28 2013年11月 |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
GMT+8, 2024-11-25 21:14 , Processed in 0.1390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