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成了解答。 |
相关评价 他被比喻为“用脚做学问”的社会学家,他用绘画释放淤积在心中的压力与困惑,这是社会学者于建嵘给自己寻找到的精神出路。理论是冰冷的,但是人心是火热的,他无法在学术研究抽离冷静的要求下,表达对每个具体生命的关怀,倾诉自己的无能为力,绘画成了解答。 |
学术打假 于建嵘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新语丝”网站,与“信访”教授于建嵘激烈碰撞了一把。于建嵘发表《致新语丝的公开信》,指责新语丝在10月8日刊发的署名“严晋”的文章《学术界罕见的骗局:评于建嵘的成名之路》“恶意攻击了我的人格,严重侵犯了我的合法权利”,并公布了其职称证书和工作证号。在帮忙与帮闲分子掺和后,局势由方舟子PK于建嵘变成了群P事件,内容逐渐由严肃的举证变成了无聊的口水战,最后于建嵘以一则质朴的致歉信结束了这乱局,还有人觉得没过够嘴瘾。 学术打假向来容易调动公众情绪,此次论争也不例外,但如此谓为壮观的场面,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追究于建嵘有国家统一编号的“研究员”证书,参与者所重的与“学术打假”相去甚远,“学术打假”的方式,似乎越来越有演变为闹剧的嫌疑。 κ κ |
学术生涯 于建嵘1979年,于建嵘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上了成功的商业诉讼律师。1990年初,才30出头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200万元(中国城市人口当时一般月薪才百多元)。意气风发的他买了部日本进口车,一台手提电话,到全国去寻访人生的意义,最终遇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开始了学术生涯,去寻找苦难的原因,并且利用学者的身份发表评论以引起社会关注。 尽管早已衣食无忧,到手的富贵荣华更曾潇洒抛去,但是于建嵘心中,童年苦难的根源却是他挥之不去的思索命题。因为那番遭遇,他看到自己与最底层的农民、矿工、访民的命运是相连的。 “我的经历,与他们(访民)遭遇的苦难,来源都是一样的,都是制度性的。” 他分析说,现在的制度强调的是集体,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在集体主义的理论中,个体永远可以被忽略不计。 “我认为,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其他主义,都要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意义都是平等的,只要那个利益是正当合法的,就没有人有权力为了未来,为了大多数人牺牲我们的利益。如果制度为了所谓的发展剥夺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个制度本身是有缺陷的,是要检讨的。” 于建嵘做的学问总是接触社会人士的不幸,他生活中却十分风趣。朋友称他做“侃爷”,对学生、同事,或是宋庄的农民、餐馆服务员,他见到什么人都爱与对方闲聊,而且常说些俏皮话把人逗乐。底层学问,外人看来是苦苦的追寻,但诚实面对自己命运而后得到的内心安适,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ń ń |
手机版|联系我们|【艺术部落】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85号 )
GMT+8, 2024-11-30 14:38 , Processed in 0.1106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