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刘一闻专题] [打印本页]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2-5-27 21:51
标题: [刘一闻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老渔翁在 2005/03/09 10:15am 第 1 次编辑]


又名刘沪声,斋号别部斋、得涧楼。祖籍山东日照,生于上海 。
幼受庭训,书法、篆刻得艺坛前辈苏白、方去疾、方介堪、商承
祚等教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社员
。出版著作有《刘一闻印稿》、《别部斋朱迹》、《中国印章鉴
赏》、《历代中国书法精选--楷书》、《恽寿平画集》、《印章》
、《刘一闻作品》、《刘一闻楹联书法》、《中国篆刻》、《一
闻艺话》等十部。
----------------------------------------------------------------
*温文娴雅,华贵矜持,如出名门世家。
    刘一闻篆刻很有特色,这特色主要体现在“气质”和“风韵”上。不温不火,
雅洁安娴。好似一位三十年代内质聪慧、举止高雅的美少妇,使你顿生艳羡而又不
敢即之的感觉。加之他的艺术手段别致,在当代印坛形成一道很特别的风景线。
    他近作《心经印谱》,北京印人普遍认为欠佳,我也有同感。莫非少妇已老,
风华不再?
                                                    -----石   开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2-5-27 21:52
标题: [刘一闻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闻正在 2002/09/06 10:27am 编辑]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2-8-21 21:07
标题: [刘一闻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闻正在 2002/09/06 10:28am 编辑]

      
作者: 闻正    时间: 2002-8-21 21:08
标题: [刘一闻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闻正在 2002/09/06 10:29am 编辑]

        
作者: 蛛蛛    时间: 2002-9-3 10:24
标题: [刘一闻专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老渔翁在 2005/03/09 10:49am 第 1 次编辑]


作者: 玄鹤生    时间: 2002-9-28 16:28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刘先生的白文印恬淡平和,如果学汉印可以借鉴,当代如其印风的人不多啊!
作者: 短刀客    时间: 2002-11-25 21:12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对当今印坛的一些看法
--------------------------------------------------------------------------------
□/刘一闻(上海)
    较之八十年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当今的书法和篆刻创作确实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个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审美意识的迁移和更异上。
    回顾起不少年前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时候的创作是个什么样子。也许是我平素对篆刻比较关注一些的缘故吧,看到近些年来投入篆刻的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标新立异,常令我吃惊,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老派和陈腐。印章一道自明中叶后的文国博开创流派的新局面以来,或婉约,或秀丽,或猛利,或峻健,大多都逃不脱象徽传统文化基本属性的隽永和悠长的境界。齐白石的篆刻乍一看总可算是一任性情一味霸悍,走得很边缘了吧?然细细读来,仍可说是大俗大雅且师出有名的。我十分欣赏那些既有胆魄又借鉴得体的创作者,所以我不赞同把创作当成制作,并把文字构成当成是图像拼凑的简单过程。创作须得高智慧,而制作,即便有些小聪明的熟练,也就足够,这两者间的根本区别,恰恰在于,前者注重内在境界,而后者却计较形象模式。
    通常地讲,印章创作并不是印面越大就气派越大,印面越小,就越是典雅精致的。但在投稿或展览时,往往为了抓眼,眼下的印章则是越刻越大,像是刻小了反倒自惭形秽似的。这样,势必导致看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攀比游戏。印面的大小,本不决定印章水准的高或低的,不然,这又何异于用拖把恻字而当作新闻的无稽之谈?
    历来印章的借鉴之道,不外乎是指秦汉印及流派印这两个方面。然而事实上,能直接从秦汉印取法的,则比宗法流派印要少得多。这个现象,能从最初几届全国展多有仿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抑或黄牧甫、齐白石之作上,尤可得知,我想这个现象的发生,是否因为上述诸家大多时处晚近,而易于让人观察认识且易于仿效呢?令人遗憾的是,从总体看,此中出类拔萃者甚是了了。由此可见,在艺术上既要承得前人衣钵,又能出色地自立面貌,其难度可想而知。
    有不少读者曾向我提出,在具备了一定的创作功力之后,是崇效工一路刻印风格还是放一路的刻印风格为好?要我说,这两种风格都好,关键在于要按每个人的基础来决定。这个基础,包括审美高度、功力深度和理解角度,当然还要揉进作者的性格特点来作考虑。

作者: 梅花扇    时间: 2002-12-17 18:49
标题: [刘一闻专题]
现在的印是越刻越差.不敢恭维!
作者: 文博    时间: 2003-1-15 22:24
标题: [刘一闻专题]
身在博物馆,朝夕的见秦汉印原作,所以入的深吃的透。这是我对刘一闻的评价。
作者: dch336    时间: 2003-2-15 23:11
标题: [刘一闻专题]
有新作吗.都是旧酒瓶
作者: 墨子    时间: 2003-3-29 12:37
标题: [刘一闻专题]
这是我敬仰的一位篆刻家!
作者: 宵俏沙    时间: 2003-10-9 23:24
标题: [刘一闻专题]
篆刻创作高级阶段必须使作品有个性,有独特的风格。正如丁敬诗云:“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泥古不化与墨守成规都是不可取的,必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
   要想在篆刻创作上形成个人风格,而且是优秀传统基础上构建的高品位的艺术风格,必须在以下提出的几个方面作努力。
   (1)增强作者文化、艺术的修养。仅仅会握刀刻印是不够的,需要“印外求印”。篆刻属于美术范畴,而且文字与书法又是其基础,对这两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
   (2)提高书法特别是篆隶书法的水平。清代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这几位开宗立派的大家,在篆书上也是卓有建树的大家。难怪诸乐三先生当年向吴昌硕请教学刻印时,吴昌硕说:“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
   (3)加强篆刻实践,加深功力。功力肤浅而想在篆刻创作上能出人头地是异想天开。吴让之自题印谱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让之弱龄好弄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仿十年,凡近代名工,亦务必肖己。”(《吴让之印谱》)他一生刻印有上万方,可见功力之深。同时要广学各家各派,才能撤取众长。
   (4)增强对个人风格追求的信心与自觉性。关于个性与风格,传统的观点常常以为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似乎是纯粹由于功力学养到了就形成的。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学养功力固然重要,但没有主观理性上的把握与追求,常常会笼罩在某家某派大风格范围之内,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还未很好掌握篆刻基本技巧时,当然谈不到个性,但在基础扎实后,必须注意发现自己个性风格的苗头,加以爱护与培养,使其成熟。风格是艺术家德识才学的集中体现,是还其“本来面目”。因风格的品位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追求风格时也不能操之过急,为个性而个性,为风格而风格易误入歧途。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确立,是艺术家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其艺术技巧、观念、修养等综合实力的体现。

作者: 听秋生    时间: 2003-11-21 18:41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刘的白文小玺,古今一人。
不过学他的人,不好入展,这种风格得慢慢品。
作者: 芦庐先生    时间: 2003-12-23 22:36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好舒服,连刘云泉先生都喜欢
作者: 黑客    时间: 2004-1-6 11:43
标题: [刘一闻专题]
评刘一闻:
刘一闻篆刻古意盎然,其形式感主要得力于两汉和魏晋的将军印和封泥。朱文线条两端着力,中段细劲而有弹性;白文线条起收常作轻巧状,显出淡淡的笔意,是以能给人轻松自在的感觉。印面优雅、从容,有魏晋风度,在近百年的印坛可称独步。从近作《刘一闻刻心经》印谱来看,用刀果断,动作分明,构字严谨,章法丰富多样,技法和风格非常成熟。但也正是因为刀的动作太分明、太果断,连收笔处的细小出锋都那么肯定,使得自由活泼的气息较十多年前大打折扣。以前是虚虚实实、不可名状,现在是实多虚少、风韵已减。《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只能是就脱离生命的物质而言。至于人的艺术活动,因其观念和行为常在变化,不可能维持一个比较美好的状态“不增不减”。千载而下,所有的艺术家都会遇到这个难题,一闻先生也不能例外。(顾工)

作者: 半亩园田主人    时间: 2004-2-24 10:57
标题: [刘一闻专题]
:em03: 刘先生以前印风典雅,很喜爱但最近看到《心经》印谱判若两人。
作者: 黄敬东    时间: 2004-5-27 18:17
标题: [刘一闻专题]
下面引用由听秋生2003/11/21 06:41pm 发表的内容:
刘的白文小玺,古今一人。
不过学他的人,不好入展,这种风格得慢慢品。
说的很对。像这样的印风必须慢慢的品。但如今又有谁能坐下慢慢的品。
作者: 黄敬东    时间: 2004-5-27 18:21
标题: [刘一闻专题]
黑客的一些言语讲的非常好,有见地。
作者: 十分短的钉子    时间: 2004-7-5 14:28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山雷轩比较挤,刘一闻的艺术个性绝对是独特的。 但谁也会有起伏的刘一闻的精彩之作确是神光独照的与众不同的。
作者: 郭燕平    时间: 2004-7-25 18:35
标题: [刘一闻专题]
硬线条。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4-8-24 01:49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前以玉印出.后弃置不用.有自家招数.受方氏影响.(方氏的某些印与刘氏现在的面貌无异,可以肯定的是刘是受方的影响.)
用刀犀利且巧,暗合古玺与汉.
作者: 石门下一人    时间: 2004-8-29 20:11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刘一闻
               磊珂英才有谁知,汉簋调脂润紫泥。
               刻就心经三百印,佛光长照护蟠螭。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4-9-21 13:50
标题: [刘一闻专题]
机巧心,结慧缘.心经谱,留美名.
作者: 沐喜堂    时间: 2004-10-15 02:10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小巧玲珑亦一枝。
作者: 左脚一只鞋    时间: 2004-10-26 21:45
标题: [刘一闻专题]
1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4-10-28 11:57
标题: [刘一闻专题]
但先生的大印却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作者: 杨晓亮    时间: 2004-11-3 21:40
标题: [刘一闻专题]
还行啊!不是太小气!
作者: 杨晓亮    时间: 2004-11-4 19:35
标题: [刘一闻专题]
敬东兄说的对!!
作者: 刘学民    时间: 2005-4-4 22:32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山雷轩”印匠心独运,有散木先生遗韵。
作者: 郑志群    时间: 2005-6-22 11:44
标题: [刘一闻专题]
下面引用由墨子2003/03/29 12:37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我敬仰的一位篆刻家!

作者: 幽居不用名    时间: 2005-6-24 11:16
标题: [刘一闻专题]
下面引用由郭燕平2004/07/25 06:35pm 发表的内容:
硬线条。
  “硬线条”???是好是坏?让人云里雾里。您少说一句不行吗?
  相信刘先生用的印材一定不全是玉质,或者都不是。但效果却与玉材无二,质感很好,极富神采,故而功夫令人佩服。我想,这或许是刘先生的追求吧。
  玉是“硬”家伙,其质地效果当然需要“硬”的线条来表现,郭先生的如此“感慨”,大家会觉得您象是个懂的不多,却喜欢凑热闹的人......得罪了!

作者: 洛阳易辰    时间: 2005-8-11 12:22
标题: [刘一闻专题]
刘老师在当今印坛是一位最能沉的住气、一意孤行的一位老师了,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少了当下的一些燥气,古意昂然,其实应该是我们后生做的日课才对,你老是抱着不放,弄得也我们也不敢创新了。近年书法见得也不少,写得太流,也快成美术字了,是不是一成大家,都这样呀!嘘!
作者: 喻风    时间: 2008-4-20 19:53
说的多,做的少。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