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部落】

标题: [林海钟专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5-7-23 23:01
标题: [林海钟专题]
林海钟 1968生于杭州,1986年考入原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 。 1990年本科毕业,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991年因成绩优异获首届“潘天寿奖学金”。1993年留校任教。1997年—1999年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教研室主任,现执教于中国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 。 为中国美院国画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作品及展览:1989年,《高唐遗地考》参加全国七届美展获省优秀创作奖。1990年,《阵风》为浙江美院收藏 。 作品参加日本“爱之桥”展,“浙江美院作品赴法国巡回展”。1991年,《孔子故里》参加全国“91中国山水画展”。1993年,《卧游图》参加“全国首届山水画展”,获优秀奖 。 《清趣》参加“全国第二届山水画展”,获优秀奖。1994年,《墙》系列画为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 。 《风和意畅》参加全国八届美展,并获“+D146华王银奖”。1995年,作品参加中国“‘95新文人画年展”。《荷塘》被上海美术馆收藏。1996年,《西湖册页》参加“‘96新文人画展”。1997年,作品参加“中国当代山水印象展”《满地落叶香》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参加“中国艺术大展”。《秋云》被广州美术馆收藏。作品参加“‘97新文人画十周年大展”获中国文联,“97中国画坛百杰”称号。1998年,作品参加“上海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作品参加“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作品《日载东红》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作品《朝云》《早春》被广州美术馆收藏 。 1999年,作品《儒林》参加省美展获铜奖,全国九届美展获优秀作品奖。2000年5月参加上海新中国大展 。 6月9日在南京举办“林泉古意”林海钟个人画展 。个人箸述:《山水画技法》江西省美术出版社,《水墨画教材——山水画的技法》 。 [日本版]《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翠——山水卷石法上》(山东省美术出版社) 。 《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翠——山水卷树法下》(山东省美术出版社),《古画临摹》(河南省美术出版社),《早春图画法》(广西美术出版社).

  ~ ~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5-7-23 23:02
标题: [林海钟专题]


   え え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5-7-23 23:03
标题: [林海钟专题]


  ¢ ¢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5-7-23 23:03
标题: [林海钟专题]


  ▎ ▎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5-7-23 23:03
标题: [林海钟专题]


  宀 宀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5-7-23 23:03
标题: [林海钟专题]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5-7-23 23:08
标题: [林海钟专题]
眼  界  林海钟
   人活在世上,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不断提高和进步,生活才有乐趣。如果说古人创造出那么多精彩之作,我们后人因为赶不上而不去做,为了所谓《个性》拒绝传统经验,似乎没有必要。我不愿去想这类问题?我宁可去研究一张画,看它好在哪里?在此过程中,眼光得到了提高,乐趣也在其中。初学画时,看今人的画很好,学了古人的画后,发现学今人不如学古人,同时也看到了古人的问题,于是明白范宽的话语《师古人,不如师造化》。造化是绘画之源,无穷无尽,古画名迹是文化高度,学古鉴古即是学习古人师造化之心,古人之心安在?所以黄宾虹先生有《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三个境界,绘画的创性没有师今人、师古人的态度而独师造化,则必然落于浅薄,好比瞎人走路迷失方向,茫茫然不知所之
作者: 易一    时间: 2005-7-23 23:08
标题: [林海钟专题]
海钟的笔墨  吕多柱
  海钟的山水画已越来越受到行家的关注和肯定。
  三四年前,只是绘画的边缘看看热闹的我,也曾与海钟海聊点山水画方面的问题。有时候歪打正着,颇中其下怀;但更多的是信口胡言,亦能得其慢条斯理的批驳和叙述。长时间的交往,使我觉得海钟在中国水墨画上的识力已远远地超越了他年龄的限度。浸淫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致使海钟本身应有的那种青年人的求新、求奇的激情大部分被消解,代之而起的是他的笔墨技巧在修炼上的日益精深和厚实
  笔墨作为中国水墨画独具的一种基本要素,自身有其特殊的语言范式,在时下的生存空间里,它所面临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多方面的。但有点可以肯定:笔墨决不是一堆毫无再生能力、陈腐了的死物;相反,它作为中国人感知世界、审视自我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宏大的文化背景里,恰是以其可塑、可变的常理演示着自身旺盛的生命活力。就山水画而言,从大小李,到荆、关、董、巨、李成、范宽,到刘、李、马、夏、到大痴……,不都明白地告诉我们这点?笔墨不仅积淀了中国传统博大、深沉的文化精神,也传达了艺术家惨淡、微茫的心理情绪。
  显然,笔墨当随时代是人人共识的道理,但要将笔墨转化在自己全新的物象世界里却是个极期艰难、困苦的动作过程。应当提及,现时期艺术家们对肌理制造的热衷,似乎已经忘记了笔墨真正的意蕴和内涵;不可否认,靠特殊材料偶然产生的肌理效果,适当地运用确实能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和作品视觉的冲击力,但它毕竟是机械性的操作;不断地重复不仅会大大降低艺术家感知世界的那份能力,亦会严重地阻碍艺术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把肌理等同笔墨,抑或替代笔墨,只会给充满生命活力的笔墨带来一场深重的却难。
  此点,海钟深深地明白,因而对笔墨的眷恋依然故我,精力的投入亦显得非常沉重;但他又不是执着得连方向也全盘迷失。以他目前的悟性和实力,是足以在历代大师身上找到自己情感渲泄的立足之点的--比照石涛、赵孟頫董其昌和黄宾虹的作品,我们不都可见到他从中选择之后,在自己作品中所留下的痕迹吗?
  也许,海钟对笔墨的"眷恋"只是自己性情所致,那"选择"恰是他在山水画上的一种语言尝试;尝试着将恒古的笔墨带入到现代人的话语情境中;在他的笔下已不再复述山水画惯常表现的崇山、峻岭与气势阔的江河,而尽是自然界中那些鲜见人迹、极为平常的山林、湖泊、佛地、清溪。难以想像,在他的物象世界里,若离开了笔墨将会是怎样?笔墨,恰是海钟视为生命的笔墨,才使他的物象--获得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牵引着人们进入那深邃、古旷、幽静和混融的情境中。所以海钟的笔墨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作者: jelc2005    时间: 2005-9-20 09:10
标题: [林海钟专题]
海钟是浙江对传统文化认识最深入的山水画家之一,充满才情。
作者: 纳衣    时间: 2006-1-2 23:37
标题: [林海钟专题]
才子让人羡慕
作者: 老社    时间: 2006-5-5 21:47
标题: [林海钟专题]
感谢易一!!!!!!!
作者: 老渔翁    时间: 2006-5-8 14:55
标题: [林海钟专题]
照片找张大些的。
作者: 陇右散淡客    时间: 2006-11-14 16:28
标题: [林海钟专题]
高度欣赏林海钟的作品




欢迎光临 【艺术部落】 (http://xdsf.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